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改下的《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在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能力之外,更加关注人类生存活动的舞台---社会,从而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进一步掌握生存于社会的基本能力。本文拟从史料教学法的定义、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法和史料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等几个方面阐释新课改下的史料教学法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基本信息和历史资料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史料史料的分析和应用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无论在体例还是内容等方面,变化都很大。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史料的运用非常普遍。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好教学史料已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近年来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历史部分材料解析题在考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偏重于考查学生对史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然而,学生对材料解析题是“胆战心惊”、“望而生畏”,无法全面、准确把握材料、获取信息而束手无策。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如何在实际的历史课堂上引导学生精选史料、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法呢?
一、史料教学法的特点和内涵
在历史课程改革中,如何正确使用好教学史料已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问题。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培养学生一种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新课改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各学科知识不断融合,历史这门学科更加地包罗万象,史料教学在了解、掌握历史知识方面地位地位日益凸现,历史资料已逐渐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被加以利用。其实,历史教学知识一直分两种:一种是历史教材知识(课本),也称为显性知识;此外,历史教材知识以外的一切相关知识,包括非历史教材知识的众多学科知识,通常统称为“教学资料”,也可称为“教学资源”,它不仅包括一切书本知识,还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学信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师生智力因素。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是教师获取教学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非教材知识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历史教材未编入的大量历史知识以及最新史料和学术观点;其他一些教学资源,如教育网站上的历史教学新教案,相关各学科教材内的知识及社会现存的生产生活、科技新成果,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知识,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多在分析教材时使用,如在分析前因后果、评价、意义等时往往需要补充一些材料,并加以概括升华。如果在教学中仅讲清教材知识而没有用教学资料进行“史论结合”式分析论证,就发掘不出隐含在教材知识中的理性观点,这样的教学只能是片面的“单一”的知识教学。新课程观认为,教学是使本学科教材内容与教学资料有机融合,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论思维的认知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料参与才能实现,教材与资料在课堂上犹如“红花与绿叶”一样不可分。
以往的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主要是印证和说明史实的,很少让学生通过史料建构历史事实,很少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把史料作为证据以重构历史的情境。
史料教学的真正价值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对史料进行探究,以获得对历史问题的解决。当然,让学生学习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直接去运用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只是使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并不涉及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次。就像发现法、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培养一流的专家,而是培养学生一种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文本的意义也许是他人已知、已会的,但学生还不知、不会,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史料达到让学生也知、也会,并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启迪。
二、史料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为了贯彻史料教学的理念,在英国,首先从低年级开始,历史教师就非常注重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大致有: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要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⑵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⑶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问,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手,学会方法,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设问时,要有适当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切忌问题太难,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
要了解历史的过程,就必须认识到历史资料的作用。唯有理解了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认识了历史,从而能展现学习历史对人们的真正价值。中学历史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它充分体现了21世纪基础教育强调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育理念。而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史料教学的真正价值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对史料进行探究,以在历史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和新课改要求实现学习方式变革、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创新人才型人才是相契合的。
三、如何精选史料、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法呢?
1、着眼于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提高学习效率
课程标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更是课堂教学的圭臬,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史料的运用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准则。现行的各版本教材都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但是,各版本的教材在不同专题的具体内容编写上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这就导致了不同版本教材在呈现课程标准的程度上也有差别,如人民版教材对于课程标准中“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一条时,则仅仅阐述了“‘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等有关内容,而对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则无只言片语的论述,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补充一些能够体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的史料,使教学内容更完整,以便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归纳和掌握这一重要的知识点,从而更有效地达成课标要求。
2、着眼于对学生有用的历史信息,注重对学生优秀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学史以明智,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收集有用的信息,做到古为今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向学生提供对学生日常生活、个人品格成长和人文素养提高有用的史料,如在讲述人物模块时,可重点选择一些反映伟人待人接物、优秀品质和先进思想的史料,用伟大人物的伟大人格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品格;在平时教学中,尽量多采用一些能够反映历史史实的文学名篇、文化常识、艺术作品、成语、谚语、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长期熏陶中逐渐提高其人文素养。而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一个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无疑是最有用
3、着眼于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史料,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或多或少的总会对现实产生一些影响,而现实也总是不可避免的要折射出历史的某些侧面。运用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史料,用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实来印证、分析和阐述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能够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科的价值,增强学习历史的信心;也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历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史料:材料:“2004--2005年,两会召开,人民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北京共同商讨国家发展大计,温总理在网上现场办公,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两岸往来频繁,民族振兴有了新的契机;国家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新疆西藏繁荣发展、神六飞天、十运开赛…… ;在中国的努力下,朝核六方会谈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独立的外交政策和大国风范在世界和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习方式的转变目前则主要体现在由原来单纯的接受式向探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探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和大多数的学习方法都离不开丰富的史料的支持。反过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取恰当的、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的史料,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和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而学生在对材料深入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历史知识,显然好过接受式学习方式下的死记硬背,这就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广泛、频繁地运用丰富、鲜活、真实的史料,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真实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
除此之外,我们在运用史料时也可着眼于学科间的联系,着眼于学生知识的丰富和思维空间的拓展等等。
新课程理念为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广大师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提供了更多的发挥余地。相信我们在运用史料教学法学习历史知识时,遵循以上的几个着眼点来选取史料,必定能够更好的发挥史料教学法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725000陕西省安康市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新课改史料史料的分析和应用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无论在体例还是内容等方面,变化都很大。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史料的运用非常普遍。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好教学史料已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近年来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历史部分材料解析题在考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偏重于考查学生对史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然而,学生对材料解析题是“胆战心惊”、“望而生畏”,无法全面、准确把握材料、获取信息而束手无策。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如何在实际的历史课堂上引导学生精选史料、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法呢?
一、史料教学法的特点和内涵
在历史课程改革中,如何正确使用好教学史料已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问题。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培养学生一种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新课改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各学科知识不断融合,历史这门学科更加地包罗万象,史料教学在了解、掌握历史知识方面地位地位日益凸现,历史资料已逐渐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被加以利用。其实,历史教学知识一直分两种:一种是历史教材知识(课本),也称为显性知识;此外,历史教材知识以外的一切相关知识,包括非历史教材知识的众多学科知识,通常统称为“教学资料”,也可称为“教学资源”,它不仅包括一切书本知识,还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学信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师生智力因素。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是教师获取教学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非教材知识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历史教材未编入的大量历史知识以及最新史料和学术观点;其他一些教学资源,如教育网站上的历史教学新教案,相关各学科教材内的知识及社会现存的生产生活、科技新成果,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知识,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多在分析教材时使用,如在分析前因后果、评价、意义等时往往需要补充一些材料,并加以概括升华。如果在教学中仅讲清教材知识而没有用教学资料进行“史论结合”式分析论证,就发掘不出隐含在教材知识中的理性观点,这样的教学只能是片面的“单一”的知识教学。新课程观认为,教学是使本学科教材内容与教学资料有机融合,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论思维的认知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料参与才能实现,教材与资料在课堂上犹如“红花与绿叶”一样不可分。
以往的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主要是印证和说明史实的,很少让学生通过史料建构历史事实,很少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把史料作为证据以重构历史的情境。
史料教学的真正价值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对史料进行探究,以获得对历史问题的解决。当然,让学生学习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直接去运用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只是使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并不涉及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次。就像发现法、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培养一流的专家,而是培养学生一种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文本的意义也许是他人已知、已会的,但学生还不知、不会,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史料达到让学生也知、也会,并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启迪。
二、史料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为了贯彻史料教学的理念,在英国,首先从低年级开始,历史教师就非常注重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大致有: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要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⑵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⑶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问,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手,学会方法,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设问时,要有适当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切忌问题太难,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
要了解历史的过程,就必须认识到历史资料的作用。唯有理解了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认识了历史,从而能展现学习历史对人们的真正价值。中学历史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它充分体现了21世纪基础教育强调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育理念。而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史料教学的真正价值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对史料进行探究,以在历史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和新课改要求实现学习方式变革、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创新人才型人才是相契合的。
三、如何精选史料、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法呢?
1、着眼于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提高学习效率
课程标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更是课堂教学的圭臬,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史料的运用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准则。现行的各版本教材都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但是,各版本的教材在不同专题的具体内容编写上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这就导致了不同版本教材在呈现课程标准的程度上也有差别,如人民版教材对于课程标准中“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一条时,则仅仅阐述了“‘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等有关内容,而对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则无只言片语的论述,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补充一些能够体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的史料,使教学内容更完整,以便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归纳和掌握这一重要的知识点,从而更有效地达成课标要求。
2、着眼于对学生有用的历史信息,注重对学生优秀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学史以明智,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收集有用的信息,做到古为今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向学生提供对学生日常生活、个人品格成长和人文素养提高有用的史料,如在讲述人物模块时,可重点选择一些反映伟人待人接物、优秀品质和先进思想的史料,用伟大人物的伟大人格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品格;在平时教学中,尽量多采用一些能够反映历史史实的文学名篇、文化常识、艺术作品、成语、谚语、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长期熏陶中逐渐提高其人文素养。而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一个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无疑是最有用
3、着眼于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史料,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或多或少的总会对现实产生一些影响,而现实也总是不可避免的要折射出历史的某些侧面。运用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史料,用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实来印证、分析和阐述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能够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科的价值,增强学习历史的信心;也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历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史料:材料:“2004--2005年,两会召开,人民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北京共同商讨国家发展大计,温总理在网上现场办公,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两岸往来频繁,民族振兴有了新的契机;国家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新疆西藏繁荣发展、神六飞天、十运开赛…… ;在中国的努力下,朝核六方会谈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独立的外交政策和大国风范在世界和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习方式的转变目前则主要体现在由原来单纯的接受式向探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探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和大多数的学习方法都离不开丰富的史料的支持。反过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取恰当的、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的史料,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和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而学生在对材料深入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历史知识,显然好过接受式学习方式下的死记硬背,这就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广泛、频繁地运用丰富、鲜活、真实的史料,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真实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
除此之外,我们在运用史料时也可着眼于学科间的联系,着眼于学生知识的丰富和思维空间的拓展等等。
新课程理念为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广大师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提供了更多的发挥余地。相信我们在运用史料教学法学习历史知识时,遵循以上的几个着眼点来选取史料,必定能够更好的发挥史料教学法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725000陕西省安康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