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斌,公司总经理。他虽然已经从一个“穷小子”奋斗到一个令人羡慕的“大款”,但是始终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总想着不仅要让妻儿过上富裕的生活,还要让生活在农村没有医保的父母有生活保障,帮助哥哥一家过上好日子。同时,他还要考虑员工的生活需求。他一天到晚拼命工作,刚40出头却像60多岁的人,就连和老婆过夫妻生活都没心情,每个月能和老婆“亲热”一次就算多的。
黄家亮,两年前辞职的无线前高层,其后转战其他电视台,因事业一直未如意,加上人届中年近期又失业,担心前景终日郁郁寡欢致患上抑郁症,最终上吊自杀。据悉,黄为人开朗,旧同事得悉其死讯皆感震惊,断想不到他会患此病。
中年人的心理卫生问题是全方位的,也是很突出的:
中年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中坚地位,既要承担工作和事业上的重担,又要肩负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任,从而成为压力最大的人群。加上自身又正从人生的鼎盛向衰老转变,各种躯体疾病不时侵袭。由于渐感力不从心,而产生的一种大好时光即将流逝的紧迫感,自觉或不自觉的加班加点,致使原来已遭耗损的身心,受到更大的伤害。
抽样调查显示:除了男性的社会压力外,中年女性的家庭压力最大,她们压力源指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子女教养/负担;住房困难/还贷压力;家人下岗/待业/失业。
中年期心理3大问题
心理压力沉重,负性情绪增加
中年人不仅要面对各种竞争,处理繁杂的各种信息,还要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心理压力很大,长年累月工作的劳累,逐渐变得固执己见、容易冲动、好发脾气、动辄训人和焦躁不安。
亲情减少、孤独感加重
长期工作压力或外出打工、创业,在事业成功的同时,很少顾及家庭,疏忽了夫妻感情的培养,有些出现婚姻危机,对子女的教育机会减少,心生内疚。有些知识分子的自尊心态,内心深处有压力也不肯轻易表露,孤独感逐渐加重,由于工作紧张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无暇与老朋友来往和结交新朋友以进行感情交往。长此以往,导致情感封闭,苦不堪言。
心力疲惫,心理承受力下降
中年期容易得的疾病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肿瘤、偏头痛、失眠症、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等等。特别是有同事得病,就会担心自己每况愈下的身体,产生恐惧和不安。中年人处于新旧交替的前沿地带,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变化,会产生一种风云突变、朝不保夕的危机感,变得有点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不少人对自己缺少自信,心理上有一种突然年长10岁的感觉。
心理问题祸起——
1 工作原因:工作忙碌或遇到问题;
2 情感原因:与爱情、爱人有关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3 家庭原因:家务事或家庭关系等;
4 人际原因:遭到别人不礼貌的对待;
5 个人好恶:看不惯身边的某人或某件事;
6 社会原因:社会人物、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
7 生活事件:如遭窃、丢东西、忘带钥匙……主观或客观造成的“事故”;
8 生理原因:如生病、疼痛、饥饿、热或冷等生理原因导致不悦情绪等。
9 其他原因。
中年人:应该有私人心理医生或定期去心理咨询
以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中年人,尤其是一些社会精英,他所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都是很大的,他应该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或定期去医院心理咨询来帮助他正确宣泄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在国外,社会精英一般都有私人心理医生。这说明,在我国,求助于心理咨询的人很少的原因不光是因为缺钱,看不起心理医生,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在遇到压力、不良情绪时,还没有求助于心理医生的意识和习惯。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以抑郁症为例,前两年北京市对5926人进行抑郁障碍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抑郁障碍在成人中的患病率为4.6%~8.8%。但是,北京市社区中的抑郁障碍患者未治率高达62.9%,表明绝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未及时求助于医生,而就医者中到综合医院和精神病专科医院分别为31.9%和5.8%。
所以,大家需要在观念上改变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不要认为找心理医生的人都是“疯子”或是“精神有毛病”。因为这种偏见,导致许多人不敢去看心理医生,害怕别人以为自己精神不正常。其实,心理问题是一种普遍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更不存在什么忌讳,心理问题就和普通感冒一样,每个正常人在一生中都会发生,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看医生,不要讳疾忌医。如果存在某些心理困惑的话,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长期与痛苦为伍,谁也不能剥夺你享受快乐的权利。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看心理门诊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以北京回龙观医院为例,今年6月比去年同期,心理门诊就诊人次翻了三倍,为此,该院最近特意增加了心理门诊的医生和诊室。
什么情况下该去看心理医生?
1 有明显不平常地感觉和行为。例如,总听到一个声音指挥、控制你;
2 有心理不健康地表现。例如,害怕一些并不可怕的事物,害怕花、害怕某人、害怕笔、害怕看人等等。再如,脑子里总不停地洗手、老觉得家门没关好、反复数楼层数等等;
3 有一些奇怪地疾病。例如,因为精神受刺激等原因,突然瘫痪了,失明了或是聋哑了。在医院相应地科室却查不出病来,又确实发生过的奇怪的疼痛、肠胃不适等等;
4 你身体没毛病,有由心理原因引起的性功能障碍,或者有一些古怪的性问题;
5 情绪极差,难以自拔,一般这类常见的情况有过度抑郁或长期抑郁、神经衰弱、恐怖、紧张焦虑、老是担心自己患上重病等情绪障碍问题;
6 某些事引起了你强烈的心理冲突,自己难以解决;
7 学习工作压力及交友与人际关系咨询;
8 睡眠不好,如失眠、做噩梦或者梦游;
9 家庭和婚姻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婚恋家庭及性心理咨询;
10 你的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不好,有一些坏习惯,多动、口吃、情绪低落,胆子太小等等;
11 人格障碍与适应不良性行为的心理咨询。
请注意: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人员有着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绝对不会向他人透露来访人员的隐私和秘密。
“光鲜”背后如何减压?
经济越发展,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中年人的日子越不太好过。虽然有些人高薪、光鲜,但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得不创造出千奇百怪的方法以达到缓解工作压力的目的。比如网上报道的有关中国都市白领压力越来越大,减压的方法千奇百怪。比如:
白领迷上秘密网站,匿名宣泄秘密以求心理减压;
成都50名白领重返小学课堂,戴红领巾来减压; 都市白领办公室耍玩具减压;
白领扮农妇吵架“减压”折射道德扭曲;
周末“哭泣”正流行等。
这些千奇百怪的减压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排解压力,宣泄不良情绪,但是未必具有健康的意义。健康的减压方法不但有助于你缓解压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帮你更健康地认识生活的意义,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完善自己地性格。以下介绍的自我心理保健术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而给大家介绍一些健康的减压方法从而建设性地宣泄不良情绪。
自我心理保健术是一些健康的减压方法,它不但有助于你缓解压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从而接受自己。
与压力和平共处
虽然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为了让人们少一些压力痛苦,多一些愉快,但我们一定要从整体上了解到,我们的压力是必不可少。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得就是这个道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尤其要和那些必要的压力和平共处,接纳压力,甚至享受它!
压力经常带给我们的是一些负性情绪,但是有时也不一定如此,越有压力可能激发你的挑战性,越能带给你兴奋的感觉。对压力的认知方式,当时的心境(情绪背景)、我们的期望(预期值)也会影响压力带来的情绪体验。这就是压力的“两极性”。
压力可以给我们的行为、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即我们的行为,常常可以由压力来驱动。大家想一想,从早晨到晚上的诸多行为当中,有哪些是因为压力驱动而发生的?其实我们有很多行为是受压力左右的。例如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奋斗,就因为从小受到别人的歧视,一定要争一口气。压力的程度越高,其对行为的驱动就越强,到极端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会完全失去理智,出现冲动行为。
压力产生后,常常伴有能量的蓄积,蓄积的能量需要释放出来。如果总是蓄积而不释放,就会郁积成病。所以,有了压力就要表达出来,如果总是不表达就会出毛病。
第一是向自己表达
所谓向自己表达就是向你自己的意识表达,让你自己的意识很清楚地知道你的压力以及它的来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我们东方文化是很强调理性的文化,有压力往往独自承受,我们常常不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而是用躯体来说话,比如一个人有压力而抑郁了,他可能意识不到抑郁,但却感觉到胸闷憋气;还有人一有考前压力就频繁拉肚子。“男儿有泪不轻弹”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是错误的,当男性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不妨及时发泄,大哭一场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这也是向自己表达的一种方式。
第二是向他人表达
大家可能对这种方式比较习惯,小杨说,临近高考压力大,怎么办呢?他找到和他成绩差不多的同学聊天,他说他压力大,那个同学说也压力大,结果这种压力带来的紧张的情绪就排解了,不再那么紧张了。所以,你可以找人聊天,找你的亲人,找你的朋友谈心,向他们去表达。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专业化的表达,那就是找心理治疗师。
第三向环境表达
当你有压力感到不高兴的时候可以去跑步,去旅游,当你站在高山之巅看苍穹,或者站在大海之边看大浪的时候,你就会觉得那些压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和压力,这些就是向客观环境表达。
第四是我们最提倡的,也是最健康的方式,升华的表达
所谓升华的表达,就是把我们的压力,升华为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动力。即把压力或受挫折的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如著名文豪歌德在失恋后,把失恋的重压和痛苦的情绪能量升华到文学写作中,写出了名篇《少年维特之烦恼》。
调节情绪有技巧
制怒术
做情绪的主人,当喜则喜,当悲则悲。在遇到发怒的事情时,一思发怒有无道理,二思发怒后有何后果,三思有其它方式替代吗?这样就可以变得冷静而情绪稳定。
愉悦术
努力增加积极情绪。具体方法有四:
一是多交友,在群体交往中取乐;
二是多立小目标,小目标易实现,每个实现都能带来愉悦的满足感;
三是正确评价自己。不要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应把计划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有机统一起来,量力而行。
四是学会辩证思维,利弊相融,福祸相依,可使人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
代偿转移术
当需求受阻或者遭到挫折时,可以用满足另一种需要来代偿。这一门课没考好,可争取在另一课上取得好的成绩,也可以通过分散注意力,改变环境来转移情绪的指向。
放松术
心情不佳时,可以通过循序渐进自上而下放松全身,或者是通过静坐、意守丹田、自我催眠、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进入放松入静状态,然后面带微笑,想象曾经经历过的愉快情境,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幽默术
常笑多幽默。心理学家认为,人不是因为高兴才笑,而是因为笑才高兴。不是因为悲伤才哭,而是因为哭才悲伤。生活中要多笑勿愁。
助人术
学会赞赏别人,学雷锋做善事,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也可使自己渐渐接纳自己的个性,心安理得,心境坦然,具有较好的安全感。
个人爱好——“精神救生圈”
个人爱好往往是一个人“精神上的救生圈”,在遇到压力,烦恼、痛苦等不良情绪时,个人爱好会帮助你在不经意间释放压力、心情舒畅,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多培养一些健康的爱好,比如唱歌、绘画、书法、下棋和运动等,这些兴趣爱好能给人增添许多生活乐趣,调节生活节奏,这样你就不至于在烦恼的时候只能借酒消愁了。
同时对自己的生活也要做一些规划及时间管理,在紧张的工作时间之外一定要安排好家庭生活的时间,学会放弃一些相对不紧急的工作,共享家庭天伦之乐。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夫妻要注意共同分担家务,每月有家庭外出就餐的计划,每年有全家旅游度假的计划,有条件的可以去外地、甚至出国旅游,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可以选择在城市周边郊区旅游。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心理的自我保健。
你需要哪类心理医生?
中国现在的心理医生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他们是经过劳动部培训及认证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背景可能是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律学,教育学等构成。其特点是:咨询对象主要是一般的心理问题或压力,服务很好,预约方便,但是收费很高,一般每小时200~500元,甚至更高。在技术上的劣势:可能会对一些已经发展成精神疾病的患者漏诊,而耽误治疗时机。
第二类是综合医院心理科的医生,他们一般具有执业医师的背景,但是其专业的背景并不统一,多是从神经内科转过来的、有的原来是医院的保健医生,经过 培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少数是具有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学的背景。其特点是:咨询对象主要是一般的心理问题或压力,服务一股,收费不高,一般每小时60~90元。在技术上的劣势:也可能会对一些已经发展成精神疾病的患者漏诊,而耽误治疗时机;虽然可以开处方,但是药物治疗的手段有限,可能不规范。
第三类是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都具有精神科背景,虽然今年五月执行的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规定精神利医生具有心理咨询的资格,但是并不是每位精神科医生都会做心理咨询,一股来说,精神专科医院内的心理科的医生和一些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可以做心理咨询。其特点是:咨询对象全面,可以是一般的心理问题或压力,也可以是病理性心理障碍,服务一般,收费不高,一般每小时60~90元。技术全面,可以开处方,药物治疗规范,手段全面,但是来访者出于个人羞耻感,一般不愿意去精神病院就诊。
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及就医的便利性来选择心理医生,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的心理问题引起你明显的情绪障碍,比如焦虑抑郁,或内心极度痛苦,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时,或在社会心理咨询师那久看不愈的时候,-Ⅲ定要及时去找精神专科医院内的心理医生。
如何与心理医生打交道
1、想好开头说什么。
一些求医者见到医生后情绪波动很大,不知从何谈起,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先想好“开场白”,几句话就能进入主题,给医生一个好感觉。
2、把心理医生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
心理问题,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这是“病人”和医生的共同愿望,一点儿也不矛盾,且医生会对你的“隐私”给予绝对的保密。因此,面对心理医生,要尽可能敞开心扉。但倾诉要有所节制,人在激动的时候容易失控,一肚子的烦恼和苦水恨不得全都倒出来,从时间上考虑,你的倾诉在10~30分钟即可。
3、“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
一些求医者存在种种顾虑,有的人说到一半时忽然又后悔了,改变了主题;有些人因怕露丑、害羞等原因不肯说关键的问题,这都不利于达到医治心病的目的。对医生的提问最好是有问必答,使医生的分析、判断更准确。
4、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
求医不是求职或与上级领导谈话。医生并不关心你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重解决你的心理问题。在与医生的谈话中,你要尽可能地放松一些,不要在说话中过多考虑方式和技巧。有话直说,“开门见山”最好。
5、防止就事论事地纠缠于细节之中。
有些人生怕医生不了解自己地精力与问题地发生、发展和现状,用大量的时间去讲述一件事的细节,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医生更关注你的思想观念及对问题的认识。对于事情的叙述,先可大致讲一讲,然后等医生提问再说。
6、不要期望由心理医生给你“决策”。
比如说离不离婚,与恋爱对象是否继续保持关系等问题,不少咨询者希望医生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心理医生的职业准则恰恰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的“硬性指导”。他们只能给你讲些观点和道理,启发、疏导你的“症结”,最后主意还得你自己拿。
7、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
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要有一个过程,那种希望“一点通”、“仙人指路”走捷径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8、心理问题不要等成了“心病”时才去求医。
现实中,心病不算病的观念还很有市场,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似乎还不愿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其实预防心理疾病比心理疾病的及早治疗更为重要,在“心灵才感冒,还未发高烧”时就因该去找心理医生了。
9、对于有关“性”的问题,最好能找同性别的医生。
尽管心理医生在诊治病人时有严格、严肃的科学态度,但涉及到“性”的问题,同性之间说话更为方便和深入些。退一步说,如果找不到同性医生,向异性心理医生谈“性”的问题也是可以的,不必过分紧张。在医生眼里,患者性别是无关紧要的。
小贴士
心理健康的标准:
●富有自信、心境平和、经得起挫折,困难的侵扰,不易流露出焦虑、恐惧、愤怒。对自己感到满意、乐观向上。
●人际关系融洽,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且能相互影响。
●乐于工作有责任感,信赖他人,富有同情与爱心。
●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与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
●能妥善应对处理日常问题,使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
●对自己有较正确了解与评价。
黄家亮,两年前辞职的无线前高层,其后转战其他电视台,因事业一直未如意,加上人届中年近期又失业,担心前景终日郁郁寡欢致患上抑郁症,最终上吊自杀。据悉,黄为人开朗,旧同事得悉其死讯皆感震惊,断想不到他会患此病。
中年人的心理卫生问题是全方位的,也是很突出的:
中年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中坚地位,既要承担工作和事业上的重担,又要肩负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任,从而成为压力最大的人群。加上自身又正从人生的鼎盛向衰老转变,各种躯体疾病不时侵袭。由于渐感力不从心,而产生的一种大好时光即将流逝的紧迫感,自觉或不自觉的加班加点,致使原来已遭耗损的身心,受到更大的伤害。
抽样调查显示:除了男性的社会压力外,中年女性的家庭压力最大,她们压力源指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子女教养/负担;住房困难/还贷压力;家人下岗/待业/失业。
中年期心理3大问题
心理压力沉重,负性情绪增加
中年人不仅要面对各种竞争,处理繁杂的各种信息,还要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心理压力很大,长年累月工作的劳累,逐渐变得固执己见、容易冲动、好发脾气、动辄训人和焦躁不安。
亲情减少、孤独感加重
长期工作压力或外出打工、创业,在事业成功的同时,很少顾及家庭,疏忽了夫妻感情的培养,有些出现婚姻危机,对子女的教育机会减少,心生内疚。有些知识分子的自尊心态,内心深处有压力也不肯轻易表露,孤独感逐渐加重,由于工作紧张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无暇与老朋友来往和结交新朋友以进行感情交往。长此以往,导致情感封闭,苦不堪言。
心力疲惫,心理承受力下降
中年期容易得的疾病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肿瘤、偏头痛、失眠症、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等等。特别是有同事得病,就会担心自己每况愈下的身体,产生恐惧和不安。中年人处于新旧交替的前沿地带,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变化,会产生一种风云突变、朝不保夕的危机感,变得有点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不少人对自己缺少自信,心理上有一种突然年长10岁的感觉。
心理问题祸起——
1 工作原因:工作忙碌或遇到问题;
2 情感原因:与爱情、爱人有关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3 家庭原因:家务事或家庭关系等;
4 人际原因:遭到别人不礼貌的对待;
5 个人好恶:看不惯身边的某人或某件事;
6 社会原因:社会人物、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
7 生活事件:如遭窃、丢东西、忘带钥匙……主观或客观造成的“事故”;
8 生理原因:如生病、疼痛、饥饿、热或冷等生理原因导致不悦情绪等。
9 其他原因。
中年人:应该有私人心理医生或定期去心理咨询
以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中年人,尤其是一些社会精英,他所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都是很大的,他应该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或定期去医院心理咨询来帮助他正确宣泄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在国外,社会精英一般都有私人心理医生。这说明,在我国,求助于心理咨询的人很少的原因不光是因为缺钱,看不起心理医生,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在遇到压力、不良情绪时,还没有求助于心理医生的意识和习惯。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以抑郁症为例,前两年北京市对5926人进行抑郁障碍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抑郁障碍在成人中的患病率为4.6%~8.8%。但是,北京市社区中的抑郁障碍患者未治率高达62.9%,表明绝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未及时求助于医生,而就医者中到综合医院和精神病专科医院分别为31.9%和5.8%。
所以,大家需要在观念上改变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不要认为找心理医生的人都是“疯子”或是“精神有毛病”。因为这种偏见,导致许多人不敢去看心理医生,害怕别人以为自己精神不正常。其实,心理问题是一种普遍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更不存在什么忌讳,心理问题就和普通感冒一样,每个正常人在一生中都会发生,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看医生,不要讳疾忌医。如果存在某些心理困惑的话,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长期与痛苦为伍,谁也不能剥夺你享受快乐的权利。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看心理门诊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以北京回龙观医院为例,今年6月比去年同期,心理门诊就诊人次翻了三倍,为此,该院最近特意增加了心理门诊的医生和诊室。
什么情况下该去看心理医生?
1 有明显不平常地感觉和行为。例如,总听到一个声音指挥、控制你;
2 有心理不健康地表现。例如,害怕一些并不可怕的事物,害怕花、害怕某人、害怕笔、害怕看人等等。再如,脑子里总不停地洗手、老觉得家门没关好、反复数楼层数等等;
3 有一些奇怪地疾病。例如,因为精神受刺激等原因,突然瘫痪了,失明了或是聋哑了。在医院相应地科室却查不出病来,又确实发生过的奇怪的疼痛、肠胃不适等等;
4 你身体没毛病,有由心理原因引起的性功能障碍,或者有一些古怪的性问题;
5 情绪极差,难以自拔,一般这类常见的情况有过度抑郁或长期抑郁、神经衰弱、恐怖、紧张焦虑、老是担心自己患上重病等情绪障碍问题;
6 某些事引起了你强烈的心理冲突,自己难以解决;
7 学习工作压力及交友与人际关系咨询;
8 睡眠不好,如失眠、做噩梦或者梦游;
9 家庭和婚姻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婚恋家庭及性心理咨询;
10 你的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不好,有一些坏习惯,多动、口吃、情绪低落,胆子太小等等;
11 人格障碍与适应不良性行为的心理咨询。
请注意: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人员有着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绝对不会向他人透露来访人员的隐私和秘密。
“光鲜”背后如何减压?
经济越发展,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中年人的日子越不太好过。虽然有些人高薪、光鲜,但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得不创造出千奇百怪的方法以达到缓解工作压力的目的。比如网上报道的有关中国都市白领压力越来越大,减压的方法千奇百怪。比如:
白领迷上秘密网站,匿名宣泄秘密以求心理减压;
成都50名白领重返小学课堂,戴红领巾来减压; 都市白领办公室耍玩具减压;
白领扮农妇吵架“减压”折射道德扭曲;
周末“哭泣”正流行等。
这些千奇百怪的减压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排解压力,宣泄不良情绪,但是未必具有健康的意义。健康的减压方法不但有助于你缓解压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帮你更健康地认识生活的意义,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完善自己地性格。以下介绍的自我心理保健术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而给大家介绍一些健康的减压方法从而建设性地宣泄不良情绪。
自我心理保健术是一些健康的减压方法,它不但有助于你缓解压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从而接受自己。
与压力和平共处
虽然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为了让人们少一些压力痛苦,多一些愉快,但我们一定要从整体上了解到,我们的压力是必不可少。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得就是这个道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尤其要和那些必要的压力和平共处,接纳压力,甚至享受它!
压力经常带给我们的是一些负性情绪,但是有时也不一定如此,越有压力可能激发你的挑战性,越能带给你兴奋的感觉。对压力的认知方式,当时的心境(情绪背景)、我们的期望(预期值)也会影响压力带来的情绪体验。这就是压力的“两极性”。
压力可以给我们的行为、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即我们的行为,常常可以由压力来驱动。大家想一想,从早晨到晚上的诸多行为当中,有哪些是因为压力驱动而发生的?其实我们有很多行为是受压力左右的。例如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奋斗,就因为从小受到别人的歧视,一定要争一口气。压力的程度越高,其对行为的驱动就越强,到极端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会完全失去理智,出现冲动行为。
压力产生后,常常伴有能量的蓄积,蓄积的能量需要释放出来。如果总是蓄积而不释放,就会郁积成病。所以,有了压力就要表达出来,如果总是不表达就会出毛病。
第一是向自己表达
所谓向自己表达就是向你自己的意识表达,让你自己的意识很清楚地知道你的压力以及它的来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我们东方文化是很强调理性的文化,有压力往往独自承受,我们常常不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而是用躯体来说话,比如一个人有压力而抑郁了,他可能意识不到抑郁,但却感觉到胸闷憋气;还有人一有考前压力就频繁拉肚子。“男儿有泪不轻弹”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是错误的,当男性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不妨及时发泄,大哭一场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这也是向自己表达的一种方式。
第二是向他人表达
大家可能对这种方式比较习惯,小杨说,临近高考压力大,怎么办呢?他找到和他成绩差不多的同学聊天,他说他压力大,那个同学说也压力大,结果这种压力带来的紧张的情绪就排解了,不再那么紧张了。所以,你可以找人聊天,找你的亲人,找你的朋友谈心,向他们去表达。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专业化的表达,那就是找心理治疗师。
第三向环境表达
当你有压力感到不高兴的时候可以去跑步,去旅游,当你站在高山之巅看苍穹,或者站在大海之边看大浪的时候,你就会觉得那些压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和压力,这些就是向客观环境表达。
第四是我们最提倡的,也是最健康的方式,升华的表达
所谓升华的表达,就是把我们的压力,升华为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动力。即把压力或受挫折的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如著名文豪歌德在失恋后,把失恋的重压和痛苦的情绪能量升华到文学写作中,写出了名篇《少年维特之烦恼》。
调节情绪有技巧
制怒术
做情绪的主人,当喜则喜,当悲则悲。在遇到发怒的事情时,一思发怒有无道理,二思发怒后有何后果,三思有其它方式替代吗?这样就可以变得冷静而情绪稳定。
愉悦术
努力增加积极情绪。具体方法有四:
一是多交友,在群体交往中取乐;
二是多立小目标,小目标易实现,每个实现都能带来愉悦的满足感;
三是正确评价自己。不要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应把计划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有机统一起来,量力而行。
四是学会辩证思维,利弊相融,福祸相依,可使人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
代偿转移术
当需求受阻或者遭到挫折时,可以用满足另一种需要来代偿。这一门课没考好,可争取在另一课上取得好的成绩,也可以通过分散注意力,改变环境来转移情绪的指向。
放松术
心情不佳时,可以通过循序渐进自上而下放松全身,或者是通过静坐、意守丹田、自我催眠、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进入放松入静状态,然后面带微笑,想象曾经经历过的愉快情境,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幽默术
常笑多幽默。心理学家认为,人不是因为高兴才笑,而是因为笑才高兴。不是因为悲伤才哭,而是因为哭才悲伤。生活中要多笑勿愁。
助人术
学会赞赏别人,学雷锋做善事,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也可使自己渐渐接纳自己的个性,心安理得,心境坦然,具有较好的安全感。
个人爱好——“精神救生圈”
个人爱好往往是一个人“精神上的救生圈”,在遇到压力,烦恼、痛苦等不良情绪时,个人爱好会帮助你在不经意间释放压力、心情舒畅,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多培养一些健康的爱好,比如唱歌、绘画、书法、下棋和运动等,这些兴趣爱好能给人增添许多生活乐趣,调节生活节奏,这样你就不至于在烦恼的时候只能借酒消愁了。
同时对自己的生活也要做一些规划及时间管理,在紧张的工作时间之外一定要安排好家庭生活的时间,学会放弃一些相对不紧急的工作,共享家庭天伦之乐。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夫妻要注意共同分担家务,每月有家庭外出就餐的计划,每年有全家旅游度假的计划,有条件的可以去外地、甚至出国旅游,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可以选择在城市周边郊区旅游。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心理的自我保健。
你需要哪类心理医生?
中国现在的心理医生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他们是经过劳动部培训及认证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背景可能是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律学,教育学等构成。其特点是:咨询对象主要是一般的心理问题或压力,服务很好,预约方便,但是收费很高,一般每小时200~500元,甚至更高。在技术上的劣势:可能会对一些已经发展成精神疾病的患者漏诊,而耽误治疗时机。
第二类是综合医院心理科的医生,他们一般具有执业医师的背景,但是其专业的背景并不统一,多是从神经内科转过来的、有的原来是医院的保健医生,经过 培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少数是具有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学的背景。其特点是:咨询对象主要是一般的心理问题或压力,服务一股,收费不高,一般每小时60~90元。在技术上的劣势:也可能会对一些已经发展成精神疾病的患者漏诊,而耽误治疗时机;虽然可以开处方,但是药物治疗的手段有限,可能不规范。
第三类是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都具有精神科背景,虽然今年五月执行的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规定精神利医生具有心理咨询的资格,但是并不是每位精神科医生都会做心理咨询,一股来说,精神专科医院内的心理科的医生和一些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可以做心理咨询。其特点是:咨询对象全面,可以是一般的心理问题或压力,也可以是病理性心理障碍,服务一般,收费不高,一般每小时60~90元。技术全面,可以开处方,药物治疗规范,手段全面,但是来访者出于个人羞耻感,一般不愿意去精神病院就诊。
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及就医的便利性来选择心理医生,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的心理问题引起你明显的情绪障碍,比如焦虑抑郁,或内心极度痛苦,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时,或在社会心理咨询师那久看不愈的时候,-Ⅲ定要及时去找精神专科医院内的心理医生。
如何与心理医生打交道
1、想好开头说什么。
一些求医者见到医生后情绪波动很大,不知从何谈起,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先想好“开场白”,几句话就能进入主题,给医生一个好感觉。
2、把心理医生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
心理问题,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这是“病人”和医生的共同愿望,一点儿也不矛盾,且医生会对你的“隐私”给予绝对的保密。因此,面对心理医生,要尽可能敞开心扉。但倾诉要有所节制,人在激动的时候容易失控,一肚子的烦恼和苦水恨不得全都倒出来,从时间上考虑,你的倾诉在10~30分钟即可。
3、“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
一些求医者存在种种顾虑,有的人说到一半时忽然又后悔了,改变了主题;有些人因怕露丑、害羞等原因不肯说关键的问题,这都不利于达到医治心病的目的。对医生的提问最好是有问必答,使医生的分析、判断更准确。
4、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
求医不是求职或与上级领导谈话。医生并不关心你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重解决你的心理问题。在与医生的谈话中,你要尽可能地放松一些,不要在说话中过多考虑方式和技巧。有话直说,“开门见山”最好。
5、防止就事论事地纠缠于细节之中。
有些人生怕医生不了解自己地精力与问题地发生、发展和现状,用大量的时间去讲述一件事的细节,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医生更关注你的思想观念及对问题的认识。对于事情的叙述,先可大致讲一讲,然后等医生提问再说。
6、不要期望由心理医生给你“决策”。
比如说离不离婚,与恋爱对象是否继续保持关系等问题,不少咨询者希望医生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心理医生的职业准则恰恰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的“硬性指导”。他们只能给你讲些观点和道理,启发、疏导你的“症结”,最后主意还得你自己拿。
7、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
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要有一个过程,那种希望“一点通”、“仙人指路”走捷径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8、心理问题不要等成了“心病”时才去求医。
现实中,心病不算病的观念还很有市场,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似乎还不愿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其实预防心理疾病比心理疾病的及早治疗更为重要,在“心灵才感冒,还未发高烧”时就因该去找心理医生了。
9、对于有关“性”的问题,最好能找同性别的医生。
尽管心理医生在诊治病人时有严格、严肃的科学态度,但涉及到“性”的问题,同性之间说话更为方便和深入些。退一步说,如果找不到同性医生,向异性心理医生谈“性”的问题也是可以的,不必过分紧张。在医生眼里,患者性别是无关紧要的。
小贴士
心理健康的标准:
●富有自信、心境平和、经得起挫折,困难的侵扰,不易流露出焦虑、恐惧、愤怒。对自己感到满意、乐观向上。
●人际关系融洽,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且能相互影响。
●乐于工作有责任感,信赖他人,富有同情与爱心。
●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与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
●能妥善应对处理日常问题,使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
●对自己有较正确了解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