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2-0263-01
俗话说:分分,学生的命根。作为一名学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在学校里天天打交道的就是学习,因此,成绩对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无论一个学生看似对学习成绩多么的不在意,但是,在任何一个学生心里,都是希望取得好成绩的。那么,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执教23年,陪伴女儿走过18个春秋,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研究,大量的实践和案例,使我总结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 学生不想学习。
当一个人没有做一件事情的意愿度、没有做事情的兴趣的时候,是极难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可以用间接兴趣来作为做事情的动力,但是,对一个孩子来说,他对社会、对自己、对人生还没有太多的接触和感悟,所以,他很难会因为学习能够他的未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选自龙应台《致即将开学的孩子们》)”从而对学习产生动力和兴趣。但是,我们也知道,学习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从一出生,就具有极为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兴趣,周围的一切都可能让他兴致勃勃、兴趣盎然,那么,孩子这种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学习兴趣是如何消逝的呢?多年的研究发现,这些情况的出现,和家长在整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养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一) 用低级需求替代孩子的高级需求。
美国人文心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68年提出需求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第一层,生理的需求;第二层,安全的需求;第三层,社交与爱的需求;第四层,尊重的需求;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人基本是从先满足低级需求然后再满足高级需求的顺序来发展的,每个人都具有尽可能的向高层次迸发的动力,每个人都有追求高层次需求的需求。但是,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却时常打压孩子高级需求的发展,用低等需求替代孩子的高等需求。比如,孩子到两、三岁的时候,会出现想自己吃饭、自己洗衣服的现象,那是孩子自我实现需求的萌芽。尽管孩子小,但是,追求高层次需求是每个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但是,作为父母,却时常害怕孩子弄脏了衣服、浪费洗衣粉、浪费水等原因,不给予孩子自己洗衣服的机会;怕孩子把饭菜洒的到处都是、害怕孩子自己吃饭太慢等原因,而不允许孩子自己吃饭,总是家长喂饭……生活中无数的事例,无数件小的事情,让孩子即将萌发的自我实现需求丧失掉了。再比如,孩子长大一些,上小学了,取得了好成绩,非常开心,回家和父母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由于自己良好的表现,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得到发展,但是,家长却时常一高兴,对孩子说:“走,我们吃肯德基去!”或者,“星期天,我带你去游乐场玩!”家长的这些奖励,实际上恰恰是在用低级的生理需求来替代孩子高级需求的发展。学习好,本来是孩子内心深处的力量,但是,家长却一次次地抹杀这种原始、本质的力量,而用简单的、低级的需求来代替,实际上无形中让孩子的发展只停留在了生理需求上。而目前社会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比较丰富,所以,靠物质刺激的动力,必将逐渐消失,孩子也将对学习逐渐丧失兴趣。
(二) 家长的过分焦虑。
太多的家长,总是处在焦虑的状态中。他们害怕孩子背不动书包、害怕孩子自己整理不好书包、害怕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害怕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所以,他们总是活在督促中、活在提醒中,甚至活在监视中。“作业写完了吗?还不赶紧写作业去?”“你看电视一天只可以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候必须关电视,听见没有?”“乖,快练琴去!”……而这些事情,原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是知道要完成的,即使完成不了,有老师会批评他。但是,家长不给予孩子这个自己成长的机会。孩子看电视严格的规定时间,是无法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的。总是监督孩子练琴,让多少孩子考出了钢琴十级,却从此一生不摸钢琴?所以,家长的过分焦虑,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是对孩子自身极大的不信任,而一个没有被信任的孩子,他的成长是没有力量的。
二、 努力学习却无法取得好成绩。
不是所有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是不想好好学习的,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是非常努力在学习的,有着极强的意愿去争取好成绩。因此,他们会努力要求自己上课好好听讲、放学认真完成作业,读了初中、高中,他们也会熬夜到很晚。他们很努力很努力,但是,却好像上天不公平,不善待他们,让他们的付出和得到总是不成比例。这种情况下,不是孩子不好好学习,而是孩子不具备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也和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特别是孩子的敏感期如果度过不好,是非常影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的。而孩子一旦没有培养起注意力、观察力、空间想象力等能力,孩子想学习好,几乎是天方夜谭的。
什么是敏感期呢?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这个时期,孩子的大部分能力的发展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知道,印度有个狼孩叫卡马拉,他两岁的时候被狼叼走,七岁的时候被人类解救回来。当时的卡马拉和狼一样,白天睡觉,晚上嚎叫,吃生肉、喝生水。当时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用了大量的精力来教育他,可是,两年的时间,卡马拉学会了直立,四年的时间学会了六个单词,到他17岁去世的时候,他的直立水平只相当于2岁的幼儿。只完了七年,可是却注定了卡马拉一辈子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由此可见,0-6岁这个时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比如,孩子最先出现的敏感期是口腔敏感期,但是,这个时候,由于家长孩子不卫生,所以,不允许孩子用嘴去自由探索,剥夺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因此,一方面口腔敏感期不能充分度过,会影响后续敏感期的发展,同时,有会导致孩子长大后专注于食物、啃手、爱吃零食,甚至容易生病等问题。再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在专心玩玩具,家长时常会担心还渴、会认为孩子该吃水果了等原因而打断孩子,从而破坏孩子注意力的发展,而一个孩子没有长久的注意力,也是几乎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再比如,孩子在3-6岁的时候,会出现爬窗台、爬楼梯、跳沙发、喜欢捉迷藏等现象,实际上是孩子到了空间敏感期,由于这个时候可能会给家长造成的危机感比较大,很多妈妈害怕这个、害怕那个,所以给了孩子太多的限制。空间敏感期如果过渡不好,会造成很多不利的后果,比如孩子长大后,空间几何学习不好。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在0-6岁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发育充分,那么将来想取得好成绩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尽管孩子有极强的学习好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向善、向上的欲望,之所以没有做到,一定有他的具体原因,所以,无论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而不能一味的责骂、抱怨,希望通过分析研究,让我们多一些对孩子的理解,多一些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了解,多一些对孩子成长切实可行的帮助。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城西小学)
俗话说:分分,学生的命根。作为一名学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在学校里天天打交道的就是学习,因此,成绩对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无论一个学生看似对学习成绩多么的不在意,但是,在任何一个学生心里,都是希望取得好成绩的。那么,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执教23年,陪伴女儿走过18个春秋,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研究,大量的实践和案例,使我总结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 学生不想学习。
当一个人没有做一件事情的意愿度、没有做事情的兴趣的时候,是极难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可以用间接兴趣来作为做事情的动力,但是,对一个孩子来说,他对社会、对自己、对人生还没有太多的接触和感悟,所以,他很难会因为学习能够他的未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选自龙应台《致即将开学的孩子们》)”从而对学习产生动力和兴趣。但是,我们也知道,学习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从一出生,就具有极为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兴趣,周围的一切都可能让他兴致勃勃、兴趣盎然,那么,孩子这种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学习兴趣是如何消逝的呢?多年的研究发现,这些情况的出现,和家长在整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养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一) 用低级需求替代孩子的高级需求。
美国人文心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68年提出需求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第一层,生理的需求;第二层,安全的需求;第三层,社交与爱的需求;第四层,尊重的需求;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人基本是从先满足低级需求然后再满足高级需求的顺序来发展的,每个人都具有尽可能的向高层次迸发的动力,每个人都有追求高层次需求的需求。但是,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却时常打压孩子高级需求的发展,用低等需求替代孩子的高等需求。比如,孩子到两、三岁的时候,会出现想自己吃饭、自己洗衣服的现象,那是孩子自我实现需求的萌芽。尽管孩子小,但是,追求高层次需求是每个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但是,作为父母,却时常害怕孩子弄脏了衣服、浪费洗衣粉、浪费水等原因,不给予孩子自己洗衣服的机会;怕孩子把饭菜洒的到处都是、害怕孩子自己吃饭太慢等原因,而不允许孩子自己吃饭,总是家长喂饭……生活中无数的事例,无数件小的事情,让孩子即将萌发的自我实现需求丧失掉了。再比如,孩子长大一些,上小学了,取得了好成绩,非常开心,回家和父母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由于自己良好的表现,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得到发展,但是,家长却时常一高兴,对孩子说:“走,我们吃肯德基去!”或者,“星期天,我带你去游乐场玩!”家长的这些奖励,实际上恰恰是在用低级的生理需求来替代孩子高级需求的发展。学习好,本来是孩子内心深处的力量,但是,家长却一次次地抹杀这种原始、本质的力量,而用简单的、低级的需求来代替,实际上无形中让孩子的发展只停留在了生理需求上。而目前社会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比较丰富,所以,靠物质刺激的动力,必将逐渐消失,孩子也将对学习逐渐丧失兴趣。
(二) 家长的过分焦虑。
太多的家长,总是处在焦虑的状态中。他们害怕孩子背不动书包、害怕孩子自己整理不好书包、害怕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害怕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所以,他们总是活在督促中、活在提醒中,甚至活在监视中。“作业写完了吗?还不赶紧写作业去?”“你看电视一天只可以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候必须关电视,听见没有?”“乖,快练琴去!”……而这些事情,原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是知道要完成的,即使完成不了,有老师会批评他。但是,家长不给予孩子这个自己成长的机会。孩子看电视严格的规定时间,是无法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的。总是监督孩子练琴,让多少孩子考出了钢琴十级,却从此一生不摸钢琴?所以,家长的过分焦虑,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是对孩子自身极大的不信任,而一个没有被信任的孩子,他的成长是没有力量的。
二、 努力学习却无法取得好成绩。
不是所有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是不想好好学习的,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是非常努力在学习的,有着极强的意愿去争取好成绩。因此,他们会努力要求自己上课好好听讲、放学认真完成作业,读了初中、高中,他们也会熬夜到很晚。他们很努力很努力,但是,却好像上天不公平,不善待他们,让他们的付出和得到总是不成比例。这种情况下,不是孩子不好好学习,而是孩子不具备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也和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特别是孩子的敏感期如果度过不好,是非常影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的。而孩子一旦没有培养起注意力、观察力、空间想象力等能力,孩子想学习好,几乎是天方夜谭的。
什么是敏感期呢?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这个时期,孩子的大部分能力的发展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知道,印度有个狼孩叫卡马拉,他两岁的时候被狼叼走,七岁的时候被人类解救回来。当时的卡马拉和狼一样,白天睡觉,晚上嚎叫,吃生肉、喝生水。当时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用了大量的精力来教育他,可是,两年的时间,卡马拉学会了直立,四年的时间学会了六个单词,到他17岁去世的时候,他的直立水平只相当于2岁的幼儿。只完了七年,可是却注定了卡马拉一辈子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由此可见,0-6岁这个时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比如,孩子最先出现的敏感期是口腔敏感期,但是,这个时候,由于家长孩子不卫生,所以,不允许孩子用嘴去自由探索,剥夺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因此,一方面口腔敏感期不能充分度过,会影响后续敏感期的发展,同时,有会导致孩子长大后专注于食物、啃手、爱吃零食,甚至容易生病等问题。再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在专心玩玩具,家长时常会担心还渴、会认为孩子该吃水果了等原因而打断孩子,从而破坏孩子注意力的发展,而一个孩子没有长久的注意力,也是几乎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再比如,孩子在3-6岁的时候,会出现爬窗台、爬楼梯、跳沙发、喜欢捉迷藏等现象,实际上是孩子到了空间敏感期,由于这个时候可能会给家长造成的危机感比较大,很多妈妈害怕这个、害怕那个,所以给了孩子太多的限制。空间敏感期如果过渡不好,会造成很多不利的后果,比如孩子长大后,空间几何学习不好。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在0-6岁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发育充分,那么将来想取得好成绩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尽管孩子有极强的学习好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向善、向上的欲望,之所以没有做到,一定有他的具体原因,所以,无论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而不能一味的责骂、抱怨,希望通过分析研究,让我们多一些对孩子的理解,多一些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了解,多一些对孩子成长切实可行的帮助。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