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要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尤其要注意在阅读中投入情感体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语文课堂上播撒“爱”的种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感人之情、动人之爱,正如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的那样,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好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下面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中的《观刈麦》这首诗歌为例子,来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心得。
一、“忙”,劳动之爱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三大品质,那就是真诚、尊重和理解,在学习诗文的时候也是如此,要通过诗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先从诗文文本做起,从理解诗文开始,了解诗文中体现的情感。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对《观刈麦》的主题限定为描写农民艰苦的劳动,表示对统治阶级的痛诉,反映了当时租税的严苛。但是如果仔细阅读文本的话,就会发现这首诗歌告诉人们的不仅如此。从“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一个“忙”字就可以看出作者在诗歌的一开始就歌颂了劳动人民对于农作劳动的热爱。即使租税相当严苛,但是老百姓也没有想过要逃避,要消极抗税,而是勇敢地面对,用加倍繁忙来应对,这不能不说正好体现了人民对于劳动的热爱,否则的话也不会有“小麦覆陇黄”这样的丰收场景了。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一句诗反映了农民种地时候的辛苦,但是就算如此,他们依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从诗文中的下一句就可以看出,“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农民就算是用光了力气也都不嫌弃天热,反而还希望日头能够长一点,这样就能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劳作了,这更反映了人们对于劳动的热爱。
通过对《观刈麦》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从诗文中最先能够看出的是其中充满了对劳动之爱,而这也正是学生所需要了解的品德,通过阅读诗文可以给学生树立情感教育的典范。
二、“惜”,亲情之爱
卢家媚教授提出教材的内容往往直接反映了人类实践生活的具体内容,而人类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各种情感体验,因此教材中不可避免地会含有各种“爱”的因素。《观刈麦》就是如此,它除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劳动的热爱,还体现了亲情之爱。
除了对劳动之爱,从诗文中还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一个贫妇人,她“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不仅如此,她的怀中还抱着一个小孩,虽然没有劳动能力,而且家中的田地也已经在缴税中用光了,但是她依然不忍心舍弃自己的孩子,还抱在怀中,从这里就能够看出她的身上充满了亲情之爱。与此同时,她身边的人也对她显出了极大的宽容,在听到了她讲述的家事之后,不仅表现出了悲伤之情,而且还付诸实践,让妇人捡拾地上的麦穗,他们明知道这些麦穗也是可以用来缴税的,是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但是他们还是准许妇人捡拾,这表示人民群众的身上具有怜悯之情。在这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索,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诗文中,感受其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想到要珍惜亲情之爱。
从《观刈麦》的文辞中可以看到当时人类实践生活的具体场景,而这其中清晰地反映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情感,尤其体现了亲情之爱,教师要指导学生细细品味,找出蕴含在诗文中的点点情意。
三、“充”,生命之爱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从野心中获得的,也不是从责任心中产生的,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和热诚中产生的。在《观刈麦》这首诗中,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渴望和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细细品味,得到感悟。
在领悟了诗文文字表面之爱,深处之情之后,还可以让学生从作者创作诗文的背景说起,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从作品中感受到“爱”。学生在通过各种方式搜索资料之后可以知道,《观刈麦》这首诗歌是白居易在担任陕西周至县县尉的时候所创作的诗歌。县尉并不是一个大官,而是一个负责捕捉盗贼、征收捐税的官员,虽然地位卑微,但是白居易却“位卑未敢忘忧国”,他在自己的实践工作中发现劳动人民遭受到了严苛的赋税,但是他却无法帮到他们,因此才产生了“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愧疚之情,而从白居易的这种愧疚之情中却能够真切地看出他对于劳动人民生命的尊重,以此来表现自己对生命之爱。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出发点思索一下,自己在面对社会疾苦的时候是否也会产生类似悲天悯人之“大爱”呢,虽然现在是新社会,没有赋税过重这样的问题,但是却依然会存在洪水、干旱、地震等恶劣自然灾害,在面对受灾的生命之时,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呢。
白居易是关心民众疾苦、敢于为民请命的诗人,而从他的诗歌《观刈麦》中也能够品味出生命之爱,让学生深度阅读诗文,感受诗歌中的爱,这很显然比感受其中沉重之恨,更符合诗歌的本旨。
语文教育的实践证明了如果忽视情感教学,忽略了在课堂上播撒“爱”的种子,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将是一片散沙,他们很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鉴于现在年轻人的心中普遍存在的“仇富”“仇官”等不健康的心理,在语文课堂上就要防患于未然,将“爱”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间,让他们更多地从阅读文本中感受到天地间的至情至爱,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一、“忙”,劳动之爱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三大品质,那就是真诚、尊重和理解,在学习诗文的时候也是如此,要通过诗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先从诗文文本做起,从理解诗文开始,了解诗文中体现的情感。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对《观刈麦》的主题限定为描写农民艰苦的劳动,表示对统治阶级的痛诉,反映了当时租税的严苛。但是如果仔细阅读文本的话,就会发现这首诗歌告诉人们的不仅如此。从“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一个“忙”字就可以看出作者在诗歌的一开始就歌颂了劳动人民对于农作劳动的热爱。即使租税相当严苛,但是老百姓也没有想过要逃避,要消极抗税,而是勇敢地面对,用加倍繁忙来应对,这不能不说正好体现了人民对于劳动的热爱,否则的话也不会有“小麦覆陇黄”这样的丰收场景了。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一句诗反映了农民种地时候的辛苦,但是就算如此,他们依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从诗文中的下一句就可以看出,“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农民就算是用光了力气也都不嫌弃天热,反而还希望日头能够长一点,这样就能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劳作了,这更反映了人们对于劳动的热爱。
通过对《观刈麦》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从诗文中最先能够看出的是其中充满了对劳动之爱,而这也正是学生所需要了解的品德,通过阅读诗文可以给学生树立情感教育的典范。
二、“惜”,亲情之爱
卢家媚教授提出教材的内容往往直接反映了人类实践生活的具体内容,而人类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各种情感体验,因此教材中不可避免地会含有各种“爱”的因素。《观刈麦》就是如此,它除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劳动的热爱,还体现了亲情之爱。
除了对劳动之爱,从诗文中还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一个贫妇人,她“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不仅如此,她的怀中还抱着一个小孩,虽然没有劳动能力,而且家中的田地也已经在缴税中用光了,但是她依然不忍心舍弃自己的孩子,还抱在怀中,从这里就能够看出她的身上充满了亲情之爱。与此同时,她身边的人也对她显出了极大的宽容,在听到了她讲述的家事之后,不仅表现出了悲伤之情,而且还付诸实践,让妇人捡拾地上的麦穗,他们明知道这些麦穗也是可以用来缴税的,是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但是他们还是准许妇人捡拾,这表示人民群众的身上具有怜悯之情。在这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索,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诗文中,感受其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想到要珍惜亲情之爱。
从《观刈麦》的文辞中可以看到当时人类实践生活的具体场景,而这其中清晰地反映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情感,尤其体现了亲情之爱,教师要指导学生细细品味,找出蕴含在诗文中的点点情意。
三、“充”,生命之爱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从野心中获得的,也不是从责任心中产生的,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和热诚中产生的。在《观刈麦》这首诗中,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渴望和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细细品味,得到感悟。
在领悟了诗文文字表面之爱,深处之情之后,还可以让学生从作者创作诗文的背景说起,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从作品中感受到“爱”。学生在通过各种方式搜索资料之后可以知道,《观刈麦》这首诗歌是白居易在担任陕西周至县县尉的时候所创作的诗歌。县尉并不是一个大官,而是一个负责捕捉盗贼、征收捐税的官员,虽然地位卑微,但是白居易却“位卑未敢忘忧国”,他在自己的实践工作中发现劳动人民遭受到了严苛的赋税,但是他却无法帮到他们,因此才产生了“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愧疚之情,而从白居易的这种愧疚之情中却能够真切地看出他对于劳动人民生命的尊重,以此来表现自己对生命之爱。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出发点思索一下,自己在面对社会疾苦的时候是否也会产生类似悲天悯人之“大爱”呢,虽然现在是新社会,没有赋税过重这样的问题,但是却依然会存在洪水、干旱、地震等恶劣自然灾害,在面对受灾的生命之时,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呢。
白居易是关心民众疾苦、敢于为民请命的诗人,而从他的诗歌《观刈麦》中也能够品味出生命之爱,让学生深度阅读诗文,感受诗歌中的爱,这很显然比感受其中沉重之恨,更符合诗歌的本旨。
语文教育的实践证明了如果忽视情感教学,忽略了在课堂上播撒“爱”的种子,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将是一片散沙,他们很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鉴于现在年轻人的心中普遍存在的“仇富”“仇官”等不健康的心理,在语文课堂上就要防患于未然,将“爱”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间,让他们更多地从阅读文本中感受到天地间的至情至爱,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