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史宁中,1950年4月生,江苏南京人。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公费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之一。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0年和2002年先后两次荣获长春市“五一”劳动模范奖章,2003年被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校学位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第九、十届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会成员等。
史宁中教授主要从事数理统计研究,研究方向涉及多元分析、伞型半序约束、列联表、凸分析等。他把约束条件下的统计推断首次引入国内,填补了国内空白。他还先后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基金项目。现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攀登项目,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和省科委重点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SCI检索的世界一流杂志上。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其研究成果赢得了国际学术界及同行的重视和赞誉,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中青年数学家,并多次应邀赴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事迹被收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编撰的《跨世纪的攀登者》一书。
作为教育管理者,史宁中教授在对师范教育的理性分析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先后有《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创新:一所一流师范大学的灵魂》、《教师职业专业化:新世纪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走向尊重的教育》等十余篇论文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其中,他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关于教育的哲学》一文,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中心评为优秀科学论文,被30多家杂志和出版社转载。
数学总是给人一种严谨、缜密的印象,而研究数理统计的人大多也是如此。他们往往较常人更喜欢思考,喜欢通过数据作出判断,尤其在研究投入产出,研究对未来结果的预测时,他们会运用各种有关的数据,在头脑中构建统计模型,并借此得出直观、清晰的判断,这些特质在他们分析现状、决策未来时,均表现出独有的优势。
作为教育管理专家和数理统计学专家,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长期以来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尊重。尤其在教育界,人们对于这位把数学家的理性思维用于教学管理以及教育研究,并取得非常成就的大学校长,更是充满尊敬。
史校长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鲜明且深刻的。正如我们上面所言,拥有着浓厚的数理统计学学术背景的史校长最大的个性特点是善于思考,而他那专业的思考方法和习惯,无疑成就了他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优势,同时,也使他的教育思想中常常渗透着一种理性的光辉,一种可以预见未来的过程思考。
回忆,比较中感悟教育
我们的采访从史校长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开始。史校长首先介绍说,自己在1966年初中毕业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受特殊年代的影响,两年后,他选择了一条在当时是最普遍、也是最光明的道路,即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好在这段远离课堂的时间并未消减史校长对学习的热爱,1972年出现了文化大革命时的“回潮”,国家恢复大学招生并进行了象征性的考试时,他凭借初中学习时扎实的基础,毫无悬念地考入原吉林师范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开启了其精彩人生的大幕。
至于真正做学问,搞数学研究,史校长认为在1982年以后,他作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批公费出国攻读学位的留学人员之一,到日本九州大学深造,用7年的时间得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这段经历极为重要。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明白了在许多人眼里是很抽象的数理统计知识,其实必须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要与实际模型相结合;而且还逐渐感悟了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这些对他日后从事的研究工作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我们深知史校长对我国现代基础教育颇有研究,且认识独特,当话题转入此方面时,史校长特别谈起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此时,我们才有幸进一步了解这位在当今教育界赫赫有名的教育大家的童年往事。史校长祖籍江苏宜兴、出生于南京,父亲是一位汽车设计的技术人员,做事一向严谨、认真,对他的影响很大。为了建设新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制造厂,还在幼儿阶段的史校长就跟随父亲由上海来到长春。回忆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史校长说:“这主要还应该归功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好的家庭环境能够营造一个让孩子愿意学习、安心学习的氛围,因此,我认为每个家庭都要为孩子着想,尽力为孩子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环境。”
小学和中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两个阶段。值得庆幸的是,史校长在这两个阶段中分别遇到了一位引导其向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的好老师,他们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均让史校长感念至今。他回忆说:“我在五年级之前对于学习少有兴趣,但是到了六年级的时候,我有幸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姓马的老师,她是班主任,经常鼓励我,帮助我,在她的影响下经过一年的努力,我顺利地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说,她为我指引了人生的方向。”“到附中以后,我遇到一位姓孙的教几何的老师,他让我当数学课代表,并要求我每个礼拜出一道几何题让全班同学们做,同学们要是回答不上来,我就得回答,所以,那时每个礼拜我都认真地做一道几何题,这对我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帮助。”
与现在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方式相比,史校长认为当年他的那两位老师的教育方法仍值得借鉴。他说:“教师注重启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探究,这一点很重要。我的老师从来不把题目的答案告诉我们,无论是想几天想不出来,老师也仍坚持要我们自己解决。这样的结果是总处在思考中的我们,一旦自己解出题来就很高兴,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一下子能增长好多倍。现在的教师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总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这其实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尊重”,朴实的教育哲学
以前,我们总是讲,教育是社会的需要,但史校长对此并不以为然,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生存的需要,教育是一种本能。他还举例说:“教育无处不在,就是动物也不例外,比如小老虎要在自然界生存下来,就必须向大老虎学习捕食的本领。对于人类,小孩子不断地向大人们提出问题,是因为他想了解周边的世界,他想更好地活下去。所以,孩子愿意接受教育应该是天生的,是一种本能,我们的教育应该抓住这个本能,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激活它。”
此外,在史校长的眼中,“所有的教育都应该要引发孩子的兴趣,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说这一点应当是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传授知识当然是重要的,但不是最根本的。如果我们整个的教育仅仅关注某些知识是否教了、孩子是否掌握了,关注点总是在这里的话,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学生和未来合格的社会公民是不利的。我们应该转换一下思维,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在把教育作为一种本能的意义上来考虑,要考虑在某段时期孩子究竟适于学习什么,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能让学生理解接受。许多知识不是该不该教给学生,而是应该在最合适的时候教给他们。关于这一新的认识,史校长说东北师范大学已经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思想,他们将其总结为“尊重的教育”,即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贯彻在最合适的时间里以最合适的方式教给孩子最合适的知识的教育理念。史校长认为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
塑造 ,不可简化的教学环节
东北师范大学素来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为优长,对于优秀教师的评定,史校长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他说:“我认为作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特点,第一是要真心地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不是作为一个任务去完成。我反对那种把教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说法,事实上,教师在照亮别人的时候,也营造了自己的价值。第二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和第一条有关,即教师不只是灌输给学生知识,还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合格的社会公民。所以,有了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引,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在初高中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不管教什么学科的教师都应该这样培养学生。第三是拥有丰富的知识。一个好的专业教师不应该只懂他自己的专业,还应该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懂得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这样才能抓住知识的核心。关于这一点,教师应该非常清楚,把看来是离散的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在讲课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即不仅知道怎样讲学生才能理解,而且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就是把科学形态的知识转化成为教学形态的知识。第四是要会反思。当对学生的教育告一段落时,教师要回过头来想一想,这种教育对学生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还不是太好,最好要上升到理论高度去研究,这包括教育学也包括心理学。只要能做到以上几点,我认为就是一个好的教师。”
有了标准,在培养和塑造理想的中小学教师方面,史校长提出,东北师范大学紧紧抓住两个教学环节不放松,即学校长期以来一贯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把握两个魂,一个是思想品德的魂,另一个是知识脉络的魂。细言之,思想品德的魂就是上面所述的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师范大学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学生真心地热爱教育事业(在东北师范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有80%会选择当教师),并且还要把知识的核心、知识的发展、知识对于未来的影响都能够给学生讲出来,然后通过安排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等教学环节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
期待,熔铸在信息技术中的教育理想
信息技术是各阶段教育中的热门话题,谈起信息技术,史校长显得兴致勃勃。他说:“我们现在正在修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我认为一定要注意到整合的问题,即真正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对教学内容逐渐细化、改变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应用。”因为,“我们现在的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在内,都是思考的结果、经验的结果,如果教师仅仅把这些结果呈现给学生,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是不利的。有许多东西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如果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没有经验的认识,对许多问题的思考不会很深刻。多媒体的出现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多媒体是集经验和知识于一体的,能够把经验的东西放进去,能够给学生呈现参与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探索知识内部的规律很有帮助。所以,我们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整合,整合能够更好地描述一个事情的变换,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感悟,这是多媒体的长项。为此,它会改变整个教学模式。”
史校长很早就预测到信息技术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于10多年前就在东北师范大学建起了一个理想研究院,进行多媒体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如今,全国已有一半多的省份使用他们研制的教学软件,他们的实验校也达到了3000多所。面对如此辉煌的成绩,史校长仍不满足。他说:“我还有几个理想没有实现,其中最急切的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用计算机来提交作业,教师们能在计算机上判作业,甚至是计算机能够自动批改作业,这样孩子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学习。”当然,“我们的理想研究院正在努力将这些理想变为现实,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制作这个软件难度大,学校的老师们虽然做了很长时间,但目前仍不完整,因为有些符号很难处理,图形占的空间太大,以游戏的形式又太复杂,学生们不好掌握,完善这些尚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我相信一切都会解决,理想总会实现!”
史宁中教授主要从事数理统计研究,研究方向涉及多元分析、伞型半序约束、列联表、凸分析等。他把约束条件下的统计推断首次引入国内,填补了国内空白。他还先后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基金项目。现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攀登项目,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和省科委重点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SCI检索的世界一流杂志上。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其研究成果赢得了国际学术界及同行的重视和赞誉,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中青年数学家,并多次应邀赴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事迹被收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编撰的《跨世纪的攀登者》一书。
作为教育管理者,史宁中教授在对师范教育的理性分析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先后有《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创新:一所一流师范大学的灵魂》、《教师职业专业化:新世纪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走向尊重的教育》等十余篇论文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其中,他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关于教育的哲学》一文,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中心评为优秀科学论文,被30多家杂志和出版社转载。
数学总是给人一种严谨、缜密的印象,而研究数理统计的人大多也是如此。他们往往较常人更喜欢思考,喜欢通过数据作出判断,尤其在研究投入产出,研究对未来结果的预测时,他们会运用各种有关的数据,在头脑中构建统计模型,并借此得出直观、清晰的判断,这些特质在他们分析现状、决策未来时,均表现出独有的优势。
作为教育管理专家和数理统计学专家,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长期以来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尊重。尤其在教育界,人们对于这位把数学家的理性思维用于教学管理以及教育研究,并取得非常成就的大学校长,更是充满尊敬。
史校长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鲜明且深刻的。正如我们上面所言,拥有着浓厚的数理统计学学术背景的史校长最大的个性特点是善于思考,而他那专业的思考方法和习惯,无疑成就了他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优势,同时,也使他的教育思想中常常渗透着一种理性的光辉,一种可以预见未来的过程思考。
回忆,比较中感悟教育
我们的采访从史校长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开始。史校长首先介绍说,自己在1966年初中毕业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受特殊年代的影响,两年后,他选择了一条在当时是最普遍、也是最光明的道路,即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好在这段远离课堂的时间并未消减史校长对学习的热爱,1972年出现了文化大革命时的“回潮”,国家恢复大学招生并进行了象征性的考试时,他凭借初中学习时扎实的基础,毫无悬念地考入原吉林师范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开启了其精彩人生的大幕。
至于真正做学问,搞数学研究,史校长认为在1982年以后,他作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批公费出国攻读学位的留学人员之一,到日本九州大学深造,用7年的时间得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这段经历极为重要。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明白了在许多人眼里是很抽象的数理统计知识,其实必须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要与实际模型相结合;而且还逐渐感悟了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这些对他日后从事的研究工作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我们深知史校长对我国现代基础教育颇有研究,且认识独特,当话题转入此方面时,史校长特别谈起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此时,我们才有幸进一步了解这位在当今教育界赫赫有名的教育大家的童年往事。史校长祖籍江苏宜兴、出生于南京,父亲是一位汽车设计的技术人员,做事一向严谨、认真,对他的影响很大。为了建设新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制造厂,还在幼儿阶段的史校长就跟随父亲由上海来到长春。回忆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史校长说:“这主要还应该归功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好的家庭环境能够营造一个让孩子愿意学习、安心学习的氛围,因此,我认为每个家庭都要为孩子着想,尽力为孩子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环境。”
小学和中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两个阶段。值得庆幸的是,史校长在这两个阶段中分别遇到了一位引导其向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的好老师,他们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均让史校长感念至今。他回忆说:“我在五年级之前对于学习少有兴趣,但是到了六年级的时候,我有幸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姓马的老师,她是班主任,经常鼓励我,帮助我,在她的影响下经过一年的努力,我顺利地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说,她为我指引了人生的方向。”“到附中以后,我遇到一位姓孙的教几何的老师,他让我当数学课代表,并要求我每个礼拜出一道几何题让全班同学们做,同学们要是回答不上来,我就得回答,所以,那时每个礼拜我都认真地做一道几何题,这对我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帮助。”
与现在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方式相比,史校长认为当年他的那两位老师的教育方法仍值得借鉴。他说:“教师注重启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探究,这一点很重要。我的老师从来不把题目的答案告诉我们,无论是想几天想不出来,老师也仍坚持要我们自己解决。这样的结果是总处在思考中的我们,一旦自己解出题来就很高兴,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一下子能增长好多倍。现在的教师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总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这其实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尊重”,朴实的教育哲学
以前,我们总是讲,教育是社会的需要,但史校长对此并不以为然,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生存的需要,教育是一种本能。他还举例说:“教育无处不在,就是动物也不例外,比如小老虎要在自然界生存下来,就必须向大老虎学习捕食的本领。对于人类,小孩子不断地向大人们提出问题,是因为他想了解周边的世界,他想更好地活下去。所以,孩子愿意接受教育应该是天生的,是一种本能,我们的教育应该抓住这个本能,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激活它。”
此外,在史校长的眼中,“所有的教育都应该要引发孩子的兴趣,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说这一点应当是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传授知识当然是重要的,但不是最根本的。如果我们整个的教育仅仅关注某些知识是否教了、孩子是否掌握了,关注点总是在这里的话,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学生和未来合格的社会公民是不利的。我们应该转换一下思维,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在把教育作为一种本能的意义上来考虑,要考虑在某段时期孩子究竟适于学习什么,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能让学生理解接受。许多知识不是该不该教给学生,而是应该在最合适的时候教给他们。关于这一新的认识,史校长说东北师范大学已经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思想,他们将其总结为“尊重的教育”,即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贯彻在最合适的时间里以最合适的方式教给孩子最合适的知识的教育理念。史校长认为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
塑造 ,不可简化的教学环节
东北师范大学素来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为优长,对于优秀教师的评定,史校长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他说:“我认为作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特点,第一是要真心地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不是作为一个任务去完成。我反对那种把教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说法,事实上,教师在照亮别人的时候,也营造了自己的价值。第二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和第一条有关,即教师不只是灌输给学生知识,还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合格的社会公民。所以,有了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引,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在初高中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不管教什么学科的教师都应该这样培养学生。第三是拥有丰富的知识。一个好的专业教师不应该只懂他自己的专业,还应该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懂得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这样才能抓住知识的核心。关于这一点,教师应该非常清楚,把看来是离散的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在讲课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即不仅知道怎样讲学生才能理解,而且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就是把科学形态的知识转化成为教学形态的知识。第四是要会反思。当对学生的教育告一段落时,教师要回过头来想一想,这种教育对学生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还不是太好,最好要上升到理论高度去研究,这包括教育学也包括心理学。只要能做到以上几点,我认为就是一个好的教师。”
有了标准,在培养和塑造理想的中小学教师方面,史校长提出,东北师范大学紧紧抓住两个教学环节不放松,即学校长期以来一贯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把握两个魂,一个是思想品德的魂,另一个是知识脉络的魂。细言之,思想品德的魂就是上面所述的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师范大学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学生真心地热爱教育事业(在东北师范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有80%会选择当教师),并且还要把知识的核心、知识的发展、知识对于未来的影响都能够给学生讲出来,然后通过安排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等教学环节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
期待,熔铸在信息技术中的教育理想
信息技术是各阶段教育中的热门话题,谈起信息技术,史校长显得兴致勃勃。他说:“我们现在正在修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我认为一定要注意到整合的问题,即真正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对教学内容逐渐细化、改变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应用。”因为,“我们现在的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在内,都是思考的结果、经验的结果,如果教师仅仅把这些结果呈现给学生,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是不利的。有许多东西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如果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没有经验的认识,对许多问题的思考不会很深刻。多媒体的出现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多媒体是集经验和知识于一体的,能够把经验的东西放进去,能够给学生呈现参与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探索知识内部的规律很有帮助。所以,我们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整合,整合能够更好地描述一个事情的变换,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感悟,这是多媒体的长项。为此,它会改变整个教学模式。”
史校长很早就预测到信息技术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于10多年前就在东北师范大学建起了一个理想研究院,进行多媒体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如今,全国已有一半多的省份使用他们研制的教学软件,他们的实验校也达到了3000多所。面对如此辉煌的成绩,史校长仍不满足。他说:“我还有几个理想没有实现,其中最急切的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用计算机来提交作业,教师们能在计算机上判作业,甚至是计算机能够自动批改作业,这样孩子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学习。”当然,“我们的理想研究院正在努力将这些理想变为现实,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制作这个软件难度大,学校的老师们虽然做了很长时间,但目前仍不完整,因为有些符号很难处理,图形占的空间太大,以游戏的形式又太复杂,学生们不好掌握,完善这些尚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我相信一切都会解决,理想总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