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滚滚铁流,
滔滔汶水,
刚柔并济的绿色钢城,
矗立在鲁中的青翠山色中
……
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23万。莱芜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钢城煤都”之称。莱芜还是重要的农产区,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和名优蔬菜、果品,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和“中国蜜桃之乡”。
莱芜历史悠久,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有比万里长城早400多年的齐长城(公元前664年)遗址。春秋战国时期,曾发生过著名的长勺之战,留下了“一鼓作气”的千古佳话。解放战争时期,又以陈毅、粟裕指挥的“莱芜战役”而名载史册。
近年来,莱芜市对外宣传工作紧紧围绕“服务经济、扩大影响、树立形象、促进发展”的目标要求,积极主动,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把握着眼点,找准结合点,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先导和桥梁纽带作用。
内力与外力相结合
启动内力就是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领导,建立对外宣传的宏观管理机制。把外经贸、经贸、外事、新闻、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外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联合起来,相互通气,加强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利用一切涉外活动和涉外考察交流工作的机会,做好外宣工作,寓外宣工作于各项活动之中,把外宣力量、资源调动起来,整合起来,统一协调,在本市形成上下联动、通力合作的大外宣格局。
在具体工作措施上,我市制定了对外宣传事业2001—2005五年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对外新闻发布、评先树优,外宣品管理、互联网新闻管理、外宣工作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等一系列文件、意见和规定,使全市对外宣传工作日趋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市委坚持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外宣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情况,部署任务,检查调度,表彰奖励。从而形成了多主体、多方面、齐抓共管,人人都是外宣主体的良好社会环境。广借外力即借助中央、省外宣媒体及海外媒体的力量,借助它们辐射面广、传播快捷、时效性强、影响力大的强势,为我所用,用足用活用好,达到为我宣传的目的。
近年来,刊播、制作获奖的《莱芜——铁流汶水入话来》、《莱芜:专业协会“浮化”农业产业化》、《一个弥漫着道德馨香的村落》、《绿色山庄》等重头稿件,《土地》、《庄户剧团的故事》、《莱芜——为了二十一世纪》电视专题片,《绿色钢城·莱芜》、《莱芜招商指南》、《绿色钢城:投资热土中国莱芜》等画册、光盘,无一不是与中央电视台、山东省电视台、山东省《走向世界》杂志社、山东画报社等媒体合作的结果。所以,充分激发内力,挖掘具有鲜活外宣新闻价值的题材,提炼后积极、主动地与上级外宣媒体联系、汇报,以争取外力的合作、参与和支持,才能共同把题目做大做好。内力与外力结合是外宣工作长久发展的保证。
一般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对外宣传的一般性工作指常规性宣传。在日常工作中,除做好组织对外供稿、供片、制作外宣品、接待安排外宣记者的活动,相继开展面对面宣传外,更注重策划一些产生重大效益的外宣工作。特别是一些针对性强、影响力大的重大题材和重要活动。外宣部门紧扣市委、市政府的经济工作、招商引资工作,为市里在境外、国内各有关城市举办较大规模的招商、经贸活动,主动介入、积极策划在当地媒体做大容量、有影响、有声势的专版专刊、声像报道,全面介绍我市的投资环境,从而为招商推介、经贸活动的圆满成功做好舆论的铺垫。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在本地举办的重大经贸招商活动,如:近两年举办的钢铁招商大会、粉末冶金专题招商会,农副产品招商会等,在当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并积极邀请中央、省多家媒体共同采访,组织重大报道,对外形成较强的轰动效应,达到了为市委中心工作服务、扩大外宣自身影响力、实现对外宣传事业更大更好发展的目的。
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对外宣传是要花钱的。”资金畅,则外宣活。随着形势的发展,对外宣传单纯靠财政拨款发展的路子已越来越窄,单一的地方财政投入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外宣传事业的发展需要,必须拓展路子,广借社会之力,走政府投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路子。
莱芜市在外宣品制作、发行、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先后从社会筹资130万元制作、出版发行了《中国莱芜集邮纪念册》、《绿色钢城:中国莱芜个性化邮票纪念册》,《对外宣传参考》、中新社山东分社以《用市场化的办法开发外宣品》《莱芜市外宣品制作走出新路子》为题刊载,推介了我市外宣品市场化运作的经验。所以,外宣品市场化运作尽管工作难度较大,但只要创新思维,创新办法,选择好外宣品的形式、宣传内容与易于市场化运作的最佳结合点,就完全可以吸引企业、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从而逐步实现市场化,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地方特色与经济宣传相结合
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宣传地方特色容易引起媒体与世人的关注,容易达到提高知名度,树立形象的目的。进一步挖掘和培植地方特色,通过有效载体和活动,发扬和光大地方特色,从而形成名牌效应,可以为经济宣传奠定基础,铺平道路。
在对外宣传的内容上,瞄准需求,拓展视野,广泛选题,重点突破,先后围绕莱芜市3000多年悠久的冶炼史、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国家新材料地、农副产品基地、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蜜桃之乡、齐鲁大峡谷、房干生态第一村、王石门天上人家民俗风情等绿色生态旅游以及“崇德尚实、重工厚商、团结奋进、共铸辉煌”的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利用对外新闻、对外影视、外宣品和互联网等宣传形式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宣传。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特色越明显,其知名度就越高,越有利于地方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势力越强,知名品牌就会越来越多,地方特色就会愈加凸显。因此,特色宣传与经济宣传相结合,才能不断丰富对外宣传的素材,对外宣传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传统媒体宣传与利用互联网宣传相结合
传统媒体即报刊、电台、电视、外宣品等,是对外宣传所长期使用、得心应手的有效载体,也是莱芜市外宣工作多年来出重彩、有影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在当今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具有高度开放性和交互性的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运用,互联网宣传已成为我市对外宣传的新渠道。我们充分利用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网上山东等网上宣传阵地,其中在中新网、网上山东新闻网站制作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动感性、直观性较强的莱芜专题网页,作为莱芜市固定的宣传阵地常年进行宣传,广泛对外推介了莱芜市优越的区位优势、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资源优势及充满商机的发展环境,让外界了解莱芜、认识莱芜、增强对莱芜投资的信心,为莱芜招商引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借助互联网这一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大有文章可作;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充分利用,双管齐下,对外宣传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责编:雪石 朱静
滔滔汶水,
刚柔并济的绿色钢城,
矗立在鲁中的青翠山色中
……
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23万。莱芜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钢城煤都”之称。莱芜还是重要的农产区,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和名优蔬菜、果品,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和“中国蜜桃之乡”。
莱芜历史悠久,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有比万里长城早400多年的齐长城(公元前664年)遗址。春秋战国时期,曾发生过著名的长勺之战,留下了“一鼓作气”的千古佳话。解放战争时期,又以陈毅、粟裕指挥的“莱芜战役”而名载史册。
近年来,莱芜市对外宣传工作紧紧围绕“服务经济、扩大影响、树立形象、促进发展”的目标要求,积极主动,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把握着眼点,找准结合点,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先导和桥梁纽带作用。
内力与外力相结合
启动内力就是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领导,建立对外宣传的宏观管理机制。把外经贸、经贸、外事、新闻、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外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联合起来,相互通气,加强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利用一切涉外活动和涉外考察交流工作的机会,做好外宣工作,寓外宣工作于各项活动之中,把外宣力量、资源调动起来,整合起来,统一协调,在本市形成上下联动、通力合作的大外宣格局。
在具体工作措施上,我市制定了对外宣传事业2001—2005五年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对外新闻发布、评先树优,外宣品管理、互联网新闻管理、外宣工作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等一系列文件、意见和规定,使全市对外宣传工作日趋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市委坚持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外宣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情况,部署任务,检查调度,表彰奖励。从而形成了多主体、多方面、齐抓共管,人人都是外宣主体的良好社会环境。广借外力即借助中央、省外宣媒体及海外媒体的力量,借助它们辐射面广、传播快捷、时效性强、影响力大的强势,为我所用,用足用活用好,达到为我宣传的目的。
近年来,刊播、制作获奖的《莱芜——铁流汶水入话来》、《莱芜:专业协会“浮化”农业产业化》、《一个弥漫着道德馨香的村落》、《绿色山庄》等重头稿件,《土地》、《庄户剧团的故事》、《莱芜——为了二十一世纪》电视专题片,《绿色钢城·莱芜》、《莱芜招商指南》、《绿色钢城:投资热土中国莱芜》等画册、光盘,无一不是与中央电视台、山东省电视台、山东省《走向世界》杂志社、山东画报社等媒体合作的结果。所以,充分激发内力,挖掘具有鲜活外宣新闻价值的题材,提炼后积极、主动地与上级外宣媒体联系、汇报,以争取外力的合作、参与和支持,才能共同把题目做大做好。内力与外力结合是外宣工作长久发展的保证。
一般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对外宣传的一般性工作指常规性宣传。在日常工作中,除做好组织对外供稿、供片、制作外宣品、接待安排外宣记者的活动,相继开展面对面宣传外,更注重策划一些产生重大效益的外宣工作。特别是一些针对性强、影响力大的重大题材和重要活动。外宣部门紧扣市委、市政府的经济工作、招商引资工作,为市里在境外、国内各有关城市举办较大规模的招商、经贸活动,主动介入、积极策划在当地媒体做大容量、有影响、有声势的专版专刊、声像报道,全面介绍我市的投资环境,从而为招商推介、经贸活动的圆满成功做好舆论的铺垫。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在本地举办的重大经贸招商活动,如:近两年举办的钢铁招商大会、粉末冶金专题招商会,农副产品招商会等,在当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并积极邀请中央、省多家媒体共同采访,组织重大报道,对外形成较强的轰动效应,达到了为市委中心工作服务、扩大外宣自身影响力、实现对外宣传事业更大更好发展的目的。
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对外宣传是要花钱的。”资金畅,则外宣活。随着形势的发展,对外宣传单纯靠财政拨款发展的路子已越来越窄,单一的地方财政投入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外宣传事业的发展需要,必须拓展路子,广借社会之力,走政府投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路子。
莱芜市在外宣品制作、发行、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先后从社会筹资130万元制作、出版发行了《中国莱芜集邮纪念册》、《绿色钢城:中国莱芜个性化邮票纪念册》,《对外宣传参考》、中新社山东分社以《用市场化的办法开发外宣品》《莱芜市外宣品制作走出新路子》为题刊载,推介了我市外宣品市场化运作的经验。所以,外宣品市场化运作尽管工作难度较大,但只要创新思维,创新办法,选择好外宣品的形式、宣传内容与易于市场化运作的最佳结合点,就完全可以吸引企业、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从而逐步实现市场化,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地方特色与经济宣传相结合
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宣传地方特色容易引起媒体与世人的关注,容易达到提高知名度,树立形象的目的。进一步挖掘和培植地方特色,通过有效载体和活动,发扬和光大地方特色,从而形成名牌效应,可以为经济宣传奠定基础,铺平道路。
在对外宣传的内容上,瞄准需求,拓展视野,广泛选题,重点突破,先后围绕莱芜市3000多年悠久的冶炼史、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国家新材料地、农副产品基地、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蜜桃之乡、齐鲁大峡谷、房干生态第一村、王石门天上人家民俗风情等绿色生态旅游以及“崇德尚实、重工厚商、团结奋进、共铸辉煌”的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利用对外新闻、对外影视、外宣品和互联网等宣传形式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宣传。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特色越明显,其知名度就越高,越有利于地方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势力越强,知名品牌就会越来越多,地方特色就会愈加凸显。因此,特色宣传与经济宣传相结合,才能不断丰富对外宣传的素材,对外宣传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传统媒体宣传与利用互联网宣传相结合
传统媒体即报刊、电台、电视、外宣品等,是对外宣传所长期使用、得心应手的有效载体,也是莱芜市外宣工作多年来出重彩、有影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在当今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具有高度开放性和交互性的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运用,互联网宣传已成为我市对外宣传的新渠道。我们充分利用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网上山东等网上宣传阵地,其中在中新网、网上山东新闻网站制作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动感性、直观性较强的莱芜专题网页,作为莱芜市固定的宣传阵地常年进行宣传,广泛对外推介了莱芜市优越的区位优势、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资源优势及充满商机的发展环境,让外界了解莱芜、认识莱芜、增强对莱芜投资的信心,为莱芜招商引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借助互联网这一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大有文章可作;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充分利用,双管齐下,对外宣传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责编:雪石 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