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多年,结合我从事工作以来的经验,我在本文中谈谈我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一结浅见。
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同时强调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信息技术教育又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
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12000]33号)。通知要求,“从2001年起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经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虽然都积极地响应号召,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因此,往往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已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多年,亲身感受了这门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在此,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分析一下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误区)与不足。这些误区只有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本文仅阐述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还很不成熟,只求抛砖引玉。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一)配套设施跟不上
很多地方存在“有软件没硬件”、“有硬件没软件”、“有计算机无网络”,即使订了教材,教师也安排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往往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学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学生也根本搞不清楚上这门课到底为了什么,所以只能应付了事。
(二)观念转换滞后
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目,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關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三)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我国设立教育技术专业的历史并不长,培养的人才也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的需求,现在站在中学教育技术工作岗位的教师很多不是教育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而是从其他教学岗位转轨过来,通过培训走上教育技术岗位的,这类教师往往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不少教师仍以自己“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其他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照本宣科,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姿态去应付这门课。
至于上机实践,对他们来说,挑战性就更大了,有时根本无法应对。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机房。实践课中往往见不到教案,也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有的地方学生整个学期上机就是练打字,还有的地方小学学打字,初中也是学打字,到了高中还是在打字,好像只有打字才算实践。好像计算机的作用只是能打字一样。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杜子德认为,“计算机不是一种普通的工具,而是一种智力工具,中学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驾驭计算机帮助人类完成智力任务,而不只是类似打字的机械任务”。
(四)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实用”
由于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实用”,处理教材时像阅读“软件使用说明书”,课堂则像“短期电脑培训班”。
学生家庭计算机的配置普遍高于学校计算机的配置,教师在课堂上越来越频繁地要面对学生在软件使用技巧上比他们更高明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教授几个常见的办公软件,配上一段编程语言。哪怕再搭上若干网络工具,也很难维持本这门技术的水平。即使我们再改进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发展下去,信息技术教育必将走向衰亡。
(五)教材编排不合理,缺乏知识连贯性
现在我们教育系统的一些“专家”们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重复出现。即把三个阶段的学生都看成是一个“零起点”。是一个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白痴”,教学内容严重重复。还美其名曰:“为了照顾各地信息技术教育平衡,做到教育公平……”。我认为这些做法完全违背教育规律,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按照这一观点编写的教材怎能让学生学得进去;按这一观点上课的课堂怎能让学生听得进去?这样的教育又怎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解决策略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的解决策略如下:
(一)“两课”有机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标准》中综合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然后主动地去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最后用板报、网页、多媒体报告等形式展示成果。可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机地整合,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取舍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解决信息技术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会为信息技术提供大量活生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们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应系列化,各学习阶段应衔接,教学内容应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反对“唯实用论”和“纯工具论”。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产生兴趣,认识到信息技术是自己走向现代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工具。
(三)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
总之,我们只要本着事实求是的观点,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现、矛盾现来分析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建设好、组织好和管理好。只有这样。信息技术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同时强调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信息技术教育又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
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12000]33号)。通知要求,“从2001年起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经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虽然都积极地响应号召,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因此,往往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已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多年,亲身感受了这门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在此,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分析一下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误区)与不足。这些误区只有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本文仅阐述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还很不成熟,只求抛砖引玉。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一)配套设施跟不上
很多地方存在“有软件没硬件”、“有硬件没软件”、“有计算机无网络”,即使订了教材,教师也安排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往往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学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学生也根本搞不清楚上这门课到底为了什么,所以只能应付了事。
(二)观念转换滞后
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目,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關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三)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我国设立教育技术专业的历史并不长,培养的人才也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的需求,现在站在中学教育技术工作岗位的教师很多不是教育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而是从其他教学岗位转轨过来,通过培训走上教育技术岗位的,这类教师往往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不少教师仍以自己“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其他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照本宣科,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姿态去应付这门课。
至于上机实践,对他们来说,挑战性就更大了,有时根本无法应对。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机房。实践课中往往见不到教案,也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有的地方学生整个学期上机就是练打字,还有的地方小学学打字,初中也是学打字,到了高中还是在打字,好像只有打字才算实践。好像计算机的作用只是能打字一样。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杜子德认为,“计算机不是一种普通的工具,而是一种智力工具,中学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驾驭计算机帮助人类完成智力任务,而不只是类似打字的机械任务”。
(四)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实用”
由于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实用”,处理教材时像阅读“软件使用说明书”,课堂则像“短期电脑培训班”。
学生家庭计算机的配置普遍高于学校计算机的配置,教师在课堂上越来越频繁地要面对学生在软件使用技巧上比他们更高明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教授几个常见的办公软件,配上一段编程语言。哪怕再搭上若干网络工具,也很难维持本这门技术的水平。即使我们再改进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发展下去,信息技术教育必将走向衰亡。
(五)教材编排不合理,缺乏知识连贯性
现在我们教育系统的一些“专家”们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重复出现。即把三个阶段的学生都看成是一个“零起点”。是一个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白痴”,教学内容严重重复。还美其名曰:“为了照顾各地信息技术教育平衡,做到教育公平……”。我认为这些做法完全违背教育规律,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按照这一观点编写的教材怎能让学生学得进去;按这一观点上课的课堂怎能让学生听得进去?这样的教育又怎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解决策略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的解决策略如下:
(一)“两课”有机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标准》中综合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然后主动地去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最后用板报、网页、多媒体报告等形式展示成果。可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机地整合,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取舍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解决信息技术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会为信息技术提供大量活生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们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应系列化,各学习阶段应衔接,教学内容应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反对“唯实用论”和“纯工具论”。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产生兴趣,认识到信息技术是自己走向现代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工具。
(三)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
总之,我们只要本着事实求是的观点,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现、矛盾现来分析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建设好、组织好和管理好。只有这样。信息技术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