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实现“三个转变”,即,教育教学管理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信息化教学应用由“试点”向“常态”转变、教师由“被动应用”向“融合创新”转变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云平台;教育教学管理;三转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3-0033-03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坚持应用导向,着眼实效提升,以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思维、手段和服务方式为重心,结合实际,积极构建由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服务及教学运行与评价管理服务组成的教育教学管理云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实现“三个转变”,即,教育教学管理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信息化教学应用由“试点”向“常态”转变、教师由“被动应用”向“融合创新”转变。经过四年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实践探索,主要形成三个方面的经验:
一、构建流程再造教学管理云平台,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从解决学院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信息技术再造教学业务工作流程、再现记录教学活动过程,构建集互动交流管理、流程再造管理和数据管理于一体的教学管理云平台。
1.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网络管理体系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层次性和规范性的需要,充分利用师生人人拥有的云空间,自2012年下半年始,实现基于空间的教学资料审核管理,建立完备的教师教学资料档案,搭建院系两级教务管理平台,推行基于空间的学生评教信息反馈机制;落实顶岗实习教师跟踪指导机制,推行基于空间的毕业设计管理;开通了教师临时调课过程管理与数据收集、成绩勘误申请等手续办理、学生课程学习缓考等在线审核通道,与公司合作开发小插件,实现了基础数据收集与统计,形成了由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教务管理服务组成的教育教学网络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方便师生办理教务管理业务。使教学“管理”走向教学“服务”。
2.改革课程教学组织实施方式
自2013年上半年始,学院搭建基于云平台的选课模式,推行文化选修和自修课基于空间教学与课程考核的教学模式改革。文化自修课增加线上适时指导,将32课时的选修课改革为线上学习16课时,面授教学16课时,实行“线上线下”、“现场讲座与在线指导”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图3所示)。学生通过空间进行选课和学习,既拓展了教学时空、方便了师生,又提高了效率,已持续实施了5个学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目前,组织开发MOOC/MOOT和系列微课资源同时,以服务学习者为中心,正在试点校内第二专业辅修,积极探索学分(课分)互认机制,搭建社区教育微信推送平台。
3.形成基于云平台的教务流程再造管理基本范式
依据职业教育规律,坚持实用、优化、特色三种原则,学院整体设计、规划,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创建教育教学主题空间、搭建“教务管理”、“教学督导”等教育教学管理空间20多个,并探索总结了基于云空间的实施流程再造管理的四个基本步骤——合理细分管理工作、明确定义管理角色、规范实施工作流程、巧用信息技术。结合实际和已有的管理工作特色,找准要解决的问题及可利用的信息平台的特点,通过实施基于云平台的教务流程再造管理(如图4所示),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与考核,使管理更为公开、公平、公正,使信息更为通畅,更好地实施精细立规、执规和考核。
二、探索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新途径,由“试点”向“常态”转变
自2012年始,学院以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为切人点,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从空间课程——微课——MOOC/MOOT,均是组织一线教师进行自主开发与应用.建设针对性的特色教学资源,回避了“购买资源和大管理系统来解决信息化教学问题”所带来风险,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并从“项目试点”走向“常态应用”。
1.系统开发与应用基于云平台的立体化课程资源
学院利用大学城云空间易建易用的特点,按照即建即用、大众创新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思路,组织一线骨干教师自主开发了精细化、情境化、立体化的空间资源课程233门(如图5所示)。目前,80%的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能充分运用空间课程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作业提交与批改及师生互动交流。全院师生通过空间进行教学互动、资料上传、视频观看等月平均达558971次。自2014年始,20%教师基于空间建立课程学习考核体系,10余位教师通过空间实行了课程学习在线考核。基于云平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较好地解决了非计算机类专业教师自主开发立体化资源难及多维化、特色化资源不足的问题。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化解教学难点、增强课堂吸引力、满足泛在学习需求等,近一年来,组织教师自主开发微课和“五分钟”课堂资源100余个:为增强课前课后学习指导的针对性和师生交互便捷性,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推动课堂教学翻转,推进第二专业辅修试点等,学院立项建设15门院级以上MOOC和12门省级网络名师课堂,其中,9门网络名师课堂通过验收后立项省级创新应用示范空间;为给学习者提供系统化的课程资源体系、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教研教改能力,组织教师自主开发与MOOC配套的MOOT教材,促使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创建以讲义为核心的立体化、形象化、动态化、特色化的课程资源体系。
2.打造基于云平台的化工仿真教学平台
学院基于云空间创建了“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创新了空间化工仿真训练模式(如图6),解决了学院化工类专业学生现场实操困难多的矛盾,实现了“人人、处处、时时”开放训练:降低了学生实训和员工培训成本。基于化工仿真教学平俞的《离心泵气缚故障处理》信息化教学课堂被遴选为全国信息化教学现场会观摩课,并被湖南省教育厅选中将被拍摄成为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示范课。 3.推进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课程改革
学院从每个专业遴选1~2门课程为试点,共立项28门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程项目,采取课程团队协同创新模式,开展以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和“五分钟”课程(微课)等碎片化资源建设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探索。并将信息技术手段合理运用、微课等立体化资源巧用是否激活课堂等列入日常课堂教学考核和一年一度的“优质课堂”评选核心指标,将信息化课堂教学向“常态化”推进(如图7所示),让教师改革思路“落地生根”,改革成果惠顾到了所有学生。
三、形成信息化教学应用长效推进机制,由“被动应用”向“融合创新”转变
为培育、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持续推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学院制定与实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素质提升计划方案及相关制度,实施了三项工作机制,使教师从开始的“被动应用”向“融合创新”转变。
1.实施培训促进机制
按照“宣传动员,培训推进”的思路,将信息化教学理念培训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并作为中青年教师每年必修项目。实施“外培内训”方案,除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各类校外培训以外,学院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信息化教学应用推进会,并在校内开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让每一位专任教师每年都有且必须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由教务处和人事处对通过培训的学员联合发放结业证书,并记录相应继续教育学分,记入继续教育档案。每届新生都会接受一期信息平台应用培训
2.推行项目驱动机制
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与教务处合署办公,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每年年初,对信息化教学工作进行系统设计、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信息化教学方法改革、信息化教学竞赛、课程资源开发等教学改革项目(如图8所示),制定详细的工作推进方案和项目实施步骤、验收标准,分阶段开展培训,指导立项教师理清思路,根据课程特点,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与日常教学改革融合,形成了“应用导向,项目驱动”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推进新机制。
3.执行考核激励机制
按照“系统设计、分步指导、由试点到常态化”的工作思路,不断修订和完善学院各项信息化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将信息化建没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信息化教学竞赛与项目建没列入职称评定、评优评选指标体系,形成了信息化教学应用长效推进机制,确保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项机制的实施推进,学院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近四年来,院级教学督导随机听课评课的优秀课评率从11.2%增至36.6%,教师参加省部级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比赛获奖31项。学院设立项为湖南省第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校,并被确立为第一批湖南省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点
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做与不做的选择,只有如何做的思考与决策。我们坚持以服务学习者为中心,将借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方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深入探索“泛在、多元、自主、智能”的现代教学新模式,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从解决教学问题出发,结合实际需求,积极构建教育教学管理云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校园,创造学习生态环境,是目标,也是责任!
关键词:云平台;教育教学管理;三转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3-0033-03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坚持应用导向,着眼实效提升,以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思维、手段和服务方式为重心,结合实际,积极构建由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服务及教学运行与评价管理服务组成的教育教学管理云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实现“三个转变”,即,教育教学管理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信息化教学应用由“试点”向“常态”转变、教师由“被动应用”向“融合创新”转变。经过四年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实践探索,主要形成三个方面的经验:
一、构建流程再造教学管理云平台,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从解决学院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信息技术再造教学业务工作流程、再现记录教学活动过程,构建集互动交流管理、流程再造管理和数据管理于一体的教学管理云平台。
1.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网络管理体系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层次性和规范性的需要,充分利用师生人人拥有的云空间,自2012年下半年始,实现基于空间的教学资料审核管理,建立完备的教师教学资料档案,搭建院系两级教务管理平台,推行基于空间的学生评教信息反馈机制;落实顶岗实习教师跟踪指导机制,推行基于空间的毕业设计管理;开通了教师临时调课过程管理与数据收集、成绩勘误申请等手续办理、学生课程学习缓考等在线审核通道,与公司合作开发小插件,实现了基础数据收集与统计,形成了由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教务管理服务组成的教育教学网络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方便师生办理教务管理业务。使教学“管理”走向教学“服务”。
2.改革课程教学组织实施方式
自2013年上半年始,学院搭建基于云平台的选课模式,推行文化选修和自修课基于空间教学与课程考核的教学模式改革。文化自修课增加线上适时指导,将32课时的选修课改革为线上学习16课时,面授教学16课时,实行“线上线下”、“现场讲座与在线指导”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图3所示)。学生通过空间进行选课和学习,既拓展了教学时空、方便了师生,又提高了效率,已持续实施了5个学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目前,组织开发MOOC/MOOT和系列微课资源同时,以服务学习者为中心,正在试点校内第二专业辅修,积极探索学分(课分)互认机制,搭建社区教育微信推送平台。
3.形成基于云平台的教务流程再造管理基本范式
依据职业教育规律,坚持实用、优化、特色三种原则,学院整体设计、规划,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创建教育教学主题空间、搭建“教务管理”、“教学督导”等教育教学管理空间20多个,并探索总结了基于云空间的实施流程再造管理的四个基本步骤——合理细分管理工作、明确定义管理角色、规范实施工作流程、巧用信息技术。结合实际和已有的管理工作特色,找准要解决的问题及可利用的信息平台的特点,通过实施基于云平台的教务流程再造管理(如图4所示),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与考核,使管理更为公开、公平、公正,使信息更为通畅,更好地实施精细立规、执规和考核。
二、探索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新途径,由“试点”向“常态”转变
自2012年始,学院以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为切人点,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从空间课程——微课——MOOC/MOOT,均是组织一线教师进行自主开发与应用.建设针对性的特色教学资源,回避了“购买资源和大管理系统来解决信息化教学问题”所带来风险,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并从“项目试点”走向“常态应用”。
1.系统开发与应用基于云平台的立体化课程资源
学院利用大学城云空间易建易用的特点,按照即建即用、大众创新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思路,组织一线骨干教师自主开发了精细化、情境化、立体化的空间资源课程233门(如图5所示)。目前,80%的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能充分运用空间课程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作业提交与批改及师生互动交流。全院师生通过空间进行教学互动、资料上传、视频观看等月平均达558971次。自2014年始,20%教师基于空间建立课程学习考核体系,10余位教师通过空间实行了课程学习在线考核。基于云平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较好地解决了非计算机类专业教师自主开发立体化资源难及多维化、特色化资源不足的问题。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化解教学难点、增强课堂吸引力、满足泛在学习需求等,近一年来,组织教师自主开发微课和“五分钟”课堂资源100余个:为增强课前课后学习指导的针对性和师生交互便捷性,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推动课堂教学翻转,推进第二专业辅修试点等,学院立项建设15门院级以上MOOC和12门省级网络名师课堂,其中,9门网络名师课堂通过验收后立项省级创新应用示范空间;为给学习者提供系统化的课程资源体系、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教研教改能力,组织教师自主开发与MOOC配套的MOOT教材,促使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创建以讲义为核心的立体化、形象化、动态化、特色化的课程资源体系。
2.打造基于云平台的化工仿真教学平台
学院基于云空间创建了“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创新了空间化工仿真训练模式(如图6),解决了学院化工类专业学生现场实操困难多的矛盾,实现了“人人、处处、时时”开放训练:降低了学生实训和员工培训成本。基于化工仿真教学平俞的《离心泵气缚故障处理》信息化教学课堂被遴选为全国信息化教学现场会观摩课,并被湖南省教育厅选中将被拍摄成为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示范课。 3.推进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课程改革
学院从每个专业遴选1~2门课程为试点,共立项28门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程项目,采取课程团队协同创新模式,开展以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和“五分钟”课程(微课)等碎片化资源建设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探索。并将信息技术手段合理运用、微课等立体化资源巧用是否激活课堂等列入日常课堂教学考核和一年一度的“优质课堂”评选核心指标,将信息化课堂教学向“常态化”推进(如图7所示),让教师改革思路“落地生根”,改革成果惠顾到了所有学生。
三、形成信息化教学应用长效推进机制,由“被动应用”向“融合创新”转变
为培育、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持续推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学院制定与实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素质提升计划方案及相关制度,实施了三项工作机制,使教师从开始的“被动应用”向“融合创新”转变。
1.实施培训促进机制
按照“宣传动员,培训推进”的思路,将信息化教学理念培训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并作为中青年教师每年必修项目。实施“外培内训”方案,除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各类校外培训以外,学院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信息化教学应用推进会,并在校内开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让每一位专任教师每年都有且必须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由教务处和人事处对通过培训的学员联合发放结业证书,并记录相应继续教育学分,记入继续教育档案。每届新生都会接受一期信息平台应用培训
2.推行项目驱动机制
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与教务处合署办公,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每年年初,对信息化教学工作进行系统设计、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信息化教学方法改革、信息化教学竞赛、课程资源开发等教学改革项目(如图8所示),制定详细的工作推进方案和项目实施步骤、验收标准,分阶段开展培训,指导立项教师理清思路,根据课程特点,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与日常教学改革融合,形成了“应用导向,项目驱动”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推进新机制。
3.执行考核激励机制
按照“系统设计、分步指导、由试点到常态化”的工作思路,不断修订和完善学院各项信息化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将信息化建没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信息化教学竞赛与项目建没列入职称评定、评优评选指标体系,形成了信息化教学应用长效推进机制,确保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项机制的实施推进,学院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近四年来,院级教学督导随机听课评课的优秀课评率从11.2%增至36.6%,教师参加省部级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比赛获奖31项。学院设立项为湖南省第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校,并被确立为第一批湖南省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点
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做与不做的选择,只有如何做的思考与决策。我们坚持以服务学习者为中心,将借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方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深入探索“泛在、多元、自主、智能”的现代教学新模式,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从解决教学问题出发,结合实际需求,积极构建教育教学管理云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校园,创造学习生态环境,是目标,也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