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重燃百年香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kao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墨烟张上空飞过的麻雀都是黑的”——这是我家乡广东兴宁新联村墨烟张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制墨鼎盛时期的写照。那时墨烟张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着与制墨产业相关的事情,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烟窑、墨厂(制墨作坊)。
  相传在200多年前有一位制墨工匠经过大社下时,因身体抱恙,栖息在社亭内,由于缺医缺食,病情加重,附近的张姓群众见状便把他接到家里,为他治病,精心照料,数月后这位“工匠”身体康复,他被张姓群众的善良所感动,于是把自己的技艺“烧烟制墨法”传授给了张姓群众,从此大社下的群众开始兴起烧烟制墨业,“墨烟张”因此得名。
  刚开始,制墨的材料多在村内就地取材:把牛皮晒干了熬胶、上山刮松光(松枝)造窑烧烟。民国至解放初期,墨烟张的墨条生意进入鼎盛期,据闻当时广东、福建乃至东南亚等地都在使用墨烟张的墨条。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很多先辈纷纷来到兴宁水巷街设铺,经盐铺街的码头将松烟香墨销往各地。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松光渣、松烟、牛皮等原材料被源源不断地从水巷街采购回村。老人们说:“当时水巷街那就是我们墨烟张的天下。”我的太公也在水巷街有一个店铺,专销上等油烟墨。每家店铺所售墨条除贴牌产品外都有自己的品牌名号,通常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太公名荫焦,所以我家墨条标注的是“荫记”。
  这些都是我从小就听奶奶说起的往事。我没有见过太公,自懂事起也没有见过村里有哪户人家还在制墨。其实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墨烟生产的作坊和工厂已经所剩无几,至八十年代初,整个“墨烟张”完全停止生产了,水巷街也已经随着兴宁城市的变迁消失了。制作墨条的手艺在我们这一辈人里已经成为遥远的故事。但每每想起奶奶念叨的往事,心里都隐隐地有些遗憾:多么令人骄傲的一个手艺,难道要在我们这一辈就此消失了?
  “我想回去学习制作墨条!”这个萦绕内心十多年的念头必须要付诸行动了!
  通过父辈的前期沟通,联系上了现在还有较完整制作墨条经验的叔公张洪昌。但是老人家对我坚持学制墨感到疑惑不解,我说:“我希望当我老了,还能对儿孙们介绍墨烟张辉煌的制墨历史,还能亲自向他们展示制墨手艺,这是对先辈们最好的纪念。”通过三天反复诚心拜访,终于让叔公放下戒心,答应带我重新拾捣旧时制墨工具制作一锅烟墨。
  说干就干吧!我心里欢呼雀跃。
  备料不易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毕竟断了那么多年没有真正批量生产,生产工具都已尘封多年,曾经遍地的烟窑也都已经倒塌,我试图在朋友圈里寻找合适的牛皮用来熬胶,但拿给叔公后却被告知这皮不行,熬胶的牛皮须是未经脱脂的干皮。四十年前的熬胶材料是从制鼓工厂买来的牛皮边角,而现在,制鼓工厂估计也快要消亡了。制墨一下子感觉变得遥不可及。
  叔公打开闲置已久的祖屋大门,从杂物堆里翻出两个布满灰尘的破蛇皮袋,里面装着七十年代末期制墨工厂仅剩的松烟和牛皮,是几年前处理公社废旧墨厂时在阴暗墙脚处清扫出来的废宝。
  这些牛皮算起来有四十岁了,年纪比我还大。当年在制作前为了去臭和储存,它们都经过了石灰粉的腌制,因此从蛇皮袋拿出来时,看起来并没有多少腐坏,只是表面一层白白的粉霜。
  “这些牛皮要筛选、称重,反复清洗干净后还要泡上几天。当年牛皮太多,都把它们先扔到水塘里泡两天才捞回来用。”叔公指着老屋门口的水塘说。
  柴火熬胶
  等我第三天回到老屋,叔公叔婆已经把熬胶的老灶和大锅都架好了。
  “本来想着用大高压锅煮牛皮算了,那样估计很快就能成胶,但想想还是不行,四十年前也不是这么搞的,再说高压锅盖着盖子也不知道该煮多久。还是辛苦点翻出以前的大锅大灶来熬好,以前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叔公说。
  牛皮经过两天温火熬制、反复翻搅和加水之后,逐渐熬成类似皮羹的样子,这时还要趁热滤掉所有无法融化的杂质,渐渐地一锅非常干净柔滑的胶羹熬出来了。
  趁热捞烟
  捞烟,估计是制墨过程最为关键的技艺,最后呈现的墨条成色好坏全靠捞烟师傅的手艺。我问叔公:“烟与胶有没有大概的混合比例?温度和力度有没有把控的技巧?”他说:“没有!全凭眼观和手感。”这是个经验活,也是个体力活。以前捞烟有专业的师傅,一大锅四五十斤的稠胶要趁热和进适量的松烟,一把大铲反复翻搅直到成团,再用手在锅里揉搓成两个篮球般大小的墨球。过去这事只有经验丰富且力大如牛的青壮年才能办成!
  捶锻
  在热锅里揉搓而成的大墨球,胶与烟之间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这时需要两名大力士对其进行捶炼!他们在大砧板前抡起四十斤重的大铁锤反复捶打墨球上千次,直至其成为一块扎实的墨饼。
  醒墨
  为了获得最佳的墨条质量,经过捶打的墨饼最好要放在簸箕上阴晾一个晚上。
  炭火烤墨
  墨条制作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没有离开过火。将墨饼置于特制的炭火架上,边烤边捶,直至将墨饼的水分烤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添加适量樟脑、冰片和贵重的麝香等香料药材。
  分量捶打、揉形入模
  墨饼越分越小,也被捶打得越来越油润。在土制的制墨凳子上,顺手完成称量、压模等工序后,就可以揉搓成适长的圆柱形,置入墨条模具中,压制成型。经过千锤百炼,墨条终于出模了。
  成品出模
  墨条出模后还需要修形、晾晒、描金、上光……最后松烟香墨才能最终成型,上市售卖。
  经过半个多月的晾晒和等待,香墨终于定型。我欣喜地发现所有墨条都黝黑发亮,特意叫朋友试磨书写了一番,感觉墨质一流,用起来柔滑而有质感。叔公说,这应该算是四十年来做得最好的一锅松烟墨了。估计也是被我们的用心所打动,冥冥中一切火候、比例、力度都似乎恰到好处。
  兴宁近年来加强了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在政府的力推下,墨烟张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就像朋友所说,将其定性为文化遗产也就意味这个东西快要消亡!确实如此,苦累的匠活与市场需求的稀少导致现在几乎无人愿意去传承。叔公无奈地说:“我最忧心的就是,这手艺似乎就要在墨烟张消亡,其实墨烟张已经名不副实四十年了。”
  手艺需要被与时俱进地传承,而不是成为遗产,这似乎是祖辈留给我们的责任。路还很长,这只是刚刚开始。
  时常拿出太公亲自刻的制墨模具,
  擦拭、抚玩!
  这一次我感觉与祖辈们的心灵更近了,
  仿佛看到了!
  太公,
  在工坊里刻模制墨,
  在水巷街向客人们推介墨烟张的上等烟墨……
  路漫漫,
  守艺不易!
其他文献
用一句东北话来说,关东烟就是“贼啦好抽”!最出名的关东烟是亚布力(亚布力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辖镇)产的,抽一口,有劲、不呛人、解乏,难怪抗联名将赵尚志将军临终前还想抽上一口关东烟啊!  关东,有肥沃的土地,手一攥土都能出油,加之关东的水好,松花江、嫩江、大辽河等江河水质清澈,污染小,还有关东特有的气候,因此,黑土地上种植的关东烟叶长、宽大、肥厚、绿油油的,这样的烟能不好抽吗?!而且东北的烟种经过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东各高校为切入点,以岭南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资料梳理,分析比较各大高校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希望能探索出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中传承的新途径,也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岭南传统音乐。  [關键词]岭南传统音乐 高校 传承方式  在世界各国民族音乐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经过几百年来独有的文化、历史、风俗所凝结的精粹——岭南传统音乐却得不到年青人的青睐
期刊
在中国的“神鬼世界”中,土地神算是众神中一位末等的“芝麻官”,但它家族庞大。旧时,在中国大地上,几乎到处可见石砌的、木建的小小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香火还挺旺。  “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是天上人。”  在江西萍乡一带,农历岁首要举行参拜土地神的庆贺活动。这天黄昏,锣鼓喧腾,爆竹声声,以一人假装成土地神,按上线胡须,翻穿皮马褂,左手持杖,右手执扇,摇头摆尾,自乐自赞说:“土地神,土地神
期刊
福建东山岛四面环海,有好几个绵长逶迤、风光旖旎的海湾,当地海边有原始的“钓”鱼法——拉山网,“和大海拔河”就是东山岛人民对拉山网的风趣说法。在使用铁壳渔轮驰骋“蓝色牧场”的当今,我国许多沿海地区早已不知何谓“拉山网”,而在东山岛,拉山网这种在海上撒网、在海滩收鱼的古老作业形式,如同每天的日出日落,年复一年传承下来。  拉山网,俗称“搬网”,缘起古代贫苦渔家造不起渔船,他们几户或十几户采取“合作制”
期刊
河北省井径县长岗村位于太行八陉井陉故道之旁,因村西有一座蜿蜒起伏长约5公里形似突兀巨龙的土岗而得名。长岗村被称为龙母故里,千百年来这里每年都要隆重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以此表达对民间信奉的五龙圣母的尊重和朝拜。尤其是每年七月十五,村民们都要点金灯、转金灯、抢金灯,用这种独特的形式感念五龙圣母。  捏金灯 摆金灯 点点金灯寄心愿  来到长岗村,老远就听到鼓声雷动,寻声而去,一座高大宏伟的仿古牌楼竖立在
期刊
伴着铿锵有力的鼓乐声和悠扬的潮剧唱腔,小小的木偶被铁枝扯着上场了,它们时而甩袖,时而拂面,时而下腰,举手投足俨然真人,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木偶戏的精彩表演,引得台下观众赞叹不绝,小朋友更是跑到戏台后方一探究竟,对木偶的喜爱溢于言表。  以上的情景,在逢年过节的时分,会出现在广东省东部潮汕、揭阳、饶平一带,台上表演的,不是普通的提线木偶又或者手擎木偶,而是在这一带流传数百年,操纵技巧相当独特的铁枝木偶
期刊
以前听家人或朋友说“去打打牙祭”,整个人就会非常兴奋,因为这代表可以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当然随着物质的丰富,这个词的出镜率已经越来越低了。不过,为何称吃上一顿精美的饭菜是“打牙祭”?“牙祭”又是什么意思?和牙齿真有关系吗?  “牙祭”真与“牙”有关  其实,“牙祭”这个词一般指旧时工商业主对店员、匠师、徒工等在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各给一次肉食,因为旧时肉价贵,低收入者吃不上肉,所以有此风俗,当然这个
期刊
“有乌梅筷子无喉痛,有紫檀筷子无头痛”  这是广州自古流传的关于红木筷子的俗语,从中可见粤人对红木筷子的信赖和喜爱。老广对红木制品一向情有独钟,在传统粤式老宅内,广作红木家具、红木雕刻、红木宫灯等等,或实用或点缀,历久弥新,到了吃饭时间,餐桌上的一双双红木筷子自然也少不了!  红木筷子的起源,其实也与红木家具有关。广州濠畔街在清乾隆时期得地利之便,成为广作红木家具的集散之地,运载原木与家具的船都要
期刊
植物是家中常见的装饰之一,除了美化空间、净化空气以外,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带动运势的发展,但前提条件是要选对品质,摆对位置。  如何利用植物改善风水  选材  家居中的绿色植物在挑选品种上有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尽量选阔叶类的为佳,尽量不要用带刺的植物,除非是用来化煞的,化煞可以用带刺的仙人掌来调理风水。  如何摆放  绿色植物的摆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些风水上的问题可以通过摆放绿色植物去做调理。  
期刊
“O’zapft is(开箱啦)!”  中午12时,在12响礼炮声和音乐声中,一个临时搭起的大帐篷里,慕尼黑市长Dieter Reiter大喊着用一柄木槌敲开了第一桶啤酒,把啤酒放了出来。当市长饮下这第一杯,著名的十月慕尼黑啤酒节便正式开始了!全场举杯畅饮!  在这里,你可以从北喝到南,从街头喝到……呃,找不到路……  在这里,“Theresienwiese(特蕾莎草坪)”,巴伐利亚方言简称为“W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