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牛铃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j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的阳光得跨过高高的山峰,才能将窗户敲开。
  牛铃声传来,是爷爷赶牛进山食草。
  山里到处是湿润的泥土和青嫩植物的气息。山里的青草得天独厚,出生环境优渥,见风长,野性足,满山坡跑,茎硕,叶肥,茂盛。但以牛的智慧,还没有聪明到能像人一样,饿时亲手做汤羹,自觉走进大山,再回归牛舍。牛的表现自始至终就像一位路盲,或横冲直撞,或磨磨叽叽,或误入田间菜园,没有一回能好好朝着山道的方向走。后来,我细心观察牛的眼睛,明白了怎么回事。其实,牛心里清白得很,它熟悉山道和群峰,它在装糊涂,有人陪同进山才有意思。我想,爷爷明白这个秘密,只是没有戳穿牛儿罢了。
  年月久了,爷爷成了牛的老相识。爷爷的脚步走近牛舍时,牛便会一跃而起,“哞哞哞”地叫着。牛知道,到了进山享用草粮的时间了。出栏的牛儿,活脱脱就是一孩子,没有是非祸喜之分,见着绿色便是草粮,蔬菜、瓜果、禾苗,红薯藤、玉米叶,大吃特吃,一路下来,就会惹出许多祸来。
  牛偷吃水稻或油菜,爷爷会大声训骂,舞动手中的牛鞭。这时的牛,仅凭眼角的余光就能观察到即将迎来一场疼痛,立马撒腿狂跑,躲过此劫。累积了多年的交情,牛对爷爷的脾性了然于心。过后,爷爷通过嘴上的训责来替代手下的惩罚。次数多了,牛的脸皮变得厚实,当爷爷的训责作耳边风,屡屡重犯。爷爷不会记仇,绝不会在牛一心一意进食的时候,狠狠地抽打屁股。爷爷看牛的眼神,无比怜爱。
  山路上,牛在前,爷爷在后,牛铃“叮当、叮当”传遍山谷。沿路有燕子麻雀从林梢飞起。这条山道,爷爷再熟悉不过,路间有几道弯,几条沟,几座土地庙,爷爷了如指掌。路边的每座山峰爷爷同样熟悉,主峰的名称,归属哪一家,坡上有几座坟,埋葬着谁家的亲人,爷爷如數家珍。至于,沿着错综复杂的山道继续走,哪座山上的草鲜嫩肥美,生长着什么种类的树,正在林间旮旯里发生的故事,比如,一棵树上前日垒了鸟窝,画眉擅长唱歌,麻雀喜欢拌嘴;蛇神出鬼没,野鸡怕见人,野狐狸好几年没见着;夏天可以躲在林荫下美美睡上一觉,冬天可以点一堆柴火,烤红薯和糍粑都特别香;树上的野果子一年四季不缺……种种,爷爷也是烂熟于心。爷爷话语少,不会讲故事,面对我一路上如同麻雀般的好奇,爷爷会断断续续对我讲述这些秘密。
  到了回家的点,爷爷站在山道上,用特有的调子呼唤牛群回归。爷爷的调子声绵长有力,像一根根草绳穿梭在山坡与山坡之间,林木与林木之间,细细密密,弯弯曲曲,近的,远的,牛都能被擒住。牛熟悉爷爷的脚步声,也熟悉爷爷的调子。有时,或是贪恋美食,或是胃部尚未填饱,牛会闻而不听,迈着闲散的步子,将头深深地埋在草丛。这种情况下,爷爷也不会着急。待残阳如血,炊烟袅袅之时,牛自会乖乖地回到爷爷身边。
  爷爷喂养的牛为母牛,隔两三年便会添一头小牛。在母牛怀胎的日子,爷爷成了牛的全职保姆,照顾起来更加细心,食材上也有了变化,甜酒冲鸡蛋、稀饭、酒糟等等,爷爷变着花样为母牛补充营养。村里的人直夸爷爷会喂养牛。听了赞美,爷爷嘴里不说什么,心里早已乐呵呵的。
  在我八岁那年,老母牛产下一头小牛。此前,老母牛已有一位大女儿。爷爷开始为牛女物色婆家,暗暗地对购牛的家底进行调查,俨然一名尽职的“娘家人”。几天后,爷爷终于在五里外的村落为牛女寻得一好夫家。出嫁那天,爷爷找来红绸缎挂在它的脖子上,下方打一个漂亮的结。爷爷安排我牵牛出栏,父亲在一旁点燃爆竹。我牵着牛女缓缓行走,众人在一旁轻声交谈,凝重而庄严。那一刻,伤感在我心口涌动。走了一里路,对方接过我手中的绳子,递给我一个红包。几分钟后,爆息人静,牛女走出了我们的视线,人群散去。
  屋空了,爷爷的心也被掏空。
  而我呢,刹那间的伤心被得到红包的喜悦浇灭,正忙着掏看红包内的秘密。
  那一刻,只能说,我不懂爷爷,爷爷也不懂我。
其他文献
一  地球光荣牺牲了,在霍金的小冰河里。  白幡,拼命地扒着直往上翻的白眼,掐着断气的锣声,扬起来了,稀稀拉拉的碎冰碴儿。  咣当一声,征服者的悲悯之心,将烧了半拉子的地球从焚尸炉里拉了出来,甩到太阳的星云里——  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又回头抢了一把灰白的灰,又拔了一根小冰河的羽毛,又捡来几个蹩脚的字母文字,拼凑了一纸通告——悬赏: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斜歪的嘴角,叼着一根疲沓的管子,挤出一
期刊
天黑了,在田间劳作的母亲还没有回来。  穿過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田埂,我去找她。田地离家并不远,站在屋后的树下大声吆喝,母亲肯定能听到。但是,我想去找找她,想去田地里看看。  去田地里找母亲,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占了大多数。每次放学回到家,看到紧闭的堂屋门,我就知道应该去田里找母亲。若干个黄昏,抑或天色已黑,我一个人顺着屋后蜿蜒的田间小道,一直向尽头走过去,甚或不用走到尽头,在我一声声的呼唤中,母亲爽
期刊
风停,雨住,遮阳棚上有滴滴答答水声。楼下的玉兰花洁白,圆润,像田田荷叶中亭立的白莲,香气很浓,飘进屋来一阵清香。忽地窗外传来乐器的吹奏声。  而此时,花香清幽,乐声悠扬,城市的夜灯火明亮,岁月安稳而静美。  老周在客厅与书房之间忙个不停,他也听到了窗外的乐声,站我身边问:“这人笛子吹得好呀!你以前也吹笛,你的笛子现在在哪里?”我猛然一惊,我的笛子呢?若不是他提起,我都忘了以前学过吹笛。  我们是护
期刊
一个月前在博尔瓦纳的时候,Tom 告诉我,千万不要去敦刻尔克的狂欢节,因为你会被狂欢的人群拉去跳舞,然后会因为喝太多酒而失去后面的全部记忆。  从波尔多回到里尔之后,我回家收拾了一下,上午8 点多,就坐上了开往敦刻尔克的巴士。  我们到得很早。狂欢节下午1 点钟才开始,高潮是5 点的扔鱼活动,所以我们决定先去敦刻尔克的海边。自从高中毕业之后看了《敦刻尔克》,我对敦刻尔克的这一片海就有了无限期待。在
期刊
城市的早晨,来得特别早。  这是一家三甲医院,门诊大楼外,门诊大厅内,到处人头涌动,有那么一瞬间,竟以为自己仿佛置身于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上午的就诊号很快就放完,拿到号的人涌向候诊大厅。大厅的长椅上,早已挤满了人。那些没抢到座位的,或站着,或蹲着,或直接坐在地上。楼道里闹哄哄的,闷得人有些头疼。避开人群,靠在墙角,默默地盯着LED 屏上滚动的名字,等待叫号。  终于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赶紧起
期刊
在儿时,我最喜欢去的地方,要算是宜山老影剧院旁担水巷里的宜山兽医站了。最喜欢的人,除了母亲,就是宜山兽医站的站长——银花阿姨。母亲当村妇女主任时,银花阿姨是临村妇女主任的朋友。  每次银花阿姨到我村里给猪看病时,即便我家里的猪没病,她也会到我家坐坐,跟母亲拉拉家常。她好像特别喜欢我,每次过来总会带一些糖果之类的给我吃,即便有时忘记带了,当我习惯性地伸出小手向她要时,这时她便会忙不迭地满药箱里翻寻,
期刊
我忧心忡忡地路过洋湖小学旁边时,突然,一种敦厚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小文,你从哪里来啊?”是舒大爷在喊我,虽然离开舒大爷家四年多了,但他的声音依然很熟悉。  “爷——”我连忙停住双拐,扭头喊了一声,说,“我从公社来。”  “找公社干吗?”舒大爷迅速走出屋子,来到我面前,关切地问,“你不是在读书吗?应该读高中了吧?”(舒大爷家就在小学边,读小学时,我寄宿在舒大爷家)“是的,高一刚读三个月,我妈妈就病
期刊
黄花子、曲曲菜、猪耳朵,看起来土气,听起来老旧,但在那过往的饥荒年,生活在西北这片土地上的庄户人,却把它们当作全家的救命菜呢。  我也是从饥荒年过来的一员,对于黄花子、曲曲菜、猪耳朵,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一见到它们,便感到亲切,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知不觉间,便勾起了我对过往饥荒年的种种回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乡下娃,虽然没有经历过饥不果腹的苦难岁月,但也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
期刊
刚刚立秋,白天还是酷热,可是时节就是有情。到了傍晚時分,微凉的风开始吹散白天的燥热。窗外明晃晃的日光,在秋风起时,收起了热度,留下温和的余光。这是一个冷热开始交替的时节,白天的热情不减,夜晚的凉风已轻轻而至。  天气一天天在渐变,变化之微,以至于人们不易察觉出来,而只有秋高气爽的天气到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入秋。此时,热烈激情的夏,已渐行渐远,肃杀萧瑟的冬,还在后面。秋天正天蓝云淡、宁静清凉,乃是一
期刊
平时我们是住校,高考前半个月,学校一放假,我就搬上铺盖卷准备回乡下,正发愁高考期间没处住时,班里一个女同学邀请高考三天可以住在她家。我高兴极了,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飞奔回家。  从学校回来,原计划好好把课程复习一遍,可是看到父母每天下地干活,自己于心不忍,便骗了不识字的母亲,说自己的课程已倒背如流,不用复习就能上大学,每天随父母下地劳动,晚上回来浑身散了架似的,倒头就睡。那段时间是农村最忙的时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