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3-0143-01
色彩在影视制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色彩运用技巧也是电影的重要表现方式合理的安排色彩和布局往往能更直观的表达导演的意图,增强情节的推进,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观众更深刻的感受到电影的魅力。可以说色彩是贯穿电影始末的语言。好的色彩更是对表达电影的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
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高,调色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也由此产生了许多实拍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前所未有地拓展了影视作品的表现空间和表现能力。尤其是近两年来各种模仿或逼近胶片效果的调色手法不断涌现,大概是因为胶片效果的色彩饱和度和颗粒细腻度让它在影视界内经久不衰。但是其胶转磁调色系统,这种需要十几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设备才能实现的技术又让不少业内人士望而却步。因而拿视频素材来模仿胶片效果,不只是有视觉上的需要,更有经济上的需要,这就出现了各种利用软件功能使视频素材模仿胶片效果的调色技巧和制作手法。
如今随着观众和平台对内容要求的一步步提高,尤其是高清的普及和网络的推进,不仅仅是广告、MV和电影,还包括现在所有的电视非直播类的节目都开始把后期调色当做一个必要的流程。为此我研究了很多国内的作品,涵盖几乎所有的类型,可以看一下数字时代调色的最新发展。
一、新数字时代下的调色技术发展
(一)不同类型内容的调色风格和手法
各种不同类型内容的调色风格各不相同,可以分为强调视觉效果、视觉与剧情并重和注重还原三类。比如:广告更倾向于视觉冲击带来的短暂视觉记忆,电影和微电影更注重体现剧情与情绪气氛,纪录片和电视剧虽然有剧情但相对来说比较保守,更注重按照人眼视觉习惯来还原。综艺节目内容比较新鲜,带有互动性,现场比较复杂,通常采用比较保守的方法来把握靓丽和还原之间的平衡。
对于广告强烈的色彩视觉习惯,过去拍摄广告或者MV的周期比较短,很难得到完美的画面,所以往往采用非常夸张与特殊的风格来掩盖拍摄时出现的问题,逐渐发展到今天,强烈的视觉冲击反而成为一个视觉习惯和业内共识。对于广告来说,用视觉冲击带来短暂视觉记忆,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完美烘托产品,是广告调色的核心。所以广告调色风格较为特殊。
电影调色无疑是整个行业金字塔的尖端,在所有节目中最为细致,周期最长的。许多著名的调色师都表示他们的创作实际上都是在摄影师或者导演风格基础的再创作。电影是调光的艺术,以顺畅的光感应用和变化来传递时间性的变化,这更需要调色师的功力和知识的积累。电影调色师的重点更在于处理电影的调子,也就是大方向上的整体层次与节奏,之后才是天空、树木、人物面部等的小细节。在一部电影中有80%是正常戏剧的光,而20%是调色师的发挥与特殊处理,例如在矛盾冲突时处理成黑白色或加上特殊手段。这需要调色师把握一个真实与夸张的平衡,在90分钟内平衡高潮与平淡,从而跟随剧情来改变色彩与节奏。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有调色的需要,往往也采用故事的剪辑手法,在调色手段上日趋接近电影,调色师要能够理解节目 剪辑语音,来处理不同的风格。比如《爸爸去哪儿》这样带有故事性,采用接近纪录片拍摄和剪辑的真人秀节目,拍摄时不同的机位就有30多个,因此一段素材也有30个不同的摄像机拍摄素材,调色的工作量很大,在有限的周期里重点就是镜头质感的匹配和整体调色。而《我是歌手》这种演播室的综艺节目,在剪辑上很像电影,开篇就采用悬疑的设置方式,多条线索之间不断的来回穿插。因此调色时更多会采用电影的调色手法来烘托节目的故事情节来帮助叙事。调色师会更加剪辑中的不同场景和气氛来制造特殊的气氛。如歌手出场时,背景是紧张心跳的配乐,画面也会去掉一些颜色适当拉大反差,或者压抑四周的颜色让画面感觉很狭窄,给观众心理上的紧张压抑感。而在后台房间气氛比较轻松,颜色也以鲜亮的暖调为主,更像普通的综艺节目,让观众比较轻松。
(二)影响调色效果的几大因素
(1)制作周期和片长是影响调色流程的最大因素
调色对于影视节目来说,是一项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并存的工作,这两项的工作,也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加以保障。一般来说,电影的调色周期要其他的类型的节目要长,一部电影从调色到输出,一般都是25天左右,但调色只占到5到10天,最后的15天都是数据在回批和最后输出。对于周播的综艺节目来说,周期会更短,只是1到2天。
因此电影的调色除了流程规范以外,调的细节也会更多一些。如果是文艺片,风格化的东西也会更多。其他类型节目的调色时间会比较短,因此流程上也会格外的突出。比如:广告一般围绕着突出产品主题进行调整,电视则会着重调整一些重点的地方,其他的细节如果没时间就会放弃。以电视剧调色为例,如果场景类似就可以直接抓取几个镜头进行调整,电影就必须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找。
短片的调色,例如广告和MV中,要突出产品的因素,表现其有视觉冲击力的一面,因此颜色要有力量,让人耳目一新。而对于电视节目和电影来说,考虑到片长和观众的观看舒适程度,应追求自然的光感。
(2)前期拍摄对调色的影响
在电视节目中的真人秀节目拍摄中,由于前期会用到不同的拍摄器材拍摄素材,在调色中对于不同摄像机素材的匹配成为必要。比如在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的拍摄中,GoPro拍摄的画面暗部饱和度太高,高光偏色,需要先调这些,同时还会产生过于锐化的画面,需要进行处理。5D拍摄的素材会比较鲜艳,则会通过一个LUT将其变为正常的鲜艳度和色彩柔和度,然后在进行调整。
(3)调色对其他后期环节的影响
调色作为最后一道工序,是对影视作品色彩最终的管理。以电影为例,所有的特效都是要在调色前完成的,因为调色时有大屏幕,可以同时检查特效的精细程度,可以让在小屏幕上看不到的东西变的明显,有问题就重新制作,然后重新验收,保证特技镜头和正常镜头衔接。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调色与剪辑的合作尤为紧密。调色师与剪辑师会随时沟通,剪辑师会把素材中不够完美的镜头发给调色师,由调色师来判断是否可调,以此来取舍部分镜头。
二、调色技术与产业的未来
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在胶片时代,调色的色彩管理要控制模拟成像的胶片部分,技术和工艺都非常难,只有少数公司才能完成,也只有大的投资电影才承担得起调色。随着胶片的逐步退出和数字摄影机的不断更新,发行也几乎完全过渡到数字拷贝,几乎所有的电影调色都是一个必须的过程,电视节目也去打造完美的品质,从一定层面上大大提升了观众观看影视的质量。
调色也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调色,而是会成为结合特技特效的一个更广泛的概念,调色师也会更多的参与到不同的工序,包括前期、剪辑、特技,而逐渐实现全流程的色彩管理和控制。
色彩在影视制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色彩运用技巧也是电影的重要表现方式合理的安排色彩和布局往往能更直观的表达导演的意图,增强情节的推进,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观众更深刻的感受到电影的魅力。可以说色彩是贯穿电影始末的语言。好的色彩更是对表达电影的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
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高,调色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也由此产生了许多实拍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前所未有地拓展了影视作品的表现空间和表现能力。尤其是近两年来各种模仿或逼近胶片效果的调色手法不断涌现,大概是因为胶片效果的色彩饱和度和颗粒细腻度让它在影视界内经久不衰。但是其胶转磁调色系统,这种需要十几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设备才能实现的技术又让不少业内人士望而却步。因而拿视频素材来模仿胶片效果,不只是有视觉上的需要,更有经济上的需要,这就出现了各种利用软件功能使视频素材模仿胶片效果的调色技巧和制作手法。
如今随着观众和平台对内容要求的一步步提高,尤其是高清的普及和网络的推进,不仅仅是广告、MV和电影,还包括现在所有的电视非直播类的节目都开始把后期调色当做一个必要的流程。为此我研究了很多国内的作品,涵盖几乎所有的类型,可以看一下数字时代调色的最新发展。
一、新数字时代下的调色技术发展
(一)不同类型内容的调色风格和手法
各种不同类型内容的调色风格各不相同,可以分为强调视觉效果、视觉与剧情并重和注重还原三类。比如:广告更倾向于视觉冲击带来的短暂视觉记忆,电影和微电影更注重体现剧情与情绪气氛,纪录片和电视剧虽然有剧情但相对来说比较保守,更注重按照人眼视觉习惯来还原。综艺节目内容比较新鲜,带有互动性,现场比较复杂,通常采用比较保守的方法来把握靓丽和还原之间的平衡。
对于广告强烈的色彩视觉习惯,过去拍摄广告或者MV的周期比较短,很难得到完美的画面,所以往往采用非常夸张与特殊的风格来掩盖拍摄时出现的问题,逐渐发展到今天,强烈的视觉冲击反而成为一个视觉习惯和业内共识。对于广告来说,用视觉冲击带来短暂视觉记忆,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完美烘托产品,是广告调色的核心。所以广告调色风格较为特殊。
电影调色无疑是整个行业金字塔的尖端,在所有节目中最为细致,周期最长的。许多著名的调色师都表示他们的创作实际上都是在摄影师或者导演风格基础的再创作。电影是调光的艺术,以顺畅的光感应用和变化来传递时间性的变化,这更需要调色师的功力和知识的积累。电影调色师的重点更在于处理电影的调子,也就是大方向上的整体层次与节奏,之后才是天空、树木、人物面部等的小细节。在一部电影中有80%是正常戏剧的光,而20%是调色师的发挥与特殊处理,例如在矛盾冲突时处理成黑白色或加上特殊手段。这需要调色师把握一个真实与夸张的平衡,在90分钟内平衡高潮与平淡,从而跟随剧情来改变色彩与节奏。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有调色的需要,往往也采用故事的剪辑手法,在调色手段上日趋接近电影,调色师要能够理解节目 剪辑语音,来处理不同的风格。比如《爸爸去哪儿》这样带有故事性,采用接近纪录片拍摄和剪辑的真人秀节目,拍摄时不同的机位就有30多个,因此一段素材也有30个不同的摄像机拍摄素材,调色的工作量很大,在有限的周期里重点就是镜头质感的匹配和整体调色。而《我是歌手》这种演播室的综艺节目,在剪辑上很像电影,开篇就采用悬疑的设置方式,多条线索之间不断的来回穿插。因此调色时更多会采用电影的调色手法来烘托节目的故事情节来帮助叙事。调色师会更加剪辑中的不同场景和气氛来制造特殊的气氛。如歌手出场时,背景是紧张心跳的配乐,画面也会去掉一些颜色适当拉大反差,或者压抑四周的颜色让画面感觉很狭窄,给观众心理上的紧张压抑感。而在后台房间气氛比较轻松,颜色也以鲜亮的暖调为主,更像普通的综艺节目,让观众比较轻松。
(二)影响调色效果的几大因素
(1)制作周期和片长是影响调色流程的最大因素
调色对于影视节目来说,是一项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并存的工作,这两项的工作,也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加以保障。一般来说,电影的调色周期要其他的类型的节目要长,一部电影从调色到输出,一般都是25天左右,但调色只占到5到10天,最后的15天都是数据在回批和最后输出。对于周播的综艺节目来说,周期会更短,只是1到2天。
因此电影的调色除了流程规范以外,调的细节也会更多一些。如果是文艺片,风格化的东西也会更多。其他类型节目的调色时间会比较短,因此流程上也会格外的突出。比如:广告一般围绕着突出产品主题进行调整,电视则会着重调整一些重点的地方,其他的细节如果没时间就会放弃。以电视剧调色为例,如果场景类似就可以直接抓取几个镜头进行调整,电影就必须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找。
短片的调色,例如广告和MV中,要突出产品的因素,表现其有视觉冲击力的一面,因此颜色要有力量,让人耳目一新。而对于电视节目和电影来说,考虑到片长和观众的观看舒适程度,应追求自然的光感。
(2)前期拍摄对调色的影响
在电视节目中的真人秀节目拍摄中,由于前期会用到不同的拍摄器材拍摄素材,在调色中对于不同摄像机素材的匹配成为必要。比如在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的拍摄中,GoPro拍摄的画面暗部饱和度太高,高光偏色,需要先调这些,同时还会产生过于锐化的画面,需要进行处理。5D拍摄的素材会比较鲜艳,则会通过一个LUT将其变为正常的鲜艳度和色彩柔和度,然后在进行调整。
(3)调色对其他后期环节的影响
调色作为最后一道工序,是对影视作品色彩最终的管理。以电影为例,所有的特效都是要在调色前完成的,因为调色时有大屏幕,可以同时检查特效的精细程度,可以让在小屏幕上看不到的东西变的明显,有问题就重新制作,然后重新验收,保证特技镜头和正常镜头衔接。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调色与剪辑的合作尤为紧密。调色师与剪辑师会随时沟通,剪辑师会把素材中不够完美的镜头发给调色师,由调色师来判断是否可调,以此来取舍部分镜头。
二、调色技术与产业的未来
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在胶片时代,调色的色彩管理要控制模拟成像的胶片部分,技术和工艺都非常难,只有少数公司才能完成,也只有大的投资电影才承担得起调色。随着胶片的逐步退出和数字摄影机的不断更新,发行也几乎完全过渡到数字拷贝,几乎所有的电影调色都是一个必须的过程,电视节目也去打造完美的品质,从一定层面上大大提升了观众观看影视的质量。
调色也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调色,而是会成为结合特技特效的一个更广泛的概念,调色师也会更多的参与到不同的工序,包括前期、剪辑、特技,而逐渐实现全流程的色彩管理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