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以杭师大钱江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探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方式。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独立学院学生 创新心理素质 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要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涌现出来的新葩,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依据教育创新而立足的独立学院,只有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自己的办学动力和目标,才能得以发展和完善,才能在实现国家宏伟目标的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近几年来,高校的各个学科在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路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塑造出心理健康、勇于创新的新一代大学生,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创新心理素质的内涵
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创新心理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原动力,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为对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一种意向、愿望和设想,是创新能力的前提。主要包括好奇心理,探究兴趣,创新的动机和需要,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能力,是指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从而激发出新的灵感,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创造出新成果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包括敏捷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除智能以外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独立性、批判性、责任感、事业心、自信心、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人格特征在创新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健康人格的建构本身也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健康与创新心理素质呈正相关关系,创新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创新心理素质发展、发挥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激发人的创新精神,更好地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完善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
创新素质发展的关键是人格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使其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和处理创新过程中的竞争和合作、成功和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心灵的深处缓解心理危机,消除烦躁、冲突与脆弱,从而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内在的支持和保证。
上表主要从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来考察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观察能力上,“我观察事物时很仔细”,8%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的占15%,50%的人选择一般同意。
在想象能力上,“我的脑海里常常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有13%的人选了完全同意,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的占16%。
思维能力主要通过四个指标来反映,即“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抽象出本质(规律)来”、“讨论问题时,我总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解决问题时,我通常会列举出好几种方案”、“和别人谈论问题时,我总能由一及十地展开思路”,总体而言,以上指标选择完全同意的人在1%到7%之间,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在20%到41%之间,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创新思维不足,发散思维、抽象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能力薄弱。
在实践能力上,“有很强的动手能力”,57%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上有一定优势。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认为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3.创新人格发展不理想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善于独立做事情”,67%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说明独立学院多数学生自认为独立做事能力较强;“我心中常会产生突破现状的愿望”,63%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我对所感兴趣的工作能持之以恒”,71%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而“我在做事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从不气馁”,只有45%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多数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性、事业心、意志力,但在受挫心态方面总体仍显不足。
综上所述,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尤其在创新能力上明显不足,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发展状况也不理想。因此说明当前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并不理想,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个亟待加强的培养渠道。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方式
根据以上对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状况的调查,我们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1.培养创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任务,全体教师都应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同样,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教师的创新能力决定创新教育的效果,要想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素质。
首先,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大胆突破传统模式与书本教条的约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元素,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传授和学生创新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最后,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对教师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培训工作。
2.将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育仍然是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主渠道,因为创新能力的形成还是经由一个将外部知识内化的过程,课堂教育可以保证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普遍性与实效性。学校应加强学科建设,开设创造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课程,或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入有关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章节,并将这些课程纳入学分制,作为必修课在全校范围进行。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创新不再神秘,使“人人都有创新心理素质,人人都可以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3.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构建有益于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开放性、快乐性、安全自由为原则,构建适宜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心理环境。首先,要改变单向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倾注人文关怀,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气氛令人身心愉悦、心情舒畅,进而充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活动;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与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动者;最后,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对学生的评价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从而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4.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
我们应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心理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我体验和实践活动中开发创新心理潜能,帮助学生克服创新心理障碍,克服自卑心理、从众心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开展创新知识讲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创新创造的心得体会,唤醒、启发大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使之以全新的观念审视自我,增强创新意识;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拓展训练,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借鉴,提高自我认识,启发创新思维;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心理测评等,使学生学会科学地评估自己,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建议;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各类创新竞赛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唤醒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兴趣,提高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张兰欣,王柳映.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5).
[3]俞国良.论创新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朱迪.浅析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09,(7).
[6]傅特艳.论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心理环境[J].企业家天地,2007,(1).
[7]戴春林.创新心理素质浅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0.
[8]俞国良.创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2,(1).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独立学院学生 创新心理素质 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要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涌现出来的新葩,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依据教育创新而立足的独立学院,只有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自己的办学动力和目标,才能得以发展和完善,才能在实现国家宏伟目标的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近几年来,高校的各个学科在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路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塑造出心理健康、勇于创新的新一代大学生,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创新心理素质的内涵
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创新心理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原动力,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为对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一种意向、愿望和设想,是创新能力的前提。主要包括好奇心理,探究兴趣,创新的动机和需要,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能力,是指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从而激发出新的灵感,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创造出新成果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包括敏捷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除智能以外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独立性、批判性、责任感、事业心、自信心、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人格特征在创新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健康人格的建构本身也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健康与创新心理素质呈正相关关系,创新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创新心理素质发展、发挥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激发人的创新精神,更好地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完善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
创新素质发展的关键是人格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使其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和处理创新过程中的竞争和合作、成功和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心灵的深处缓解心理危机,消除烦躁、冲突与脆弱,从而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内在的支持和保证。
上表主要从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来考察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观察能力上,“我观察事物时很仔细”,8%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的占15%,50%的人选择一般同意。
在想象能力上,“我的脑海里常常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有13%的人选了完全同意,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的占16%。
思维能力主要通过四个指标来反映,即“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抽象出本质(规律)来”、“讨论问题时,我总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解决问题时,我通常会列举出好几种方案”、“和别人谈论问题时,我总能由一及十地展开思路”,总体而言,以上指标选择完全同意的人在1%到7%之间,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在20%到41%之间,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创新思维不足,发散思维、抽象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能力薄弱。
在实践能力上,“有很强的动手能力”,57%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上有一定优势。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认为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3.创新人格发展不理想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善于独立做事情”,67%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说明独立学院多数学生自认为独立做事能力较强;“我心中常会产生突破现状的愿望”,63%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我对所感兴趣的工作能持之以恒”,71%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而“我在做事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从不气馁”,只有45%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多数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性、事业心、意志力,但在受挫心态方面总体仍显不足。
综上所述,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尤其在创新能力上明显不足,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发展状况也不理想。因此说明当前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并不理想,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个亟待加强的培养渠道。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方式
根据以上对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状况的调查,我们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1.培养创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任务,全体教师都应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同样,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教师的创新能力决定创新教育的效果,要想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素质。
首先,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大胆突破传统模式与书本教条的约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元素,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传授和学生创新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最后,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对教师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培训工作。
2.将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育仍然是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主渠道,因为创新能力的形成还是经由一个将外部知识内化的过程,课堂教育可以保证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普遍性与实效性。学校应加强学科建设,开设创造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课程,或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入有关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章节,并将这些课程纳入学分制,作为必修课在全校范围进行。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创新不再神秘,使“人人都有创新心理素质,人人都可以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3.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构建有益于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开放性、快乐性、安全自由为原则,构建适宜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心理环境。首先,要改变单向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倾注人文关怀,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气氛令人身心愉悦、心情舒畅,进而充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活动;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与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动者;最后,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对学生的评价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从而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4.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
我们应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心理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我体验和实践活动中开发创新心理潜能,帮助学生克服创新心理障碍,克服自卑心理、从众心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开展创新知识讲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创新创造的心得体会,唤醒、启发大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使之以全新的观念审视自我,增强创新意识;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拓展训练,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借鉴,提高自我认识,启发创新思维;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心理测评等,使学生学会科学地评估自己,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建议;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各类创新竞赛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唤醒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兴趣,提高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张兰欣,王柳映.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5).
[3]俞国良.论创新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朱迪.浅析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09,(7).
[6]傅特艳.论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心理环境[J].企业家天地,2007,(1).
[7]戴春林.创新心理素质浅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0.
[8]俞国良.创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