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向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ffeed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十年的“文革”反思缠扰成了折磨刘伯勤的心结,一声道歉暗含几多辛酸。
  刘伯勤头发斑白,但尚未年暮。他今年61岁,退休前任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6月,这位当年的红卫兵登在媒体上的道歉广告,引起舆论沸腾,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在广告中,刘伯勤向在“文革”中受到自己批斗、抄家和骚扰的众多师生、邻里道歉。他在广告中说,“垂老之年沉痛反思,虽有‘文革’大环境裹挟之因,个人作恶之责,亦不可泯。”
  道歉广告受到舆论的广泛赞誉和肯定。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在微博上评价,“在一个没有忏悔传统的国度,该信可视为人性觉醒的稀有证据。”
  在张罗道歉事宜时,刘伯勤承受了巨大的家庭压力。家人告诉他,“你一道歉,人家反而认为你是恶棍了。”道歉广告刊登后,他儿子发E-mail对他说,“广告费很值啊,你现在是名人了。”这句话后面加了括号,里面是一个苦笑的表情。他的同学也打电话、发电邮来询问。有的同学说,“你捣鼓这个干吗?”
  时光流逝改变着人们对历史的评价。对刘伯勤而言,数十年的“文革”反思缠扰成了折磨他的心结。“这是压在我心里多年的一块石头。”刘伯勤说。
  一切源于那个混乱的年代。“文革”到来时,刘伯勤14岁,在济南一中初一(3)班就读。
  1966年6月7日,济南全市各中等学校陆续向学生作“文化大革命”动员报告,开始停课开展运动。一天,学校还没有放假。刘伯勤所属的班级那周是劳动时间。刘伯勤正劳动时,班主任许俊源走到他面前对他讲,“明天不用劳动,要搞文化革命了。”当时顽皮的他听了非常激动,也很高兴,还问,“以后永远不上课了吗?”许俊源顿了一顿,很沉重地说“不上了”。
  1966年6月1日,《济南晚报》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此后,大中学校学生要求揪斗本单位的“牛鬼蛇神”和“黑帮”。“牛鬼蛇神”即教师,“黑帮”即党政干部。
  刘伯勤就读的济南一中党支部最先抛出6个“牛鬼蛇神”,其中有教导主任李昌义、教高年级的老师毕德质等人。
  “我曾经打过李主任一巴掌。”在停顿了约10秒钟后,刘伯勤继续他的讲述。他在“文革”初属于有资格批斗别人的“红五类”。
  一天,在批斗中,李昌义等被打成“牛鬼蛇神”的老师从办公室排着队出来,沿着前面的台阶弯腰低头走下。台阶两边站着参加批斗的学生,在他们走下去时轮流用手打,并用言语侮辱。刘伯勤当时个子矮,站在一个较高的地方。李昌义头谢顶,成天戴帽子,但是在批斗时不让戴了。当李昌义经过他时,刘伯勤在他头上打了一巴掌,之后还朝李昌义啐口水。“当时打人是想‘尝尝滋味’。现在反思,我和李主任没有接触,也谈不上什么阶级仇恨。对我个人来讲,这是人性恶的一种流露,那个疯狂的年代,把人性恶的一面全激发出来了。”刘伯勤说。
  “我是牛鬼蛇神,我是人民的罪人。我该死,我有罪,我该死,我有罪。人民该把我砸烂砸碎,砸烂砸碎。”在提起老师毕德质时,刘伯勤在房间里唱了一遍“文革”流行的《牛鬼蛇神之歌》。“文革”时,他们搞恶作剧时唱这首歌玩。当年,他曾逼迫毕德质唱《牛鬼蛇神之歌》。当时学校流传《牛鬼蛇神之歌》是毕德质作词。“他作词,就冲着他来。我就让他和其他人一块唱《牛鬼蛇神之歌》。现在想,这是糟蹋人。”刘伯勤说。
  当斗争对象扩展到当权派时,时任济南一中副校长朱琳也被作为“牛鬼蛇神”抛出来了。“把她抛出来是领导为了保自己。”刘伯勤说。刘伯勤的同学鲍德昌回忆,批斗朱琳时,让她胸前挂着两只鞋,污蔑为“破鞋”。还让她戴着一个纸糊的高帽子,帽子上写着“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朱琳”,在名字上还画着一个大红叉。
  1967年春天,有次济南一中组织师生在城南千佛山脚下的果园拔草,朱琳也参加劳动了。在劳动现场,刘伯勤和另一个同学上前找朱琳的茬,说她反动,双方发生了冲突。当时朱琳说,“你们是学生,还年轻,懂了再说吧。”刘伯勤回忆,“我们理屈词穷,就说她不老实。现在想来,这又不是批斗的场合,而且批斗朱琳副校长已经到末期了,完全可以不找她茬。无谓找茬,伤害老师。”
  1966年8月18日后,山东省大中学校成立红卫兵组织。至10月底,在101处各类中等学校中已建立红卫兵组织475个,有红卫兵26286人,占师生总数的39.1%。
  8月23日,恶魔释放了。济南红卫兵走上街头破四旧,还抓人、揪斗、抄家。“抄家是抄反动罪证,还有家里‘不该有的’(东西)。”刘伯勤说。
  刘伯勤的两个同班同学张念泉和韩桂英家被抄。两次抄家他都参加了。
  一天,他随着一二十个人去了张念泉家。张念泉“文革”前和刘伯勤关系很好,在“文革”中是“黑五类”。“去抄家的时候,我当时心里很尴尬。”刘伯勤回忆。同学过来抄家,张念泉不敢反抗,还得配合、表态。抄家的红卫兵询问:桌子底下藏没藏枪?有没有电台?张念泉说没有。他得帮着打开看。“当时报纸上说,阶级敌人,藏得很深。他家是平房,我们就拿棍子敲地(听声音),硬说地下有洞。”刘伯勤回忆。张念泉家堂屋正中有一张八仙桌,两边各摆一张椅子。红卫兵怀疑地下埋了枪、电台,就在他家桌子下面挖,一直挖了半米深。他们当时小,没有劲了,但不确定底下有没有东西,就不了了之。
  另一位被抄家的是女同学韩桂英。解放前,她父亲是济南明湖照相馆经理,当时照相馆顶多雇佣几个职工。“文革”中她家被说成是资本家家庭。
  抄家时韩桂英不在。当天红卫兵没有抄出什么东西。就要结束时,有一个同学手里拿着东西,不小心碰到了挂在堂屋中间的毛主席相框。相框被碰得掉到地上摔碎了。“那个同学当时还有点惶恐。户主再反革命,你也不能把毛主席像砸了啊。”刘伯勤描述。在那个时代,毛像、毛选形同圣物。
  相框的玻璃碎了,散了。那个同学把毛主席像的相纸拿出来的时候,在后面发现了32张蒋介石的相片。随后一切都改变了。   32张蒋介石的相片,有穿军装的,有穿便服的。由于反动的东西不能扩散,领头的红卫兵很快将这批照片收起来了。“无意当中坐实了,韩桂英家成反革命了,罪大了。”
  发现蒋介石照片后,刘伯勤就顺着这个思路看别的镜框后面有没有东西。看到墙上挂的一个韩桂英奶奶的相框,他一下子将之拨拉下来摔碎了。在相框相片后面,一共发现200元现金,最大面额的是1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被没收、抄走了。
  抓住了反革命“现行”行为后,韩桂英家不能辩护。当时韩桂英母亲在家,有人扇她耳光。韩桂英家门口有一口井,抄家的红卫兵临走时还询问:这里面有没有枪?有没有电台?韩桂英家说没有。红卫兵不相信,就捞,拿东西往井里扒拉了一阵,什么也没有发现才走了。
  抄走的200元钱,成了刘伯勤多年的心病,“200块是什么概念?那时候一个月工资三四十元,大多数家庭都是现在说的‘月光族’,没到发工资的时候就没钱了。200块相当于5个月的纯工资。那时候一辆自行车一百五六十块,一个月存3块、5块,要存几年才能买得起。200块可能是韩桂英家一辈子的积蓄,就这样被没收了。毕生的积蓄被全部剥夺,这算什么?现在来看,就算藏蒋介石照片,按《刑法》来看,这算什么罪?”
  被抄家后,韩桂英再也没有去过学校,因为去学校她抬不起头。她也没有出现在班级的毕业照当中。刘伯勤再也没有见过她,“五六年前我一直打听她,想给她当面道歉,却听说她去世了。”
  “文革”时刘伯勤家住山东省政协大院。大院内有几位民主人士:周志俊、宋文田和杜大中。这3人都出现在了刘伯勤的道歉广告中。谈到当年对3人做的错事,刘伯勤充满忏悔之意。
  周志俊家被抄后,玻璃破了,窗户上糊了报纸。有几次,刘伯勤他们半夜起来,用冰棍的竹棍劈开一点,夹着小鞭炮。之后将周志俊家窗户的纸弄开一个孔,将小鞭炮点燃,用弹弓将之射到屋内。在里面睡觉的人受到了巨大的惊吓。
  恶作剧同样发生在宋文田家。刘伯勤与另一人半夜到宋文田家外面,脸贴到玻璃上,然后敲玻璃。里面的人一开灯,顺着声音一看会吓一跳。
  1967年,刘伯勤与人还捉弄了杜大中家。在半夜里,他们将杜大中家厨房的盐、油、醋等调料全倒在一起,让他们没法用。
  事实上,刘伯勤的反思在“文革”中期就已出现。
  1966年9月,济南大中专和中学学生到全国各地串联,串联热潮持续了7个月之久。1966年11月,身为红卫兵的刘伯勤也上北京串联去了。但当他回到老家山东省政协大院的时候,让他震惊的事发生了:全院子贴满了打倒他父亲的大字报、标语等。他父亲被说成“有历史问题”,“是叛徒”,受到不公正对待。
  “‘文革’初,我的心态是‘我们是党内,你们是敌对势力’,潜意识中优越的心态在作祟。后来我也变成‘黑五类’了,心态变化很大,内心受冲击很大。你还造人家的反,结果你家也被抄了。慢慢地开始反思了。”
  “文革”中刘伯勤曾下乡,回来后在铁路上干了装卸工、调车组、食堂采购3个工种,一待8年。
  1972年,开始兴考试了。刘伯勤当时想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于是重新学习,在铁路系统自学。那时他开始请教老师并得到了帮助。“‘文革’当中对老师有些不恭敬的地方,私下里道歉了。”这是刘伯勤道歉的开始。
  后来他发愤读书,于1978年参加高考,考上了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在同班同学李刚看来,刘伯勤“有拗劲,爱较真,辩论时非要分出个一二三”。刘伯勤将自己“文革”中做的事称为“属于小恶”。
  刘伯勤产生登广告道歉的想法有四五年了。几年前他就想,当年伤害过的有些人去世了,登广告可以给人家后人有个交代,通过这种办法把该做的做了。但当时他有顾虑,“我道歉了,别人没有道歉,别人怎么想?我又不能替他道歉。客观上不能给别人形成压力。”“现在和我一起干这事的人不在了。”
  早在20年前,刘伯勤的班级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同学聚会,但刘伯勤一共只去了两次。同学曹广滨说,“他不好意思去,当年的事情到现在一直是他的思想压力。”同样不愿意参加聚会的还有被抄家的张念泉。同学鲍德昌曾劝张念泉,“别计较过去的事情了。都什么年代了,还记得这些事情呢?”张念泉当时回答,“不想见面,也不愿伤和气。”
  5年前,刘伯勤找到了张念泉,把他请出来一块吃了个饭,坐了两三个小时。但这次见面,两个人谈“文革”的时间并不多。刘伯勤当面给张念泉道歉。张念泉说:“我们那时候年龄小,是孩子。那时候大环境不都这样吗?”“包括老师、其他人,所有我道过歉的人都这么讲。但这是人家的宽宏大量。”刘伯勤说。
  今年农历正月初三,在济南东二环的一个酒店,有十几个老同学参加了同学聚会。刘伯勤少有地参加了。
  一见当年的“黑五类”同学鲍德昌,刘伯勤就说,“我见了你不好意思。”
  鲍德昌说,“这么多年了第一次见,有什么不好意思!你这么些年不来,咱们的人见一次少一次了。”
  刘伯勤随后的话让鲍德昌震惊。他说,“说句良心话,我觉得咱们班的张念泉、韩桂英等,我对不起他们。我真想见见他们,给他们道歉。”
  听到刘伯勤的话,鲍德昌眼眶湿润了。
  随着这次聚会道歉而来的就是刘伯勤的道歉广告。刘伯勤评价这次广告道歉,“不光是‘文革’,在任何社会里,做这些事都是不对的。不对的事,就应该道歉。通过这次道歉,我觉得心结算是基本解开了。这个解开,不是说人家原谅我了。是我应该给你说,但没有机会给你说的,现在我说了,让你看到了。从这个角度上说解开了。”
  道歉广告上提到的人,只有张念泉还在世,但刘伯勤目前无法联系到他。其他人则没有机会当面道歉了。
  今年4月13日,刘伯勤偶然登录一家媒体网站,看到有“读者留言”栏目,就询问做不做道歉广告业务。后来几经沟通,最后在这家媒体登载了那则道歉广告。在这家媒体网站“读者留言”栏目,刘伯勤留言称,“本人‘文革’时年幼无知,受人蛊惑,伤害了一些人,这些年来已当面向其中部分当事人道了歉,也获得他们谅解。但还有一些先生因年久无法联系(有些甚至已经过世),愿意在贵刊登广告向他们及其家属道歉,以赎前愆,不知贵刊能否成全?”
  (摘自《博客天下》)
其他文献
一到春节,有人就不顾一切地往家奔,什么也阻隔不断,却也有人在犹疑恐归,不愿意回家的原因则千奇百状。最近,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有人说在外面混得不好,回家没面子;有人说回家人情消费压力大,撑不起那么大开销;有人说假期太短,花在路上的时间多于在家待的时间;有人说车票难买;还有人说回家不适应,城里媳妇受不了乡下的简陋卫生条件……估计调查访问得越
期刊
1  再次踏上回家的火车时,已是秋意森然。  火车像嘶吼的猛兽,在崇山峻岭间展转腾挪了一夜,到达小镇朗乡时,晨光微露。背靠着五花山的小站很像是在一幅俄罗斯油画里。  三五个人下车,站台冷清,连值班的人都不见。车门打开,冷空气迎面扑来。我裹紧了身上的大衣,弯腰提着大包小包下车。那都是妻收拾的旧衣。她并没有多善解人意,不过是想趁机处理了衣橱里积存的衣物,好堂而皇之地买新的。我开始抗拒了一下,我这当哥的
期刊
我从江苏南通到青海老家探亲。在老家的时候,我和远在深圳的姐姐通电话,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假如我们还在故乡,还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或者是涌进城市打工谋生的农民工,我们还能对故乡保持这份浓烈的眷恋吗?姐姐说,肯定保持这份不渝的感情。我说,不一定。因为我们现在远离了乡土,远离了故乡的各种困苦、艰涩,远离了因为繁重的农活带来的疲惫和叹息,我们才对故乡保持朝思暮念的挂牵,假如我们还在泥土地上艰辛生
期刊
一  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动物,每当你在一个地方久留之后,便会想着逃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没有任何人认识你的地方,重新开始;的确,当我们回到那个出生之地时,不知道是一个陌生感还是“久违的隔离”,我们都难以对这块土地有多少的冲动,甚至是一种回味。  只有感激。  乡村依旧安详,如一个老者,不是这样的一个“寡妇”不愿意与我们“结亲”,而是我们不愿意主动的把自己敬献给她。这样的一个“不融入”,就导致
期刊
当年林老师说,多年他乡成故乡,想来这话是没错的。  故乡,则是心头的一座坟。人走到哪,背负到哪。  有那么一天,当孩子们问我故乡在哪里时,我希望我能跟他们说:故乡就在你们心头。  “他乡故乡”——2007年采访台湾知名闽南语歌曲制作人林垂立老师,这个概念第一次明确无误的在我头脑里打下印记。  转眼四年过去,我又成了一名地域概念上的他乡人。在草木葱茏、满城装扮鲜花的西安,我和林老师一家相逢。只不过这
期刊
这句话本应该这么说: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但仔细想一想,觉得这样说也有道理。  没有离开过故乡,没有感受到故乡带来的多重滋味,跟没有故乡又有什么两样呢?  身在故乡,日子久了,你就会觉得故乡是枷锁,是牢笼,是火焰山,是沼泽,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是每个失眠的夜晚一分一秒数着过的挣扎。这时的远方,则是音乐,是舞蹈,是天堂,是仙境,是沙滩,是海浪,是清风,是明月,是
期刊
她拖一只大红箱子回来过年了。那箱子比她本人小不了多少。她穿一件黑蓝的旧外套,是为了抵御火车上的脏。她是一个瘦小的人儿。那只箱子在下火车时被列车员弄断了拉手,所以更难对付了,她还不让我们去接她。一进家门,放下大箱子,她笑嘻嘻地给我和她妈一人发了一张百元钞票,不知道是啥意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说哪有给长辈发压岁钱的道理,她也不理,径自在屋子里转开圈子。这就是她的快乐。  她没有毕业就开始在北京打工了
期刊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偶然读到清人蒋士铨的这首《岁暮到家》,一下子,我的神经针刺般地疼痛。  母亲四十岁时有了我。母亲六十岁时我离家在外求学。  青葱般的岁月里,尽管装满同伴的欢声笑语,不同的课堂内,见识着多彩的知识。但是,这一切都难以排遣远离故土亲人的孤单。想家的日子,家书就是我最亲近的温暖。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条纽带
期刊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如果生命可以重来,如果岁月的年轮像春夏秋冬一样绽放奇迹,我一定会不负这春天的厚爱,我将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这一片深情的土地。  那一年,我还没有念完中学,就独自一个人从粤北山区的穷山沟里到了繁华的广州,那时的愿望单纯而又简单,就是要赚钱将来给自己家里盖一座漂亮的房子,然后娶一个心仪的女孩做自己的老婆。刚到广州的时候,人生地不熟,也不懂广州话与人交流起来总显得困难。那时就住在同学
期刊
一家三口进门时,院子已经被打扫干净了,地上清晰的扫帚痕记录着母亲的早起。怕把院子弄脏,父亲一定又是四点钟起来放羊,等我们到家时,二十多只可爱的山羊已被赶进圈内,安静地反刍青草的香味。  在我和弟弟的强烈要求下,终于不再养猪了,猪圈里养了羊。我看见秫秸盖顶木栅栏围成的简陋羊圈已经趴架了,秫秸裸露着牙齿,跟竹门相互攀比,表明已经服役多年。或许是我属羊的缘故,我喜欢羊,尤其是山羊。每次到家,我都会去“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