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制教具是师生共同参与,利用搜集到的材料,采取简单易行的方法,自己动手研制的学具、标本、模型等。自制教具既能补充学校教具不足、改进传统仪器缺陷,还能培养师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师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自制教具;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49-001
一、丰富教师自身素质,突显独创性
自制教具是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产物。面对教学难题或者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要考虑如何选择、应用教具,才能化抽象为直观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就需要去查阅各种参考资料,也必定会投入精力去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研究教法,这在无形之中就会起到丰富教师自身素质、发展教师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教具的研究,使用与制作,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在专业上获得新的发展。
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教师多方面的思维,融入多方面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将魔术中的隐线技巧借鉴到教具制作当中,发挥其独特的效果。自制教具中蕴涵着教师很多的创造因素,它在设计、取材、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教师的心血,体现着教师的独创性。
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大障碍,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难于理解、不易掌握的新知识,教师可以借助自制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将自己真正融于重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真正动脑思考,整理、归纳、分析,动手操作体验,才能更好地领悟新知识的内涵,将其转化为更容易理解、更加直观的知识。
如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我制作了一个操作简单,实用性很强的教具:在传统的实验装置上加了一个导管,插入烧杯的水中,当向漏斗注水时,水不入瓶。当打开插入烧杯中的导管开关时,同学们看到水进入瓶中,空气跑出。看不见的空气,看得见了,说不清的道理看明白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在自制教具的帮助下,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空气特点的理解,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培养观察能力,启迪抽象思维
观察力是大脑的“眼睛”,也是思维的起点,因此有人说:“思维是核心,观察是入门。”而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发展的阶段,观察能力还比较弱,抽象思维的形成主要还是直接地与感性经验相关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合理选择、使用教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训练观察能力,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学会联想、对比、分析、归纳、概括、提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获得有意义的发展。
对于正处在认知与思维发展中的小学生而言,生活经验的积累相当有限,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知识的正确认识、理解与掌握,通常是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再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因此,教材中那些文字描述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超出学生已有认知范围的事物、概念、原理等,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而如果按照学生“感知-表象-概念”的认知发展规律,合理地选择、使用教具,化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直观感知而获得表象,进而逐步形成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但由于年龄小、自控力薄弱等多方面的原因,小学生不容易迅速地从课间状态转入课堂学习状态,在教学进程中也会受到多种因素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经常要面临的问题。而教师如果能抓住时机,合理地使用教具,利用教具独特的外形、出人意料的奇妙功能,往往能迅速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主题上来。
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强弱程度及可持续与否,与其兴趣倾向紧密相关。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内在兴趣驱动,学生才有可能在学习中保持注意力,也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求知与主动探索的欲望。因此,作为教师,不可能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必须想法设法让他们自己“动”起来。再苦再累的事情,只要他们被吸引住了,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的欲望,个个都会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合理地使用教具、制造悬念、激活思维,就是比较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比如我在教学《磁铁的磁性》一课时,利用“磁铁的磁性”为学生表演了用鱼钩钓起一条条“小鱼”,学生感到奇怪,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孩子们新奇地看着这一切禁不住赞叹:“真是不可思议!”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我相机提问:“小小的铁勾居然能钓起这些东西,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钓竿上可能有吸铁石。”有的说:“小鱼上可能有吸铁石。”还有的说:“也许是小鱼里面藏有铁,钓钩上有吸铁石,鱼竿一动小鱼就被吸上来了。”有了猜测,当然要去弄个明白了,然后就是揭谜,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下面的学习中去。
总之,通过动手制作教具,既锻炼了师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还可活跃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成为师生科学探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师生勤于自制教具,并能灵活利用,相信科学素养一定能快速提升。
关键词:自制教具;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49-001
一、丰富教师自身素质,突显独创性
自制教具是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产物。面对教学难题或者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要考虑如何选择、应用教具,才能化抽象为直观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就需要去查阅各种参考资料,也必定会投入精力去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研究教法,这在无形之中就会起到丰富教师自身素质、发展教师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教具的研究,使用与制作,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在专业上获得新的发展。
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教师多方面的思维,融入多方面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将魔术中的隐线技巧借鉴到教具制作当中,发挥其独特的效果。自制教具中蕴涵着教师很多的创造因素,它在设计、取材、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教师的心血,体现着教师的独创性。
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大障碍,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难于理解、不易掌握的新知识,教师可以借助自制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将自己真正融于重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真正动脑思考,整理、归纳、分析,动手操作体验,才能更好地领悟新知识的内涵,将其转化为更容易理解、更加直观的知识。
如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我制作了一个操作简单,实用性很强的教具:在传统的实验装置上加了一个导管,插入烧杯的水中,当向漏斗注水时,水不入瓶。当打开插入烧杯中的导管开关时,同学们看到水进入瓶中,空气跑出。看不见的空气,看得见了,说不清的道理看明白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在自制教具的帮助下,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空气特点的理解,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培养观察能力,启迪抽象思维
观察力是大脑的“眼睛”,也是思维的起点,因此有人说:“思维是核心,观察是入门。”而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发展的阶段,观察能力还比较弱,抽象思维的形成主要还是直接地与感性经验相关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合理选择、使用教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训练观察能力,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学会联想、对比、分析、归纳、概括、提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获得有意义的发展。
对于正处在认知与思维发展中的小学生而言,生活经验的积累相当有限,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知识的正确认识、理解与掌握,通常是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再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因此,教材中那些文字描述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超出学生已有认知范围的事物、概念、原理等,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而如果按照学生“感知-表象-概念”的认知发展规律,合理地选择、使用教具,化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直观感知而获得表象,进而逐步形成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但由于年龄小、自控力薄弱等多方面的原因,小学生不容易迅速地从课间状态转入课堂学习状态,在教学进程中也会受到多种因素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经常要面临的问题。而教师如果能抓住时机,合理地使用教具,利用教具独特的外形、出人意料的奇妙功能,往往能迅速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主题上来。
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强弱程度及可持续与否,与其兴趣倾向紧密相关。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内在兴趣驱动,学生才有可能在学习中保持注意力,也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求知与主动探索的欲望。因此,作为教师,不可能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必须想法设法让他们自己“动”起来。再苦再累的事情,只要他们被吸引住了,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的欲望,个个都会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合理地使用教具、制造悬念、激活思维,就是比较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比如我在教学《磁铁的磁性》一课时,利用“磁铁的磁性”为学生表演了用鱼钩钓起一条条“小鱼”,学生感到奇怪,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孩子们新奇地看着这一切禁不住赞叹:“真是不可思议!”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我相机提问:“小小的铁勾居然能钓起这些东西,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钓竿上可能有吸铁石。”有的说:“小鱼上可能有吸铁石。”还有的说:“也许是小鱼里面藏有铁,钓钩上有吸铁石,鱼竿一动小鱼就被吸上来了。”有了猜测,当然要去弄个明白了,然后就是揭谜,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下面的学习中去。
总之,通过动手制作教具,既锻炼了师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还可活跃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成为师生科学探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师生勤于自制教具,并能灵活利用,相信科学素养一定能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