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拉格致卡夫卡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edge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门矮小,一直青春地绿着
  我必须低头才能入门
  这也让我牢记:黄金小巷22号
  哦,你的故居如此逼仄,怎能容得下你
  豁达的思路?
  时局远比伏尔塔瓦河动荡
  你经常走出小巷
  仰面躺在小船上,任由想象与船
  行云流水。今天我在游船上
  突然感觉自己像只甲虫
  依附着一片秋叶!
  一切在变形?古老的城墙
  怎么会是一道篱笆,河中的白天鹅
  全是灰不溜瞅的麻栗鸭
  两岸风情万种的灯光
  也是田塍旁漫游的萤火虫……
  孤寂,波浪般迅速扩散
  黄金小巷22号到伏尔塔瓦河游船
  短短几百米,竟让我走完
  万里之遥的返乡路程,而你
  是否还像衔着文字远行的寒鸦
  “在自己荆棘丛中迷路”?
  —— 原载《延河·诗歌特刊》2019年第1期
  推荐语
  汉江的《在布拉格致卡夫卡》是一首追寻卡夫卡足迹的诗歌。卡夫卡四十一年的生命几乎都在布拉格度过,这里到处都有他的足迹。诗人来到布拉格,在诗歌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木门矮小,一直青春地绿着/我必须低头才能入门”这既是此诗的开头,也是此诗的态度,“青春地绿着”暗喻卡夫卡的思想百世流芳,生机盎然,“低头入门”表达了诗人对卡夫卡的敬意,全詩带有浓郁的朝圣心态,场景式地为我们展示人生“变形”的某种际遇:“在自己荆棘丛中迷路”。
  ——推荐人:张敏华
其他文献
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  那么孤单,像世界的最后一幢屋。  大路缓缓地延伸进黑夜,  小小的村子留不住大路。  小村子只是一条过道,  夹在两片荒原间,畏怯地,  神秘地,大道代替了房前的小路。  离开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  也许,还有许多人会死在中途。  (杨武能 译)  1901年9月18日,新婚不足半年的赖纳·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进入《定时祈祷文》第二部的写作。该诗集第一部早
期刊
春 中  流变中有沉定不移的守常  年年此时,风沿着新荫的道路吹来  草木的纯洁信心也被容许返还  南边的河堤上,柳树林带摇动,它们  绰异的,缥缈的,清扬的身影在风中飘摇  泠泠空气也在清凉的枝杈间游动  而在它们的摇动之上,是几千里的蔚蓝  日升又日落,四季、星空、黎明的转动里  是谁给了这恒常的诺言(如天空的终古不变):  在辽阔的蔚蓝之下,人世之春又一次汇聚  城中桃李盛放,城外碧草初生,
期刊
“诗歌重新定义了语言的秩序”,这句话在我阅读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的诗集《勃莱诗选》时,直接从我的脑海中蹦出来。罗伯特·勃莱是20世纪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新超现实主义(或称深度意象派)的领袖人物,作为二战之后最重要、影响力最广的一个诗歌流派,新超现实主义流派及勃莱本人对中国过去几十年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阅读勃莱对于我的意义在于:让我更深入地从语言的角度去思考诗歌的内在推动力,及其对诗歌的
期刊
在山里  看见一棵树  繁花似锦  美得那么偏僻  此刻,你会发现  赞美与掌声  都是因为表演  没有见证的绽放  才是真正的花开  ——原载《诗刊》(上半月刊)2020年3期  推荐语  这是一首渐入禅境的小诗。“绽放”是禅。诗人“在山里/看見一棵树”,那“一棵树”就是一个禅者;“花开”就是禅者笑的动态,这种笑“繁花似锦”,是因为这种笑是那么的独立而独特。所以所有“赞美与掌声/都是因为表演。”
期刊
散文诗的根部属性是诗,散文诗的写作者如何走出身份的焦虑完全在于文本是否真正抵达诗。  走出对事物影像的过度描摹和轻易的抒情,以思想和本质的发现进行诗意的呈现。鉴于散文诗在叙述上的优势,写作者更要清醒自己在场的意义,让作品能够超越平均的立意,文字中料峭的部分便是你的写作价值。  我从未认为一种文体能被人为地边缘化,如同玉米绝不会被高粱覆盖,它们都是土地上美好的庄稼。分行或者不分行,只要是认真写诗,就
期刊
力的前奏  陈敬容  歌者蓄满了声音  在一瞬的震颤中凝神  舞者为一个姿势  拼聚了一生的呼吸  天空的云、地上的海洋  在大风暴来到之前  有着可怕的寂静  全人类的热情汇合交融  在痛苦的挣扎里守候  一个共同的黎明  陈敬容的《力的前奏》写于1947年,辗转的人生经验与严峻的民族危机让这首诗充满韧性,从节奏的铿锵到诗形的考究,诗歌对于“力”的塑造在展现诗人对语言的把控力时,也彰显了诗人的精
期刊
冬日黎明  西 渡  月亮像一只透明的河虾  带着湿淋淋的印象  从群山的怀抱中挣脱了。  第一声鸡啼,把溪滩上的薄雾  向白天提了提;渐渐显露的河水  像一片活泼的舌头舔进了  群山脑髓间记忆的矿脉;  它触及了皮肤下另一条隐秘的河流  几乎和我们看见的一模一样,但  更温暖,更适合人性的需要;  令人惊讶的程度,就像我们突然发现  在我们所爱的人身上活着  另一个我们完全陌生的人。  光明在冬
期刊
1984年初夏,我以中学英语教师身份考入凉山教育学院,秋季入校开始进修中文专业(大专);我的女友同时考入,进修数学专业,各班同学来自凉山各地中学,同样都是教师身份的学生。凉山教育学院位于西昌城外西北角最远的山边,旁有西河流过,河上有几十米铁索吊桥架在学院围墙后门外,我常常课后出校门,荡过吊桥,去城里各处消磨时光。  要么去大巷口北端凉山州新华书店,或去会友人,或去大巷口南端工农兵电影院斜对过的街边
期刊
清早,一个三轮车夫  从黑乎乎的城门洞里蹬出来  他抬头一望  昔日的望淮樓不见了  记得我无限热爱的琼楼  有着反光的新玻璃  穿着抖抖的白色的确凉衬衫  从乡下领来心爱的女人  那女人仿佛是野生的  喜欢在淮河的凉水里洗澡  我们在三楼过完闷热的新婚之夜  如今这楼头望不到流逝的淮水  那河水已坏掉一半  白帆高挂,云朵才不显得肮脏  —— 原载《寿州文艺》微信公众号2020年7月30日  推
期刊
你坐的位置  下一个人来坐  你开的房  第二位客人接着开  你占有的空间  不久  被更多人占取  你呼吸的空气  穿过了一群人的肺  你来到人世  还有许多新鲜的人  前来寄托  你走了  遗留下一点臭味  不可能百年  掩埋你的泥土  从前埋过别人  你的墓穴  很快  成为别人的墓穴  —— 原载《草堂》诗刊2019年8期  推荐语  曹东以他的《故事》,隐喻尘世的变化莫测,不仅自己在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