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番茄是人们喜爱的蔬果之一,既可以生食、煮食,也可加工番茄酱、汁或整果罐藏。在我国,番茄种植广泛,南方北方均有栽培。番茄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蛋白质、膳食纤维、烟酸、叶酸、核黄素,以及钙、铁、锌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据营养学家研究表明,每人每天食用50~100克新鲜番茄,就可以满足人体对几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晚疫病和病毒病是为害番茄生长的重要病害,预防、防治不及时,会直接影响产量和质量,导致减产。
关键词:番茄;晚疫病;病毒病;防治方法
番茄在露地、保护地均可栽培生产,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较多,晚疫病、病毒病就是其中的主要病害,对这两种病害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防治,是增产增效、提高收益的重要措施。
1 晚疫病
晚疫病是为害番茄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保护地、露地均可发生,还会为害辣椒、马铃薯、草莓等作物,病害高发时会导致茎部腐烂、植株萎蔫和果实变褐色,造成减产。
1.1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土壤中越冬,也可在茎块中越冬,成为发病的初侵染源。病菌可通过气流、雨水和灌溉水进行传播。单株发病后形成中心病株,条件适宜时在田间迅速传播,严重时全田发病。晚疫病在地势低洼、排水能力较差、田间常积水、早晚雾多、露水大、低温连阴雨、田间密度过大、植株间距小、氮肥偏多等情况下易高发。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8~20℃,相对湿度95%以上。
1.2 发病症状
晚疫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也为害茎和叶柄,苗期至成株期都会发病。叶片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褪绿病斑,呈水浸状,发展后,病斑逐渐扩大,尤其是湿度较大时,病斑迅速扩大连成片状至全叶。后期病菌沿叶脉侵入到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湿度大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霉层。嫩茎部缢缩腐烂,病部以上枝叶死亡。干旱情况下病斑干枯成褐色,质脆易裂,扩展慢。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优良品种,如中蔬4号、佳粉15号等。宜在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层深厚且疏松、地势较高或平坦、光照充足、发病少、排灌能力强、远离污染、便于运输的地块。要与油菜、菠菜、韭菜等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播种前彻底清理地块,将病残体集中做无害化处里。备种时,将选好的种子放在55~60℃温水中浸30分钟,能有效降低种子上的病菌。播种后加强管理,为植株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环境,使植株健壮生长。发病季节一旦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摘除病叶病果,切忌随意堆放丢弃。要随摘随装袋中,再集中深埋,减少发病源。同时立即施杀菌农药和连续消毒,防止病害蔓延。雨天、雨季要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增施有机底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避免偏施漏施。宜在晴天上午浇水,施肥追肥要适量,避免植株徒长。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
1.3.2 药物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40%甲霜铜700~800倍液、50%百菌清200倍液、64%杀毒矾400~500倍液、72%霜霉疫净可800~1000倍、90%疫霜灵500~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等喷雾防治,7~8天喷1次,连喷2~3次。
2 病毒病
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害,田间症状有多种。可分为花叶型、蕨叶型、条斑型、卷叶型、黄顶型等,以秋播番茄发病较多较重。
2.1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通过田间操作、蚜虫进行传播。该病潜育期10~15天。高温、干旱、少雨、偏施氮肥、疏于管理、蚜虫较多等情况下发病率高且发病重。温度低、雨水多、湿度大时发病少,且症状不明显。适宜发病的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在80%以下。
2.2 发病症状
花叶型症状为叶片出现浅绿和深绿色相间的斑驳或是花叶,叶片变形,病株矮于健株。花芽分化能力弱,易落蕾、落花、落果;蕨叶型症状为全株呈黄绿色,叶片颜色淡,且向上卷曲,变厚。症状重的呈现管状;条斑型症状为茎秆出现暗绿色至黑褐色的条纹,茎秆表面坏死。叶片、叶脉、叶柄也会出现黑褐色坏死条纹。病果畸形,果实表面有不规则褐色斑,后期龟裂腐烂并脱落;卷叶型症状为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弯卷,中叶扭曲成螺旋状;黄顶型症状为病株矮小,顶叶褪绿黄化,叶面皱缩,叶片小,且边缘向上或向下卷。
2.3 防治方法
2.3.1 农业防治 防治番茄病毒病,应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防措施。首选优良抗病品种,轮作倒茬,避免迎茬连作,可与黄瓜、豆角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精耕细耙,整地要彻底,苗床周围杂草要除干净,苗床土壤要進行消毒处理,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播前对选好的种子要进行消毒处理。播前施足底肥,抢抓农时播种。培育壮苗,及时间苗补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止土壤板结和生长后期因脱肥而引起植株早衰。高温少雨天气,要适时浇水补水,午间叶面喷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调节田间温度。浇水宜在早晨或上午,且不易大水漫灌。要保持田间湿润,做到不旱不涝。要满足其各生长期对不同养分的需求。氮肥要适量,增施磷钾肥,叶面喷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以减少病毒病的发生。要及时摘心除掉植株下部老叶、黄叶,提高通透性。每收获一批果实,都要轻追1次氮肥,可增强植株生长后劲。施肥灌水时,要少量多次。
2.3.2 药物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查田防控。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带离田外,集中处理。发病初期,可用1.5%植病800倍液、5%菌毒清水剂300~5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高锰酸钾1000倍液、40%克毒宝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施防治,7~8天喷1次,连喷2~3次。
3 注意事项
播种前,不能忽视种子消毒这个环节,晒种、浸种、干热灭菌等方法,对种皮上的病菌都能起到有效杀菌抑菌的作用。栽培中,要控制好田间密度,保湿合理的植株间距,以保持植株间良好的通风、透气、光照能力,提高光合作用率,确保养分的转换和运输,促其生长健壮。棚室栽培,要注意棚内温度和湿度。适时放风,降温降湿,适时调节好温湿度,才能避免因高温高湿增加病害的发生发展,减少可控因素对植株产生的影响,确保其具有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为增产增收奠定基础。防治番茄晚疫病、病毒病的同时,必须要防治蚜虫及其他病虫害的发生。蚜虫是传播病害的主要媒介,及时防治蚜虫,也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蚜虫天敌来减少虫害,如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蚜狮、蟹蛛和草蛉等。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少施广谱性农药,避免在天敌活动高峰时期施药。要积极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给这类昆虫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药物防治要及时,在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防治,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扩展蔓延,避免大范围的发生流行。根据不同病害、虫害,对症下药,不能采取一种药物防治多种病虫害的错误方法。尽量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果实农药残留,减少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无论采用哪种农药,必须要严格按照说明配比加以使用,切不可随意增减使用浓度和次数,影响防治效果,增加生产成本。
对番茄晚疫病、病毒病,广大农户要做到早防早控,提高防控技术,力争少发病或不发病,才能减少番茄生产过程中两种主要病害的影响和为害,确保产量和质量,提高番茄商品性,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番茄;晚疫病;病毒病;防治方法
番茄在露地、保护地均可栽培生产,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较多,晚疫病、病毒病就是其中的主要病害,对这两种病害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防治,是增产增效、提高收益的重要措施。
1 晚疫病
晚疫病是为害番茄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保护地、露地均可发生,还会为害辣椒、马铃薯、草莓等作物,病害高发时会导致茎部腐烂、植株萎蔫和果实变褐色,造成减产。
1.1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土壤中越冬,也可在茎块中越冬,成为发病的初侵染源。病菌可通过气流、雨水和灌溉水进行传播。单株发病后形成中心病株,条件适宜时在田间迅速传播,严重时全田发病。晚疫病在地势低洼、排水能力较差、田间常积水、早晚雾多、露水大、低温连阴雨、田间密度过大、植株间距小、氮肥偏多等情况下易高发。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8~20℃,相对湿度95%以上。
1.2 发病症状
晚疫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也为害茎和叶柄,苗期至成株期都会发病。叶片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褪绿病斑,呈水浸状,发展后,病斑逐渐扩大,尤其是湿度较大时,病斑迅速扩大连成片状至全叶。后期病菌沿叶脉侵入到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湿度大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霉层。嫩茎部缢缩腐烂,病部以上枝叶死亡。干旱情况下病斑干枯成褐色,质脆易裂,扩展慢。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优良品种,如中蔬4号、佳粉15号等。宜在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层深厚且疏松、地势较高或平坦、光照充足、发病少、排灌能力强、远离污染、便于运输的地块。要与油菜、菠菜、韭菜等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播种前彻底清理地块,将病残体集中做无害化处里。备种时,将选好的种子放在55~60℃温水中浸30分钟,能有效降低种子上的病菌。播种后加强管理,为植株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环境,使植株健壮生长。发病季节一旦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摘除病叶病果,切忌随意堆放丢弃。要随摘随装袋中,再集中深埋,减少发病源。同时立即施杀菌农药和连续消毒,防止病害蔓延。雨天、雨季要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增施有机底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避免偏施漏施。宜在晴天上午浇水,施肥追肥要适量,避免植株徒长。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
1.3.2 药物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40%甲霜铜700~800倍液、50%百菌清200倍液、64%杀毒矾400~500倍液、72%霜霉疫净可800~1000倍、90%疫霜灵500~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等喷雾防治,7~8天喷1次,连喷2~3次。
2 病毒病
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害,田间症状有多种。可分为花叶型、蕨叶型、条斑型、卷叶型、黄顶型等,以秋播番茄发病较多较重。
2.1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通过田间操作、蚜虫进行传播。该病潜育期10~15天。高温、干旱、少雨、偏施氮肥、疏于管理、蚜虫较多等情况下发病率高且发病重。温度低、雨水多、湿度大时发病少,且症状不明显。适宜发病的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在80%以下。
2.2 发病症状
花叶型症状为叶片出现浅绿和深绿色相间的斑驳或是花叶,叶片变形,病株矮于健株。花芽分化能力弱,易落蕾、落花、落果;蕨叶型症状为全株呈黄绿色,叶片颜色淡,且向上卷曲,变厚。症状重的呈现管状;条斑型症状为茎秆出现暗绿色至黑褐色的条纹,茎秆表面坏死。叶片、叶脉、叶柄也会出现黑褐色坏死条纹。病果畸形,果实表面有不规则褐色斑,后期龟裂腐烂并脱落;卷叶型症状为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弯卷,中叶扭曲成螺旋状;黄顶型症状为病株矮小,顶叶褪绿黄化,叶面皱缩,叶片小,且边缘向上或向下卷。
2.3 防治方法
2.3.1 农业防治 防治番茄病毒病,应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防措施。首选优良抗病品种,轮作倒茬,避免迎茬连作,可与黄瓜、豆角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精耕细耙,整地要彻底,苗床周围杂草要除干净,苗床土壤要進行消毒处理,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播前对选好的种子要进行消毒处理。播前施足底肥,抢抓农时播种。培育壮苗,及时间苗补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止土壤板结和生长后期因脱肥而引起植株早衰。高温少雨天气,要适时浇水补水,午间叶面喷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调节田间温度。浇水宜在早晨或上午,且不易大水漫灌。要保持田间湿润,做到不旱不涝。要满足其各生长期对不同养分的需求。氮肥要适量,增施磷钾肥,叶面喷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以减少病毒病的发生。要及时摘心除掉植株下部老叶、黄叶,提高通透性。每收获一批果实,都要轻追1次氮肥,可增强植株生长后劲。施肥灌水时,要少量多次。
2.3.2 药物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查田防控。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带离田外,集中处理。发病初期,可用1.5%植病800倍液、5%菌毒清水剂300~5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高锰酸钾1000倍液、40%克毒宝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施防治,7~8天喷1次,连喷2~3次。
3 注意事项
播种前,不能忽视种子消毒这个环节,晒种、浸种、干热灭菌等方法,对种皮上的病菌都能起到有效杀菌抑菌的作用。栽培中,要控制好田间密度,保湿合理的植株间距,以保持植株间良好的通风、透气、光照能力,提高光合作用率,确保养分的转换和运输,促其生长健壮。棚室栽培,要注意棚内温度和湿度。适时放风,降温降湿,适时调节好温湿度,才能避免因高温高湿增加病害的发生发展,减少可控因素对植株产生的影响,确保其具有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为增产增收奠定基础。防治番茄晚疫病、病毒病的同时,必须要防治蚜虫及其他病虫害的发生。蚜虫是传播病害的主要媒介,及时防治蚜虫,也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蚜虫天敌来减少虫害,如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蚜狮、蟹蛛和草蛉等。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少施广谱性农药,避免在天敌活动高峰时期施药。要积极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给这类昆虫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药物防治要及时,在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防治,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扩展蔓延,避免大范围的发生流行。根据不同病害、虫害,对症下药,不能采取一种药物防治多种病虫害的错误方法。尽量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果实农药残留,减少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无论采用哪种农药,必须要严格按照说明配比加以使用,切不可随意增减使用浓度和次数,影响防治效果,增加生产成本。
对番茄晚疫病、病毒病,广大农户要做到早防早控,提高防控技术,力争少发病或不发病,才能减少番茄生产过程中两种主要病害的影响和为害,确保产量和质量,提高番茄商品性,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