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江西依托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色更是成为乡村旅游业的热点。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对突破乡村旅游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手段起到了促进作用,带来了新的契机。该文就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府对旅游电子商务扶持不够、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局限,以及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3-0023-02
1 江西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 江西乡村旅游现状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江西风景独好”的美誉,具有相当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有风光秀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还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更有生态优良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风土人情,这些都为发展江西乡村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江西有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4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2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17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75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116个等。全省大部分的旅游资源都集中在乡村,而乡村游就是省内游、短途游游客的首选,尤其在“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周,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占三分之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江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推广、在线咨询、网上交易等电子商务的普及,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已不再是传统的线下营销模式,而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乡村旅游新模式。目前,江西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企业都建立了综合服务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少部分乡村旅游企业采取加盟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旅游宣传、预订、交流和产品销售等服务。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电子商务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江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体系仍不完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
2 江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乡村旅游企业孤军作战, 难以与其他企业联合
目前,江西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在电子商务建设的过程中各自为政,只着眼于建设自己的企业网站、自己發布信息、自己宣传自己,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优势。一些乡村旅游企业几乎从未考虑过在别人的平台上宣传推介自己,缺乏深入的合作与沟通,对于建设全省“一站式”综合服务的乡村旅游网站意识不足,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域优势。
2.2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大部分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停留在电子商务的初级阶段,网站设计样式相似、经营模式雷同、展示手段单调、信息介绍千篇一律、服务对象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经营效益不高。介绍旅游景点、路线、特色的静态信息多,动态信息少,并存在内容过少、信息不全、信息更新周期缓慢的弊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落后,大大妨碍了整个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缺乏
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即涉及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网络方面的知识,还得配合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日常运营和技术维护。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能人才作为技术保障。近年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人员的队伍正不断壮大,从业人员素质也在逐渐提升。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江西省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大量缺乏既具备电子商务知识,又熟悉当地乡村旅游景区运营管理,还懂得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绊脚石。
2.4 政府对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支持不够
近几年来,江西省政府大力支持本土旅游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及企业积极投资并建设乡村旅游项目,但政府投入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旅游项目开发、规划、建设,对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关注和支持明显不足。故我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另外开发、建设和维护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这给乡村旅游企业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3 江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对策建议
3.1 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整合全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根据江西省乡村旅游特色,政府应成立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专门负责管理、监督、调控电子商务形式下的乡村旅游市场环境和秩序,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全面持续发展。另政府主管部门须充分发挥调控作用,总体规划江西乡村旅游项目,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进行沟通协调,合理开发具有当地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特色的旅游项目,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在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上积极推送乡村旅游线路,做好乡村旅游线路的宣传,让游客可以便捷、明确、快速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乡村旅游项目产品和服务。
3.2 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完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功能
目前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首要工作就是完善平台功能和优化平台服务,扩充预订服务范畴、改善在线交易服务、提高游客互动性、运用GPS导航等,为游客提供乡村旅游项目信息咨询、旅游路线规划、产品介绍等服务,使游客的旅游体验更直观、更便捷、更安全。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建立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应为了不断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联合同类型网站形成真正专业符合江西省乡村特色的旅游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实现合作分销、网络推广、品牌合作等的战略合作关系,最大程度的实现电子商务对乡村旅游营销价值。
3.3 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乡村旅游复合型人才
针对乡村旅游企业发展的需求,乡村旅游企业可与高校加强沟通与合作,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参与制定与修订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校期间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企业实习时直接安排学生到指定乡村旅游企业实践锻炼,让学生即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又可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培养出真正适用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3.4 开拓江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终端应用领域和服务功能
现代乡村旅游业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休闲化的特征,这就要求乡村旅游企业接待方能更快速、更有效地解决信息沟通问题,使旅游者能够更顺畅地游玩。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联合乡村旅游企业开发手机端APP应用和微信公众号。游客可以通过客户端了解旅游项目动态信息、资讯活动、GPS导航和景点信息下载等服务及时解决旅游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乡村旅游企业也可以发布实时重要通知公告、推荐精品线路、销售特色产品等。通过消息、评论、分享等与游客的互动交流功能,加强了乡村旅游企业与游客的联系,拉近了乡村旅游企业与游客的距离,对宣传乡村旅游企业形象、开展品牌活动、扩升旅游企业品牌影响力提供了最佳的舞台。
4 结束语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为乡村旅游企业带来新的经营模式,对改善传统的营销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提升乡村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江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才能使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的完美结合,突破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瓶颈。这不仅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乡村旅游企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持续发展,才能迎接网络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参考文献:
[1] 孟祥福,余佳,刘欢.徐州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价[J].价值工程, 2016, 35(25).
[2] 章煜, 闯家梁, 施振远.江苏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 中国商论, 2016(21) :62-63.
[3] 吴海,计宏伟.江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8(5):225-226.
[4] 王钟庄.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价格月刊, 2013(2):54-60.
[5] 刁志波.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模式分析[J] 对外经贸, 2012(5):84-86.
关键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3-0023-02
1 江西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 江西乡村旅游现状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江西风景独好”的美誉,具有相当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有风光秀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还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更有生态优良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风土人情,这些都为发展江西乡村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江西有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4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2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17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75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116个等。全省大部分的旅游资源都集中在乡村,而乡村游就是省内游、短途游游客的首选,尤其在“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周,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占三分之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江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推广、在线咨询、网上交易等电子商务的普及,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已不再是传统的线下营销模式,而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乡村旅游新模式。目前,江西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企业都建立了综合服务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少部分乡村旅游企业采取加盟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旅游宣传、预订、交流和产品销售等服务。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电子商务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江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体系仍不完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
2 江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乡村旅游企业孤军作战, 难以与其他企业联合
目前,江西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在电子商务建设的过程中各自为政,只着眼于建设自己的企业网站、自己發布信息、自己宣传自己,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优势。一些乡村旅游企业几乎从未考虑过在别人的平台上宣传推介自己,缺乏深入的合作与沟通,对于建设全省“一站式”综合服务的乡村旅游网站意识不足,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域优势。
2.2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大部分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停留在电子商务的初级阶段,网站设计样式相似、经营模式雷同、展示手段单调、信息介绍千篇一律、服务对象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经营效益不高。介绍旅游景点、路线、特色的静态信息多,动态信息少,并存在内容过少、信息不全、信息更新周期缓慢的弊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落后,大大妨碍了整个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缺乏
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即涉及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网络方面的知识,还得配合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日常运营和技术维护。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能人才作为技术保障。近年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人员的队伍正不断壮大,从业人员素质也在逐渐提升。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江西省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大量缺乏既具备电子商务知识,又熟悉当地乡村旅游景区运营管理,还懂得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绊脚石。
2.4 政府对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支持不够
近几年来,江西省政府大力支持本土旅游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及企业积极投资并建设乡村旅游项目,但政府投入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旅游项目开发、规划、建设,对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关注和支持明显不足。故我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另外开发、建设和维护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这给乡村旅游企业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3 江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对策建议
3.1 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整合全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根据江西省乡村旅游特色,政府应成立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专门负责管理、监督、调控电子商务形式下的乡村旅游市场环境和秩序,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全面持续发展。另政府主管部门须充分发挥调控作用,总体规划江西乡村旅游项目,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进行沟通协调,合理开发具有当地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特色的旅游项目,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在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上积极推送乡村旅游线路,做好乡村旅游线路的宣传,让游客可以便捷、明确、快速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乡村旅游项目产品和服务。
3.2 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完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功能
目前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首要工作就是完善平台功能和优化平台服务,扩充预订服务范畴、改善在线交易服务、提高游客互动性、运用GPS导航等,为游客提供乡村旅游项目信息咨询、旅游路线规划、产品介绍等服务,使游客的旅游体验更直观、更便捷、更安全。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建立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应为了不断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联合同类型网站形成真正专业符合江西省乡村特色的旅游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实现合作分销、网络推广、品牌合作等的战略合作关系,最大程度的实现电子商务对乡村旅游营销价值。
3.3 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乡村旅游复合型人才
针对乡村旅游企业发展的需求,乡村旅游企业可与高校加强沟通与合作,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参与制定与修订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校期间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企业实习时直接安排学生到指定乡村旅游企业实践锻炼,让学生即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又可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培养出真正适用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3.4 开拓江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终端应用领域和服务功能
现代乡村旅游业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休闲化的特征,这就要求乡村旅游企业接待方能更快速、更有效地解决信息沟通问题,使旅游者能够更顺畅地游玩。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联合乡村旅游企业开发手机端APP应用和微信公众号。游客可以通过客户端了解旅游项目动态信息、资讯活动、GPS导航和景点信息下载等服务及时解决旅游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乡村旅游企业也可以发布实时重要通知公告、推荐精品线路、销售特色产品等。通过消息、评论、分享等与游客的互动交流功能,加强了乡村旅游企业与游客的联系,拉近了乡村旅游企业与游客的距离,对宣传乡村旅游企业形象、开展品牌活动、扩升旅游企业品牌影响力提供了最佳的舞台。
4 结束语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为乡村旅游企业带来新的经营模式,对改善传统的营销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提升乡村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江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才能使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的完美结合,突破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瓶颈。这不仅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乡村旅游企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持续发展,才能迎接网络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参考文献:
[1] 孟祥福,余佳,刘欢.徐州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价[J].价值工程, 2016, 35(25).
[2] 章煜, 闯家梁, 施振远.江苏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 中国商论, 2016(21) :62-63.
[3] 吴海,计宏伟.江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8(5):225-226.
[4] 王钟庄.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价格月刊, 2013(2):54-60.
[5] 刁志波.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模式分析[J] 对外经贸, 2012(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