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闾是孝文帝朝权臣,北魏时期治边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北部边疆,高间主张沿袭传统的治边方法,筑长城以防柔然,并对北方军镇镇将的选用、镇民的安抚及新兵的训练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得到具体实施。在与南方政权关系的处理上,虽然高闾的诸多建议是正确的,但因为没有从孝文帝意图统一南方的战略高度上理解北魏与南方政权战事的真正动机与深层含义,故时常与孝文帝的意见相左而得不到孝文帝的支持,实施效果不佳。
【机 构】
: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71006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闾是孝文帝朝权臣,北魏时期治边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北部边疆,高间主张沿袭传统的治边方法,筑长城以防柔然,并对北方军镇镇将的选用、镇民的安抚及新兵的训练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得到具体实施。在与南方政权关系的处理上,虽然高闾的诸多建议是正确的,但因为没有从孝文帝意图统一南方的战略高度上理解北魏与南方政权战事的真正动机与深层含义,故时常与孝文帝的意见相左而得不到孝文帝的支持,实施效果不佳。
其他文献
<正> 中国首届文学人类学研讨会1997年11月13日至11月17日在厦门召开,围绕文学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与会的四十多位全国各地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尽管见解殊不相同,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共同的“话语”和相同的目的
北宋东亚多国体系下大国制衡与争锋、小国图存与发展交织成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外交博弈和外交谈判十分激烈,且并非简单的双边关系,而与多国制衡关系相互联动。华夷观念是外交博弈的基本理念,但并非固化教条,而是具有弹性特征并因时变化。在华夷观念下代表着等级制国际关系的名分是外交博弈的首要目标,利益是外交博弈的核心诉求,其背后都是对国家安全的追求。外交博弈结果主要取决于综合实力,同时受到外交政策的深刻影响。外交使节的谈判技巧对外交博弈产生一定影响,但对大局影响有限。北宋外交博弈既有历史共性,也有多国体系下的特殊性。
利用新近影印出版的吐鲁番档案,文章主要探讨了吐鲁番郡王在晚清新疆政治体制转型中的主观反应。作者认为郡王一直在为恢复自己的旧有权益而努力,但始终未能如愿,尤其在经济权益方面,建省后郡王的土地资产大约锐减至乾隆年间的六分之一,其额交粮石也几乎降至乾隆年间的七分之一。作为几乎纯消费的郡王家族,其经济仍显拮据,作为补偿,巡抚陶模给予郡王每年128石的赡养粮石,但其获取可谓一波三折。
边界把政治学和地理学紧密地联系起来,是西方政治地理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领域。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不断深化着地理学家对边界的认识。西方政治地理学多从主权和国家的视角研究边界问题。尽管西方政治地理学对边界问题已经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科也纷纷加入研究之列,然而边界学至今仍未形成,也未形成公认的边界概念和理论框架,把空间范畴和学科方法联系起来。文章梳理西方政治地理学界对边界问题的探索,理清西方政治地理学对边界问题的研究脉络,提出我国当前需要重视的边界研究议题。
居住在韩半岛的韩民族与居住在中国大西南的彝语支民族远隔千山万水,但两地的图腾文化却颇为相似,除我们知道的金鸡图腾、鸡龙图腾、熊图腾等都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外,虎图腾的相似之处也不容忽视。而造成两地图腾文化相似的根本原因,很可能出于这两支文化的上古同源。
乾隆朝统一新疆后,因该地地处“极边”,刑钱幕友多不肯远来。清廷在流放新疆的废员中,择以赏衔帮办。文章通过对现有史料的梳理与考察,分析乾隆至道光时期新疆得赏衔废员们的群体特征,总结清廷为此所做的政策保障,探讨清代新疆废员管理制度的确立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历史影响。
作者利用相关档案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对库伦开设驻京文报局、改用邮局传递文报一事进行资料整理和史实考述,涉及到库伦开设驻京文报局的时代背景、先决条件、署库伦办事大臣三多等人奏设驻京文报局以及开设文报局所引发的陆军、邮传二部的争执等问题。
“哲孟雄”是清代乾隆以后锡金在汉文史籍中的称呼,《西藏志》等史籍对其与西藏交界均有记载。作者结合各种史料记载,对乾隆末至光绪初年藏哲边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对白木戎与哲孟雄的关系进行了考辨,认为白木戎并非哲孟雄;对西藏与哲孟雄早期界址、帕克里地方三处卡隘、哲孟雄与其他邻近地方的边界以及一些史料中的错误进行了考辨;还对清朝对藏哲边界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清朝对藏哲边界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但由于后来国家治理能力的衰减,其管理逐渐松弛。
希布察克部布鲁特为清朝布鲁特(柯尔克孜)诸部之重要一部。乾隆年间,该部之比阿奇木因为清军追剿大小和卓向导,被授为散秩大臣,后又被授为塔什密里克之阿奇木伯克,希布察克部则被允许于卡内游牧、居住。乾嘉年间,阿奇木及其所在的希布察克部在布鲁特诸部之中占有特殊地位。文章就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梳理,旨在阐明该部在乾嘉年间的特殊地位及其在清朝治理回疆过程中的典型角色。
俄卫贸易是沙皇俄国殖民东扩与卫拉特蒙古在时空接触后的一种必然交往行为。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俄国政府对毛皮产品和领土扩张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根源于作为“局部型社会”的游牧社会与定居社会之间的依赖关系,即依赖畜群与空间移动的卫拉特游牧社会对外部市场的需求。占据支配权的西伯利亚俄属诸城在双方贸易中往往直接或间接伴有殖民政治需求,于是在贸易与“臣属”抉择中,俄卫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