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麦克哈格的《設计结合自然》虽然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但书中所讲述的方法对当今的中国仍是具有指导性的意义。现在我国的城市发展迅速,近年来人类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大自然给的反作用,意识到这些问题。
我国景观学科已经被评为一级学科,传统的规划与设计研究的范围已经必须提升至生态学科的高度,向多门综合性学科发展。当然,将理论实践是个漫长的过程,用生态的方法,将城市建设导向合适的方向寻找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关键词: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绿道,城市发展
TU
1生态与城市
1.1基于生态的发展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人们所从事各种改造设计活动,要达到人类城市发展和生态的平衡,势必需要了解物质和生命的伟大进化过程,建立一个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1.2生态城市的演变
了解了生态学,会明白我们所生存的城市的自然位置也是自然演变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在城市发展中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是按照自然的演进过程保护的开放空间,另一个是城市发展和扩张的系统,当这两种系统可以结合就可以寻找出正确的城市发展方法。
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
1.3生态学与生态城市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2绿道与城市
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和游憩资源在空间上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非常明显的聚集在可识别的廊道上的,而现代城市发展使自然廊道变得支离破碎。
2.1绿道
绿道从功能上可以称为生态绿廊,在生态系统中最明显的特征既是空间的连通性。这种特征通过接驳、相邻或者是功能上的相连等方式来支持特定的过程与功能,使它们正常运作。这些过程与功能包括野生动物的迁徙、水体的流动、养分的流动、人类的活动等等,如果失去了连通性,那么这些过程与功能将不复存在。
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它的设计师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者奥姆斯特德,这个项目完成于距今120多年前的1890年,当时虽然还没有绿道的概念,但奥姆斯特得在设计此项目的过程中很明确的保持了其连通性,使得120年后的今天,它能在作为一个健康运作的城市公园的同时还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2.2绿道的规划策略
绿道在整个生态中,用最小的空间解决多种生态功能,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为城市留住一些呼吸的空间,为自然生物保留一定的栖息之地,才是发展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认真的分析绿道作为规划策略的优势,下面通过三点来解释:
第一是多种功能共存的可行性。这一点的前提是多种功能的共存不会使原有单一功能遭到破坏。最常见的是绿道中动物栖息地和人类游憩功能的冲突,绿道规划研究中特定物种对栖息地的要求理解的还不够深入,这就使得这方面的绿道规划非常困难。不同物种对多功能共存的适应性是不够的,对于很难接受绿道的生物,这就需要在绿道管理上降低人类的干扰。
第二是经济上的受益。由于绿道对土地利用的集中性,多余的土地可以被用于其他用途,在管理上也由于空间的集中而降低了开销。从广义上讲,绿道这种线性的开放空间一旦被建立和保护,其周边的城市发展会从发散走向集中,从而减少了为分散的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的费用;而且绿道的建设也会使周边土地增值,从而吸引投资;此外,绿道还具有环境保护的功能,比如防洪、储水、净水和减少城市热导效应。
最后是政治上的支持。由于绿道的多功能性,它便承担了多方面的效益,参与和支持绿道建设的政治团体会多样化。这方面经常拿绿道和绿带进行比较,后者是单一功能的,为了限制城市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建立在行政区划的边界上而不是自然元素上,它就更容易由于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而受到侵害,变成了城市发展用地的“银行”,在需要的时候被支取掉。而绿道由于多方面政治团体的支持,在城市发展中受到的压力应该较小。
3城市与发展
3.1发展的过程
城市在扩张,周边乡村的土地慢慢被纳入到城市中来,长江三角洲等城市密集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乡村的土地被转化为居住地,工厂等城市用地。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是否有效的发挥了它的社会价值呢?
我们的地球上有如此多形式的地貌,不同区域不同的水文条件,不同的土壤限制,不同的坡度变化,不同的植被状况,应该顺应其本身的特征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大片的树林也是对水库水质和城市空气质量的有很大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具有极高的风景价值。
在我们所接触的规划中,多数是以人的使用为中心。工作中遇到一个项目,是郑州的郊区,一片自然水库旁边建造一个居住区。水库周边地形复杂,有大量沟壑,土质疏松,原本是一片樱桃园,但是为了达到居住区内部的水景效果,竟然要建造水坝!建设住宅,需要大量填土,挡土墙,建筑的地基也要比一般的基础造价高出许多。人好像可以主宰这一切,在技术上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甚至在住宅区内设置水坝,但是这样绝对是不符合土地所原本具有的功能。
3.2正确发展的导向
《设计结合自然》中介绍了做土地价值各种分析数据,和研究的对象,利用叠加法来推测出价值等级表。这种方法是站在自然生态的角度,把我们有限的土地价值发挥到最大,什么样的土地应该用作什么用途,结合城市的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用全面的可持续的规划角度来进行设计。顺应着这样分析去建设创造我们的城市,我想就是形成某种形式的必经之过程,不必去追求风格而依然可以存在特定的形式;在合适与不合适,创造与毁灭中找寻理想的答案,形成属于这个城市独特的风貌,而不是千篇一律的。
这种站在自然生态的角度,把我们有限的土地价值发挥到最大,什么样的土地应该用作什么用途,结合城市的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用全面的可持续的规划角度来进行设计。
4结语
确定和分析东西方不同区域的园林和城市的发展史,渗透出不同价值观取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且这些价值观都是取决于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看法。我国的传统思想“天人合一”,应该发扬这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理念,基于生态学理念,合理发展生态城市,给城市更多的呼吸。
参考文献:[美]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著,2006,天津大学出版社
我国景观学科已经被评为一级学科,传统的规划与设计研究的范围已经必须提升至生态学科的高度,向多门综合性学科发展。当然,将理论实践是个漫长的过程,用生态的方法,将城市建设导向合适的方向寻找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关键词: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绿道,城市发展
TU
1生态与城市
1.1基于生态的发展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人们所从事各种改造设计活动,要达到人类城市发展和生态的平衡,势必需要了解物质和生命的伟大进化过程,建立一个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1.2生态城市的演变
了解了生态学,会明白我们所生存的城市的自然位置也是自然演变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在城市发展中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是按照自然的演进过程保护的开放空间,另一个是城市发展和扩张的系统,当这两种系统可以结合就可以寻找出正确的城市发展方法。
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
1.3生态学与生态城市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2绿道与城市
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和游憩资源在空间上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非常明显的聚集在可识别的廊道上的,而现代城市发展使自然廊道变得支离破碎。
2.1绿道
绿道从功能上可以称为生态绿廊,在生态系统中最明显的特征既是空间的连通性。这种特征通过接驳、相邻或者是功能上的相连等方式来支持特定的过程与功能,使它们正常运作。这些过程与功能包括野生动物的迁徙、水体的流动、养分的流动、人类的活动等等,如果失去了连通性,那么这些过程与功能将不复存在。
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它的设计师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者奥姆斯特德,这个项目完成于距今120多年前的1890年,当时虽然还没有绿道的概念,但奥姆斯特得在设计此项目的过程中很明确的保持了其连通性,使得120年后的今天,它能在作为一个健康运作的城市公园的同时还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2.2绿道的规划策略
绿道在整个生态中,用最小的空间解决多种生态功能,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为城市留住一些呼吸的空间,为自然生物保留一定的栖息之地,才是发展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认真的分析绿道作为规划策略的优势,下面通过三点来解释:
第一是多种功能共存的可行性。这一点的前提是多种功能的共存不会使原有单一功能遭到破坏。最常见的是绿道中动物栖息地和人类游憩功能的冲突,绿道规划研究中特定物种对栖息地的要求理解的还不够深入,这就使得这方面的绿道规划非常困难。不同物种对多功能共存的适应性是不够的,对于很难接受绿道的生物,这就需要在绿道管理上降低人类的干扰。
第二是经济上的受益。由于绿道对土地利用的集中性,多余的土地可以被用于其他用途,在管理上也由于空间的集中而降低了开销。从广义上讲,绿道这种线性的开放空间一旦被建立和保护,其周边的城市发展会从发散走向集中,从而减少了为分散的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的费用;而且绿道的建设也会使周边土地增值,从而吸引投资;此外,绿道还具有环境保护的功能,比如防洪、储水、净水和减少城市热导效应。
最后是政治上的支持。由于绿道的多功能性,它便承担了多方面的效益,参与和支持绿道建设的政治团体会多样化。这方面经常拿绿道和绿带进行比较,后者是单一功能的,为了限制城市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建立在行政区划的边界上而不是自然元素上,它就更容易由于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而受到侵害,变成了城市发展用地的“银行”,在需要的时候被支取掉。而绿道由于多方面政治团体的支持,在城市发展中受到的压力应该较小。
3城市与发展
3.1发展的过程
城市在扩张,周边乡村的土地慢慢被纳入到城市中来,长江三角洲等城市密集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乡村的土地被转化为居住地,工厂等城市用地。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是否有效的发挥了它的社会价值呢?
我们的地球上有如此多形式的地貌,不同区域不同的水文条件,不同的土壤限制,不同的坡度变化,不同的植被状况,应该顺应其本身的特征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大片的树林也是对水库水质和城市空气质量的有很大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具有极高的风景价值。
在我们所接触的规划中,多数是以人的使用为中心。工作中遇到一个项目,是郑州的郊区,一片自然水库旁边建造一个居住区。水库周边地形复杂,有大量沟壑,土质疏松,原本是一片樱桃园,但是为了达到居住区内部的水景效果,竟然要建造水坝!建设住宅,需要大量填土,挡土墙,建筑的地基也要比一般的基础造价高出许多。人好像可以主宰这一切,在技术上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甚至在住宅区内设置水坝,但是这样绝对是不符合土地所原本具有的功能。
3.2正确发展的导向
《设计结合自然》中介绍了做土地价值各种分析数据,和研究的对象,利用叠加法来推测出价值等级表。这种方法是站在自然生态的角度,把我们有限的土地价值发挥到最大,什么样的土地应该用作什么用途,结合城市的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用全面的可持续的规划角度来进行设计。顺应着这样分析去建设创造我们的城市,我想就是形成某种形式的必经之过程,不必去追求风格而依然可以存在特定的形式;在合适与不合适,创造与毁灭中找寻理想的答案,形成属于这个城市独特的风貌,而不是千篇一律的。
这种站在自然生态的角度,把我们有限的土地价值发挥到最大,什么样的土地应该用作什么用途,结合城市的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用全面的可持续的规划角度来进行设计。
4结语
确定和分析东西方不同区域的园林和城市的发展史,渗透出不同价值观取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且这些价值观都是取决于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看法。我国的传统思想“天人合一”,应该发扬这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理念,基于生态学理念,合理发展生态城市,给城市更多的呼吸。
参考文献:[美]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著,2006,天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