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今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尚存在环境氛围不够浓郁、课程体系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大学生创业热情不够高的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精神 创业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已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互联网 ”、“创新”、“创业”作为各个领域的热门词汇,正在被各领域积极探索与实践。作为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摇篮的高等学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发展,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善,已经成为一种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现状
总体看,当前各高校都在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的投入都在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持续增强,投入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加。伴随这些良好趋势的同时,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学校诱导大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不够十分浓郁。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包括学校的文化氛围、平台场所、政策机制等。环境塑造人,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尚未提到应有的高度,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和实践基地在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已经建立的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1]。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结合不够紧密,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状态,“强计划、弱落实”“强说教、弱实践”“强过程、弱实效”、“强场所、弱使用”等问题仍然突出[2]。高校领导、教师对自己“应做双创教育的创业者”的认同度和内化度尚且不高。部分高校没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提出明确的职业发展体系,大学生创业成功者仍然不多,榜样示范带动的氛围尚未形成。部分学校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度尚不够完善。因此,现在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有各种支撑条件,但创新创业教育活跃程度仍低,深入程度更不够,效果很有限。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单一,针对性不强。
2015年国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后,各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都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加强了課程体系建设,完善了课时和考核标准。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学科地位仍然呈现边缘化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仍然不够紧密[3]。多数学校仅仅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和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的讲座,课程的讲授往往以理论为主,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课程评估机制还比较缺乏,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如何将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这些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很薄弱。专门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开发的课程少之又少,也缺乏本土化优质适用的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缺乏。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仍然薄弱。
目前,高校专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人数少,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有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由学校的就业部门负责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多数由商科专业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等经过短期培训以后担任,这些人员既缺乏实战经验,又难以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知识和能力结构,精力分配等并不能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受编制等硬性条件的影响,校外具有丰富的商业实践经验的人员很难被引进高校,走上讲台。创新创业教师的职业发展、职称评聘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主动性。
4.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还不够高涨。
调查发现,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当前高校创业课多为大班授课,一二百人的大课堂限制了授课教师对课堂活动的组织和把控,教师难以顾及每一位学生,学生从心理上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不够高涨。大学生生存压力不大,抗挫折能力差,因此创业动力不足。个别学校功利思想严重,强制要求每一位学生参加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并把参加大赛的情况与学生的课程成绩挂钩,重视赛前项目的组织和实施,缺乏后期的资金和孵化基地等相关资源和政策的支持,这些都影响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解放思想,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是基础。
2015年以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针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但与专业教育相比,创业教育仍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取得更好的成效,还有赖于上至国家,下至高校的领导、每一位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对待,成立专门的教研室,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沙龙,研究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各种问题,针对本校学生特点研究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编写更加实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高校还应该进一步从平台搭建、政策倾斜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予以支持,打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2.聚贤汇才,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
吸引凝聚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建设一支学识渊博、技艺高超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一方面要打破校内专业的约束,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一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确保每个学院每个专业都有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从政府、企事业单位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员来学校兼职授课,指导学生创业团队。除此之外,高校还要经常“请进来”、“走出去”,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学术会议。校内可以通过经常性开展教研活动、学术沙龙等活动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同时,高校应积极推进创业教师专业认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构建融合协同培养机制,坚持“合格 特色”的思路,通过“在职进修 基地实践”的模式,真正实现创业教师“能上能下”“能文能武”[2]。 3.加强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核心。
創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既不应该单纯依靠现有商学院的课程体系,更不能只是在现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添加几门创业学科[4]。高校必须在充分了解学校所在地域、所设专业、所招学生层次、学生年级特点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开发符合现实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学一二年级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三四年级之后要针对大学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比如一些经营管理、金融理财和风险控制等课程。课程要兼顾理论和实践,选修和必修。创新创业教育要运用人类能力图谱原理,积极培育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学科知识能力、核心通用能力和企业职务能力等,帮助大学生分析创业能力成长结构,设计创业能力教育路径①。
4.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是保障。
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必须注重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充分整合校内资源,搭建校际资源共享的平台。强化顶层设计和领导,对内促进各学院各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对外寻求省域、区域的创新创业联盟。建立学校和企业、政府、社会的深度合作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利用好校友和校内创业成功者这一资源,邀请他们作为创业导师到校演讲、授课、指导团队、评估投资项目。建立创业政策咨询、扶持资金申请、企业登记注册及融资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
总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历史较短,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应该做双创教育的创业者,唯有如此,高校“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双创教育目标方能实现。
注释:
①本文关于人类能力图谱原理的认识源自于万学教育张强老师的讲座。
参考文献:
[1]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4,30(6):79-84.
[2]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 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1):33-39.
[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4]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54-58.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精神 创业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已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互联网 ”、“创新”、“创业”作为各个领域的热门词汇,正在被各领域积极探索与实践。作为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摇篮的高等学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发展,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善,已经成为一种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现状
总体看,当前各高校都在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的投入都在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持续增强,投入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加。伴随这些良好趋势的同时,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学校诱导大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不够十分浓郁。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包括学校的文化氛围、平台场所、政策机制等。环境塑造人,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尚未提到应有的高度,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和实践基地在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已经建立的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1]。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结合不够紧密,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状态,“强计划、弱落实”“强说教、弱实践”“强过程、弱实效”、“强场所、弱使用”等问题仍然突出[2]。高校领导、教师对自己“应做双创教育的创业者”的认同度和内化度尚且不高。部分高校没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提出明确的职业发展体系,大学生创业成功者仍然不多,榜样示范带动的氛围尚未形成。部分学校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度尚不够完善。因此,现在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有各种支撑条件,但创新创业教育活跃程度仍低,深入程度更不够,效果很有限。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单一,针对性不强。
2015年国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后,各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都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加强了課程体系建设,完善了课时和考核标准。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学科地位仍然呈现边缘化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仍然不够紧密[3]。多数学校仅仅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和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的讲座,课程的讲授往往以理论为主,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课程评估机制还比较缺乏,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如何将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这些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很薄弱。专门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开发的课程少之又少,也缺乏本土化优质适用的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缺乏。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仍然薄弱。
目前,高校专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人数少,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有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由学校的就业部门负责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多数由商科专业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等经过短期培训以后担任,这些人员既缺乏实战经验,又难以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知识和能力结构,精力分配等并不能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受编制等硬性条件的影响,校外具有丰富的商业实践经验的人员很难被引进高校,走上讲台。创新创业教师的职业发展、职称评聘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主动性。
4.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还不够高涨。
调查发现,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当前高校创业课多为大班授课,一二百人的大课堂限制了授课教师对课堂活动的组织和把控,教师难以顾及每一位学生,学生从心理上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不够高涨。大学生生存压力不大,抗挫折能力差,因此创业动力不足。个别学校功利思想严重,强制要求每一位学生参加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并把参加大赛的情况与学生的课程成绩挂钩,重视赛前项目的组织和实施,缺乏后期的资金和孵化基地等相关资源和政策的支持,这些都影响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解放思想,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是基础。
2015年以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针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但与专业教育相比,创业教育仍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取得更好的成效,还有赖于上至国家,下至高校的领导、每一位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对待,成立专门的教研室,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沙龙,研究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各种问题,针对本校学生特点研究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编写更加实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高校还应该进一步从平台搭建、政策倾斜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予以支持,打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2.聚贤汇才,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
吸引凝聚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建设一支学识渊博、技艺高超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一方面要打破校内专业的约束,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一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确保每个学院每个专业都有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从政府、企事业单位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员来学校兼职授课,指导学生创业团队。除此之外,高校还要经常“请进来”、“走出去”,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学术会议。校内可以通过经常性开展教研活动、学术沙龙等活动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同时,高校应积极推进创业教师专业认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构建融合协同培养机制,坚持“合格 特色”的思路,通过“在职进修 基地实践”的模式,真正实现创业教师“能上能下”“能文能武”[2]。 3.加强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核心。
創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既不应该单纯依靠现有商学院的课程体系,更不能只是在现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添加几门创业学科[4]。高校必须在充分了解学校所在地域、所设专业、所招学生层次、学生年级特点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开发符合现实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学一二年级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三四年级之后要针对大学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比如一些经营管理、金融理财和风险控制等课程。课程要兼顾理论和实践,选修和必修。创新创业教育要运用人类能力图谱原理,积极培育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学科知识能力、核心通用能力和企业职务能力等,帮助大学生分析创业能力成长结构,设计创业能力教育路径①。
4.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是保障。
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必须注重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充分整合校内资源,搭建校际资源共享的平台。强化顶层设计和领导,对内促进各学院各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对外寻求省域、区域的创新创业联盟。建立学校和企业、政府、社会的深度合作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利用好校友和校内创业成功者这一资源,邀请他们作为创业导师到校演讲、授课、指导团队、评估投资项目。建立创业政策咨询、扶持资金申请、企业登记注册及融资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
总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历史较短,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应该做双创教育的创业者,唯有如此,高校“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双创教育目标方能实现。
注释:
①本文关于人类能力图谱原理的认识源自于万学教育张强老师的讲座。
参考文献:
[1]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4,30(6):79-84.
[2]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 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1):33-39.
[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4]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