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飞院承担的型号任务都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成果。
“三个成为”是航空工业一飞院以实际行动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根本抓手,也是院领导班子为研究院持续健康发展探寻的一条光明路径。
“努力成为军队、国家战略能力的坚强提供者”是“三个成为”中的第一条,之所以将之列为第一条,与研究院的使命定位是密不可分的。“坚守航空工业制高点、支持大国强军战略”是集团公司确立的战略观,体现了航空工业的行业属性与使命任务,承接了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一飞院作为国家定点的大中型军民用飞机设计研究院, “军工”之姓、“航空”之名与生俱来, “强军首责”义不容辞。这就要求一飞院通过在研和预研型号的高水平研制,实现对新军事战略布局下装备作战力量的体系性供给;与此同时,在世界民用航空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航空工业民机研发的骨干力量,一飞院也应紧抓机遇,以“新舟”700研发为契机,不断在民用航空领域站位、抢滩,实现对民用运输体系的有效支撑。
“成为军队、国家战略能力的坚强提供者”,需要整个团队切实统一思想:既要增强干事创业的荣誉感、责任感,也要了解自身的不足和肩负使命的艰巨性、迫切性。
在伟大祖国四十年改革历程中,包括“大飞机”等在内的一批超級工程兴起建设,我们每一个航空人都是时代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贡献者!特别是近五年来,在“航空报国”这面大旗的指引下,一飞院先后成功托举大运、“飞豹”系列飞机振翅高飞,并紧锣密鼓地开展着多项军民机型号研制任务,实现了奋斗足音与大时代的完美合拍。由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坚信:一飞院承担的型号任务都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成果。
成绩属于过去,是迈向新征程的起点,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坚定“成为军队、国家战略能力的坚强提供者”的信心和决心,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航空力量的保障,发展高端装备体系日趋成为支撑安全战略,确保本土和海外利益、支撑大国地位的重要举措。国防战略转型和民用航空市场的快速增长,也必将为一飞院的军民机研制业务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我们要主动对接装备研制和航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积极适应国家宏观经济深化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咬定加速科研和产业能力成长不放松,将“航空报国”的担子真正担起来。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自身能力与国家需求之间的差距。目前我国国家安全战略正在主动调整,航空装备也相应朝着战略化、精准化、信息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对装备研发单位的技术能力和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当前技术实力还有待提升,基础管理也亟需加强,能力结构体系尚且不适应信息化发展和军民结合的新形势下,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定将成为桎梏一飞院发展的绊脚石。因此,一飞院上下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既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主动将个人地努力放置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内嵌于国防现代化强国和航空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共同凝聚起实现“中国梦”“航空梦”的磅礴力量。
“成为军队、国家战略能力的坚强提供者”,应在科学分析研判自身所处方位的基础上,从强化需求承接、深耕技术创新、提升管控能力等三方面入手提升。
“客户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要着眼国家军事战略新要求,主动作为、超前谋划,持续推动型号战略图谱研究和论证,全面对接和引领客户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对装备体系和空中作战平台的建设需求,大力实施特色鲜明的差异化型号系列化发展战略,形成一飞院型号发展战略图谱。同时要时刻关注研究国家及地方关于军民融合、民机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新政策、新制度,抓好“机遇期”“窗口期”,实现顺势而为。
关键还是要把技术创新提升到战略高度和头等地位,夯实技术基础。要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针对航空技术自主创新发展的需求和规律,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和重点,推动一飞院研发体系由任务一能力型向能力一创新型系统升级,加速从跟随发展模式向自主领先发展模式转变。具体来讲,即以“徐舜寿创新中心”成立、“徐舜寿创新基金”设立为契机,积极开展引领和推动航空科技发展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力争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围绕后续型号研制和六大谱系发展,力促跨专业、多学科交叉技术突破和新兴专业的发展,补齐短板,提升行业技术站位;推动专业手段体系化突破,以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国家国际合作中心及陕西省军民融合重点实验室为主窗口,逐步形成对外输出标准、规范和方法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必须持续开展管理精细化、科学性研究,提升研究院综合管控能力。面对多型号任务并举等研究院发展的“新常态”,必须按照“框架构建一核心突破一全面推进一信息化配套”的思路,着力打造三大管理能力,即技术协同创新管理能力、多型号综合研发管理能力和产品卓越生产管理能力,保障研究院高效运行,实现管理能力的全面升级和管理品牌的提升。具体来讲,即要着力健全“战略一业务一保障”贯通、协同的管理体系架构;构建面向研发、生产、服务全价值链的平衡矩阵式项目管理体系;形成与业务配套、层次清晰、要素齐全的制度/流程体系;建设与管理相适应、支持智能决策的信息化平台。
无尚的荣光和踏实的幸福感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历史机遇面前,除了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别无选择!
“三个成为”是航空工业一飞院以实际行动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根本抓手,也是院领导班子为研究院持续健康发展探寻的一条光明路径。
“努力成为军队、国家战略能力的坚强提供者”是“三个成为”中的第一条,之所以将之列为第一条,与研究院的使命定位是密不可分的。“坚守航空工业制高点、支持大国强军战略”是集团公司确立的战略观,体现了航空工业的行业属性与使命任务,承接了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一飞院作为国家定点的大中型军民用飞机设计研究院, “军工”之姓、“航空”之名与生俱来, “强军首责”义不容辞。这就要求一飞院通过在研和预研型号的高水平研制,实现对新军事战略布局下装备作战力量的体系性供给;与此同时,在世界民用航空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航空工业民机研发的骨干力量,一飞院也应紧抓机遇,以“新舟”700研发为契机,不断在民用航空领域站位、抢滩,实现对民用运输体系的有效支撑。
“成为军队、国家战略能力的坚强提供者”,需要整个团队切实统一思想:既要增强干事创业的荣誉感、责任感,也要了解自身的不足和肩负使命的艰巨性、迫切性。
在伟大祖国四十年改革历程中,包括“大飞机”等在内的一批超級工程兴起建设,我们每一个航空人都是时代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贡献者!特别是近五年来,在“航空报国”这面大旗的指引下,一飞院先后成功托举大运、“飞豹”系列飞机振翅高飞,并紧锣密鼓地开展着多项军民机型号研制任务,实现了奋斗足音与大时代的完美合拍。由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坚信:一飞院承担的型号任务都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成果。
成绩属于过去,是迈向新征程的起点,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坚定“成为军队、国家战略能力的坚强提供者”的信心和决心,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航空力量的保障,发展高端装备体系日趋成为支撑安全战略,确保本土和海外利益、支撑大国地位的重要举措。国防战略转型和民用航空市场的快速增长,也必将为一飞院的军民机研制业务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我们要主动对接装备研制和航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积极适应国家宏观经济深化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咬定加速科研和产业能力成长不放松,将“航空报国”的担子真正担起来。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自身能力与国家需求之间的差距。目前我国国家安全战略正在主动调整,航空装备也相应朝着战略化、精准化、信息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对装备研发单位的技术能力和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当前技术实力还有待提升,基础管理也亟需加强,能力结构体系尚且不适应信息化发展和军民结合的新形势下,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定将成为桎梏一飞院发展的绊脚石。因此,一飞院上下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既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主动将个人地努力放置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内嵌于国防现代化强国和航空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共同凝聚起实现“中国梦”“航空梦”的磅礴力量。
“成为军队、国家战略能力的坚强提供者”,应在科学分析研判自身所处方位的基础上,从强化需求承接、深耕技术创新、提升管控能力等三方面入手提升。
“客户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要着眼国家军事战略新要求,主动作为、超前谋划,持续推动型号战略图谱研究和论证,全面对接和引领客户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对装备体系和空中作战平台的建设需求,大力实施特色鲜明的差异化型号系列化发展战略,形成一飞院型号发展战略图谱。同时要时刻关注研究国家及地方关于军民融合、民机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新政策、新制度,抓好“机遇期”“窗口期”,实现顺势而为。
关键还是要把技术创新提升到战略高度和头等地位,夯实技术基础。要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针对航空技术自主创新发展的需求和规律,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和重点,推动一飞院研发体系由任务一能力型向能力一创新型系统升级,加速从跟随发展模式向自主领先发展模式转变。具体来讲,即以“徐舜寿创新中心”成立、“徐舜寿创新基金”设立为契机,积极开展引领和推动航空科技发展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力争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围绕后续型号研制和六大谱系发展,力促跨专业、多学科交叉技术突破和新兴专业的发展,补齐短板,提升行业技术站位;推动专业手段体系化突破,以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国家国际合作中心及陕西省军民融合重点实验室为主窗口,逐步形成对外输出标准、规范和方法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必须持续开展管理精细化、科学性研究,提升研究院综合管控能力。面对多型号任务并举等研究院发展的“新常态”,必须按照“框架构建一核心突破一全面推进一信息化配套”的思路,着力打造三大管理能力,即技术协同创新管理能力、多型号综合研发管理能力和产品卓越生产管理能力,保障研究院高效运行,实现管理能力的全面升级和管理品牌的提升。具体来讲,即要着力健全“战略一业务一保障”贯通、协同的管理体系架构;构建面向研发、生产、服务全价值链的平衡矩阵式项目管理体系;形成与业务配套、层次清晰、要素齐全的制度/流程体系;建设与管理相适应、支持智能决策的信息化平台。
无尚的荣光和踏实的幸福感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历史机遇面前,除了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