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重视主体,优化课堂架构;通过重视争论,活化课堂氛围;通过重视媒介,升化课堂时空,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优化
一、重视主体,优化课堂架构
教育学中指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这一过程?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优化课堂结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加强课内外衔接,寻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解、自悟、自主表达,不仅能使学生入于心,还应出于口,通过自我表达,自我运用,使知识富于动态性,努力向课堂教学素质化迈进。
如,在教学《西湖的“绿”》时,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此处的迷人风光,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自主的权利,让其画出最喜爱的词句,朗读最喜爱的部分,并与之相互交流,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实现语言的积累和感悟。然后抓住契机,通过大屏幕展示其他景点的图片,让其观察、讨论,合作学习,运用积累到的词句练习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另外,组织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利用大屏幕出示的画面,向大家介绍各景点的风光。这样既进行了语言和能力的训练,同时开发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益。”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教师不光只给学生传授知识,明晓事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法和研究“秘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规律,举一反三,“触处自引申”。
二、重视争论,活化课堂氛围
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之间对不同问题的争论,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皮亚杰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孩子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
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开拓创新,独树一帜,努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个性、潜能,让学生的灵性、人格得到更加完美的拓展。
如,在教学《才能来自勤奋》一课时,我曾提出了一个问题:“女孩子哪有男孩子聪明?为什么?”要求学生即兴演讲,发表各自见解,并举例说明。
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内展开讨论,大家十分踊跃,连以前从不发言的“闷葫芦”也高高地举起了手,说:“对的,男孩子就要比女孩子聪明,古今中外,皇帝、总统、科学家、发明家大都是男的……”有的说:“不对,女孩子只要发奋努力,也一定能胜过男的,居里夫人、撒切尔夫人、林巧稚、冰心就是最好的例子。”有的還说:“谁说女子不如男,报刊电视不是经常报道还有女市长、女厂长、女经理、女博士吗?看女子特警队,你敢上吗?”……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空前活跃。我乘兴引导:“同学们讲得不错,各有自己的道理,只要用事实来证明你的观点,并能成立的话,都对。现在请每位学生写下来,一定要举例说明,好吗?”
真可谓“水到渠成”,一堂课就在愉悦、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的一段话见解独到,发人深省:“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源于勤学不辍。要不是几千年封建意识的影响,要不是重男轻女的陋习在作祟,不知还会出现多少女政治家、女科学家、女企业家……时代不同了,男女是一样的!”
求创新于灵智,塑人格于教学。教师不要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克隆”每个学生的性情,要在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努力还学生一片“自由时空”,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尽情翱翔,犹如大鹏那样,“其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如此,创新意识必然萌生,创新能力必然发展。
三、重视媒介,升华课堂时空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教学一开始就要创设一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发挥联想和想象,来感悟理解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课件、视频、投影或历史音像资料,努力创设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鼓动性的“情绪环境”,以拨动或震撼学生的心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和价值取向。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我先用下载的音像视频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云丝;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在简单的一问一答后,我更深一层发问:“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贝多芬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这样的情景和预设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总之,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思考,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快乐,为了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和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参考文献:
吴玲.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情境教学的对策研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2(22):56-58.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优化
一、重视主体,优化课堂架构
教育学中指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这一过程?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优化课堂结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加强课内外衔接,寻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解、自悟、自主表达,不仅能使学生入于心,还应出于口,通过自我表达,自我运用,使知识富于动态性,努力向课堂教学素质化迈进。
如,在教学《西湖的“绿”》时,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此处的迷人风光,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自主的权利,让其画出最喜爱的词句,朗读最喜爱的部分,并与之相互交流,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实现语言的积累和感悟。然后抓住契机,通过大屏幕展示其他景点的图片,让其观察、讨论,合作学习,运用积累到的词句练习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另外,组织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利用大屏幕出示的画面,向大家介绍各景点的风光。这样既进行了语言和能力的训练,同时开发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益。”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教师不光只给学生传授知识,明晓事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法和研究“秘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规律,举一反三,“触处自引申”。
二、重视争论,活化课堂氛围
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之间对不同问题的争论,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皮亚杰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孩子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
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开拓创新,独树一帜,努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个性、潜能,让学生的灵性、人格得到更加完美的拓展。
如,在教学《才能来自勤奋》一课时,我曾提出了一个问题:“女孩子哪有男孩子聪明?为什么?”要求学生即兴演讲,发表各自见解,并举例说明。
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内展开讨论,大家十分踊跃,连以前从不发言的“闷葫芦”也高高地举起了手,说:“对的,男孩子就要比女孩子聪明,古今中外,皇帝、总统、科学家、发明家大都是男的……”有的说:“不对,女孩子只要发奋努力,也一定能胜过男的,居里夫人、撒切尔夫人、林巧稚、冰心就是最好的例子。”有的還说:“谁说女子不如男,报刊电视不是经常报道还有女市长、女厂长、女经理、女博士吗?看女子特警队,你敢上吗?”……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空前活跃。我乘兴引导:“同学们讲得不错,各有自己的道理,只要用事实来证明你的观点,并能成立的话,都对。现在请每位学生写下来,一定要举例说明,好吗?”
真可谓“水到渠成”,一堂课就在愉悦、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的一段话见解独到,发人深省:“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源于勤学不辍。要不是几千年封建意识的影响,要不是重男轻女的陋习在作祟,不知还会出现多少女政治家、女科学家、女企业家……时代不同了,男女是一样的!”
求创新于灵智,塑人格于教学。教师不要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克隆”每个学生的性情,要在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努力还学生一片“自由时空”,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尽情翱翔,犹如大鹏那样,“其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如此,创新意识必然萌生,创新能力必然发展。
三、重视媒介,升华课堂时空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教学一开始就要创设一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发挥联想和想象,来感悟理解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课件、视频、投影或历史音像资料,努力创设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鼓动性的“情绪环境”,以拨动或震撼学生的心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和价值取向。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我先用下载的音像视频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云丝;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在简单的一问一答后,我更深一层发问:“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贝多芬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这样的情景和预设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总之,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思考,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快乐,为了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和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参考文献:
吴玲.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情境教学的对策研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2(2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