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使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调动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学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起一座通向深层美感的桥梁,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63-01
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使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调动起
来,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起一座通向深层美感的桥梁,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一、建立朗读材料资源库
提倡朗读,并非篇篇课文都以朗读为主,针对不同的文本,可以有所侧重。有的练诵读,如古诗文名篇;有的练朗读,如文学类作品;有的练速读,快速提取有用信息,如科技类作品;有的练精读,如散文小说等。教师要从网络、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上作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二、教师真情范读
老师在课堂上深情并茂的朗读,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对老师的模仿是潜意识的,因此朗读教学对老师也提出了高层次的要
求。教师自己要注意学习,和学生一起接受文化的熏陶,艺术的陶冶,以及技巧的学习提高。学生通过听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其情感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模仿教师的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性的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读。
三、朗读要体现层次性
学生读书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相机指导。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如一开始就提出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过高的目标,书未读几遍,课文内容不理解,更谈不上有所感悟和体验,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这不是为难学生吗?结果常常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因此,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课程标准“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的顺序进行,不能颠倒,也不能跳跃。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每一个生字的字音读准,对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以及朗
读中会发生音变的地方,教师都要作耐心的指导和示范;其次是指导学生把词语读好,把句子读顺,特别是一些长句或很容易读错的句子可以事先出示,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着读准确,读流利;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因此,作为一名称职的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朗读基础要做到心中有数,课文中哪些生字字音学生
读不准,哪些词语句子学生读不好,哪一段课文学生最感到困
难,这一切都应该了如指掌。并且要舍得在这些方面花时间下工夫。
四、设计问题,指导读懂课文
朗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
感情;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
的。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畅,然后再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如指导读《荷花》第一自然段:“清晨,我去公园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读:①作者当时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赞美之情——荷花味香;急切之情——急切想看到荷花。);②哪些词表达了这样的感情?(一……就……,赶紧);③怎样读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这样训练,不仅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不仅指导学生读一段话,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读懂文章的方法;不仅体现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加强朗读,提高学生“会说话”的能力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发言、回答问题时声小语低,吐字不清,而这些学生往往读的能力较差。所以,若想“说”好,还得先“读”好。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不会“说”的弱点,在教学中教师应从读准字音入手,让他们读书时放声朗
读,这样一遍一遍由浅入深,不断加强训练,学生读和说上口了,声音洪亮了,口齿也比原来清晰了。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平淡,语速过慢,比较罗嗦。在教学中,我抓住朗读这一环节进行训练,要求他们注意语气的恰当运用。如陈述句,语调要平缓;疑问句,语调一般较高;感叹句,语调一般较低等。从表达的内容来说,语音长而缓,一般用语庄重、严肃、悲伤场合;语音短而急,一般用于表达惊讶、兴奋、激动之情。在教学中,随时注意指导纠正,这样学生就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说话习惯。古人
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六、不强求统一,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一般情况下,汉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都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而由于汉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有些语句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理解水平的不同,认识能力的不同,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把他们的情感纳入作者或教者的情感渠道,这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听到教师这样的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该怎么读呢?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要把你所想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然后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读,只要言之有理,一概予以肯定。不强求统一,尊重学生的理解。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
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真正使学生在朗读中激发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让我们一起努力,还朗读以美丽,动人的容颜,让汉语丰厚优美的语言之花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学生的心田上绚烂开放。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63-01
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使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调动起
来,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起一座通向深层美感的桥梁,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一、建立朗读材料资源库
提倡朗读,并非篇篇课文都以朗读为主,针对不同的文本,可以有所侧重。有的练诵读,如古诗文名篇;有的练朗读,如文学类作品;有的练速读,快速提取有用信息,如科技类作品;有的练精读,如散文小说等。教师要从网络、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上作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二、教师真情范读
老师在课堂上深情并茂的朗读,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对老师的模仿是潜意识的,因此朗读教学对老师也提出了高层次的要
求。教师自己要注意学习,和学生一起接受文化的熏陶,艺术的陶冶,以及技巧的学习提高。学生通过听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其情感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模仿教师的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性的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读。
三、朗读要体现层次性
学生读书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相机指导。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如一开始就提出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过高的目标,书未读几遍,课文内容不理解,更谈不上有所感悟和体验,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这不是为难学生吗?结果常常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因此,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课程标准“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的顺序进行,不能颠倒,也不能跳跃。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每一个生字的字音读准,对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以及朗
读中会发生音变的地方,教师都要作耐心的指导和示范;其次是指导学生把词语读好,把句子读顺,特别是一些长句或很容易读错的句子可以事先出示,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着读准确,读流利;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因此,作为一名称职的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朗读基础要做到心中有数,课文中哪些生字字音学生
读不准,哪些词语句子学生读不好,哪一段课文学生最感到困
难,这一切都应该了如指掌。并且要舍得在这些方面花时间下工夫。
四、设计问题,指导读懂课文
朗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
感情;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
的。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畅,然后再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如指导读《荷花》第一自然段:“清晨,我去公园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读:①作者当时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赞美之情——荷花味香;急切之情——急切想看到荷花。);②哪些词表达了这样的感情?(一……就……,赶紧);③怎样读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这样训练,不仅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不仅指导学生读一段话,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读懂文章的方法;不仅体现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加强朗读,提高学生“会说话”的能力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发言、回答问题时声小语低,吐字不清,而这些学生往往读的能力较差。所以,若想“说”好,还得先“读”好。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不会“说”的弱点,在教学中教师应从读准字音入手,让他们读书时放声朗
读,这样一遍一遍由浅入深,不断加强训练,学生读和说上口了,声音洪亮了,口齿也比原来清晰了。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平淡,语速过慢,比较罗嗦。在教学中,我抓住朗读这一环节进行训练,要求他们注意语气的恰当运用。如陈述句,语调要平缓;疑问句,语调一般较高;感叹句,语调一般较低等。从表达的内容来说,语音长而缓,一般用语庄重、严肃、悲伤场合;语音短而急,一般用于表达惊讶、兴奋、激动之情。在教学中,随时注意指导纠正,这样学生就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说话习惯。古人
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六、不强求统一,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一般情况下,汉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都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而由于汉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有些语句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理解水平的不同,认识能力的不同,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把他们的情感纳入作者或教者的情感渠道,这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听到教师这样的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该怎么读呢?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要把你所想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然后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读,只要言之有理,一概予以肯定。不强求统一,尊重学生的理解。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
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真正使学生在朗读中激发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让我们一起努力,还朗读以美丽,动人的容颜,让汉语丰厚优美的语言之花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学生的心田上绚烂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