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平地瑶中流传的《富川婚俗诗》,是瑶族民间文献中一种重要的婚俗仪式文本和通俗日用类书书仪.婚俗诗“雅”与“俗”的融合,形成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互现、艺术美与生活美的文学特征,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清新自然、雅俗共赏、形式多样的修辞艺术等方面.“风雅兼备”是瑶族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认同与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写照.
【机 构】
:
贺州学院 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广西 贺州 54289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地瑶中流传的《富川婚俗诗》,是瑶族民间文献中一种重要的婚俗仪式文本和通俗日用类书书仪.婚俗诗“雅”与“俗”的融合,形成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互现、艺术美与生活美的文学特征,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清新自然、雅俗共赏、形式多样的修辞艺术等方面.“风雅兼备”是瑶族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认同与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写照.
其他文献
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的梳理有助于揭示智慧服务的理论内涵,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智慧服务的开展提供借鉴.文章采用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其以人为本、智慧创造的理论内涵,提出由激发人的智慧、耦合物的智能、构建智慧图书馆治理体系、建设智慧图书馆文化四个方面组成的智慧服务提升策略.
21世纪以来,数字科技的急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产生了冲击.图书馆开始进行实体空间重塑、改造以吸引读者重新走入图书馆,重拾以往文化信息中心的社会地位与价值.文章通过分析图书馆空间利用的案例,总结图书馆在面对数字科技冲击时做出的诸如开展自主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构建数字出版物制作与流通空间;融合数字化交互式体验技术,创建实景阅读空间;借力三网融合,打造休闲娱乐与学习共享空间等举措,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其使用效益:强化图书馆的传播职能,拓展信息服务渠道;深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开展全方位的幼儿启蒙教育;
发展我国本土学术社交网络有助于广泛联结国内学者,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文章针对科研之友这一中国本土最早运行且规模最大的学术社交网络进行个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科研之友具有较为精准的定位,并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但其用户活跃度长期低迷,持续使用行为亟待改善.在明晰学术社交网络用户以学术信息获取为主要动机的基础上,文章将学术社交网络的核心价值界定为通过社交关系为用户迅速、准确地找到最有价值的内容,并据此从资源、信息发现和用户三个方面对科研之友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刘国钧(字衡如,1899.11.15-1980.6.27)先生是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代宗师,著述丰富,成果涵盖图书馆学、文献学和文史哲等多个学科领域.文章整理增订了刘国钧文书公牍与来往通信部分的目录.
经典文献作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是公众文化自信逐步发展壮大的根基所在.依托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经典文献而开展的经典阅读活动对于读者的学习成长意义重大.文章以王余光教授的高校阅读推广讲座为基础,聚类剖析了其“经典阅读推广”“学术论文写作”“阅读推广工作”三类主题讲座的内容和思想,并分别从“强化经典阅读”和“重视学术写作”两方面出发,提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内涵式深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纪录片《岳麓书院》中“书”的故事与“人”的故事共同丰盈了岳麓学院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古籍保护工作除了要做好普查登记、保存修复、整理研究等专业领域的工作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古籍保护的宣传.荧屏让冷门的古籍“活”起来、“火”起来,走上荧屏的古籍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文章略谈片中涉及的古籍掌故,以期借助荧屏的火热带动古籍保护工作打破传播壁垒、专业壁垒、学术壁垒、代际壁垒,让大众了解更多古籍背后的故事.
为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促进学术资源的充分利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河南、海南、江西联合举办了2021中南七省(区)高校“学术搜索挑战赛”(以下简称挑战赛),挑战赛由七省(区)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在2018年中国全民阅读年会组委会所表彰的“全民阅读十佳推广人”中,徐雁教授是唯一一位来自高等学校的教授.多年来他以读书、评书、著书、编书和教书为主要生活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地传播书香理念,推广阅读方法.他所倡导的“深入阅读文学名著内涵、深入思考作品人物言行、深入汲取作家人生智慧”的人文阅读理念,对播撒读书种子、推动全民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梳理了徐雁教授文学名著阅读观的形成过程,从阅读的价值、阅读的选择、阅读的方法以及“大阅读观”四个维度解读其内涵,并指出了其文学名著阅读观推广和传播的主要途径.
以2015-2021年间中国知网收录的1144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围绕发文趋势、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聚类、主题突现等几个维度展开论述和分析,并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基于上述数据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术知识图谱,力求客观、全面地展示近年来本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热点趋势和阶段性特征,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数据学支撑和方法论参考.
基于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纷繁复杂的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以民族标志性符号为线索来梳理文化事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角.这种研究方法将民族标志性符号与非物质文化保护指标体系关联,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App,借用App性能的特点与优势,点对点交互链接信息,并由点及面,于时空层叠中以文字、图片、视听等方式立体呈现民族文化,有效地保护、宣传,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识别度,并作为资料系统提供相关服务,以有效、持续、恰当地实现文化资源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