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环节的作业设计,会帮助学生很好地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因此,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性的探究,不断优化作业设计的结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科学的、具有创新性的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巩固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加强其对知识点的印象;另一方面,作业也是教师衡量教学成果好坏的最直观的表现。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行为作为目标,在作业设计上进行不断创新,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个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各种能力,开拓视野,提高语文的素质修养。
一、创新作业形式
一个有趣的作业形式往往更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传统的作业练习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往往是机械地抄写、背诵。这种作业形式过于呆板乏味,学生很难提起对作业的热情和兴趣,更不用说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个性得不到发挥,创造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作业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座桥梁。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用创作的乐曲,用摄录的活动录像,用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如学习了古诗《江雪》,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雪天垂钓图”,体会孤舟独钓的凄清景象;学了《曹冲称象》,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学了《琥珀》,让学生试作一个“琥珀”;学过《桂林山水》、《趵突泉》、《日月潭》等课文后,举办“我的足迹”摄影展览;春天到来的时候,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到春风中去放风筝,可以搜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诵读会,可以写和春天有关的任何题材的习作,可以拍摄一组反映春景春趣的照片……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作业形式更加适合作业设计的发展趋势。
二、创新作业内容
传统的作业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在写作业时十分机械,对作业提不起兴趣。而科学、创新的作业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多种作业自主选择
许多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知识和理解事物上是存在差异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传统的作业内容是“一刀切”,同样的作业内容并不适合所有学生。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和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进行分层教育。这就要求老师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作业,作业内容要多样化。
2.创作型作业设计
这种作业形式更加开放,比如在学习了某篇文章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为文章人物添加一些心理描写或者语言对话,在课堂上通过表演将作业展现出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会更加深入,同时又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实践证明,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新课改要求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创作性的小学语文作业内容将大大提高学生自我发挥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作思维。
3.自主备课式作业选择
在学习某篇文章前,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对文章的分析总结,交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课文现有全局的把握,在上课时教师请学生来讲,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这种作业内容更具综合性,学生在备课前需要查阅多种资料,在这种查阅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标准答案”变为“合理回答”
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道:“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有‘创’才有‘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果我们拒绝学生打破常规的举动,那我们也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拒之门外了。学完《争吵》一课后,教师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喜欢文中的谁?喜欢他的什么?大部分学生谈到喜欢克莱谛,有一个学生却对克莱谛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克莱谛只看重友情,忽略了原则,应该对“我”的报复行为提出批评。评价这样的回答不在于看学生提供的答案是否标准,而在于看他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不在于看学生答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为什么这样说,说的有没有道理、有没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理解角度。这种与众不同的意见有新意,应予以肯定。我们要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变“标准答案”为合理回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人见解。
总之,创新作业的设计,是每个教师长期实践探究的课题,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布置作业,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快乐学习,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科学的、具有创新性的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巩固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加强其对知识点的印象;另一方面,作业也是教师衡量教学成果好坏的最直观的表现。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行为作为目标,在作业设计上进行不断创新,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个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各种能力,开拓视野,提高语文的素质修养。
一、创新作业形式
一个有趣的作业形式往往更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传统的作业练习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往往是机械地抄写、背诵。这种作业形式过于呆板乏味,学生很难提起对作业的热情和兴趣,更不用说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个性得不到发挥,创造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作业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座桥梁。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用创作的乐曲,用摄录的活动录像,用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如学习了古诗《江雪》,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雪天垂钓图”,体会孤舟独钓的凄清景象;学了《曹冲称象》,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学了《琥珀》,让学生试作一个“琥珀”;学过《桂林山水》、《趵突泉》、《日月潭》等课文后,举办“我的足迹”摄影展览;春天到来的时候,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到春风中去放风筝,可以搜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诵读会,可以写和春天有关的任何题材的习作,可以拍摄一组反映春景春趣的照片……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作业形式更加适合作业设计的发展趋势。
二、创新作业内容
传统的作业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在写作业时十分机械,对作业提不起兴趣。而科学、创新的作业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多种作业自主选择
许多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知识和理解事物上是存在差异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传统的作业内容是“一刀切”,同样的作业内容并不适合所有学生。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和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进行分层教育。这就要求老师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作业,作业内容要多样化。
2.创作型作业设计
这种作业形式更加开放,比如在学习了某篇文章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为文章人物添加一些心理描写或者语言对话,在课堂上通过表演将作业展现出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会更加深入,同时又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实践证明,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新课改要求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创作性的小学语文作业内容将大大提高学生自我发挥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作思维。
3.自主备课式作业选择
在学习某篇文章前,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对文章的分析总结,交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课文现有全局的把握,在上课时教师请学生来讲,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这种作业内容更具综合性,学生在备课前需要查阅多种资料,在这种查阅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标准答案”变为“合理回答”
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道:“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有‘创’才有‘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果我们拒绝学生打破常规的举动,那我们也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拒之门外了。学完《争吵》一课后,教师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喜欢文中的谁?喜欢他的什么?大部分学生谈到喜欢克莱谛,有一个学生却对克莱谛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克莱谛只看重友情,忽略了原则,应该对“我”的报复行为提出批评。评价这样的回答不在于看学生提供的答案是否标准,而在于看他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不在于看学生答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为什么这样说,说的有没有道理、有没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理解角度。这种与众不同的意见有新意,应予以肯定。我们要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变“标准答案”为合理回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人见解。
总之,创新作业的设计,是每个教师长期实践探究的课题,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布置作业,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快乐学习,学有所成,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