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说话、作文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实践活动,是言语的表达过程。笔者根据对语言学概论的学习实践理解,尝试对言语前、言语时、言语后“蓄积、发生、发展”三种状态的内在规律进行探讨,力求对学生写作流程的微观结构有一个具体明晰的认识。
言语蓄积状态:育一颗饱满的心
言语首先需要储备。储备状态包括阅读文章、观察事物、访问调查等。比物质的蓄积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准备状态。写作,不是教会学生写什么,而是让学生内心拥有丰富的世界。
现在的孩子生活经验太少,教师首先要丰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深刻的体验。通过生命活动中的感受、理解、领悟、欣赏,对以往经验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超越具体的对象与事物。生成更具深刻意义的世界。
1 大爱之心。物质资源的富裕,带来生存意识、生命意识、节约意识、保护意识的缺失。保护地球、崇尚自然、敬畏生命,至仁至善,乃心灵充盈之根。选择学校运动会这个特殊的日子,开展体验活动——缺水体验,学生经历一次真切的生存体验。从心底里发出“水——生命之源,珍爱每一滴水”的呼唤。
2 探究之心。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探究过程充满乐趣、充满新奇,犹如在学生面前亮起一盏灯。把探究实验引入作文教学,一张薄薄的餐巾纸,能不能把8斤左右重的书包拎起来呢?
下面是习作片段。
我先找到纸巾上的纹理,然后顺着纹理把纸巾折了十下,接着把它卷了起来,一直卷到不能卷为止。哇!纸巾变成了一根细细的纸绳。然后我把纸绳穿进书包扣,慢慢地拎起书包,书包悬在半空中,我的心也随之悬了起来,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纸绳会不会断呢?它可以承受这么重的书包么?我的手紧紧捏着纸绳的最下面。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书包提了起来。“十、九、八、七、六……”当我倒数到“一”的时候。我欣喜地发现纸绳竟然没有断!“我拎起书包喽!我胜利喽!”我欢呼起来。
3 细腻之心。唐朝诗人李贺7岁时就能作诗,15岁时乐府诗就写得很出名了,人们把他同老一辈著名诗人李益并称为“二李”。他写诗有自己的习惯,不愿闭门作诗。喜欢到家门以外寻求诗的灵感。李贺的灵感,源于心思细腻,观察入微,生活细节、典型场景、点滴感受悉收囊中。学生心中那根最柔软的弦也需要教师轻弹慢拨。
两分钟有多久?兆丰小学杜鹃老师设计了知觉体验——两分钟体验。第一个“两分钟”。让学生观察奥运明星们的夸张动作和滑稽表情。参照老师写的范文,选择非常有趣的一个人来写。学生有许多话要写,可没写几句,两分钟就过去了。第二个“两分钟”。由模仿到创造,学生先自由设计一个夸张动作,把动作写下来,介绍清楚设想的动作是什么样的,然后摆出这个动作。学生们摆出各种稀奇古怪、极度夸张的造型:或大鹏展翅,或金鸡独立。或龇牙咧嘴……不过。接下来他们就不那么轻松自由了,“定格两分钟!”意外的定格要求。简直是“折磨”!如此“痛苦不堪”的经历,那真是不吐不快啊!有孩子当时就忍不住道出了自己的感受。第三个“两分钟”,学生离开座位自由活动,做自己喜欢的游戏。眨眼工夫,两分钟时间就到了。经历了三个“两分钟”的体验,学生感受到同样是两分钟时间,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紧张,有的自在。有的难挨。
言语发生状态:设一个鲜活的境
从言语蓄积到言语发生,关键点是“转化”,内部语言向外部言语活动转化。学生从“动心、动情”的状态进入“情动辞发”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常常是“情已动,辞难发”或“情已动。辞乱发”。这时学生需要的不是告诉,不是牵引,而是催化,借助一种转化的酶,进入“不吐不快、不诉不悦”言语状态。这个酶就是语境,一个鲜活的言语发生之境。情境要能充分调动学生表达欲望,激活蓄积在大脑里的写作表象,使之快速重组、转换。教学时要把握3点:
1 忘我沉浸。童话、游戏、竞赛、辩论、实验、探究等活动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得学生喜欢。在情境活动中,学生不是客人,不能被动进入,而要深深吸引,主动要求,积极参与,并沉浸其中,激起倾诉、发问、辩驳、争论的强烈欲望。就像优秀演员,能迅速进入角色,忘记自我,和角色合二为一。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进发最本真的言语激情,自然而然地喷发。学生进入言语状态,就进入了开放自我,敞开心扉。放飞心灵的愉悦境界。
2 同步演说。孩子有孩子言说的姿态。一种是演了再说,一种是边演边说。语言学研究发现,孩子学话需要依靠大量的非语言手段的帮助,有些时候。离开这些特定的伴随动作,语言的交际还可能发生故障。学生在言语时辅以自然的动作、表情、神态。边说边演,能再次唤醒和言语相关的活动内容及感受,该笑的时候笑,该愁的时候愁。语言变得生动丰富,思维变得活跃流畅。丰富的肢体语言还可以补充语言的一些不足,使得言语状态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3 言说自己。明代文学家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学生言说发生时。就是童心显现时,这时老师往往会打断学生,把说话内容尤其是写作要求急着先抛给学生。学生言语是非常自我的事情,离开了自我,也就逐渐远离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和精神世界,让学生感到左右为难,抑制言说的激情,变成学生的负担。此时,不妨直接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说不由自主冒出来的话;热热闹闹地议,议自己感兴趣的事;高高兴兴地举,举自己熟知的实例;真真切切地辩,辩自己认准的理等。这时你发现。摆脱了命题说话、作文要求带来的约束和畏惧,学生言语非常活跃自如。神情格外专注投入。
言语发展状态:建一个生态的场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说话和作文都是学生个人的言语产品,也应当是学习者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每个人说话都是自由的,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说话时选择什么材料,遵循什么规则是不自由的,必须服从社会的习惯。因此,学生无拘无束地说,作文可得有章有法地练。无拘无束地说,心灵自由,敢说会说;有章有法地练,文无定法,有规可循。给学生营造一个练的生态场。
1 亮点放大。学生言语活动需要支持和激励,对学生写作的充分肯定,是学生保持旺盛写作热情的力量源泉。作为主要生态因子的教师要善于欣赏和激励学生。按于永正老师的话说。是戴着放大镜找学生习作的亮点。于老师说起小时候的一次习作,老师把他的作文当做范文在班级里朗读,还说有老舍的风格,建议向《中国少年报》投稿。他趣说虽然今年已六十多岁,却仍未见此文发表,但是却给了他一生的力量和追求。欣赏,对习作的批改不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骨头里找肉,好的标题、词语、道理、想法都是“肉”。让学生自己诵读,或者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在优秀习作墙上展示、在校园网上、个人博客里发布,在板报上刊登等都是很好的激励方式。学生的习作本是一枚青果子。滥用生长素,催熟的果子不生态。
2 范文后置。作文教学中出示范文还是很有用的。什么时间出示好呢?将范文后置,不过早介入。这和作文要求后置一样,就不会人为制约学生的才情思路,避免学生习作受框框局限。客观上造成主题、内容、格式雷同的后果。范文后置。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习作和范文的比照、发现、感悟上,在此基础上修改自己的习作,有豁然开朗之感。真正借他山之石来攻玉。这种教学方式不显山露水、不突兀,自然的,才是生态的。
3 评议适时。语言表达如何得体、准确、生动,如何谋篇布局,提炼主题,这些知识点可以系统讲解,也可以在交流时渗透。适时,就是要抓住评议的契机。评议。可以是延后评议,也可以即时评议。据实践经验。即时评议,当堂评改,面对面交流,能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于漪老师的经验之谈是:批改作文是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学生潜移默化地积累作文知识。练习品味语言,掌握熟练的言语技能,获得言语能力的发展。发展的,才是生态的。
透视学生的“言语状态”。可以客观真实地感知学生言语的蓄积、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瞬息变化。作文教学应顺应学生言语心理过程。在指导过程中遵循科学的规律,形成积极的言语状态,让学生顺乎自然。本色为文。
言语蓄积状态:育一颗饱满的心
言语首先需要储备。储备状态包括阅读文章、观察事物、访问调查等。比物质的蓄积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准备状态。写作,不是教会学生写什么,而是让学生内心拥有丰富的世界。
现在的孩子生活经验太少,教师首先要丰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深刻的体验。通过生命活动中的感受、理解、领悟、欣赏,对以往经验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超越具体的对象与事物。生成更具深刻意义的世界。
1 大爱之心。物质资源的富裕,带来生存意识、生命意识、节约意识、保护意识的缺失。保护地球、崇尚自然、敬畏生命,至仁至善,乃心灵充盈之根。选择学校运动会这个特殊的日子,开展体验活动——缺水体验,学生经历一次真切的生存体验。从心底里发出“水——生命之源,珍爱每一滴水”的呼唤。
2 探究之心。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探究过程充满乐趣、充满新奇,犹如在学生面前亮起一盏灯。把探究实验引入作文教学,一张薄薄的餐巾纸,能不能把8斤左右重的书包拎起来呢?
下面是习作片段。
我先找到纸巾上的纹理,然后顺着纹理把纸巾折了十下,接着把它卷了起来,一直卷到不能卷为止。哇!纸巾变成了一根细细的纸绳。然后我把纸绳穿进书包扣,慢慢地拎起书包,书包悬在半空中,我的心也随之悬了起来,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纸绳会不会断呢?它可以承受这么重的书包么?我的手紧紧捏着纸绳的最下面。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书包提了起来。“十、九、八、七、六……”当我倒数到“一”的时候。我欣喜地发现纸绳竟然没有断!“我拎起书包喽!我胜利喽!”我欢呼起来。
3 细腻之心。唐朝诗人李贺7岁时就能作诗,15岁时乐府诗就写得很出名了,人们把他同老一辈著名诗人李益并称为“二李”。他写诗有自己的习惯,不愿闭门作诗。喜欢到家门以外寻求诗的灵感。李贺的灵感,源于心思细腻,观察入微,生活细节、典型场景、点滴感受悉收囊中。学生心中那根最柔软的弦也需要教师轻弹慢拨。
两分钟有多久?兆丰小学杜鹃老师设计了知觉体验——两分钟体验。第一个“两分钟”。让学生观察奥运明星们的夸张动作和滑稽表情。参照老师写的范文,选择非常有趣的一个人来写。学生有许多话要写,可没写几句,两分钟就过去了。第二个“两分钟”。由模仿到创造,学生先自由设计一个夸张动作,把动作写下来,介绍清楚设想的动作是什么样的,然后摆出这个动作。学生们摆出各种稀奇古怪、极度夸张的造型:或大鹏展翅,或金鸡独立。或龇牙咧嘴……不过。接下来他们就不那么轻松自由了,“定格两分钟!”意外的定格要求。简直是“折磨”!如此“痛苦不堪”的经历,那真是不吐不快啊!有孩子当时就忍不住道出了自己的感受。第三个“两分钟”,学生离开座位自由活动,做自己喜欢的游戏。眨眼工夫,两分钟时间就到了。经历了三个“两分钟”的体验,学生感受到同样是两分钟时间,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紧张,有的自在。有的难挨。
言语发生状态:设一个鲜活的境
从言语蓄积到言语发生,关键点是“转化”,内部语言向外部言语活动转化。学生从“动心、动情”的状态进入“情动辞发”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常常是“情已动,辞难发”或“情已动。辞乱发”。这时学生需要的不是告诉,不是牵引,而是催化,借助一种转化的酶,进入“不吐不快、不诉不悦”言语状态。这个酶就是语境,一个鲜活的言语发生之境。情境要能充分调动学生表达欲望,激活蓄积在大脑里的写作表象,使之快速重组、转换。教学时要把握3点:
1 忘我沉浸。童话、游戏、竞赛、辩论、实验、探究等活动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得学生喜欢。在情境活动中,学生不是客人,不能被动进入,而要深深吸引,主动要求,积极参与,并沉浸其中,激起倾诉、发问、辩驳、争论的强烈欲望。就像优秀演员,能迅速进入角色,忘记自我,和角色合二为一。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进发最本真的言语激情,自然而然地喷发。学生进入言语状态,就进入了开放自我,敞开心扉。放飞心灵的愉悦境界。
2 同步演说。孩子有孩子言说的姿态。一种是演了再说,一种是边演边说。语言学研究发现,孩子学话需要依靠大量的非语言手段的帮助,有些时候。离开这些特定的伴随动作,语言的交际还可能发生故障。学生在言语时辅以自然的动作、表情、神态。边说边演,能再次唤醒和言语相关的活动内容及感受,该笑的时候笑,该愁的时候愁。语言变得生动丰富,思维变得活跃流畅。丰富的肢体语言还可以补充语言的一些不足,使得言语状态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3 言说自己。明代文学家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学生言说发生时。就是童心显现时,这时老师往往会打断学生,把说话内容尤其是写作要求急着先抛给学生。学生言语是非常自我的事情,离开了自我,也就逐渐远离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和精神世界,让学生感到左右为难,抑制言说的激情,变成学生的负担。此时,不妨直接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说不由自主冒出来的话;热热闹闹地议,议自己感兴趣的事;高高兴兴地举,举自己熟知的实例;真真切切地辩,辩自己认准的理等。这时你发现。摆脱了命题说话、作文要求带来的约束和畏惧,学生言语非常活跃自如。神情格外专注投入。
言语发展状态:建一个生态的场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说话和作文都是学生个人的言语产品,也应当是学习者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每个人说话都是自由的,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说话时选择什么材料,遵循什么规则是不自由的,必须服从社会的习惯。因此,学生无拘无束地说,作文可得有章有法地练。无拘无束地说,心灵自由,敢说会说;有章有法地练,文无定法,有规可循。给学生营造一个练的生态场。
1 亮点放大。学生言语活动需要支持和激励,对学生写作的充分肯定,是学生保持旺盛写作热情的力量源泉。作为主要生态因子的教师要善于欣赏和激励学生。按于永正老师的话说。是戴着放大镜找学生习作的亮点。于老师说起小时候的一次习作,老师把他的作文当做范文在班级里朗读,还说有老舍的风格,建议向《中国少年报》投稿。他趣说虽然今年已六十多岁,却仍未见此文发表,但是却给了他一生的力量和追求。欣赏,对习作的批改不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骨头里找肉,好的标题、词语、道理、想法都是“肉”。让学生自己诵读,或者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在优秀习作墙上展示、在校园网上、个人博客里发布,在板报上刊登等都是很好的激励方式。学生的习作本是一枚青果子。滥用生长素,催熟的果子不生态。
2 范文后置。作文教学中出示范文还是很有用的。什么时间出示好呢?将范文后置,不过早介入。这和作文要求后置一样,就不会人为制约学生的才情思路,避免学生习作受框框局限。客观上造成主题、内容、格式雷同的后果。范文后置。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习作和范文的比照、发现、感悟上,在此基础上修改自己的习作,有豁然开朗之感。真正借他山之石来攻玉。这种教学方式不显山露水、不突兀,自然的,才是生态的。
3 评议适时。语言表达如何得体、准确、生动,如何谋篇布局,提炼主题,这些知识点可以系统讲解,也可以在交流时渗透。适时,就是要抓住评议的契机。评议。可以是延后评议,也可以即时评议。据实践经验。即时评议,当堂评改,面对面交流,能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于漪老师的经验之谈是:批改作文是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学生潜移默化地积累作文知识。练习品味语言,掌握熟练的言语技能,获得言语能力的发展。发展的,才是生态的。
透视学生的“言语状态”。可以客观真实地感知学生言语的蓄积、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瞬息变化。作文教学应顺应学生言语心理过程。在指导过程中遵循科学的规律,形成积极的言语状态,让学生顺乎自然。本色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