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高中创新作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和期待,高考作文指导的相关文章中,也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个性表达要求,但实际教学上还是存在很多困难以至于收效甚微甚至有些裹足不前,究其深层原因,还是没有解决好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笔者不才,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粗浅的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一、学生被动的写作心里亟需解决。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的心里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愁了老师,难了学生。在高考指挥棒有力地挥舞下,作文教学已和其他方面的教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作文不再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标准,而只是作为考试内容的一部分,它的所有意义和价值全体现在分数上。从而在具体操作中把学生的那种认识生命、表现生活的创造性劳动降格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死板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训练。久而久之,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形成了。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设法使学生由以往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学生的内在需要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写作学习同样如此。只有激发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他们不再惧怕作文,自然可以改善原先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其积极倡导的“自主写作”,这无疑是弥补“被动写作”缺陷的良方。
第二、 阅读教学给力不够。具体说来,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给力。
一、要善于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寻找写作灵感
比如《祝福》一文,祥林嫂内心深处对两任丈夫的感情到底怎样呢,文中无一处提及。按理,一个正常人不可能没有内心的波澜,可为什么祥林嫂内心最柔软的一角会或缺呢?经过反复阅读,一学生写到:
“祥林嫂悲苦的命运就像一块化石,沉淀着女性深重的屈辱。如果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大意义上决定于对女性的宽容程度,那么我们不难看见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女性一直作为受损害的对象存在着。观念决定了女性的生存状态,这并非是女性内在驱动追求美好生活的观念,而是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作为依附的存在的苛求。当男权越是野蛮的状态,女性越是处于地狱之中。外部境遇的恶劣,使女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粗鄙生活的抗争中,内心世界被外部的力量挤兑、风化。女子对爱的梦想常常通过家庭来实现的,祥林嫂别说爱,就连最起码的捍卫自身的尊严的机会都被野蛮地剥夺。”
另一学生认为:“文中无一处提及她对两个男人任何生活场景的美好回忆,是不愿回忆,还是根本未曾有过这样的生活呢?在那个时代,婚姻本是女人惟一的归宿,而婚姻在祥林嫂的心中没有温情的回忆或者说这种回忆故意地空缺与祥林嫂为捐门槛赎罪,害怕死后的归属构成更强烈的悲剧感,生前或缺的却成了生命的死结,死后还要为灵魂寻找归宿。生前受尽蹂躏、践踏,渴望辛辛苦苦的劳动所获能够对命运做最后一次彻底的反抗,无奈还是赎不了深重的罪孽。这种对虚无的反抗,就像石子扔进暗夜的河里,被更大的黑暗蚕噬。”
这两篇文章都从外部境遇的恶劣来谈祥林嫂不仅失去了此岸的幸福,连彼岸的精神救赎都被残酷地掐灭,从而看出时代的最黑暗之处。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将这类灵感用讨论的方式结束,如果写成读后感容易使学生加深文章的阅读,同时激励了学生深刻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而且这一类经过深思后的表达远远超越了口头即兴表达的质量,能够更深刻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二、要善于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储存写作素材
在话题作文写作指导时,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境是没有素材,干巴巴地引用,陈词滥调,千人一面。而课文完全可以成为寻找同一话题素材的宝库。
素材储存可以按主题归纳式进行。一册教材学完之后,老师们在复习课本的时候,往往孤立地一课一课做练习,其实这时候认真地将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归纳,就会惊讶地发现课本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话题写作的素材,多角度,多层次,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而且学生已经学过,再加整合,便是一篇好文章。比如高中语文第三册有多篇诗文涉及秋天,柳永的《雨霖铃》一诗写在“寒蝉凄切”的清秋季节与恋人分别,情到深处无法自抑,秋天成了离情的广阔自然背景。白居易在“枫叶狄花秋瑟瑟”的浔阳江头巧逢琵琶女,一抒遭贬的块垒。杜甫的《登高》将自然之秋人生之秋时代之秋融为一体,忧愤深沉,是悲秋的大境界之作。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指出了古人悲秋的深沉原因。再联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少》,秋天在革命豪情万丈的青年革命家笔下,成了另一派盎然的生机和抵挡不住的自信。将它们加以归纳,可以以“读秋天”为话题,写出自己对秋天的理解。
三、要善于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积累写作技巧
各种文体的写作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很好的技巧范例。老师在解读文章的时候往往从内容上加以概括和评价,其实写作技巧的归纳非常重要。这种技巧的归纳并非是仅仅知道作者使用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教学生去模仿。比如,写景片段的训练,学生往往无法安排好写景的层次。这可以借鉴《故都的秋》,老师指导学生总结,会发现文中写景的几个片段可以概括出一些共同点:都是总体感悟,描写加上人物活动再加上感悟,描写可以从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方面进行,也可以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也可以按“远近高低声色人物”的次序来进行。感悟可以用议论抒情联想引用等。这样一指导,学生明显感觉到写景可以从何入手。比如,引用手法在文中的使用可以借鉴《珍珠与泪珠》一文,细节描写可以借鉴《项脊轩志》,事例分析可以借鉴《漫话清高》。
一篇文章可以用来作为阅读的教材,更能够用来作为写作的范文。并非近处没有风景,只要我们善于多费一点心思“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就在眼前!发现阅读教学中的给力点并且给予充分的指导,发现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思维闪光点并且给予体悟,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就会真正的有所吸收并且化为己用。
第一、学生被动的写作心里亟需解决。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的心里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愁了老师,难了学生。在高考指挥棒有力地挥舞下,作文教学已和其他方面的教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作文不再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标准,而只是作为考试内容的一部分,它的所有意义和价值全体现在分数上。从而在具体操作中把学生的那种认识生命、表现生活的创造性劳动降格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死板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训练。久而久之,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形成了。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设法使学生由以往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学生的内在需要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写作学习同样如此。只有激发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他们不再惧怕作文,自然可以改善原先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其积极倡导的“自主写作”,这无疑是弥补“被动写作”缺陷的良方。
第二、 阅读教学给力不够。具体说来,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给力。
一、要善于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寻找写作灵感
比如《祝福》一文,祥林嫂内心深处对两任丈夫的感情到底怎样呢,文中无一处提及。按理,一个正常人不可能没有内心的波澜,可为什么祥林嫂内心最柔软的一角会或缺呢?经过反复阅读,一学生写到:
“祥林嫂悲苦的命运就像一块化石,沉淀着女性深重的屈辱。如果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大意义上决定于对女性的宽容程度,那么我们不难看见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女性一直作为受损害的对象存在着。观念决定了女性的生存状态,这并非是女性内在驱动追求美好生活的观念,而是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作为依附的存在的苛求。当男权越是野蛮的状态,女性越是处于地狱之中。外部境遇的恶劣,使女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粗鄙生活的抗争中,内心世界被外部的力量挤兑、风化。女子对爱的梦想常常通过家庭来实现的,祥林嫂别说爱,就连最起码的捍卫自身的尊严的机会都被野蛮地剥夺。”
另一学生认为:“文中无一处提及她对两个男人任何生活场景的美好回忆,是不愿回忆,还是根本未曾有过这样的生活呢?在那个时代,婚姻本是女人惟一的归宿,而婚姻在祥林嫂的心中没有温情的回忆或者说这种回忆故意地空缺与祥林嫂为捐门槛赎罪,害怕死后的归属构成更强烈的悲剧感,生前或缺的却成了生命的死结,死后还要为灵魂寻找归宿。生前受尽蹂躏、践踏,渴望辛辛苦苦的劳动所获能够对命运做最后一次彻底的反抗,无奈还是赎不了深重的罪孽。这种对虚无的反抗,就像石子扔进暗夜的河里,被更大的黑暗蚕噬。”
这两篇文章都从外部境遇的恶劣来谈祥林嫂不仅失去了此岸的幸福,连彼岸的精神救赎都被残酷地掐灭,从而看出时代的最黑暗之处。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将这类灵感用讨论的方式结束,如果写成读后感容易使学生加深文章的阅读,同时激励了学生深刻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而且这一类经过深思后的表达远远超越了口头即兴表达的质量,能够更深刻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二、要善于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储存写作素材
在话题作文写作指导时,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境是没有素材,干巴巴地引用,陈词滥调,千人一面。而课文完全可以成为寻找同一话题素材的宝库。
素材储存可以按主题归纳式进行。一册教材学完之后,老师们在复习课本的时候,往往孤立地一课一课做练习,其实这时候认真地将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归纳,就会惊讶地发现课本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话题写作的素材,多角度,多层次,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而且学生已经学过,再加整合,便是一篇好文章。比如高中语文第三册有多篇诗文涉及秋天,柳永的《雨霖铃》一诗写在“寒蝉凄切”的清秋季节与恋人分别,情到深处无法自抑,秋天成了离情的广阔自然背景。白居易在“枫叶狄花秋瑟瑟”的浔阳江头巧逢琵琶女,一抒遭贬的块垒。杜甫的《登高》将自然之秋人生之秋时代之秋融为一体,忧愤深沉,是悲秋的大境界之作。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指出了古人悲秋的深沉原因。再联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少》,秋天在革命豪情万丈的青年革命家笔下,成了另一派盎然的生机和抵挡不住的自信。将它们加以归纳,可以以“读秋天”为话题,写出自己对秋天的理解。
三、要善于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积累写作技巧
各种文体的写作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很好的技巧范例。老师在解读文章的时候往往从内容上加以概括和评价,其实写作技巧的归纳非常重要。这种技巧的归纳并非是仅仅知道作者使用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教学生去模仿。比如,写景片段的训练,学生往往无法安排好写景的层次。这可以借鉴《故都的秋》,老师指导学生总结,会发现文中写景的几个片段可以概括出一些共同点:都是总体感悟,描写加上人物活动再加上感悟,描写可以从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方面进行,也可以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也可以按“远近高低声色人物”的次序来进行。感悟可以用议论抒情联想引用等。这样一指导,学生明显感觉到写景可以从何入手。比如,引用手法在文中的使用可以借鉴《珍珠与泪珠》一文,细节描写可以借鉴《项脊轩志》,事例分析可以借鉴《漫话清高》。
一篇文章可以用来作为阅读的教材,更能够用来作为写作的范文。并非近处没有风景,只要我们善于多费一点心思“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就在眼前!发现阅读教学中的给力点并且给予充分的指导,发现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思维闪光点并且给予体悟,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就会真正的有所吸收并且化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