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国际化是个全球性话题,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大学,都要向着国际化逐步迈进。就此话题,《留学》专访了两位在国外大学中负责国际合作与事务的副校长,请他们谈一谈如何才能提高高校国际化水平。
Dr. William I. Brustein
俄亥俄州立大学全球战略和国际事务副校长
Dr. William I. Brustein2009年加入俄亥俄州立大学,担任全球战略和国际事务副校长职务。在此前曾任职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担任国际事务副校长助理和国际关系部主任。Brustein校长还是国际教育行政人员协会的前任主席,国际教育研究协会董事会成员。
Dr. Perry Hobson
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国际合作副校长
Dr.Perry Hobson是马来西亚泰来大学负责国际合作事务的副校长,也是旅游与酒店学院的授课教授。多年来,他曾在不同的国家生活和工作,他曾在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分校、香港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任教。Hobson校长曾是一流国际旅游和酒店教育国际中心的总裁,并且现在仍是该董事会的一员。
SA=Studying Abroad B=Dr. William I. Brustein H=Dr. Perry Hobson
留学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
SA: 为什么很多人都想留学?
H: 一些人留学的目的是为了拓宽自身经历,开拓眼界,他们想遇见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想有非同寻常的经历。以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为例,很多学生都想了解西方的文化。的确,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域的人们需要了解彼此。现在更多家庭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国际化的洗礼。我在英国长大,但我小时候从未出过国,而现在我女儿天天坐飞机(出国)。留学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人一生只活一次,你可以遇到其他世界上的同龄人,而工作以后就很难出去了,除非你是想移民。
今天,语言、文化给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们造成的障碍正在缩小,我知道现在在中国有学位课程是用英语授课的。我还记得我去美国读硕士的时候,那是在1984年,我第一次遇到中国留学生,我记得她叫Sophie Ding。她来美国学酒店管理,她也是当年第一批来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之一。而今天,全世界有350-400万人出国留学,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人口流动。
中国学生使美国大学变得更加国际化
SA: 中国学生赴美的增长率会不会保持在 16.5%?
B: 中国学生和家长非常注重怎样可以从中留学获得更高的价值和回报率。现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位居世界前列,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学术质量较高,因此中国学生和家长从学术和未来职业的长远规划考虑往往会选择来美国留学。但从长远来看,我不认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会保持16.5%的增长率。为什么?并不是因为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高校的竞争,而是因为中国本土会投入更多去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所以我认为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学生留在本国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SA: 有这么多的中国学生来美国读书,这给美国大学带来了什么?
B: 中国学生使美国大学的课堂、校园变得更加国际化。对一个土生土长、从未离开过美国的本土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跟中国学生接触,讨论譬如解决国际冲突、国际投资策略等话题时,可以将中国人的视角带入到讨论中,从而打开这些美国学生的思路,同样,中国学生也可以从中了解美国人的视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学会尊重并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看待问题是不一样的。
中国学生也给美国校园带来了另一种文化。我曾经跟一些没有出过国的俄亥俄学生聊天,问他们想要去哪儿留学,他们会说想去中国。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在课堂上认识了一些中国学生,跟他们聊天后,发现中国并不是报纸、电视和杂志上的刻板形象,而是非常有活力的地方,他们想真实地去体验一下。
SA: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5.7万名学生中,有6000多名国际生,其中中国学生高达3800多人。你们是如何吸引如此之多的中国学生的呢?
B: 在2009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制定了6个国际化目标,其中包括将国际生的人数从4500人增加到6500人,同时前往海外读书的学生也从1900人增加到2500人,我们在后来的6年中实现了这些目 标。
我们分别在中国、印度和巴西开设了三个代表处(迷你使馆)并招聘我们的中国、印度和巴西的校友作为这些代表处的员工;我们还同全球的很多大学展开科研合作,促进与俄亥俄企业及国际企业的合作;我们还开设了针对一些专业的国际化课程,让学生更加适应未来的全球化环境。
提高高校国际化水平 政府要提高开放程度
SA: 美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是留学生首选的留学国度,其他一些国家比如中国、马来西亚的大学该如何提高国际化水平,吸引国际生源 呢?
H: 的确,当初我在美国的南伊利诺伊大学工作的时候,我们有大概22000名学生,国际生有2500-3000人,大概占到了12%-15%。这么高的国际生比例得益于学校30年前制定的战略,我们给国际生提供大量的奖学金,制定了很多招生留学生的政策。
我认为现在的中国大学,虽然他们也很努力的让自己变得更加国际化,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国际化的道路并不易。我认为采取2 2学位和联合学位的做法会让中国的大学更开放,但几年前中国政府对此并不重视,不是很愿意批准这种项目。
马来西亚的开放程度很高,有很多国际学校来办学,比如厦门大学,这是和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情况很不一样。比如印度尼西亚就没有外国学校,而泰国只有2所。
SA: 对于中国的大学来说,应该怎么提高国际化水平呢?
B: 我认为,无论是中国或是其他国家,建立一所大学必须注重两方面。从外在层面说,包括建立与加强和世界其他大学的关系,提高国际学生和本校出国留学学生的数量并招聘更多的国际人才。从内在层面说,可以在提高学生在校园和课堂的国际体验,比如增加国际化的课程。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职工不应只把国际化当做只对大学和社会有益的事情,更应该把国际化当做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手段。
国际化是达到大学核心使命的工具,可以让你的教学、研究更加全面。比如当我们在授课中谈论国家在解决社会不平等的方面起到的作用,如果你只关注美国,你可能在这一问题的看法比较狭窄。但如果你加入另一个国家的视角,比如,中国是怎样解决不平等问题的,这可以让教师的视野变得开阔,你可以提供案例对比。这是国际化在教学方面作用的一个例子。
高校国际化挑战—国际生源比例失调
SA: 在高校国际化的过程中,有哪些挑战?
H: 第一个挑战是如何扩大国际生的数量。以马来西亚泰莱大学为例,我们20%的学生都是国际生,而我们未来的目标是30%,如果不走国际化道路,这个目标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但这也会随之衍生另一个问题,如果有很多国际生都来自一个国家,他们可能会占主导地位,就会出现“扎堆”现象。而且很多国家的人聚集在一所大学,让他们融合在一起也是很难的,所以学校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保证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的平衡和真正主动的去让他们互相了解和交流。
我们校园有大概2000个学生来自于82个国家,印度尼西亚的学生是最多的,然后就是中国学生(印尼的学生有500人左右,中国学生400人左右),第三是韩国,接下来还有印度和中亚的学生。让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融合在一起需要对生源比例进行平衡,我们做得还不错。我最近去了澳大利亚的学校进行访问,发现一个班里七十多个学生中只有6个澳大利亚学生,而泰国、日本、中国这三个国家的学生就占了66名。
Dr. William I. Brustein
俄亥俄州立大学全球战略和国际事务副校长
Dr. William I. Brustein2009年加入俄亥俄州立大学,担任全球战略和国际事务副校长职务。在此前曾任职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担任国际事务副校长助理和国际关系部主任。Brustein校长还是国际教育行政人员协会的前任主席,国际教育研究协会董事会成员。
Dr. Perry Hobson
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国际合作副校长
Dr.Perry Hobson是马来西亚泰来大学负责国际合作事务的副校长,也是旅游与酒店学院的授课教授。多年来,他曾在不同的国家生活和工作,他曾在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分校、香港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任教。Hobson校长曾是一流国际旅游和酒店教育国际中心的总裁,并且现在仍是该董事会的一员。
SA=Studying Abroad B=Dr. William I. Brustein H=Dr. Perry Hobson
留学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
SA: 为什么很多人都想留学?
H: 一些人留学的目的是为了拓宽自身经历,开拓眼界,他们想遇见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想有非同寻常的经历。以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为例,很多学生都想了解西方的文化。的确,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域的人们需要了解彼此。现在更多家庭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国际化的洗礼。我在英国长大,但我小时候从未出过国,而现在我女儿天天坐飞机(出国)。留学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人一生只活一次,你可以遇到其他世界上的同龄人,而工作以后就很难出去了,除非你是想移民。
今天,语言、文化给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们造成的障碍正在缩小,我知道现在在中国有学位课程是用英语授课的。我还记得我去美国读硕士的时候,那是在1984年,我第一次遇到中国留学生,我记得她叫Sophie Ding。她来美国学酒店管理,她也是当年第一批来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之一。而今天,全世界有350-400万人出国留学,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人口流动。
中国学生使美国大学变得更加国际化
SA: 中国学生赴美的增长率会不会保持在 16.5%?
B: 中国学生和家长非常注重怎样可以从中留学获得更高的价值和回报率。现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位居世界前列,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学术质量较高,因此中国学生和家长从学术和未来职业的长远规划考虑往往会选择来美国留学。但从长远来看,我不认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会保持16.5%的增长率。为什么?并不是因为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高校的竞争,而是因为中国本土会投入更多去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所以我认为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学生留在本国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SA: 有这么多的中国学生来美国读书,这给美国大学带来了什么?
B: 中国学生使美国大学的课堂、校园变得更加国际化。对一个土生土长、从未离开过美国的本土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跟中国学生接触,讨论譬如解决国际冲突、国际投资策略等话题时,可以将中国人的视角带入到讨论中,从而打开这些美国学生的思路,同样,中国学生也可以从中了解美国人的视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学会尊重并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看待问题是不一样的。
中国学生也给美国校园带来了另一种文化。我曾经跟一些没有出过国的俄亥俄学生聊天,问他们想要去哪儿留学,他们会说想去中国。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在课堂上认识了一些中国学生,跟他们聊天后,发现中国并不是报纸、电视和杂志上的刻板形象,而是非常有活力的地方,他们想真实地去体验一下。
SA: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5.7万名学生中,有6000多名国际生,其中中国学生高达3800多人。你们是如何吸引如此之多的中国学生的呢?
B: 在2009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制定了6个国际化目标,其中包括将国际生的人数从4500人增加到6500人,同时前往海外读书的学生也从1900人增加到2500人,我们在后来的6年中实现了这些目 标。
我们分别在中国、印度和巴西开设了三个代表处(迷你使馆)并招聘我们的中国、印度和巴西的校友作为这些代表处的员工;我们还同全球的很多大学展开科研合作,促进与俄亥俄企业及国际企业的合作;我们还开设了针对一些专业的国际化课程,让学生更加适应未来的全球化环境。
提高高校国际化水平 政府要提高开放程度
SA: 美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是留学生首选的留学国度,其他一些国家比如中国、马来西亚的大学该如何提高国际化水平,吸引国际生源 呢?
H: 的确,当初我在美国的南伊利诺伊大学工作的时候,我们有大概22000名学生,国际生有2500-3000人,大概占到了12%-15%。这么高的国际生比例得益于学校30年前制定的战略,我们给国际生提供大量的奖学金,制定了很多招生留学生的政策。
我认为现在的中国大学,虽然他们也很努力的让自己变得更加国际化,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国际化的道路并不易。我认为采取2 2学位和联合学位的做法会让中国的大学更开放,但几年前中国政府对此并不重视,不是很愿意批准这种项目。
马来西亚的开放程度很高,有很多国际学校来办学,比如厦门大学,这是和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情况很不一样。比如印度尼西亚就没有外国学校,而泰国只有2所。
SA: 对于中国的大学来说,应该怎么提高国际化水平呢?
B: 我认为,无论是中国或是其他国家,建立一所大学必须注重两方面。从外在层面说,包括建立与加强和世界其他大学的关系,提高国际学生和本校出国留学学生的数量并招聘更多的国际人才。从内在层面说,可以在提高学生在校园和课堂的国际体验,比如增加国际化的课程。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职工不应只把国际化当做只对大学和社会有益的事情,更应该把国际化当做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手段。
国际化是达到大学核心使命的工具,可以让你的教学、研究更加全面。比如当我们在授课中谈论国家在解决社会不平等的方面起到的作用,如果你只关注美国,你可能在这一问题的看法比较狭窄。但如果你加入另一个国家的视角,比如,中国是怎样解决不平等问题的,这可以让教师的视野变得开阔,你可以提供案例对比。这是国际化在教学方面作用的一个例子。
高校国际化挑战—国际生源比例失调
SA: 在高校国际化的过程中,有哪些挑战?
H: 第一个挑战是如何扩大国际生的数量。以马来西亚泰莱大学为例,我们20%的学生都是国际生,而我们未来的目标是30%,如果不走国际化道路,这个目标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但这也会随之衍生另一个问题,如果有很多国际生都来自一个国家,他们可能会占主导地位,就会出现“扎堆”现象。而且很多国家的人聚集在一所大学,让他们融合在一起也是很难的,所以学校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保证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的平衡和真正主动的去让他们互相了解和交流。
我们校园有大概2000个学生来自于82个国家,印度尼西亚的学生是最多的,然后就是中国学生(印尼的学生有500人左右,中国学生400人左右),第三是韩国,接下来还有印度和中亚的学生。让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融合在一起需要对生源比例进行平衡,我们做得还不错。我最近去了澳大利亚的学校进行访问,发现一个班里七十多个学生中只有6个澳大利亚学生,而泰国、日本、中国这三个国家的学生就占了6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