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IT走向KT
如果从1911年IBM的前身——“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成立算起,到现在整整一个世纪,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已垂垂老矣,还是仍如日中天?事实上,IT真正革命性的序幕才刚刚拉开,而前行的方向就是知识技术(Knowledge Technology,KT)。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工业革命后西方以文字为载体的知识(书籍等)约每十年翻一番;1970年以后,知识大约每三年就可以翻一番;IDC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信息总量如今每两年就增长一倍。美国南加州大学Martin Hilbert博士的团队在一份报告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整个人类已经存储了295EB容量的信息(仅指世界上的图书馆、电脑、DVD和报纸所包含的数据量)。如果我们将人类的信息数量与地球上的沙粒进行比较的话,那么人类的总信息量是其315倍。如果将295EB的容量完全写入CD光盘中再将所有的光盘一张张叠加起来,那么这样一个光盘叠加起来的圆柱体的高度将比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还要长。
近一个世纪前的1912年,英国皇家海军面临一个选择:英国舰队的未来动力是用本土煤,还是新科技进口油。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力排众议,成就了以油为动力的皇家舰队的海上霸权。“如果信息和数据就是IT时代的海洋,那么云计算就是使得人类能够在这个海洋中遨游的石油。”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曾这样断言。而这个动力之源,将推动人类驶向知识新时代。
如同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已经积累了对煤炭、石油,以及物理、机械方面的知识,而只有真正大规模地运用这些能源,或者对能源成功进行转化,实现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创造和使用,才意味着工业革命的成熟;我们今天的信息革命只走了前半程,也就是信息的累积、创造的手段和技术的储备,伴随着云计算的诞生,已经走到了大规模知识管理、分享、应用和再创造的时候了。
试想一下,难道我们真的需要每家每户都保存一堆硬盘,甚至是DVD刻录盘才能够收藏数据,需要有一台甚至几台装着一大堆需要不断增减或者更新的软件的电脑?难道我们真的确信,不同地域之间永远要存在巨大的差别:小城注定闭塞,边远代表落后,农村一定就是文化的荒漠?还有我们的生活方式、知识传承、财富创造、时间、空间、身份背景和文化环境,所有的这些能否被技术创新有效打破?伴随云计算而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的方式:正如“苹果”所能改变的我们的世界一样,一切皆有可能。
为什么是云计算?
对于云计算的评论,在参加过的种种会议和活动中存在两种最典型的质疑:一是云计算概念模糊,应用存疑。即便存在着很多业内很工整的答案,诸如云就是资源网络可以按需使用、随时扩展的模式;诸如云服务就是虚拟化,是网络计算;诸如云计算就是IASS、PASS、SASS,等等。还可以详细描述云计算就是信息社会的动力系统,类似人类城市化过程的自来水系统,电气化革命中的电力系统。打开龙头,水流出现;按下开关,黑洞洞的房间立即明亮起来。正如1949年约翰·冯诺依曼曾经说过的:“我们用计算机技术所取得的成就似乎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过,人们下这样的断语时应该小心,因为这种话往往在五年之后就会显得相当愚蠢。”
云计算作为一种技术趋势,而不是单一的技术,虚拟化、大数据处理仅是它的一些方面,关于云计算的未来,我们现在还远不能断言。目前的情况正如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们能够看见Email、看见门户、看见论坛,但是我们看不到Google、Twitter、Facebook,今天的云,我们能看到Amazon、Apple、Salesforce,看到云端存储,看到虚拟化,看到终端应用,但在这新旧交替、旭日初升的时候,遥远的地平线上,云疆域的版图还远未完整呈现出来呢。
另一种意见就是云计算只是传统IT下创造的新概念,没有特别创新的东西,远不如对量子计算机这样的东西的探讨来得兴奋。事实是这样吗?自工业社会以来,一般都认为财富的创造是与对能源等生产要素的运用能力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知识社会的曙光降临,数据和信息无疑将成为知识时代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而数据和信息就是云端的构成主体,也将成为其化云为雨,以知识普惠社会的根本。可以说,未来社会的大脑和中枢神经,很可能就是一朵朵的云,整个信息社会的大地,将成为一片片的云,所有的应用和创新,都将搭载其上。这很像《阿凡达》中仙境一样的悬浮山,云平台有可能成为IT结构的基础单位,云时代的每一个人,也都同时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这是人类知识生产和消费方式颠覆性的变革,因为其所能带来的变化也必然是颠覆性的。
建造“通天塔”
《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写道: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通过云计算,人类自己搭建起五彩祥云,和知识时代这个上帝对话。当知识成为社会创造力的源泉,云计算以及随之而来的知识技术(KT)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也许将比工业革命来得震撼得多,它将实现人类知识的大会聚、大整合、大分享和大创造,它就是人类社会另一座通天塔。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云计算不但将改变知识创造、记忆、分享和增值的方式,云也将成为信息社会的本身:云是集群社区、是智能城市、是教育、是医疗,是娱乐、是交通,还是创造的平台,现实社会的种种投影,都将在云端得以呈现;这将是一种知识民主化的过程,社会知识地图的架构、知识资源的分配、人群属性的重建、知识体系的重建都将在云上得到呈现。
同时,以云为基础的知识技术也将改变经济定律,如规模经济,定制化的成本降低(例如Apple Store、Cloud TV等);还将改变众多产业的模式,以往电视、电脑终端到达客户手中,也许可以意味着销售行为的终结,现在,一切才刚刚开始呢;知识技术甚至将改变工业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劳动力、甚至资本的重要性,都可能在知识资本的光芒下黯然失色;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结构和管理方式也会随之改变。而至于现实社会中困扰已久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各种社会鸿沟和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也将在云的时代获得根本改变的可能。
彼得·德鲁克曾坚定地指出,知识就是一切(Knowledge is all)。阿尔文·托夫勒在《财富的革命中》也说道:“第三次即最近的一次财富浪潮,用愈加精深的知识替代工业生产、土地、劳动和资本等各种传统因素。”他提出,知识就是明天经济的“石油”。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描述到“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时也说:“在信息社会中,我们将知识生产系统化了,并扩大了我们的脑力,借用一个工业上的比喻,我们不久就会大量生产知识,而且这些知识是我们经济的驱动力。”在三位大师看来,我们的社会最终必将是“知识大生产的社会”。
正如传统机械、电力的发明延展和解放了人类的手脚,云的诞生将更大范围地延展和解放人类的智力。当我们把爆炸性的外部数据储存量(Big Data)和我们所有60亿人大脑里的知识都加在一起时,我们就能得出我们人类的“知识资源总量”(Aggregate Supply of Knowledge,ASK)。并且,我们不单单是在扩大知识资源总量,而且还在改变它的组织、获取的方法。这样一个信息结构、资源和形式重新分类、构造、索引的过程,也是社会知识系统自然进化的过程。
借用德鲁克先生的名言:“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人类社会将变得非常不一样。”当然,通天塔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迈向知识社会之路也不会一马平川,这一过程中最大的约束永远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想象力、智慧和信心的积累。
如果从1911年IBM的前身——“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成立算起,到现在整整一个世纪,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已垂垂老矣,还是仍如日中天?事实上,IT真正革命性的序幕才刚刚拉开,而前行的方向就是知识技术(Knowledge Technology,KT)。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工业革命后西方以文字为载体的知识(书籍等)约每十年翻一番;1970年以后,知识大约每三年就可以翻一番;IDC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信息总量如今每两年就增长一倍。美国南加州大学Martin Hilbert博士的团队在一份报告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整个人类已经存储了295EB容量的信息(仅指世界上的图书馆、电脑、DVD和报纸所包含的数据量)。如果我们将人类的信息数量与地球上的沙粒进行比较的话,那么人类的总信息量是其315倍。如果将295EB的容量完全写入CD光盘中再将所有的光盘一张张叠加起来,那么这样一个光盘叠加起来的圆柱体的高度将比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还要长。
近一个世纪前的1912年,英国皇家海军面临一个选择:英国舰队的未来动力是用本土煤,还是新科技进口油。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力排众议,成就了以油为动力的皇家舰队的海上霸权。“如果信息和数据就是IT时代的海洋,那么云计算就是使得人类能够在这个海洋中遨游的石油。”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曾这样断言。而这个动力之源,将推动人类驶向知识新时代。
如同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已经积累了对煤炭、石油,以及物理、机械方面的知识,而只有真正大规模地运用这些能源,或者对能源成功进行转化,实现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创造和使用,才意味着工业革命的成熟;我们今天的信息革命只走了前半程,也就是信息的累积、创造的手段和技术的储备,伴随着云计算的诞生,已经走到了大规模知识管理、分享、应用和再创造的时候了。
试想一下,难道我们真的需要每家每户都保存一堆硬盘,甚至是DVD刻录盘才能够收藏数据,需要有一台甚至几台装着一大堆需要不断增减或者更新的软件的电脑?难道我们真的确信,不同地域之间永远要存在巨大的差别:小城注定闭塞,边远代表落后,农村一定就是文化的荒漠?还有我们的生活方式、知识传承、财富创造、时间、空间、身份背景和文化环境,所有的这些能否被技术创新有效打破?伴随云计算而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的方式:正如“苹果”所能改变的我们的世界一样,一切皆有可能。
为什么是云计算?
对于云计算的评论,在参加过的种种会议和活动中存在两种最典型的质疑:一是云计算概念模糊,应用存疑。即便存在着很多业内很工整的答案,诸如云就是资源网络可以按需使用、随时扩展的模式;诸如云服务就是虚拟化,是网络计算;诸如云计算就是IASS、PASS、SASS,等等。还可以详细描述云计算就是信息社会的动力系统,类似人类城市化过程的自来水系统,电气化革命中的电力系统。打开龙头,水流出现;按下开关,黑洞洞的房间立即明亮起来。正如1949年约翰·冯诺依曼曾经说过的:“我们用计算机技术所取得的成就似乎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过,人们下这样的断语时应该小心,因为这种话往往在五年之后就会显得相当愚蠢。”
云计算作为一种技术趋势,而不是单一的技术,虚拟化、大数据处理仅是它的一些方面,关于云计算的未来,我们现在还远不能断言。目前的情况正如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们能够看见Email、看见门户、看见论坛,但是我们看不到Google、Twitter、Facebook,今天的云,我们能看到Amazon、Apple、Salesforce,看到云端存储,看到虚拟化,看到终端应用,但在这新旧交替、旭日初升的时候,遥远的地平线上,云疆域的版图还远未完整呈现出来呢。
另一种意见就是云计算只是传统IT下创造的新概念,没有特别创新的东西,远不如对量子计算机这样的东西的探讨来得兴奋。事实是这样吗?自工业社会以来,一般都认为财富的创造是与对能源等生产要素的运用能力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知识社会的曙光降临,数据和信息无疑将成为知识时代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而数据和信息就是云端的构成主体,也将成为其化云为雨,以知识普惠社会的根本。可以说,未来社会的大脑和中枢神经,很可能就是一朵朵的云,整个信息社会的大地,将成为一片片的云,所有的应用和创新,都将搭载其上。这很像《阿凡达》中仙境一样的悬浮山,云平台有可能成为IT结构的基础单位,云时代的每一个人,也都同时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这是人类知识生产和消费方式颠覆性的变革,因为其所能带来的变化也必然是颠覆性的。
建造“通天塔”
《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写道: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通过云计算,人类自己搭建起五彩祥云,和知识时代这个上帝对话。当知识成为社会创造力的源泉,云计算以及随之而来的知识技术(KT)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也许将比工业革命来得震撼得多,它将实现人类知识的大会聚、大整合、大分享和大创造,它就是人类社会另一座通天塔。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云计算不但将改变知识创造、记忆、分享和增值的方式,云也将成为信息社会的本身:云是集群社区、是智能城市、是教育、是医疗,是娱乐、是交通,还是创造的平台,现实社会的种种投影,都将在云端得以呈现;这将是一种知识民主化的过程,社会知识地图的架构、知识资源的分配、人群属性的重建、知识体系的重建都将在云上得到呈现。
同时,以云为基础的知识技术也将改变经济定律,如规模经济,定制化的成本降低(例如Apple Store、Cloud TV等);还将改变众多产业的模式,以往电视、电脑终端到达客户手中,也许可以意味着销售行为的终结,现在,一切才刚刚开始呢;知识技术甚至将改变工业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劳动力、甚至资本的重要性,都可能在知识资本的光芒下黯然失色;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结构和管理方式也会随之改变。而至于现实社会中困扰已久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各种社会鸿沟和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也将在云的时代获得根本改变的可能。
彼得·德鲁克曾坚定地指出,知识就是一切(Knowledge is all)。阿尔文·托夫勒在《财富的革命中》也说道:“第三次即最近的一次财富浪潮,用愈加精深的知识替代工业生产、土地、劳动和资本等各种传统因素。”他提出,知识就是明天经济的“石油”。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描述到“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时也说:“在信息社会中,我们将知识生产系统化了,并扩大了我们的脑力,借用一个工业上的比喻,我们不久就会大量生产知识,而且这些知识是我们经济的驱动力。”在三位大师看来,我们的社会最终必将是“知识大生产的社会”。
正如传统机械、电力的发明延展和解放了人类的手脚,云的诞生将更大范围地延展和解放人类的智力。当我们把爆炸性的外部数据储存量(Big Data)和我们所有60亿人大脑里的知识都加在一起时,我们就能得出我们人类的“知识资源总量”(Aggregate Supply of Knowledge,ASK)。并且,我们不单单是在扩大知识资源总量,而且还在改变它的组织、获取的方法。这样一个信息结构、资源和形式重新分类、构造、索引的过程,也是社会知识系统自然进化的过程。
借用德鲁克先生的名言:“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人类社会将变得非常不一样。”当然,通天塔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迈向知识社会之路也不会一马平川,这一过程中最大的约束永远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想象力、智慧和信心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