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除了梳理、提炼出文本的原始价值,更应该梳理出文本的教学价值。
具体到《燕子专列》这个文本,哪些语文知识、语言现象、语文技能是应当传授给学生的?
一、 这个文本具有哪些语文知识、语言现象
一个文本,是语文知识的全息载体,在此自然无法也无力对文本所体现的全息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只能是说比较突出的课程视野下的语言现象。
生字
本课的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会认读的字,分别是:欧、洲、瑞、启、殊、骤、跋、涉、濒、覆、厢。
词语
本课出现了比较多的新词语:专列、启程、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覆盖、呼吁、皑皑白雪。
结构
本篇文章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描绘了站台的情景,在叙述为什么要用专列送燕子,这样的叙述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张力。
之后文章交代了为什么要用专列送燕子,接着叙述了政府和民众怎么救护燕子,特别对贝蒂进行了细腻的描写,突出了瑞士和民众是如何爱护动物,文章的结尾回应开头,点明文章的主旨,人类对燕子的友情、关爱和呵护。
叙述手法
文章对与燕子的遭遇交代很清晰。一连用了几个词语来形容紧迫的境遇:
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疲劳、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花了大量的笔墨对民众的行为进行描绘。第三自然段主要是一种概括的叙述,描述整个民众在此件事件中的表现。而到了第四自然段则详细地描述了一个叫贝蒂的小女孩是怎么样救护燕子的,细腻地描写让读者为之心动。
概括地写群像,从“面”进行叙述,具体地描写个体,从“点”上进行描绘,这是作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尤其是进行场面描写时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法。
在对群像和个体进行描写的时候,特别注重了环境的描写:“冒着严寒,顶着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这些环境的描写凸显了人们和小贝蒂对燕子的关爱之心。
二、 这个文本的哪些语文知识、语言现象、语文技能是最核心的
这么多的语文知识和语言现象,是不是一股脑地给学生呈现呢?一节课的时间是常量,在有限的时间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选择。
选择的依据是什么?郑桂华教授提出了“核心语文教学价值”的概念。
也就是是核心的教学价值必须是语文的、这个文本所特有的、可以统领整个文本教学的、具有可迁移性的语言知识和语文技能。
按照这一说法,具体到《燕子专列》一文,什么才是本课教学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呢?
倒叙的写法,点面结合的描述方法,是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言语表达形式,是这一篇文章的 “文本密妙”。
从这个角度来说,倒叙,点面结合,环境描写这些语言现象虽然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更经典的文章体现,但是作为第一次的接触,让学生认识这些语言现象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 这个文本的哪些语文知识、语文现象、语文技能是符合三年级学生的
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教学目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定位、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的助读系统,可以得出,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体会关键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是这篇课文教学的训练重点。
根据这些定向要求,我们可以梳理出本文核心教学价值的选择。
其一,倒叙手法,牵涉到学生对整个文本的把握和处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个叙述手法不具备可迁移性。
其二,点面结合,概括与具体的写法。人教版教材在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才安排场面描写,涉及点面结合。
其三,环境描写。本篇课文所发生的事情就是源于极端的天气,在极端的天气中也近见人们的爱心和悲悯情怀。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提炼出本课教学的重点:紧扣描写恶劣环境的词句,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具体到《燕子专列》这个文本,哪些语文知识、语言现象、语文技能是应当传授给学生的?
一、 这个文本具有哪些语文知识、语言现象
一个文本,是语文知识的全息载体,在此自然无法也无力对文本所体现的全息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只能是说比较突出的课程视野下的语言现象。
生字
本课的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会认读的字,分别是:欧、洲、瑞、启、殊、骤、跋、涉、濒、覆、厢。
词语
本课出现了比较多的新词语:专列、启程、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覆盖、呼吁、皑皑白雪。
结构
本篇文章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描绘了站台的情景,在叙述为什么要用专列送燕子,这样的叙述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张力。
之后文章交代了为什么要用专列送燕子,接着叙述了政府和民众怎么救护燕子,特别对贝蒂进行了细腻的描写,突出了瑞士和民众是如何爱护动物,文章的结尾回应开头,点明文章的主旨,人类对燕子的友情、关爱和呵护。
叙述手法
文章对与燕子的遭遇交代很清晰。一连用了几个词语来形容紧迫的境遇:
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疲劳、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花了大量的笔墨对民众的行为进行描绘。第三自然段主要是一种概括的叙述,描述整个民众在此件事件中的表现。而到了第四自然段则详细地描述了一个叫贝蒂的小女孩是怎么样救护燕子的,细腻地描写让读者为之心动。
概括地写群像,从“面”进行叙述,具体地描写个体,从“点”上进行描绘,这是作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尤其是进行场面描写时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法。
在对群像和个体进行描写的时候,特别注重了环境的描写:“冒着严寒,顶着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这些环境的描写凸显了人们和小贝蒂对燕子的关爱之心。
二、 这个文本的哪些语文知识、语言现象、语文技能是最核心的
这么多的语文知识和语言现象,是不是一股脑地给学生呈现呢?一节课的时间是常量,在有限的时间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选择。
选择的依据是什么?郑桂华教授提出了“核心语文教学价值”的概念。
也就是是核心的教学价值必须是语文的、这个文本所特有的、可以统领整个文本教学的、具有可迁移性的语言知识和语文技能。
按照这一说法,具体到《燕子专列》一文,什么才是本课教学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呢?
倒叙的写法,点面结合的描述方法,是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言语表达形式,是这一篇文章的 “文本密妙”。
从这个角度来说,倒叙,点面结合,环境描写这些语言现象虽然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更经典的文章体现,但是作为第一次的接触,让学生认识这些语言现象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 这个文本的哪些语文知识、语文现象、语文技能是符合三年级学生的
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教学目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定位、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的助读系统,可以得出,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体会关键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是这篇课文教学的训练重点。
根据这些定向要求,我们可以梳理出本文核心教学价值的选择。
其一,倒叙手法,牵涉到学生对整个文本的把握和处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个叙述手法不具备可迁移性。
其二,点面结合,概括与具体的写法。人教版教材在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才安排场面描写,涉及点面结合。
其三,环境描写。本篇课文所发生的事情就是源于极端的天气,在极端的天气中也近见人们的爱心和悲悯情怀。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提炼出本课教学的重点:紧扣描写恶劣环境的词句,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