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形神俱佳的明代青铜伎乐俑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ong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俑,也叫偶人,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使用极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其最早来源于我国奴隶制时期的人殉制度,而到了封建社会,用人物俑随葬逐渐代替了残酷野蛮的殉人仪式,体现了社会正逐步进入文明时代,使用人偶陪葬也由贵族阶层扩展到一般财力殷实的地主阶层中。从现有资料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过关于俑的随葬。俑按照制作材料可分为陶俑、木俑、石俑、铜俑等,其中以陶俑居多;按照用途可分为仪仗俑、兵马俑、镇墓俑、生肖俑、伎乐俑等。我国目前已知闻名全国的俑的出土有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徐州狮子山兵马俑、成阳杨家湾兵马俑等殉葬。而乐俑发现最早的当为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击鼓说唱俑,该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状,正忘情地进行说唱表演,其手舞足蹈的形态,眉飞色舞的表情,反映了东汉时期高超的陶塑艺术水平(图1)。
  陕西省扶风县博物馆收藏有一组明代青铜伎乐俑,共10件。她们如一支古代女子乐队,形态各异,生动自然,手执箫、笙、笛、鼓、琴等乐器,神态端庄安详,衣着线条流畅,仿佛鼓瑟再起,笙箫袅袅,正在演奏美妙的音律,再现古乐之神韵,也使我们不觉陶醉于优美的旋律想要走进她们之中。
  持盘献桃俑(图1) 高20.7厘米,重1.1千克。俑头挽高发髻,髻上有簪,双耳有坠饰。上身着云纹披肩,披肩下着紧身衣。下身着长裙,腰束带,双手向左持盛放寿桃的献盘,作供奉状,身体前倾,立于饰卷云纹、四面有镂空束腰方座上。
  持盘献佛手俑(图2) 高20.8厘米,重1.05千克。俑头挽高发髻,髻上有簪,双耳有坠饰。上身着云纹披肩,披肩下着紧身衣。下身着长裙,腰束带,两飘带由双肩自然飘垂于膝下,双手向右持盛放佛手的献盘,作供奉状,身体前倾,立于饰卷云纹、四面镂空的束腰方座上。
  吹箫俑(图3) 高20.7厘米,重1.1千克。俑头挽高髻,髻上有簪花,双耳有坠饰。上身着云纹披肩,披肩下着紧身衣。下身着长裙,腰束带,两飘带由双肩婉转飘垂于足下,中间有飘带系成蝴蝶形状,双手执箫怍吹奏状,身体前倾,立于饰卷云纹、四面镂空的束腰台座上。
  吹笙俑(图4) 高20.8厘米,重1.05千克。俑头挽高髻,髻上有簪花,双耳有坠饰。上身着云纹披肩。下身着长裙,腰束带,飘带从肩部挽人臂间及腰间自然飘垂于脚下。两手腕稍向左部、向上并列合捧笙于胸前作吹奏状,上身前倾,立于饰卷云纹、四面镂空的束腰台座上。
  吹笛俑(图5) 高20.8厘米,重1.05千克。俑头挽高髻,髻上有簪花,双耳有坠饰。上身着云纹披肩。下身着长裙,腰束带,飘带自双肩挽入臂间及腰间自然飘垂于脚下,双臂弯曲,手上持笛子作吹奏状,身体前倾,立于饰卷云纹、四面镂空的束腰台座上。
  弹琴俑(图6) 高20.8厘米,重1.05千克。俑头挽高髻,髻上有簪,双耳有坠饰。侧身而立。上身着云纹披肩。下身着长裙,腰束带,飘带由双肩绕于脑后自然飘于脚旁,并有飘带系成蝴蝶结式垂于裙边,双手抱琴作弹奏状,站立于饰卷云纹、四面镂空的束腰台座上。
  琵琶俑(图7) 高21厘米,重1.25千克。俑头挽高髻,髻上插簪,双耳有饰坠,面带笑容。上身着云纹披肩。下身着长裙,腰束带,两飘带从双肩绕于臂间自然飘垂于足下。她的姿态充满动感,怀抱琵琶,左手扬起扶着琵琶柄端,右手抚弦,好似有悠扬乐音正从手中流泻而出。上身前倾,站立于饰卷云纹、四面镂空束腰台座上。
  击鼓俑(图8) 高20.8厘米,重1.05千克。俑头挽高髻,髻上有簪,双耳有坠饰。上身着云纹披肩。下身着长裙,腰束带,两飘带由双肩自然飘垂于足下,腰间有飘带系成蝴蝶形状自然飘于裙上。左手持鼓,右手持槌,作敲击状,上身前倾,站于饰卷云纹、四面有镂空束腰台座上。
  击钹俑(图9) 通高20.5厘米,重1.05千克。俑头挽高髻,髻上插有簪花,双耳有坠饰。上身着云纹披肩。下身着长裙,腰束带,两飘带由双肩自然飘垂于足下,两臂前屈等高,双手持钹,作合击状。上身前倾,站于饰卷云纹、四面镂空的束腰台座上。
  敲锣俑(图10) 高20.8厘米,重1.1千克。俑头挽高髻,髻上有簪花,双耳有坠饰。上身着云纹披肩。下身着长裙,腰束带,一细带系成蝴蝶结式垂于膝前,两飘带由双肩自然飘垂于足下。左手持锣,右手执槌,作敲击状,上身前倾,站于饰卷云纹、四面镂空的束腰台座上。
  这批伎乐俑造型生动,面容神态刻划栩栩如生,服饰花纹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让人仿佛看到丝竹齐鸣、轻歌曼妙的快乐场景。结合俑所端献的寿桃、佛手等暗示长寿寓意看,应该是表现墓主人在寿庆之日宴乐宾朋的场景。在同一时期全国各地的墓葬中也曾出土过此造型的伎乐俑,如在西安市南郊明代上洛县主墓中就曾发现有彩绘木俑;上世纪60年代在河南洛阳老城北劳砖厂明代墓葬中,收集到的16件陶俑中就发现存在陶乐俑陪葬的情况;在江西南城明益庄王墓出土的人物俑中除了骑马俑外还有吹号俑(唢呐)、敲锣俑、击鼓俑、吹笛俑等,结合墓葬的形制和墓主的身份来看,这些陪葬伎乐俑的墓主大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青铜质的明器,说明墓主的社会地位更高。陕西扶风县博物馆馆藏的这批伎乐俑原出土地不详,但可推测也应属于墓葬出土,所表现的祝寿场面,展示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伎乐俑作为随葬明器的一种,不仅充分显示出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场景,而且体现出当时社会中资财殷实的地主官僚阶层使用乐伎的社会风气。墓葬中使用陪葬乐人俑是对商周时期贵族钟鸣鼎食生活的继承和延续,同时从其衣纹简洁、裙袂飘飘的动感效果上看,当时的工艺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明代青铜人物造像中的上乘之作,对研究明代青铜铸造工艺、服饰文化、音乐舞蹈及民俗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责编:禹默)
其他文献
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可以说是名闻天下。其实还有比古老的丝路更要早几千年的贸易通道值得我们去了解,这就是“丝绸之路”的前身——“玉石之路”。  2002-200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CCTV联合组织科考队,就“玉石之路”探源进行了一次科学考察,他们进入大
期刊
中国古人将玉石视为最珍贵的材质,远远超过金银铜铁。早在新石器时代,制作玉器和石雕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和精良。对玉石的喜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玉石情有独钟。早期玉石多用作礼器(例如玉璧和玉琮)、饰物、小型雕刻品以及各类兵器。玉石质地坚硬,因此新石器时代常以玉刀为武器,不过玉刀通常用作官阶或军衔之象征。  近日,佳士得拍卖公司在拍卖会上拍出几件国外收藏家收藏的高古玉,国内
期刊
各种青铜动物造型千姿百态,十分华丽,凝重中又蕴含着神秘,仿佛把人们带到了3000年前的动物世界。这些接近动物原形的酒器以尊为主,采取写真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利用了动物的各个部位,独具匠心地实现了酒器的实用功能和艺术的美观效应。  眉县出士的西周盠驹尊  驹尊昂首挺胸,竖耳垂尾,背有可以开合的小兽钮盖,腹两侧和盖钮上饰涡纹和云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剪鬃束尾,稚气十足,活泼可爱。  岐山出土的西
期刊
粉彩是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粉彩瓷是在高温烧制的白瓷胎釉面上,施以玻璃白与传统彩料,再低温烧制的釉上彩瓷。  清代康熙晚期,制瓷工匠在珐琅彩和康熙五彩基础上创烧了粉彩这一新品种,它萌芽于清代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时期,到了乾隆年间更是得到了极盛的发展,故《陶雅》称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  康熙晚期烧制成功的粉彩瓷器属于草创阶段
期刊
常见年轻人追星,多有些不可理解,暗想他们年少轻狂,易对明星喜欢、崇拜,从而追逐。其实所谓明星也没什么,不过有某种超越一般的特长或能力者,何必狂热地追、苦心地恋呢!人上了一定年纪,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那种激情慢慢会平淡下来。喜好还会有,只是会顺其自然,不会强迫或任性于某事、某物、某人,自我最终是更重要的。  玩藏浅绛的追星十分普遍,什么几大家、几文士或自己特喜欢的画师、画作,皆会在我们心中放大、膨胀
期刊
清初有一款民窑青花瓷画很别致(图1):净素的器物内底上画着一张香几,香几上安放一只香炉,香炉中有一两缕青烟在袅袅燃升(见图2图10)。这幅看似简单的瓷画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流行一时,表明它的内涵其实并不简单。那么,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寓意呢?本文对此试作探讨。  中国古代一直有焚香的习俗。最早的相关记录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当年尧舜禅让,舜接帝位后,“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见《尚书·舜典篇》)文
期刊
宋瓷追求的是一种生活品味,一茶、一盏、一香器无不精巧玲珑,釉色、造型无不叹为观止,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观,就是当代艺术大师也望其项背。  宋人其实是用最简单的方、圆、素、朴、拙来表现质感和单纯。烧一件单色釉瓷器,用最简单的造型,最常见的青色来表现其美。其作品胜过当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佳作,“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就是宋人的至美追求。  他们的艺术创意完全摆脱了唐耀眼的花花绿绿和绚丽多彩
期刊
所谓界画,是指用界笔、直尺相互配合划线的绘画方法。鲁迅曾在《致魏猛克信》里说:“古人之‘铁线描’,在人物虽不用器械,但有屋宇之类,是利用器械的,我看是一枝界尺,还有一枝半圆的木杆,将这靠住毛笔,紧紧捏住,挨了界尺划过去,便既不弯曲,又无粗细了。这种图,谓之‘界画’”。中国的界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界画已达高峰,它是中国画的一种,主要以描绘山水楼阁为主。几百年来,它已成为中国古典山水画
期刊
中国历史上的元代,虽然国运不足百年,但它在绘画上却是个成就斐然可观的王朝。其绘画在继承唐、五代、两宋传统基础上,又进一步有了创新和发展。题材上,有山水、竹石、梅兰,尤其山水为主要绘画内容;画格上,突出作品的文学性,强调绘画中的书法趣味与诗、画相结合,融于一体;画风上,重视“古意”和“士气”;理论上,既继承宋代苏轼、米芾、文同等文人画家的优秀传统,神似胜于形似,又发展了以简逸为上,把自然景物当作抒发
期刊
初冬微寒,闲坐把玩几件浅绛瓷器,方器、圆器、立器、趴器,凸的、凹的、粗的、细的、溜的、涩的……磕着手的都是说不确切的愉悦。无需与人言说,也无人言说,不自觉、不经意地东摸摸、西转转,亲近着这些来之辽远的“朋友”,真切的沁凉从指头传到神经,奇异的手感触动着一个词蹦出来——“手工”。  手工又是一种具体的技术、技能,需要师徒传承过程,需要勤勉坚韧的毅力和踏实虔诚的态度,如十年磨一剑的功夫积累,“匍匐”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