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者道德意识之建构

来源 :现代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lfxzq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升学习者的学习道德修养,需要构建以学习责任感、学习使命感、学习敬畏感和学习幸福感为体系的学习者道德意识基本框架,以培养有操守的学习者为目标.学习责任感是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和行为的底线要求,是对其履行应尽学习义务提出的硬性指标;学习使命感是由学习责任感升华而产生出的一种更具社会意义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学习敬畏感要求以虔诚之心对待学习活动,倡导学习者养成尊师重道和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学习幸福感是学习道德情感体验的终极追求,它关注学习给学习者个体带来的获得感和意义感.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思潮在高校中的不断融入,人们逐步意识到正确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备正向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谋求的价值信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高校基础课,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能力教育和课程建设,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普通生物学是一门基础课,以“普通生物学”课程作为案例,深入研究分析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环节设计、教学互动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通过对全国范围内43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和内容分析,发现集团化办学政策出台的数量较少且层次不高、政策工具使用比例结构存在差异性以及政策工具与内容间适切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首先应尽快出台国家级集团化办学政策,不断完善地方政策;其次,优化政策工具组合,适当增加激励型工具、权威型工具以及系统变革工具的使用频次;最后,增强政策工具与政策内容的适切性,在资源共享要素中增加权威型工具和激励型工具的使用,促进优质资源能够得到有效流动;在组织保障要素中增加权威型和
被吉登斯称为"数字化大流行病"的新冠疫情,重组了移动性空间,重塑了移动性政治,也改变着移动性文化,考验着各国"移动性"治理的能力.中国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抗疫实践,立足数字化社会现实,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媒介技术成果,创新移动性治理方式,科学有效阻断病毒"移动"和"传播",为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交织下的"移动性"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模式和经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图像和视频已经成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如何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处理这些信息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3D人体姿态估计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用于模拟人类视觉对于多媒体信息中人体信息的认知过程。但是3D人体姿态估计受到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图像中的特征未被深度探索,所以本文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来对于网络进行改进,从而灵活捕捉图像全局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
学位
在声音传播研究领域,空间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智能传播时代声音传播效果如何提升,需要在主体性认知层面做出积极的推动,而媒介传播中,声音的日常化存在被"漠视"是一种常态.从声音的存在方式以及声音与主体的关联层面,探讨声音传播的本质、声音传播的空间性及其建构.声音在本质上是空间的,声音通过隐喻的方式暗示了空间关联;声音的空间化建构,确定了主体与空间的关联方式,进而促进主体与空间的对话;声音的空间化建构形成了主体与空间的弥合统一,强化了个体存在的"实在感";声音传播通过多种表现形态形成了主体意识存在的场域,重视声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撤点并校背离了全面调整乡村学校布局的初衷,产生了一定的价值误区,同时对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价值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小班化教学、开展劳动教育、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促进社会教育公平和乡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但在深度教学、财政资金、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存在困境.因此,需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相关制度,增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乡村小规
行为感知是机器分析和理解人或者动物等对象行为特征的方法。基于Wi-Fi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的行为感知技术具有低成本、覆盖广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基于Wi-Fi 的行为感知受信道带宽、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感知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针对商用Wi-Fi设备在行为感知中的局限性,以聚合带宽和多设备协作为例分别展开研究,旨在提升基于Wi-Fi
科学论证是科学思维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有效的科学论证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概念建构过程.如何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有效地融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科学论证过程,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是当下生物学科课程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PCRR科学论证教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模型内学生论证的四阶段,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教师启发行为框架,结合高中生物教材,对科学论证过程中的教师启发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
教学等待是教师课堂中做出的适当时间的等待,且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特征的一种教学艺术.教学等待有益于学生树立自信、促进个体不断发展;有利于启发法的应用,催发个体的深层学习;有助于教学要素融合,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但目前课堂提问、自主学习和反馈等教育环节中均存在“教学不等待”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合理利用等待时间、把握教学生成、设置教学情景等教学等待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