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电力系统容易发生的误入带电间隔及误登带电杆塔的事故,提出了一种对电力设备命名编号管理的方法,通过对设备唯一的编码管理,现场人员可以通过扫描器解读设备编码,清楚核对设备,避免误入带电间隔进行相关误操作,以及通过远程信息传播到监控平台,达到有效控制现场操作人员工作位置是否正确的目的。
关键词:电力设备;编码管理;远程控制;防误入带电间隔
作者简介:要粮安(1973-),男,山西太谷人,晋中供电分公司输电工区,工程师;王建平(1961-),男,山西原平人,晋中供电分公司输电工区,高级技师。(山西 晋中 03060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115-01
在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中,人员误操作、误入带电间隔的事件时有发生,每年都会发生相关的人员触电事故,究其原因,是没有树立牢固的“安全第一”的思想,作业人员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误入带电间隔,进行相关的带负荷误操作,误登带电杆塔等,类似事件的控制措施可谓相当严格,可还是有该事件发生。如何能有效监督作业人员现场作业范围,控制其正确进入作业点,就成为避免误入带电间隔,误登带电杆塔的有效途径。
一、误入带电间隔事例分析
发生误操作误入带电间隔的事故,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脱离不了人的关系,每一次该类事故的发生都有共同特点。根据某省南部电网事故统计分析资料表明,1989年至2009共发生5种电气误操作事故43起。其中带接地线(接地刀闸)合断路器(开关)、隔离开关(刀闸)14起;误入带电间隔12起;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7起;误分、误合断路器(开关)6起;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刀闸)4起。下面以具体实例说明。
1.事例分析
某日,某变电站Ⅰ号变压器大修,三侧断路器断开解除备用。10kV西母检修试验,并办理了工作票。9时30分,试验人员要求拆除3号接地线,合上101断路器及101西、101甲隔离开关。正值班员按要求完成了上述操作,但操作未使用操作票,只在值班记录上做了记录。试验结束后,未拉开101断路器及其前后隔离开关。12时,副站长刘某某等来接班,交班记录中写明3号接地线在使用中,但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主控制室模拟板上101断路器在开路状态,也与现场实际不符,交接就按记录交接。12时02分,检修试验工作结束,在工作票备注栏中注明Ⅰ号主变压器在检修,母线检修试验结束后,组织了验收。12时20分调度下令,用断路器“李100”送“西母”(有操作票),完成后“西母”带电。次日,刘、韩两位站长议论101断路器窥视灯缺灯泡,不知是卡口还是螺口,说去看看。此时刘显然忘记了101断路器在合闸状态,盲目进入柜内,等韩某某到柜前时刘已触电烧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2.暴露出的问题
首先,违反《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不论高压设备带电与否,值班人员不得单独移开或越过遮栏进行工作,若有必要移开遮栏时,必须有监护人在场……”的规定,单独打开网门进入柜内,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其次,是无票操作,也未校正模拟板,耐压试验结束后,虽然办理了工作票终结手续,但设备却未恢复原来状态,造成模拟板与实际不符,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第三,是工件作风不严肃,操作检查不认真。调度员下令用“李100”断路器送电时,操作票的第一项就是检查设备状态,如按操作项目认真去检查,有可能发现问题不会导致刘某某触电,而检查流于形式,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第四,是事故暴露出该变电站执行规程、制度不严肃、不认真,工作有始无终,中间还缺少检查,本次操作实属严重违章作业。
在电力生产中,由于运行人员和检修人员的疏忽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时有发生误入带电间隔的触电事故,这种事故给我们血的教训是极深刻的。为防止误入带电间隔,人们想出了种种防误措施和方法:如用电磁锁、程序锁、铁挂锁等将带电间隔锁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误入带电间隔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主要缺点就是一旦操作人员失误或检修人员以及其他人员误将门打开进入带电间隔时,一方面不能跟踪作业人员实时状态,另一方面是不能直接用声效等手段进行提醒。
二、防误入带电间隔系统的研讨
为防止误操作导致的设备经济损失及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安装运用防误闭锁已成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措施,电力系统的“五防”指的是:(1)防止误分、误合断路器;(2)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3)防止带电挂接地线(或合接地刀闸);(4)防止带接地线(或未拉开接地刀闸)合隔离开关;(5)防止误入带电间隔。“五防”中除第一个之外,其它“四防”要求采用强制性闭锁。从执行角度看,这“五防”都是针对人的操作而设置,关键还是的控制好人的现场行为,如何有效控制人的行为,如何知道操作人员是否正确解锁,正确核对操作设备呢?通常进行操作由双人进行,一人唱票、一人操作,执行完一项再执行一项。所以以上的安全控制完全取决于现场两个操作人员,从控制角度看,缺少技术控制措施。简单地说,就是缺少程序化的电脑控制。若能将现场人员执行程序通过微电脑指导进行,将大大避免误操作的发生,而“防误入带电间隔系统”就是基于此的研究。
1.电力设备编码引入条形码管理的优点
我们这里所说的电力设备编码管理,是指将电力设备一一编制条形码,其条形码标贴于设备显著处,便于人们扫描解读。
2.条形码的应用简介
条形码或条码(barcode)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常见的条形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和白条(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引入条形码可以标出电力设备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分类号、类别、日期等信息,十分便于现场人员解读设备信息。
3.条形码引入电力设备管理的优点
电力设备用条形码管理的技术基本已经实现,在这里提出的是将已经实现的电力设备条形码管理系统中设备编码,制作成条形码张贴于电力设备显著出,这样有几个优点:
(1)便于设备维护人员,检修人员随时用扫描器,读取设备信息。(2)扫描后,通过微电脑显示设备运行参数,实现设备运行数据与设备现场运行状况的多种对比。(3)读取信息后,可以防止设备维护、维修人员走错设备间隔,误入带电间隔。若读取信息与实际工作设备不符时,可以及时发现,杜绝进行下一步工作。
4.防误入带电间隔系统介绍
防误入带电间隔系统主要就是从现场人员进入设备区,识别设备开始一点入手,控制作业人员的每一项工作。该系统主要由集控中心,个人微电脑,扫描器,信息传输等几部分组成。集控中心下达操作任务,同时将相关操作信息录入个人微电脑,操作人员履行完准备工作后,抵达设备区,扫描器读取设备信息,信息在个人微电脑中分析,发出指令是否正确,提示下一步操作,扫描器读取的信息同时被传回集控中心电脑,集控中心电脑进行分析,判断操作人员是否进入正确位置。若位置正确,则不发出提示,不正确则通过个人微电脑发出第二次预警提示,制止操作人员进行下一步操作。每进入一个设备区或每操作一个设备都要用扫描器读取信息,通过个人微电脑、集控中心电脑判断正确后在进行下一项,直至整个操作结束。也就是说拉开开关解锁后,还需读取开关信息,信息传回后由个人微电脑、集控中心电脑进行双重监控判别后,再进行操作,拉合刀闸的操作亦如此。
三、防误入带电间隔系统应用及前景
1.实时监控性强
此系统的使用将大大降低现场操作人员监管缺失的不足,不仅仅是监护人对操作人员的一举一动进行监督,而且可以通过设备信息发送、核对、校验来指导现场操作人员。
2.便于指导现场检修人员的每一项操作
通过核对设备达到清楚指导操作人员进行每一项操作,改变原先的人员监督,实现微电脑监督,这样避免出错率,可以大大控制误入带电间隔事故的发生。
3.需修改相应规程
若该系统真正纳入现场操作环节,还需对《安规》、《现场规程》等做相应修改,使之更具有强制性,更具有指导性。
4.防误入带电间隔系统的引申应用
在电力系统中,防止人身事故的重要举措就是加强监护。防止误登带电杆塔,防止误入带电间隔等“五防”或“六防”工作一直以来是防范重点,单靠人力来实现监护监督未免有所缺失,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进行“防误登带电杆塔,防误入带电间隔……”势在必行。该系统就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并以“防误入带电间隔”为例,逐步将其推广至所有防止电力员工误操作的工作中去。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电力设备;编码管理;远程控制;防误入带电间隔
作者简介:要粮安(1973-),男,山西太谷人,晋中供电分公司输电工区,工程师;王建平(1961-),男,山西原平人,晋中供电分公司输电工区,高级技师。(山西 晋中 03060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115-01
在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中,人员误操作、误入带电间隔的事件时有发生,每年都会发生相关的人员触电事故,究其原因,是没有树立牢固的“安全第一”的思想,作业人员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误入带电间隔,进行相关的带负荷误操作,误登带电杆塔等,类似事件的控制措施可谓相当严格,可还是有该事件发生。如何能有效监督作业人员现场作业范围,控制其正确进入作业点,就成为避免误入带电间隔,误登带电杆塔的有效途径。
一、误入带电间隔事例分析
发生误操作误入带电间隔的事故,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脱离不了人的关系,每一次该类事故的发生都有共同特点。根据某省南部电网事故统计分析资料表明,1989年至2009共发生5种电气误操作事故43起。其中带接地线(接地刀闸)合断路器(开关)、隔离开关(刀闸)14起;误入带电间隔12起;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7起;误分、误合断路器(开关)6起;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刀闸)4起。下面以具体实例说明。
1.事例分析
某日,某变电站Ⅰ号变压器大修,三侧断路器断开解除备用。10kV西母检修试验,并办理了工作票。9时30分,试验人员要求拆除3号接地线,合上101断路器及101西、101甲隔离开关。正值班员按要求完成了上述操作,但操作未使用操作票,只在值班记录上做了记录。试验结束后,未拉开101断路器及其前后隔离开关。12时,副站长刘某某等来接班,交班记录中写明3号接地线在使用中,但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主控制室模拟板上101断路器在开路状态,也与现场实际不符,交接就按记录交接。12时02分,检修试验工作结束,在工作票备注栏中注明Ⅰ号主变压器在检修,母线检修试验结束后,组织了验收。12时20分调度下令,用断路器“李100”送“西母”(有操作票),完成后“西母”带电。次日,刘、韩两位站长议论101断路器窥视灯缺灯泡,不知是卡口还是螺口,说去看看。此时刘显然忘记了101断路器在合闸状态,盲目进入柜内,等韩某某到柜前时刘已触电烧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2.暴露出的问题
首先,违反《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不论高压设备带电与否,值班人员不得单独移开或越过遮栏进行工作,若有必要移开遮栏时,必须有监护人在场……”的规定,单独打开网门进入柜内,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其次,是无票操作,也未校正模拟板,耐压试验结束后,虽然办理了工作票终结手续,但设备却未恢复原来状态,造成模拟板与实际不符,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第三,是工件作风不严肃,操作检查不认真。调度员下令用“李100”断路器送电时,操作票的第一项就是检查设备状态,如按操作项目认真去检查,有可能发现问题不会导致刘某某触电,而检查流于形式,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第四,是事故暴露出该变电站执行规程、制度不严肃、不认真,工作有始无终,中间还缺少检查,本次操作实属严重违章作业。
在电力生产中,由于运行人员和检修人员的疏忽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时有发生误入带电间隔的触电事故,这种事故给我们血的教训是极深刻的。为防止误入带电间隔,人们想出了种种防误措施和方法:如用电磁锁、程序锁、铁挂锁等将带电间隔锁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误入带电间隔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主要缺点就是一旦操作人员失误或检修人员以及其他人员误将门打开进入带电间隔时,一方面不能跟踪作业人员实时状态,另一方面是不能直接用声效等手段进行提醒。
二、防误入带电间隔系统的研讨
为防止误操作导致的设备经济损失及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安装运用防误闭锁已成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措施,电力系统的“五防”指的是:(1)防止误分、误合断路器;(2)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3)防止带电挂接地线(或合接地刀闸);(4)防止带接地线(或未拉开接地刀闸)合隔离开关;(5)防止误入带电间隔。“五防”中除第一个之外,其它“四防”要求采用强制性闭锁。从执行角度看,这“五防”都是针对人的操作而设置,关键还是的控制好人的现场行为,如何有效控制人的行为,如何知道操作人员是否正确解锁,正确核对操作设备呢?通常进行操作由双人进行,一人唱票、一人操作,执行完一项再执行一项。所以以上的安全控制完全取决于现场两个操作人员,从控制角度看,缺少技术控制措施。简单地说,就是缺少程序化的电脑控制。若能将现场人员执行程序通过微电脑指导进行,将大大避免误操作的发生,而“防误入带电间隔系统”就是基于此的研究。
1.电力设备编码引入条形码管理的优点
我们这里所说的电力设备编码管理,是指将电力设备一一编制条形码,其条形码标贴于设备显著处,便于人们扫描解读。
2.条形码的应用简介
条形码或条码(barcode)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常见的条形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和白条(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引入条形码可以标出电力设备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分类号、类别、日期等信息,十分便于现场人员解读设备信息。
3.条形码引入电力设备管理的优点
电力设备用条形码管理的技术基本已经实现,在这里提出的是将已经实现的电力设备条形码管理系统中设备编码,制作成条形码张贴于电力设备显著出,这样有几个优点:
(1)便于设备维护人员,检修人员随时用扫描器,读取设备信息。(2)扫描后,通过微电脑显示设备运行参数,实现设备运行数据与设备现场运行状况的多种对比。(3)读取信息后,可以防止设备维护、维修人员走错设备间隔,误入带电间隔。若读取信息与实际工作设备不符时,可以及时发现,杜绝进行下一步工作。
4.防误入带电间隔系统介绍
防误入带电间隔系统主要就是从现场人员进入设备区,识别设备开始一点入手,控制作业人员的每一项工作。该系统主要由集控中心,个人微电脑,扫描器,信息传输等几部分组成。集控中心下达操作任务,同时将相关操作信息录入个人微电脑,操作人员履行完准备工作后,抵达设备区,扫描器读取设备信息,信息在个人微电脑中分析,发出指令是否正确,提示下一步操作,扫描器读取的信息同时被传回集控中心电脑,集控中心电脑进行分析,判断操作人员是否进入正确位置。若位置正确,则不发出提示,不正确则通过个人微电脑发出第二次预警提示,制止操作人员进行下一步操作。每进入一个设备区或每操作一个设备都要用扫描器读取信息,通过个人微电脑、集控中心电脑判断正确后在进行下一项,直至整个操作结束。也就是说拉开开关解锁后,还需读取开关信息,信息传回后由个人微电脑、集控中心电脑进行双重监控判别后,再进行操作,拉合刀闸的操作亦如此。
三、防误入带电间隔系统应用及前景
1.实时监控性强
此系统的使用将大大降低现场操作人员监管缺失的不足,不仅仅是监护人对操作人员的一举一动进行监督,而且可以通过设备信息发送、核对、校验来指导现场操作人员。
2.便于指导现场检修人员的每一项操作
通过核对设备达到清楚指导操作人员进行每一项操作,改变原先的人员监督,实现微电脑监督,这样避免出错率,可以大大控制误入带电间隔事故的发生。
3.需修改相应规程
若该系统真正纳入现场操作环节,还需对《安规》、《现场规程》等做相应修改,使之更具有强制性,更具有指导性。
4.防误入带电间隔系统的引申应用
在电力系统中,防止人身事故的重要举措就是加强监护。防止误登带电杆塔,防止误入带电间隔等“五防”或“六防”工作一直以来是防范重点,单靠人力来实现监护监督未免有所缺失,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进行“防误登带电杆塔,防误入带电间隔……”势在必行。该系统就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并以“防误入带电间隔”为例,逐步将其推广至所有防止电力员工误操作的工作中去。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