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耐读却不易读的书。正如它的译者徐迟先生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阅读之前请把您的心安静下来……”
我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是集中了几个夜晚,不作任何思索地通读一遍,再逐章逐段地研读它。我发现,这是一种有益的读法:那贯通于整部书的神韵风味,在通讀时,已有大概的领略,再作细部的品味,便不会陷入迷茫与偏激,便可以透过字纸而把握灵魂。这种把握,其实是一种自觉地寻求灵魂碰撞的过程,亦是一种自觉地体味与受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思想的过程:梭罗给你的是一个指引,走出迷津,灵魂顿开并得以升华的却是读者本人。
一
《瓦尔登湖》是梭罗关于“我”的书。他写的不是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而是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好像是要从远方寄给他的亲人。他写这些篇章的时候,正孤独地生活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岸上自己亲手建筑的木屋里,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二
人,都希望自己一生下来就有所拥有。这其实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农民,一生下来就可能继承了田地、庐舍、谷仓、牛羊与农具。但他为了不丧失这种继承,便要弯曲了身子不停地耕种、芟草,还要放牧和护林;在生活的基本资料充分获得之后,这一切,他还要不停地进行下去。他已成了这种继承的奴隶,他毫不自知地经受这土地上的磨难,并且满负着一种虚构的忧患,不停地忙活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结。
所以,有所继承是好事,无所继承未必就是坏事;无所继承者那里,至少有两样宝贵的东西:无牵无挂的心情的自由和开创生活的勇敢的尝试与进取精神。
三
梭罗告诉我们:不要依据前辈人的经验去生活。这是一种科学的生活观念。虽然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是太阳终古常新亦是一个事实。无论如何古老的思想与行为,除非有确证,便不可轻信。在今天人人附和或以为不妨默认的真理,很可能在明天变成虚无缥缈的氤氲。昨天的乌云,在今天将是一场甘霖洒落到大地之上。
把前人认为办不到的事,你来试办一下,往往会获得成功。前人的经验再可贵,终究是一种当时条件下的体验,或者说,是一种支离破碎、似是而非的经验。没有人真正听从过劝告,即使是危险的路径,亦要自己重新走一遭才会罢了。所以,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用心来过的生活,别人不可替代,你亦不愿、不需别人来替代。
那么,别人对生活的评价,对你又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呢?几乎是没有。无怨无悔、心无旁骛地过自己的日子,是生命的真正状态。基于这样的认识,你只有崇尚自己的生活,安于自己的生活,才是明智之举。
四
人的生活资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生活必需品,二是生活奢侈品。生活必需品其实很简单:一是食物,二是居所。所以梭罗说:一个人的生活,只需少数的几件工具就能创造——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对于勤学的人,还需要灯光和文具,再加上几本书,这些已是次要的必需品。
然而,生命的高贵是以贡奉(奉献)为标示的。一个人是否被人尊重,是以能不能给他人提供帮助为前提的。正如对植物的评定:胚根向地下延伸,吸取营养,是为了植株茁壮地向上生长,在它远离地面之后,在空气和日光中为人类结出果实,于是这是对人类有用的植物,是高贵的植物。那些一味地扎根,一味地吸取土地的养分,不结果实却疯长植株的植物,是被人轻视的,甚至是要被铲除的。人类亦是这样——在获取生活必需品之后,养成甘贫乐苦、大公无私、为他人贡献的品格,洞悉生命的本质,推动生命的进程,或培植文明,或贡奉思想,或成就事业,乃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五
按照简单生活的原则,人人都能给自己建造一个居所,并获取足以生活下去的食物。
一座房子,使其具备遮风挡雨的功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使房间温暖,则只需一只火炉。为什么许多人却不能拥有自己的居所,系现在的房子已远离了它的本质,成了一种骄奢品:巨大的客厅、铝合金的门窗、昂贵的棚布、豪华的地毯……富丽堂皇、雄峙傲岸,以居高临下的气势,逼仄着它的居停者。居停者被房屋奴役,人成了物质的奴隶,一座居所将耗尽人的一生心血,何谈“诗意地栖止”。
再说食物。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两年,吃极简单的食物:马齿苋加盐煮是一顿早餐,盐煮嫩玉米是一顿中餐,薄木片烤玉米面包是香喷喷的晚餐……不仅未感到清苦,相反,身体康健膂力强健,思维清晰,洞微察幽,心智之上,多有所得。
六
前几年听到这么一则故事:一个渔民打了一网鱼,便把小船泊在岸边,躺在松软的沙滩上,面遮斗笠晒太阳。一个船队亦靠了岸,船主为那个渔民感到惋惜——
“你为什么不去打鱼呢?”船主问。
“打够了。”渔民懒洋洋地说。
“为什么不多打一些?”
“多打一些做什么?”
“你可以换掉小船,用上大船,甚至给自己挣来一个船队。”
“挣个船队干什么?”
“那样,你可以没有衣食之虞,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晒太阳。”
渔民翻了一下身,把后背给了船主:“我现在不是已经做到了吗?”
船主愕然。
什么是生活的自由,渔民与船主是两种理解。
七
梭罗发现,一年中只需要工作六个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所需的金钱。再多便是奢侈了。人们应该善待生命,用大量时间做有价值的事:贴近自然,省悟内心,享受生命,完善自我。可以听松风天籁,看湖光山色,俯仰观察,玄思妙想,从容悠然。这才叫自由的生活。如果不自由,是自己没有给自己自由:“做一个Azad,自由的人,像柏树一样吧。”梭罗善意地说。
梭罗的说法,与那个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渔民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放得下,他越是富有。”他们都同样做着这样的证明。
八
人生活在哪个地方为好,梭罗认为生活在乡间更好。所谓家宅者,不过是一个座位;但如果是坐在乡间,便可以闻到空中的芬香,听到天籁那不息的音乐。
乡间的生活是与自然最谐和的生活:暑热难当的时候,庄稼的叶片收拢起来,默默地积蓄生长的能量;农人便也收起农具,坐在大树的绿荫下,啜着自制的粗茶,不热不躁地看蚂蚁上树。这叫“挂锄”,或叫“歇伏”。当大雪覆盖了田野之后,农人也紧闭了门扉,背靠着殷实的粮囤,品着新酿的苞谷酒,唠叨着生活的絮语,坐享天伦之乐。这叫“趴窝”或“猫冬”。人的“歇伏”与“猫冬”是自然与天伦对劳动者的赐予,是精神与灵魂生活的境况;所以,这种生活的自由是高尚的、理直气壮的,是生命的自然率。
当人类的自然率被破坏之后,人便产生了焦虑与危机,人的生活便失去了安宁与平静。
九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喻,将全部社会成员分为三类人:最低层的是做买卖交易的,其次是参加竞赛的,最后是旁观者。他所说的“旁观者”即思想者的本义。系对世界精神、人类意义的阐述者;系对生命本质——灵魂生活的关怀者。
梭罗的《瓦尔登湖》正是一部对生命本质与灵魂生活予以深刻关怀的书,所以,我们要肃然起敬地阅读它,以虔诚和平静的心情阅读它。
梭罗在瓦尔登湖边验证了,人除了必需品以外,其他一无所有也能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下去。梭罗告诉我们:人必然忠于自己,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恪守理性、品德与良知,为此应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梭罗还告诉我们:人只有从物欲的泥淖中挣脱出来,才能保持尊严,获得自由。多余的钱财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类灵魂所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
我们推崇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并不是说,我们是机械的迂腐的物质的反对者,亦不是商业文明的反动者,更不是狐狸关于酸葡萄之类,而是心平气和地劝慰那些物质追求的“落伍者”:
贫穷是不可怕的,而真正可怕的,是自我的丧失与灵魂的不得安妥。
哦,永远的梭罗!
编辑:耿凤
我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是集中了几个夜晚,不作任何思索地通读一遍,再逐章逐段地研读它。我发现,这是一种有益的读法:那贯通于整部书的神韵风味,在通讀时,已有大概的领略,再作细部的品味,便不会陷入迷茫与偏激,便可以透过字纸而把握灵魂。这种把握,其实是一种自觉地寻求灵魂碰撞的过程,亦是一种自觉地体味与受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思想的过程:梭罗给你的是一个指引,走出迷津,灵魂顿开并得以升华的却是读者本人。
一
《瓦尔登湖》是梭罗关于“我”的书。他写的不是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而是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好像是要从远方寄给他的亲人。他写这些篇章的时候,正孤独地生活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岸上自己亲手建筑的木屋里,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二
人,都希望自己一生下来就有所拥有。这其实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农民,一生下来就可能继承了田地、庐舍、谷仓、牛羊与农具。但他为了不丧失这种继承,便要弯曲了身子不停地耕种、芟草,还要放牧和护林;在生活的基本资料充分获得之后,这一切,他还要不停地进行下去。他已成了这种继承的奴隶,他毫不自知地经受这土地上的磨难,并且满负着一种虚构的忧患,不停地忙活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结。
所以,有所继承是好事,无所继承未必就是坏事;无所继承者那里,至少有两样宝贵的东西:无牵无挂的心情的自由和开创生活的勇敢的尝试与进取精神。
三
梭罗告诉我们:不要依据前辈人的经验去生活。这是一种科学的生活观念。虽然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是太阳终古常新亦是一个事实。无论如何古老的思想与行为,除非有确证,便不可轻信。在今天人人附和或以为不妨默认的真理,很可能在明天变成虚无缥缈的氤氲。昨天的乌云,在今天将是一场甘霖洒落到大地之上。
把前人认为办不到的事,你来试办一下,往往会获得成功。前人的经验再可贵,终究是一种当时条件下的体验,或者说,是一种支离破碎、似是而非的经验。没有人真正听从过劝告,即使是危险的路径,亦要自己重新走一遭才会罢了。所以,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用心来过的生活,别人不可替代,你亦不愿、不需别人来替代。
那么,别人对生活的评价,对你又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呢?几乎是没有。无怨无悔、心无旁骛地过自己的日子,是生命的真正状态。基于这样的认识,你只有崇尚自己的生活,安于自己的生活,才是明智之举。
四
人的生活资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生活必需品,二是生活奢侈品。生活必需品其实很简单:一是食物,二是居所。所以梭罗说:一个人的生活,只需少数的几件工具就能创造——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对于勤学的人,还需要灯光和文具,再加上几本书,这些已是次要的必需品。
然而,生命的高贵是以贡奉(奉献)为标示的。一个人是否被人尊重,是以能不能给他人提供帮助为前提的。正如对植物的评定:胚根向地下延伸,吸取营养,是为了植株茁壮地向上生长,在它远离地面之后,在空气和日光中为人类结出果实,于是这是对人类有用的植物,是高贵的植物。那些一味地扎根,一味地吸取土地的养分,不结果实却疯长植株的植物,是被人轻视的,甚至是要被铲除的。人类亦是这样——在获取生活必需品之后,养成甘贫乐苦、大公无私、为他人贡献的品格,洞悉生命的本质,推动生命的进程,或培植文明,或贡奉思想,或成就事业,乃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五
按照简单生活的原则,人人都能给自己建造一个居所,并获取足以生活下去的食物。
一座房子,使其具备遮风挡雨的功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使房间温暖,则只需一只火炉。为什么许多人却不能拥有自己的居所,系现在的房子已远离了它的本质,成了一种骄奢品:巨大的客厅、铝合金的门窗、昂贵的棚布、豪华的地毯……富丽堂皇、雄峙傲岸,以居高临下的气势,逼仄着它的居停者。居停者被房屋奴役,人成了物质的奴隶,一座居所将耗尽人的一生心血,何谈“诗意地栖止”。
再说食物。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两年,吃极简单的食物:马齿苋加盐煮是一顿早餐,盐煮嫩玉米是一顿中餐,薄木片烤玉米面包是香喷喷的晚餐……不仅未感到清苦,相反,身体康健膂力强健,思维清晰,洞微察幽,心智之上,多有所得。
六
前几年听到这么一则故事:一个渔民打了一网鱼,便把小船泊在岸边,躺在松软的沙滩上,面遮斗笠晒太阳。一个船队亦靠了岸,船主为那个渔民感到惋惜——
“你为什么不去打鱼呢?”船主问。
“打够了。”渔民懒洋洋地说。
“为什么不多打一些?”
“多打一些做什么?”
“你可以换掉小船,用上大船,甚至给自己挣来一个船队。”
“挣个船队干什么?”
“那样,你可以没有衣食之虞,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晒太阳。”
渔民翻了一下身,把后背给了船主:“我现在不是已经做到了吗?”
船主愕然。
什么是生活的自由,渔民与船主是两种理解。
七
梭罗发现,一年中只需要工作六个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所需的金钱。再多便是奢侈了。人们应该善待生命,用大量时间做有价值的事:贴近自然,省悟内心,享受生命,完善自我。可以听松风天籁,看湖光山色,俯仰观察,玄思妙想,从容悠然。这才叫自由的生活。如果不自由,是自己没有给自己自由:“做一个Azad,自由的人,像柏树一样吧。”梭罗善意地说。
梭罗的说法,与那个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渔民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放得下,他越是富有。”他们都同样做着这样的证明。
八
人生活在哪个地方为好,梭罗认为生活在乡间更好。所谓家宅者,不过是一个座位;但如果是坐在乡间,便可以闻到空中的芬香,听到天籁那不息的音乐。
乡间的生活是与自然最谐和的生活:暑热难当的时候,庄稼的叶片收拢起来,默默地积蓄生长的能量;农人便也收起农具,坐在大树的绿荫下,啜着自制的粗茶,不热不躁地看蚂蚁上树。这叫“挂锄”,或叫“歇伏”。当大雪覆盖了田野之后,农人也紧闭了门扉,背靠着殷实的粮囤,品着新酿的苞谷酒,唠叨着生活的絮语,坐享天伦之乐。这叫“趴窝”或“猫冬”。人的“歇伏”与“猫冬”是自然与天伦对劳动者的赐予,是精神与灵魂生活的境况;所以,这种生活的自由是高尚的、理直气壮的,是生命的自然率。
当人类的自然率被破坏之后,人便产生了焦虑与危机,人的生活便失去了安宁与平静。
九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喻,将全部社会成员分为三类人:最低层的是做买卖交易的,其次是参加竞赛的,最后是旁观者。他所说的“旁观者”即思想者的本义。系对世界精神、人类意义的阐述者;系对生命本质——灵魂生活的关怀者。
梭罗的《瓦尔登湖》正是一部对生命本质与灵魂生活予以深刻关怀的书,所以,我们要肃然起敬地阅读它,以虔诚和平静的心情阅读它。
梭罗在瓦尔登湖边验证了,人除了必需品以外,其他一无所有也能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下去。梭罗告诉我们:人必然忠于自己,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恪守理性、品德与良知,为此应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梭罗还告诉我们:人只有从物欲的泥淖中挣脱出来,才能保持尊严,获得自由。多余的钱财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类灵魂所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
我们推崇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并不是说,我们是机械的迂腐的物质的反对者,亦不是商业文明的反动者,更不是狐狸关于酸葡萄之类,而是心平气和地劝慰那些物质追求的“落伍者”:
贫穷是不可怕的,而真正可怕的,是自我的丧失与灵魂的不得安妥。
哦,永远的梭罗!
编辑: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