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人教高中语文新版教材提高了文言文比重,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探索实践点,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恰当使用方言这一资源,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便利。 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恰当利用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古汉语语音现象
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第一步应该扫清字词障碍,而字音就成了他们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文言文中有些字又比较生僻,学生容易对文言文望而却步。而语音演变具有不平衡性,它只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不发生。而那些没有发生演变的发言语音就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中的一些语音现象。
如在《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彘”字,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搞错它的发音,我告诉学生在宝鸡一带“猪”读作“豸”zhì,这样,学生对“彘”字的读音印象就深刻了。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再举了一个例子。我说,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古典诗词读起来似乎并不押韵,这是因为时代变化了,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某些字在现代汉语中的韵母已经发生了变化,自然不能押韵了。而这些音可能还存留在方言里,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本诗中的韵脚“斜”“家”“花”三个字从现代汉语读音来看不押韵,而在陕西渭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客家话梅县话等南方方言中“斜”读xiá。例如:“墙上的画贴成斜斜(xiáxiá)子了。”学生觉得很有意思,这才恍然大悟。
2 恰当利用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文言文词义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方言,有些词义就会迎刃而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词的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包括词义范围的变化、感情色彩和词义轻重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困难。
2.1 借助方言可以理解文言文词义范围的变化现象
词义范围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容易忽视词义的变化,用现代汉语去解释一些古词词义,如果借助方言中留存的一些古词词义,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词义的变化。
如:《孔雀东南飞》:“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这里的“床”已经不是现代所说的床,它已经发生了词义的转移,是“长凳子”。我告诉学生陕西合阳方言中把“长条的坐榻”叫“床”,把小凳子叫“床床”。这样,学生对这里的“床”就能很好地理解了。
2.2 借助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的感情色彩和轻重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用现代汉语去推测它在文言文中的色彩或轻重,这就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很多问题,适时恰当借助方言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这种变化。
如在教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时,课文中有“可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同时也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学生问这里的“饥”与“饿”是否可以互换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古汉语角度讲,“饥”和“饿”是同义词,但是二者存在意义轻重上的差别。“饥”表示一般意义上的饿,“饿”是因长久吃不上饭,饿得很严重,已经是一种病理现象。为了使学生对这两个词理解深刻,我借用今天关中方言里这两个词义来区别这两个词。我告诉学生,在今天关中方言里,老一辈人话里的“饥”保留了古代这一意义,肚子饿了,关中人说“肚子饥咧”,如“还不收工,肚子都饥咧。”只有非常饿时才用“饿”,而且一般还要加上程度副词修饰,如“饿很”“饿太太”,意为非常饿。所以,这里“饿莩”不能说成“饥莩”,因为“饥”程度太浅,而“饥”也不能换成程度深的“饿”。
3 恰当利用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很枯燥,在教学中必须借助一些方法使文言文语法学习生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而方言中就留存有一些文言语法现象,恰当借用方言中的一些语法来解释文言文语法,能使学生觉得文言文语法原来如此生动,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
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文中有一句“恐惧殊甚”,这里的“殊”“甚”都是“非常”的意思,放于形容词“恐惧”后,这种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告诉学生关于方言程度副词的使用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不同,一般大多是在形容词或副词后加程度副词“很”“太”或“很很”“太太”,如“害怕很”“多太太”等,这种语法结构正好与这里的“恐惧殊甚”结构相同。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把握,勤于发掘,方言可以在古汉语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1 恰当利用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古汉语语音现象
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第一步应该扫清字词障碍,而字音就成了他们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文言文中有些字又比较生僻,学生容易对文言文望而却步。而语音演变具有不平衡性,它只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不发生。而那些没有发生演变的发言语音就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中的一些语音现象。
如在《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彘”字,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搞错它的发音,我告诉学生在宝鸡一带“猪”读作“豸”zhì,这样,学生对“彘”字的读音印象就深刻了。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再举了一个例子。我说,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古典诗词读起来似乎并不押韵,这是因为时代变化了,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某些字在现代汉语中的韵母已经发生了变化,自然不能押韵了。而这些音可能还存留在方言里,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本诗中的韵脚“斜”“家”“花”三个字从现代汉语读音来看不押韵,而在陕西渭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客家话梅县话等南方方言中“斜”读xiá。例如:“墙上的画贴成斜斜(xiáxiá)子了。”学生觉得很有意思,这才恍然大悟。
2 恰当利用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文言文词义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方言,有些词义就会迎刃而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词的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包括词义范围的变化、感情色彩和词义轻重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困难。
2.1 借助方言可以理解文言文词义范围的变化现象
词义范围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容易忽视词义的变化,用现代汉语去解释一些古词词义,如果借助方言中留存的一些古词词义,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词义的变化。
如:《孔雀东南飞》:“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这里的“床”已经不是现代所说的床,它已经发生了词义的转移,是“长凳子”。我告诉学生陕西合阳方言中把“长条的坐榻”叫“床”,把小凳子叫“床床”。这样,学生对这里的“床”就能很好地理解了。
2.2 借助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的感情色彩和轻重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用现代汉语去推测它在文言文中的色彩或轻重,这就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很多问题,适时恰当借助方言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这种变化。
如在教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时,课文中有“可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同时也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学生问这里的“饥”与“饿”是否可以互换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古汉语角度讲,“饥”和“饿”是同义词,但是二者存在意义轻重上的差别。“饥”表示一般意义上的饿,“饿”是因长久吃不上饭,饿得很严重,已经是一种病理现象。为了使学生对这两个词理解深刻,我借用今天关中方言里这两个词义来区别这两个词。我告诉学生,在今天关中方言里,老一辈人话里的“饥”保留了古代这一意义,肚子饿了,关中人说“肚子饥咧”,如“还不收工,肚子都饥咧。”只有非常饿时才用“饿”,而且一般还要加上程度副词修饰,如“饿很”“饿太太”,意为非常饿。所以,这里“饿莩”不能说成“饥莩”,因为“饥”程度太浅,而“饥”也不能换成程度深的“饿”。
3 恰当利用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很枯燥,在教学中必须借助一些方法使文言文语法学习生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而方言中就留存有一些文言语法现象,恰当借用方言中的一些语法来解释文言文语法,能使学生觉得文言文语法原来如此生动,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
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文中有一句“恐惧殊甚”,这里的“殊”“甚”都是“非常”的意思,放于形容词“恐惧”后,这种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告诉学生关于方言程度副词的使用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不同,一般大多是在形容词或副词后加程度副词“很”“太”或“很很”“太太”,如“害怕很”“多太太”等,这种语法结构正好与这里的“恐惧殊甚”结构相同。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把握,勤于发掘,方言可以在古汉语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