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回书说道摄影不仅有美学,还需要美学指导其发展。这回书韩老师将与你一道“试解”美的玄奥。
那什么是美呢?诗人写道:美是琴弦上倾泻的激情,是彩笔下欢跳的生命,是吹拂新生小草的春风,是运动场上的阵阵欢腾……
千人千美说不明
美,说不清;摄影之美就更说不清。
面对一些照片,实在令人喜爱,令人感动。我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美!
这幅《天地间》(见图1)令我们想到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将西沉的太阳,如此温和;正在归巢的飞禽姗姗而行。天地间一片宁静,一派祥和,天苍苍,水茫茫,日月轮回,生命飞舞,这是自然之美。
图2
社会之美往往集中在节庆中。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每逢节日会显得更加辉煌。《国庆之夜》(见图3)用多次曝光的夜间拍摄技巧定格了理想之美。
这些照片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摄影美吗?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些照片只不过是养眼照片,漂亮而已,只是摄影美的一部分,远没有表现出历史、时代、人文的博大精深。于是,在摄影评判中,关于美的争论,此起彼伏。
图4
称赞者则说:“美好生活是相对的,可以是汽车别墅的享受,但更本质意义是讲耕耘与收获的统一和谐以及因此带来的心理愉悦。照片无一丝造作,真实而朴素。表情生动,环境真实,还有一种幽默情趣蕴含其中,作者眼疾手快,一端相机,就出大作。”
启迪智慧 开拓思路 升华境界
对于美的探寻,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只有一个又一个新的密码需要我们去破译。什么是摄影美,就是一个新的有趣的挑战。
对于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千古之谜,有必要探索吗?要进行摄影美的研究从何下手?请让我们试作回答。
首先要说,这种探索相当必要。因为摄影是科技产物,因此对于技术与技巧的研究探索是基础的,首要的。但技术技巧,可以几天,几年中学会,一旦拥有便可特立独行。而对摄影美的感悟和把握却是一辈子天长地久的事情,技术技巧问题可以判断对与错,评判标准可以讨论制定,然而摄影之美却是问题中的问题,标准之中的标准,前面提到的许多对一幅作品的评价有天壤之别,正说明我们的评判者以至摄影创作整体需要不断提高水平,加强美学修养,一句话,美学不解决具体问题,其意义在于:启迪智慧,开拓思路,升华境界。
如何下手呢?要读书、要体验、要升华。
读书有如与智者谈心。到书店买几本美学书,读一读,有如登阶上进,豁然开朗,对美学不再陌生。第二,要看重体验,积累丰富的摄影体验,深入其中,品其美味。第三,摄影人不能只用相机,不用笔,只用手脚,不用头脑,边拍边写边思考,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美学轮廓在头脑中形成,摄影美的细节在心灵中结晶,也许有一天,感受升华之后,摄影美学的专著就在你手中诞生。
古今中外论美丑
是美是丑?结论是如此截然不同。
其实,关于什么是美的争论,真是千古之辩。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二千多年,从未停息。
先看中国。
孔子认为:“仁爱为美”、“尽善尽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社会才是美的社会,这种美学观影响深远。二千多年后的四川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人桥》(见图5)就是“仁爱为美”的验证。
图6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与数的和谐”。我们如今在摄影构图中所使用的黄金分割法。两分法,三分法,正是这种美学观的验证(见图7《金字塔》)。
图8
美国的苏珊·朗格则认为美“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认为美是“无意识的升华。”
德国的海德格尔则认为美是人的“诗意地栖居。”
对于美的探寻,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只有一个又一个新的密码需要我们去破译。什么是摄影美,就是一个新的有趣的挑战。
行胜于言,路在脚下,美学研究同样如此。
美是理性判断,又都表现为感性形象,我们的美感是怎样产生的?下回书为您讲述:“从快感到美感”。
那什么是美呢?诗人写道:美是琴弦上倾泻的激情,是彩笔下欢跳的生命,是吹拂新生小草的春风,是运动场上的阵阵欢腾……
千人千美说不明
美,说不清;摄影之美就更说不清。
面对一些照片,实在令人喜爱,令人感动。我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美!
这幅《天地间》(见图1)令我们想到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将西沉的太阳,如此温和;正在归巢的飞禽姗姗而行。天地间一片宁静,一派祥和,天苍苍,水茫茫,日月轮回,生命飞舞,这是自然之美。
图2
社会之美往往集中在节庆中。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每逢节日会显得更加辉煌。《国庆之夜》(见图3)用多次曝光的夜间拍摄技巧定格了理想之美。
这些照片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摄影美吗?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些照片只不过是养眼照片,漂亮而已,只是摄影美的一部分,远没有表现出历史、时代、人文的博大精深。于是,在摄影评判中,关于美的争论,此起彼伏。
图4
称赞者则说:“美好生活是相对的,可以是汽车别墅的享受,但更本质意义是讲耕耘与收获的统一和谐以及因此带来的心理愉悦。照片无一丝造作,真实而朴素。表情生动,环境真实,还有一种幽默情趣蕴含其中,作者眼疾手快,一端相机,就出大作。”
启迪智慧 开拓思路 升华境界
对于美的探寻,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只有一个又一个新的密码需要我们去破译。什么是摄影美,就是一个新的有趣的挑战。
对于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千古之谜,有必要探索吗?要进行摄影美的研究从何下手?请让我们试作回答。
首先要说,这种探索相当必要。因为摄影是科技产物,因此对于技术与技巧的研究探索是基础的,首要的。但技术技巧,可以几天,几年中学会,一旦拥有便可特立独行。而对摄影美的感悟和把握却是一辈子天长地久的事情,技术技巧问题可以判断对与错,评判标准可以讨论制定,然而摄影之美却是问题中的问题,标准之中的标准,前面提到的许多对一幅作品的评价有天壤之别,正说明我们的评判者以至摄影创作整体需要不断提高水平,加强美学修养,一句话,美学不解决具体问题,其意义在于:启迪智慧,开拓思路,升华境界。
如何下手呢?要读书、要体验、要升华。
读书有如与智者谈心。到书店买几本美学书,读一读,有如登阶上进,豁然开朗,对美学不再陌生。第二,要看重体验,积累丰富的摄影体验,深入其中,品其美味。第三,摄影人不能只用相机,不用笔,只用手脚,不用头脑,边拍边写边思考,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美学轮廓在头脑中形成,摄影美的细节在心灵中结晶,也许有一天,感受升华之后,摄影美学的专著就在你手中诞生。
古今中外论美丑
是美是丑?结论是如此截然不同。
其实,关于什么是美的争论,真是千古之辩。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二千多年,从未停息。
先看中国。
孔子认为:“仁爱为美”、“尽善尽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社会才是美的社会,这种美学观影响深远。二千多年后的四川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人桥》(见图5)就是“仁爱为美”的验证。
图6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与数的和谐”。我们如今在摄影构图中所使用的黄金分割法。两分法,三分法,正是这种美学观的验证(见图7《金字塔》)。
图8
美国的苏珊·朗格则认为美“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认为美是“无意识的升华。”
德国的海德格尔则认为美是人的“诗意地栖居。”
对于美的探寻,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只有一个又一个新的密码需要我们去破译。什么是摄影美,就是一个新的有趣的挑战。
行胜于言,路在脚下,美学研究同样如此。
美是理性判断,又都表现为感性形象,我们的美感是怎样产生的?下回书为您讲述:“从快感到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