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冬天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风吹彻》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有些教师认为不适合学生阅读。我想,正是因为这篇文章中过早呈现了人生的寒冷和死亡的主题,才会让孩子们在这个年龄看到人生终极的某些消息:死亡只是别人的事,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跟我们活着的所有人都有关系。
  我现在在新疆的一个村庄里面养老,尽管,老还很远,但是在一个村里面边耕读,边散步,边经历一个村庄的白天和黑夜,边等待老之将至。就在去年冬天,我们还经历了一个村里面的老太太的死亡。
  当我们从一个普通老人的葬礼回望过去的时候,会发现似乎人生的所有礼仪都在为我们葬礼做演绎,从出生礼、成人礼、婚礼、寿礼,最后那场自己看不见的礼仪最为浩大。这就是我们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的一生。从一个村庄到一座城市,到一个国家,我们都在这样活,这样死。

  三十歲的我在这个冬天回忆自己经过的半世人生,用那双冰冷的手,从头到尾抚摸自己的一生。我想到自己处在自然界的一个寒冷冬天中,但是,这样的冬天有可能过去。人生中还有一种冬天,叫生命的冬天,正在一步步到来。每个冬天的大雪,看似过去了,其实都在生命的远处飘;每个冬天的寒冷看似被暖过来了,但是它还在生命中残留。
  这场雪是自然界落给我们的。自然界用这样铺天盖地、让每个人都躲不过去的一场场大雪,从你的童年开始落起,落到你的老年,来给我们的人生增加你生命中寒冷的力量。但是正因为有一场一场的寒冷,所以我们等来了寒冷后面的那个春天。一个又一个黑夜之后,我们等到了黎明。尽管冬天过去,还会有寒冷,我们从中学到了接受和采纳这一刻的坦然。坦然是我们在人生中获得的最珍贵的温暖。
  尽管寒风吹彻,依旧现世温
  我写过一个叫“刘二”的孩子,那个孩子整天无所事事,一到夜晚,村子沉睡之后,爬到每一户人家的窗口去,听人家说梦话。我觉得这就是文学。文学是一个人的梦中生活,而不是一个人醒来的生活。当进入文学的时候,我们给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叫梦世界。文学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个想法而已。
  我们在现实中活得太累、太坚硬、太寒冷,我们营造一个跟现实相邻的、在我们头顶和云朵上的一个文学世界。我们可以删去冬天,可以忘记死亡,甚至可以起死回生。我们重新安排我们的情感,让我们的悲欢离合照着我们的意愿去发生,让我们的微笑笑在该笑的地方,眼泪流向该流到的地方,这是文学。
  幸亏这个世界还有文学跟艺术。不然这个坚如磐石的世界,我们如何承受得起?
  写完《寒风吹彻》,又过了十多年,我写了另一篇文章,叫《先父》。我找到我父亲生活的那个村子,找到还健在的一个叔叔。叔叔把我们带上,第一件事情是祭祖坟。
  我走的时候,叔叔拉着我的手说:“你下次来,我不在家里就在地里了。”我叔叔说这句话的时候,如此坦然,一点悲哀都没有,一点恐惧都没有。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那些问题早已经解决了。
  这样一种归属对于我们汉民族来说是多么的温暖,那个脚后跟后面的厚土是我们的厚土。一世一世的祖先回到土中,才有了这样一个精神的厚土。我这才感觉到,我是我的祖先这条洪流的一个支流,突然就把我的情感连接父亲那里。逝者如斯夫,但是总有一段河流是你完成的。
  找到这样一个方式的时候,这篇文章也就浑然天成。所以文学也是一种寻找的艺术,文学是人类的往世。
  作家可能是一种朝后看的人,当所有人都面朝未来,去奔赴明天的时候,总有一种人转过身来在朝过去走,走到一个又一个往日,把现世生活中丢失的那些碎银般的阳光捡拾回来。因为作家知道,人们顶着太阳去的那个未来是寒冷的。那个更远的未来中是没有我们的。不管多大多小的人,我们都只存在于过去,自己和别人的过去。
  在《一个人的村庄》中,我把一个丧父艰难度日的童年给忘掉了,所以文学也是对人生的第二次抚摸。当回过头去关照那段生活的时候,我们其实获得了一个第二次进入生命的机会。生命又在你的眼前敞开,你又面临着一次选择,而当我们通过文学的方式回到那个过往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成了时间的主人,可以安排自己往事中所有的细节,所有的故事。这样一种权利就是写作,就是作家进入时间以后获得的一种上帝般的权利。
  我通过这样的写作成功地拯救了自己的童年,把不好的忘记,把阳光留下来;把死亡埋葬,把生留下来。尽管写了那么多的黑夜,但是如此诗意的天空布满了整个村庄人的梦,那样的夜晚,也留在了《一个人的村庄》。所以说尽管寒风吹彻,却依旧现世温暖。
  选自“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不难发现,三国中帝王将相取的名字几乎都是单名。看看这些人名:曹操、刘备、孙权、周瑜,都是单名,姓和名一共就两个字。也有三个字的人名,比如诸葛亮、司马懿等等,那也是因为他们的姓是两个字的,而名也只有一个字。往前追溯,刘秀以来的东汉诸位皇帝姓名也都是两个字;往后看,三国统一后的西晋帝王也都是取的单名。不仅是帝王,这段时期,能载入史册的所有人名也几乎都是单名。明代的胡应麟也注意到了
一般说来,面对“生死攸关”,兄弟间做到“互相关照,共同进退”不难;难的是,面对“金钱美女”,常呈“大哥善做戏,小弟爱作死”局面。原因,大抵如当宰相的大哥宋庠,批做尚书的小弟宋祁生活奢靡。小弟反问大哥,“若不及时行乐,当年读书干嘛”?这一幕出自宋人钱世昭《钱氏私志》。面对京城“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繁华,大哥宋庠依然端坐相府,“不为繁华易素心”,秉烛夜读《周易》;小弟宋祁拥妓夜饮,笙歌达旦,“芙蓉帐暖度
有个网友,是个微商,经常在微信中发一些卖东西的广告。有一天,她发现另一个网友把自己拉黑了,原因是不愿意看她在网上叫卖。于是这位女网友大怒,在微信圈中开骂:“我一没偷,二没抢,卖点东西怎么了?你可以不买,也可以不看,但你不能侮辱我的人格。你太自私了,太无德了,谁稀罕和你这种人做朋友!”我同情这位微商,听说她以前是卖服装的,因为市场不景气,无奈才关了摊位,在网上卖些袜子之类的东西。为了扩大销量,她每天
好长时间没感冒,觉得自己都有些强壮得怪异。好几次都是,好像有了感冒的意思,回家蹬四十分钟左右自行车,从西南往东北,一路上坡,出一身汗,然后,嘛毛病都没了!最近与朋友们吃罢馆子,已是晚上十点多,一出门,就打了个寒噤,觉得天气突然变得很冷。这才想起,此时已是深秋季节。刚下了一层细雨。“一层秋雨一层凉”啊。不冷?到了应冷的时候,不冷就不对了嘛。当然,也是我穿衣少了。于是,迎着一排又一排清冷的霓虹灯,朝心
母亲喜欢相信,喜欢到现在,从不动摇,也无法动摇。我年岁不大的时候,就劝过母亲,对有些事有些人别相信。母亲不以为然,说我人小得来像根萝卜头,懂啥?她反过来正告我:要相信的,相信的。不相信,早晚要吃亏吃苦的,这个亏、这个苦,会吃得一塌糊涂,就因为你不相信。我不想与母亲争辩,但我愿意等,愿意看,母亲的话能够怎样灵验。父亲是个泥水匠。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天的工钱是5元,在那个白米饭只能吃一顿的日子里,5元
虽已在此生活三十年,但对我现居城市太原,“太原人作太原侨”,仍无“且认他乡作故乡”的归属感。不知因何,或许与我初奶的时代、自幼的习惯有关,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矣。那是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蓬门社区,周遭多矿工背景者,仗义济人,不善辞令,粗犷是大致的线条;而城市的基众在市民,那个年代不敬曰“小市民”,精明是其大致的共性。市人求利,铢累寸积,本无可厚非,久而久之,难免改变人性。起初交往的朋友中,对本地
1我5岁。我调皮,我任性,我在院子里的地里玩泥巴。玩了會儿,我没劲了,就在门口走来走去,也不知道要干什么。我看到了奶奶。奶奶从屋子里出来,朝我微笑着走来。我喊着,奶奶,奶奶。我撒腿向奶奶飞奔过去。奶奶两手摇摆着,刚要喊什么,是要我跑慢一点吗?我地上一滑,像坐上了滑滑梯,整个人飞了出去,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我坐在地上,随着奶奶不停地问,疼吗?摔哪儿了?我的哭声愈演愈烈。奶奶手足无措了好一会儿,搀着我回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妈生病了,先是躺在镇卫生院的病房挂盐水,后来转院去了上海。上海的医生说,发现得早,没什么大問题,但要开刀。懵懵懂懂,并不觉得担忧或是哀伤。我妈不管我了,这是一件好事情。以前都是我妈爬起来给我做早餐,她去上海后,爸每天早上给我一块钱,让我自己去买早点。九十年代初的一块钱可以买很多东西,肉包子三毛钱一个,菜包子和烧麦两毛钱一个,豆浆一毛五分一碗,小笼包八毛一笼,要是加一点,一块五毛
我从小跟数学不对付,对数学课的恐惧几度超越一切。别人怀念校园时光的时候,我一想到数学就心如止水。早恋和小霸王学习机再好玩,我也不想回到与数学角斗的岁月去。最初对数学产生恍惚的恶感,跟刚上小学时参加的智商测试有关。其他题目记不清了,但有这么一道题,我放下笔就知道自己完蛋了。“一年有几个月?”我记得自己的震惊,又怕周围同学发现我的犹豫,只好在混乱的心情里写下我认为最接近真相的答案:“11”。放学回家后
出租车送我到圣卡瑟琳学院门口,已是半夜了。学院守门人从柜台后站起来,是个穿制服的粗壮汉子,一边办手续,一边问先生来剑桥有何贵干。我填写老式的登记表,顺口说早上要去帝国战争博物馆。他扬了扬眉毛,伦敦的,还是剑桥郡的达克斯福德?我没仔细看过日程表。这时从手机里打开邮件附件,研讨班主题是中日战争,第二周的周二上午我主讲,周一没课,集体出游达克斯福德。守门人略一低头,说Lovely,回来一定要去鹰喝杯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