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书记”的任务是什么?
在阿坝州松潘县小河乡榨房村,村委会的墙上贴着一张图,图上列着第一书记的“四大职责”: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
实践中,第一书记要做的事包罗万象。范博到榨房村任第一书记有大半年了,他帮村民跑过医疗、教育、住房、社保,请过农牧专家到村指导,开着周末辅导班,有人要考二级建造师,复习资料也是他找的……
作为精准扶贫的支点,从范博身上,我们可以窥见第一书记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的角色。
“让独居老人也能喝酒吃肉”
范博到榨房村时,村委会没有现成的床,他将两张废旧的桌子一拼,成为“睡在办公桌上”的第一书记。
第一件事,是入户走访。范博的微信公众号“榨房村范同学”,记录了大量走访时与村民的对话。
村民吴炳全家墙角堆着一堆范博没见过的东西,他问是啥,“天麻杆杆,蒸蛋好吃得很!”吴炳全说天麻是他们自个儿挖来的,拿去卖要100块钱一斤。
在村民李伟民家,他了解到,这家子养了八九只鸡,基本都在下蛋,今年鸡蛋一块五一个,“要不到好久就可以回本”。
村民吴忠德介绍,他们家养了十几头牛马,有肉牛有肉马,有耕牛有驮马。“放养在山上,秋天山黄后,它们自己就回来了。”
一个月下来,范博对各家情况已经烂熟于心。笔者瞧见办公桌上有张手绘的榨房村地形图,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家名字和基本情况,于是随机考他林甲家的情况。
“林甲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暂未脱贫。他房子是以前的村小,常年在家的就一个老太太,今年80岁,才开始拿高龄津贴。”
无论提到哪一户,他都能给你摆上几分钟。精准扶贫的前提是识别,范博认为“识别”二字,要义在于识和别——认识清楚,再区别对待。了解榨房村的需求、不同家庭的背景、村民想法、邻里关系等,虽然耗时但却必要。
很多人告诉范博,扶贫不仅仅是帮扶贫困户,而且要让整个村子都富裕起来。范博逢人便推荐榨房村的特产腊猪:“我们村家家户户养猪,一头生猪喂养周期达到一年,纯粮食喂养不用一颗饲料,为了口感,从不管会不会亏本。”
跟村两委合计之后,他们决定在村里建一个腊猪加工厂。“一个厂房,几台设备,算上征地,要不了多少资金就可以搞出一个小型的。”村书记吴忠全算了算。
“这样村子的集体产业就有望了。如果运作得好,以后还可以把隔壁木瓜墩村、李泉村甚至叶塘村的猪肉都收了。”范博跟吴忠全表态,“这几年,我们尽最大努力把它给落地了!”
不到一年,加工厂就有了眉目。在范博争取下,去年11月榨房村腊猪加工厂被选为小河乡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提升项目,启动资金94万,预计年销售腊肉50吨-100吨。
按照计划,榨房村将于今年实现脱贫“摘帽”。范博对“摘帽”的构想是,独居老人也能够想吃肉时买点肉,想喝酒时买点酒。“他们这批人都没问题了,全村就没问题了!”
跟小孩聊开了,大人也就放下芥蒂了
范博驻村扶贫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大学时期。2012年,刚念大一的他在学校创建了“调研大学生村官团队”。此后四年,他和队友走访过八省百村,行程逾万里,调研范围也从村官扩展到乡村医生、留守儿童等。
在他带领下,团队一战成名。“当时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不像第一书记由上级指派,也不属于当地的村委,只是一个主任助理,想做事也没有身份。”为此,他们建议将选调生纳入村官制度:选调生驻村后,经考核合格的,一部分转入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另一部分经过选举程序成为村两委成员,但保留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干部资格。
几个本科生的建议,意外得到了湖南省委组织部领导的批示。当时组织部正在制定大学生村官管理方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毕业后,范博考取四川省的选调生,去了松潘县纪委。报到没多久,他跟领导表态:“如果需要驻村,我可以去。”
被派到榨房村后,范博经常跟大学时的队友王远征分享驻村日常。王远征最近在做第一书记扶贫相关课题,范博成为他最直接的研究对象。
去年国庆期间,王远征来到了榨房村。当天晚上,他便被范博安排,给榨房村的小孩开了一场沙龙:“讲讲大学的那些事儿”。王远征这才知道,范博在村里弄了一个周末辅导班。
某个周五,范博和驻村队员杨华、牟亮宇在村口看到十几个小孩下车,一拍即合:能不能周末给小孩们做课业辅导?
晚上通过村群发出通知,第二天上午,范博挨家挨户统计学生人数及意愿。下午开课,他们惊喜发现,在村的26个学生一个不落,居然全都来了!
他们将辅导视频传到村群。一家长说:“帮我拍下杨希,半年没回去了,想看看她。”
另一人则@范博:“你们早点到榨房,我也免得出来打工这么辛苦嘛!”
第一书记为什么会去辅导功课?王远征认为这有利于做基层工作。“从技术层面讲,范博作为外来者,如果不被村民认可,那么什么工作也推进不了。跟小孩聊开了,大人也就放下芥蒂了。”这是他们曾经做村庄调研时积累的经验:做基层工作光有一腔热情不够,还得有策略、讲方法。
而对村民来说在辅导更直接的助益是帮助学生。他们渐渐发现,以前不爱写作业的娃娃,现在每逢周六、还没到辅导时间便往村委的自习室去。
“要做全省乃至全国的文明村”
正如王远征所说,范博在基层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你一个毛头小子懂什么,知道我们这儿什么情况吗?”第一次开村民大会,讨论的工程项目涉及利益纷争,村民几乎从头吵到尾。
驻村之前,范博派出单位的同事提醒他:“榨房村是小河乡比较恼火的村,问题、矛盾突出,群众工作可不好做。”
村民用“毛头小子”四个字,给范博来了个下马威。范博没有反驳,而是从一件件小事切入,慢慢梳理榨房的症结。无论是日常便民服务,还是项目建设、抢险救灾,范博都冲在前面。6月末,榨房村遭遇特大暴雨洪灾,范博参与抢险。有次通过一段滑坡路时,他停在最后拍摄滑坡路段情况,另一个村的第一书记回身拉他,刚拉走,一块石头滚落在离拍摄不远的位置,范博由此得名“范大胆”。
大家开始渐渐接纳这个90后第一书记,没人再怼他“毛头小子”。而范博觉得,榨房的村民其实友善,想要纾解他们的心气并非难事。“榨房村村内通婚现象普遍,前面一家的小伙子娶了后面一家的姑娘,邻里之间很可能存在亲缘关系。”范博指着一旁玩耍的小男孩说,“比如这个娃娃,他的姑姑就嫁给了村长,他们是邻居。”
村里有两户人家房檐交织,后来因为新修房子,對房檐下地基的归属问题产生争执。有一天,两家人再次吵得不可开交,他和书记村长过去调解。范博的策略,先把面子给足,待两家人缓和了脸色再行开导:“你们以后还要长期相处的,要不这块空间以后共用得了。”协议达成,积怨就此化解。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榨房村群众以前很喜欢找上级部门告状的。”范博在松潘县纪委的同事发现,范博去之后,榨房村的举报明显少了。究其原因,是矛盾在基层得到了化解。
纾解心气之外,范博还计划打造“榨房乡贤馆”——定期或不定期将在外治学、从政的村民请回,办耕读传家的活动。
范博说建乡贤馆,意在打造一种“榨房精神”。十几年前,榨房村曾当选过县里的文明村。某次村民大会上,他慷慨激昂道:“我们村要拧成一股绳,不仅做县里的文明村,而且要做全州的、全省的,乃至全国的!”
村支部书记吴忠全认为,范博来之后,榨房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至于什么变化,他却说不上来。
同样的问题抛给王远征,得到的解读是:“当地村官文化水平是有限的。让一批有知识有想法的人过来,至少能给基层治理的环境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他举了一个例子:“他们会经常用大喇叭在村里放轻音乐和流行歌。村民肯定会觉得,原来我们村还可以这样,对不对?”
在阿坝州松潘县小河乡榨房村,村委会的墙上贴着一张图,图上列着第一书记的“四大职责”: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
实践中,第一书记要做的事包罗万象。范博到榨房村任第一书记有大半年了,他帮村民跑过医疗、教育、住房、社保,请过农牧专家到村指导,开着周末辅导班,有人要考二级建造师,复习资料也是他找的……
作为精准扶贫的支点,从范博身上,我们可以窥见第一书记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的角色。
“让独居老人也能喝酒吃肉”
范博到榨房村时,村委会没有现成的床,他将两张废旧的桌子一拼,成为“睡在办公桌上”的第一书记。
第一件事,是入户走访。范博的微信公众号“榨房村范同学”,记录了大量走访时与村民的对话。
村民吴炳全家墙角堆着一堆范博没见过的东西,他问是啥,“天麻杆杆,蒸蛋好吃得很!”吴炳全说天麻是他们自个儿挖来的,拿去卖要100块钱一斤。
在村民李伟民家,他了解到,这家子养了八九只鸡,基本都在下蛋,今年鸡蛋一块五一个,“要不到好久就可以回本”。
村民吴忠德介绍,他们家养了十几头牛马,有肉牛有肉马,有耕牛有驮马。“放养在山上,秋天山黄后,它们自己就回来了。”
一个月下来,范博对各家情况已经烂熟于心。笔者瞧见办公桌上有张手绘的榨房村地形图,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家名字和基本情况,于是随机考他林甲家的情况。
“林甲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暂未脱贫。他房子是以前的村小,常年在家的就一个老太太,今年80岁,才开始拿高龄津贴。”
无论提到哪一户,他都能给你摆上几分钟。精准扶贫的前提是识别,范博认为“识别”二字,要义在于识和别——认识清楚,再区别对待。了解榨房村的需求、不同家庭的背景、村民想法、邻里关系等,虽然耗时但却必要。
很多人告诉范博,扶贫不仅仅是帮扶贫困户,而且要让整个村子都富裕起来。范博逢人便推荐榨房村的特产腊猪:“我们村家家户户养猪,一头生猪喂养周期达到一年,纯粮食喂养不用一颗饲料,为了口感,从不管会不会亏本。”
跟村两委合计之后,他们决定在村里建一个腊猪加工厂。“一个厂房,几台设备,算上征地,要不了多少资金就可以搞出一个小型的。”村书记吴忠全算了算。
“这样村子的集体产业就有望了。如果运作得好,以后还可以把隔壁木瓜墩村、李泉村甚至叶塘村的猪肉都收了。”范博跟吴忠全表态,“这几年,我们尽最大努力把它给落地了!”
不到一年,加工厂就有了眉目。在范博争取下,去年11月榨房村腊猪加工厂被选为小河乡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提升项目,启动资金94万,预计年销售腊肉50吨-100吨。
按照计划,榨房村将于今年实现脱贫“摘帽”。范博对“摘帽”的构想是,独居老人也能够想吃肉时买点肉,想喝酒时买点酒。“他们这批人都没问题了,全村就没问题了!”
跟小孩聊开了,大人也就放下芥蒂了
范博驻村扶贫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大学时期。2012年,刚念大一的他在学校创建了“调研大学生村官团队”。此后四年,他和队友走访过八省百村,行程逾万里,调研范围也从村官扩展到乡村医生、留守儿童等。
在他带领下,团队一战成名。“当时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不像第一书记由上级指派,也不属于当地的村委,只是一个主任助理,想做事也没有身份。”为此,他们建议将选调生纳入村官制度:选调生驻村后,经考核合格的,一部分转入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另一部分经过选举程序成为村两委成员,但保留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干部资格。
几个本科生的建议,意外得到了湖南省委组织部领导的批示。当时组织部正在制定大学生村官管理方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毕业后,范博考取四川省的选调生,去了松潘县纪委。报到没多久,他跟领导表态:“如果需要驻村,我可以去。”
被派到榨房村后,范博经常跟大学时的队友王远征分享驻村日常。王远征最近在做第一书记扶贫相关课题,范博成为他最直接的研究对象。
去年国庆期间,王远征来到了榨房村。当天晚上,他便被范博安排,给榨房村的小孩开了一场沙龙:“讲讲大学的那些事儿”。王远征这才知道,范博在村里弄了一个周末辅导班。
某个周五,范博和驻村队员杨华、牟亮宇在村口看到十几个小孩下车,一拍即合:能不能周末给小孩们做课业辅导?
晚上通过村群发出通知,第二天上午,范博挨家挨户统计学生人数及意愿。下午开课,他们惊喜发现,在村的26个学生一个不落,居然全都来了!
他们将辅导视频传到村群。一家长说:“帮我拍下杨希,半年没回去了,想看看她。”
另一人则@范博:“你们早点到榨房,我也免得出来打工这么辛苦嘛!”
第一书记为什么会去辅导功课?王远征认为这有利于做基层工作。“从技术层面讲,范博作为外来者,如果不被村民认可,那么什么工作也推进不了。跟小孩聊开了,大人也就放下芥蒂了。”这是他们曾经做村庄调研时积累的经验:做基层工作光有一腔热情不够,还得有策略、讲方法。
而对村民来说在辅导更直接的助益是帮助学生。他们渐渐发现,以前不爱写作业的娃娃,现在每逢周六、还没到辅导时间便往村委的自习室去。
“要做全省乃至全国的文明村”
正如王远征所说,范博在基层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你一个毛头小子懂什么,知道我们这儿什么情况吗?”第一次开村民大会,讨论的工程项目涉及利益纷争,村民几乎从头吵到尾。
驻村之前,范博派出单位的同事提醒他:“榨房村是小河乡比较恼火的村,问题、矛盾突出,群众工作可不好做。”
村民用“毛头小子”四个字,给范博来了个下马威。范博没有反驳,而是从一件件小事切入,慢慢梳理榨房的症结。无论是日常便民服务,还是项目建设、抢险救灾,范博都冲在前面。6月末,榨房村遭遇特大暴雨洪灾,范博参与抢险。有次通过一段滑坡路时,他停在最后拍摄滑坡路段情况,另一个村的第一书记回身拉他,刚拉走,一块石头滚落在离拍摄不远的位置,范博由此得名“范大胆”。
大家开始渐渐接纳这个90后第一书记,没人再怼他“毛头小子”。而范博觉得,榨房的村民其实友善,想要纾解他们的心气并非难事。“榨房村村内通婚现象普遍,前面一家的小伙子娶了后面一家的姑娘,邻里之间很可能存在亲缘关系。”范博指着一旁玩耍的小男孩说,“比如这个娃娃,他的姑姑就嫁给了村长,他们是邻居。”
村里有两户人家房檐交织,后来因为新修房子,對房檐下地基的归属问题产生争执。有一天,两家人再次吵得不可开交,他和书记村长过去调解。范博的策略,先把面子给足,待两家人缓和了脸色再行开导:“你们以后还要长期相处的,要不这块空间以后共用得了。”协议达成,积怨就此化解。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榨房村群众以前很喜欢找上级部门告状的。”范博在松潘县纪委的同事发现,范博去之后,榨房村的举报明显少了。究其原因,是矛盾在基层得到了化解。
纾解心气之外,范博还计划打造“榨房乡贤馆”——定期或不定期将在外治学、从政的村民请回,办耕读传家的活动。
范博说建乡贤馆,意在打造一种“榨房精神”。十几年前,榨房村曾当选过县里的文明村。某次村民大会上,他慷慨激昂道:“我们村要拧成一股绳,不仅做县里的文明村,而且要做全州的、全省的,乃至全国的!”
村支部书记吴忠全认为,范博来之后,榨房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至于什么变化,他却说不上来。
同样的问题抛给王远征,得到的解读是:“当地村官文化水平是有限的。让一批有知识有想法的人过来,至少能给基层治理的环境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他举了一个例子:“他们会经常用大喇叭在村里放轻音乐和流行歌。村民肯定会觉得,原来我们村还可以这样,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