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不同病变胃粘膜端粒酶活性的差异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探讨端粒酶活性、H.pylori感染与胃粘膜癌变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法测定正常胃粘膜
【机 构】
: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工作 510080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 4300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不同病变胃粘膜端粒酶活性的差异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探讨端粒酶活性、H.pylori感染与胃粘膜癌变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法测定正常胃粘膜、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用酶免疫法检测H.Pylori感染患者的血清H.Pylori-CagA-IgG水平,并分析端粒酶活性与H.Pylori-CagA-IgG水平的关系.结果:172例胃镜活检标本中,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无肠化、伴1度、2度肠化和胃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0%、0%、0%、25%、37.5%和88.89%.45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和相应的非癌胃组织也呈相似结果.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无肠化及伴1度、2度肠化组织的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0%、52.17%、60%、70%和75%.45例手术切除胃癌的非癌胃组织无肠化、伴1度、2度肠化的H.pylori感染强度分别为10.8±9.6个/50腺体、41.3±31.1个/50腺体和86.4±47.8个/50腺体.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H.Py-lori-CagA-IgG抗体水平显著低于胃癌患者(P<0.01),22例H.pylori阳性胃癌患者感染的H.pylori全部为cagA阳性菌株,其非癌胃粘膜有12例呈现端粒酶活性(54.55%);相反H.pylori阳性的2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感染的H.Pylori只有8例为cagA阳性菌株(36.36%),其胃粘膜均未呈现端粒酶活性.结论:正常胃粘膜和浅表性胃炎不表达端粒酶活性,萎缩性胃炎的端粒酶活性随肠化进展而增高,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最高,阳性率达88%以上.胃癌患者非癌胃粘膜中的端粒酶活性与肠化程度、H.Pylori感染强度呈平行关系,且感染的H.Pylori多为cagA阳性菌株;而慢性浅表性胃炎感染的H.pylori多为cagA阴性菌株.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胃粘膜癌变的早期预测指标,cagA阳性的H.Pylori感染可能是端粒酶重新激活的启动信号.
其他文献
目的 应用γ-H2AX分析检测电离辐射导致肝癌细胞株HepG2基因组DNA双链断裂的情况,并检测在不同细胞周期时相中的表达差异,从而了解不同时相HepG2细胞株的辐射敏感性。方法利用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 在于观察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TA)作为一种客观的检查手段,探讨年龄、性别、屈光度、晶状体情况、配戴角膜接触镜等因素对RTA检测的影响.方法 应用RTA对88例
目的 :研究眼镜蛇毒组分C对白血病细胞的直接作用及机制。方法 :应用MTT、DNA电泳、流式细胞仪、RT_PCR等方法 ,观察眼镜蛇毒组分C对HL6 0等 9株白血病细胞系的毒性作用、量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diffuse traumatic brain swelling (DTB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ventricles and
目的 观察连续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和眼前段改变。方法 术后超过 3月的 15 2眼行前房角镜、眼压、散瞳前后裂隙灯等检查。随访时间平均 18 2月。结果 所有的
探讨自由基引发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采用卵蛋白致敏和吸入激发复制哮喘豚鼠模型 ,检测血清、肺组织、气管条中的过氧化脂质 (LPO)的含量变化 ,发现哮喘豚鼠血清、肺组织、
1990年5月~1998年5月,我们应用纤维蛋白原治疗自发性气胸及术后肺漏气共2 9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我们于 1984年~ 1998年共收治膀胱、尿道异物 4 5例 ,经过膀胱镜取异物或手术治疗均全部治愈 ,现报告如下本组 4 5例 ,膀胱异物 37例 ,尿道异物 8例。男性 15例 ,女性 30例。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与p5 3和 p2 1WAF— /CIP1基因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 2 9例原发性肝胆管癌中HCV抗原 (NS5-Ag)、p5 3和 p2 1WAF1/CIP1蛋白表达进行研究。
目的探讨双氯灭痛凝胶剂的处方、制备工艺、质控标准.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双氯灭痛的含量,于276 nm处有最大吸收.结果该凝胶剂的有效期约为2年,对于创伤性炎症、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