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非法移民辛酸泪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k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昔日乡镇企业家
  无奈沦为“政治庇护者”
  
  说到刚刚走过的两年人生经历,来自江南水乡的王先生似乎有道不完的苦水。一身农民装束的他告诉我说,他没有读多少书,可十分勤奋和精明。
  早在10多年前,他就通过兴办一家塑料制品厂致富,总资产1000多万元,还拥有了价值近200万元的豪宅,全家过着十分殷实的“小康”生活。为此,他被评为市里“明星乡镇企业家”,功成名就的他本可尽情享受生活。
  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一心想扩大事业的他在镇政府领导的关心下,与一家所谓的美国公司办起合资企业。按照协议,他投资金和设备,外方投技术,产品全部返销美国。据市场调查,一年下来可以赢利1000多万人民币。没有多少文化的王先生对此兴奋不已,毫不迟疑地投下了200多万元。
  为了讨好领导,王先生还出资80多万元,陪同镇里的头头脑脑,浩浩荡荡到美国实地“考察”,很快,合资企业办成了,可他投进去的资金,一年不仅不见任何回报,而且还被美方套走不少。
  几经折腾,昔日无比风光的千万富翁变得一贫如洗,工厂倒闭,自己几乎走上绝路。最后,他心一硬,告别家人,持B1签证再次来到美国,去寻找那位合资伙伴,可那犹如大海捞针。想到往日的辉煌和自己受的窝囊气,叫自己怎么回去见父老乡亲。经过一番激烈斗争之后,来过两次美国的他决定滞留下来。
  B1签证延期过一次后,王先生面临着居留时间过期即将成为“非法移民”的困境。无奈,在朋友的指点下,他走进了律师楼,花费打工挣的数千美元,以“政治庇护”申请留在美国。
  案子送到移民局后,心情焦虑的他终于等到了移民局面谈的通知,很快他的“难民”身份得到移民局的批准。从此,他不再为失去合法身份而担心。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王先生一家也以“难民”身份全部来到美国。在国内读了一年半大学的儿子,目前在一家华人超级市场打工,女儿读小学,他和目不识丁的夫人分别在两家中餐馆打工。回顾走过的这段坎坷路程,王先生感慨万千。
  
  十年血泪偷渡史
  换来儿子“美梦”圆
  
  曾经在部队当过四年兵的季先生,来自福州近郊的一个县。发生在欧洲著名的“多佛”48个偷渡命案就来自他所在的村子。追忆他的10年偷渡生涯,本姓朱的他,似乎有点麻木,不知从什么地方说起。最终,季先生滔滔不绝地叙述起他的过去。
  那是1992年他刚刚复员不久,当时本村一个已经取得泰国假签证的季先生因故不能成行,“人蛇”主动找到他,他还未来得及思索,就稀里糊涂地同意对方将自己的照片与季对换,自己的名字自然也就成了季的名字。从此朱先生以季先生的名义踏上了“偷渡”的不归路。
  此行的目的地为美国。他们一行8人先是被带到泰国,结果出师不利,假签证被泰警察发现,刚脱下军装的他人生第一次被关进外国监狱,想来十分窝囊。几经行贿交涉,他们一行终于从泰国飞到南美洲的危地马拉,被带到边境一家农舍住下。躲在仅有夫妇二人的农舍,既无电,也无居所,整天呆在潮湿的房内,睡在炎热的地下,遭遇特大蚊子的叮咬,全身伤痕累累。几天后,“蛇头”伺机将他们夹在运送玉米的卡车中间,快到危墨边界时再换成运送香蕉的卡车,人被“埋”在香蕉中。过墨西哥边境时,他又倒霉地被边境警察逮住,人生第二次被投进外国监狱。在阴沉的监狱里,几十人住在一起,他深感前途茫然,不知今生今世自己还能否活着回家。
  在墨西哥监狱关了3个多月后,无法承受人数剧增压力的该国监狱,决定根据从哪里来送回哪里去的原则,再次将季先生一行送回到危地马拉边境小村庄。根据“蛇头”的交待,白天,他们呆在农舍一动不动,生怕再次被抓。夜间他们在当地一个“领路人”的带领下,结伴而行。一个多星期走走歇歇的艰苦跋涉之后,他们到了危国第二大城市。经过精心组织,所有“偷渡者”都背上水,“蛇头”用小飞机和小船,一个一个地把他们送进美国德州一望无际的沙漠。
  他们虽然到了美国本土,但要真正顶着炎热的气温和避开美国边境空中飞机的严密监视,安全走出沙漠要冒很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未能逃脱空中警察的眼睛,在翻越铁丝网的过程中,他们连同一群墨西哥偷渡者,在慌忙乱跑中被警察抓住,他们第三次被投入外国的监狱。人们常说,只要你踏入美国国土,就有呆下来的机会。不久,“蛇头”通过律师将他们保释到此行目的地纽约。从福建出发到美国纽约,整整在路上漂泊了两年有余,身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害。
  家中交完钱后,他们一行各奔东西。季先生先在纽约打了一阵子餐馆工,后因“蛇头”内部矛盾,他便漂流到了旧金山。此间他虽几次申请“政治避难”,但终未获得批准,仅申请到一张“工卡”,从此季先生开始了四处打工的生涯。回顾这段历史,季先生至今仍心有余悸。一晃十年过去了,季先生不仅还清了因“偷渡”欠下的债务,而且还有了点积蓄。他开始规划将儿子办到美国来。他知道,要想将已经17岁的儿子合法办到美国,象他这种“非法移民”根本就不可能。于是,他寄回5万美元,要夫人为儿子规划“偷渡”路。不久,夫人在华中某省为儿子申办了本地护照,并参加了本省一个赴加拿大夏令营。从此,儿子与所有家人失去联系。
  经过将近一年的专门“培训”准备,儿子一行数十人顺利领到签证,并到达加拿大多伦多。几天活动过后,在没有美国签证的情况下,儿子神不知鬼不觉地又被送到了纽约。当天,与自己失去联系近一年的儿子与睡梦中的他取得联系。让他一时难以置信。第二天,季先生按照对方的要求通知远在家乡的夫人交清了全部费用,到纽约领到了儿子。面对10年不见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季先生悲喜交加。
  
  快速离婚再结婚
  为作合法身份人
  
  出生于军人家庭、来自北方大都市的齐小姐,心直口快,风风火火。读书不多的她4年前带着良好的愿望,告别丈夫和年幼的女儿来到旧金山,希望能够合法居住下来,尽快将女儿、先生接到身边。
  然而,事与愿违,她的“美梦”实现并非那么顺利:她哪知道,如果没有多大本事的人要想在美国获得合法身份,除了申请政治庇护、“一胎化”外,没有多少路可走。而要办“庇护”钱花费自然不少。起初,在家倍受宠爱的齐小姐,靠私下在餐馆打工和帮助别人带小孩来消磨时光。有了点积蓄后,她也开始请人为她申请“一胎化”难民身份。可她的申请并不一帆风顺:案子送上去很久,法院来通知要求面谈。从未上过美国法庭的她颇感紧张。面对法官“你人已经在美国怎么能与在中国的丈夫怀孕人流”和“你在美国几年靠谁支付你的开支”两个问题时,齐小姐大汗淋漓,滔滔不绝乱说一通,该说和不该说的全部说了,她花去5000美元血汗钱的案子给移民法官否决了,弄得她坐卧不安,眼泪直流。
  齐小姐的案子未获批准,但当事人一般都有一次上诉的机会。为了自己的命运,齐小姐不惜再次花上5000美元,又是请人帮助编材料,又是找白人律师,还请人设模拟法庭帮助练习。上诉那天,律师私下告诉她不能乱说。可在法官面前,她似乎打开全部闸门,该说的和不该说的她又乱说一通,最终又落得上诉被拒的结果。案子成为死案,齐小姐便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非法移民。等待她的仅有一条路,就是与美国公民结婚。可要结婚,结婚十几年的她必须离婚,而且还要能够找到符合她要求的人。从此,不顾家里有无丈夫、女儿,语言不好的齐小姐四处托人帮忙找对象。几经努力,她觅到一位同样离婚的“绿卡”持有者,随即与四五年未见面的先生办理了离婚手续。半老徐娘的她在美国走进了新婚的殿堂,开了一次“洋荤”。至于能否得到幸福,她说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自己的合法身份问题。
  依据美国法律,非法移民与一个“绿卡”持有者结婚并不能很快解决自己的身份。齐小姐必须等到先生归化为美国公民后才能为她申办“绿卡”。而一个“绿卡”持有者要归化为美国公民,需要在美国连续不间断居住5年。现在算来,先生的“绿卡”刚刚3年,还有两年才能申请归化美国公民,如果到时能够获得批准,大约还要1年的等待。另外,即使先生为她申办“绿卡”,齐小姐也只能获取临时“绿卡”,他们必须维持两年的合法婚姻后,双方共同申请才能换成正式“绿卡”。
  
  政府官员不求政治庇护要身份
  
  在我见到的同类人员中,来自中原某城市的武先生显得有点特别。
  身材矮小,见面就熟的武先生毕业国内一所大学历史系,他是任职于区教育局,由于表现出色,很受上级的赏识,不久便被提拔担任了区委机关副处级干部。
  但不久,原来的上司调走,新来的上司不仅对他不再重视,而且还处处给他小鞋穿。无奈,他借来美国考察之机请假留了下来,发誓要在美国干出一个人样,回去让那些与自己过意不去的人看看。
  要在美国打工,合法身份不说,仅语言不通就是一个大问题。武先生先在纽约餐馆打了一年“黑工”,继而转到华人较多的旧金山。由于他属于非法居留,没有“社会安全号”,不能学习开车,不能在银行开户,更不能合法打工,因此,他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受到限制。最后他只得在一些华人小餐馆打工,过去坐在台上给别人作报告的他,现在在美国当起了“油锅”(美国餐馆一般分为大厨、二厨、抓马、油锅、服务生等几个档次)。与餐馆其他打工者相比,“油锅”既辛苦,工资又低,且很少有小费。对此,武先生也无可奈何,最后只有靠频繁地调换餐馆来提高自己的待遇。
  武先生省吃俭用,吃在打工的餐馆,住在一个仅2平方米、狭窄、潮湿临时搭起的小屋。每逢下雨,他无法安身,只能睡在一张破沙发上。这样的生活,他整整过了两年多。几年前,美国开始流行申办“政治庇护”案,许多好心人动员早就“黑”下来的武先生也申请政治避难。但一向颇有正义感的他对此毫无兴趣,见人就说,中国人一定要活得有骨气,有损自己人格、国格的事情坚决不干。
  今年春天,在美国非法滞留漂泊4年之后,武先生带着满腹怨言和失望,离开了让他伤心的美国,回到了中原那个生他养他的城市。
其他文献
2006年7月10日,留美硕士生陈丹蕾涉嫌杀夫一案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陈丹蕾当庭承认了杀夫行为,并表示了忏悔。那么,陈丹蕾为何对曾经深爱的丈夫痛下毒手呢?     压力下的完美婚姻不再和谐     今年29岁的陈丹蕾是四川成都人。在她上小学时,父亲就离开了她和母亲。她从小就性格孤僻,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95年,陈丹蕾以四川省高考总分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
期刊
一    今年22岁的陈雪妍从南昌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经过一番波折出国到新加坡,她在兴泰数码电子商厦做营业员,虽然每天站得双脚发胀,说得口干舌燥,一个月的薪金也很有限,但陈雪妍很知足。现在正规大学生出国要找一份工作都不容易,自己一个职校毕业生能有这样一份工作已经很不错了。  年轻的女孩都爱美,陈雪妍也不例外,但她很苦恼,由于来自边远的农村,家里经济困难,每月那点工资,除了个人必须的生活开支,还得寄
期刊
莫斯科华人服务业悄然兴起    今年以来,莫斯科中国市场上各项服务行业犹如雨后春笋,票务、法律咨询有数十家之多,通讯更是以一种势不可挡的速度在增加。目前,华人服务行业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及信誉度上都较前些年有了很大改善。  在俄经营快餐店有4年之久的如意餐厅的老板,刚来莫斯科时餐饮业还不是很发达,他看好了餐饮业的发展前景,根据广大华人同胞的要求,由一个给人打工的厨师成为现在拥有十几名员工的快餐店
期刊
暖日融融,在海滨城市大连,我们到十洲云水大酒店采访餐饮部经理瓦洛佳。    中俄文化交融·混血儿    今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  只有风儿在轻轻唱,  夜色多么好,心儿多爽朗……  伴着手风琴悠扬的旋律,一位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姑娘和一位中国小伙子在尽情地舞蹈着。人们用掌声由衷地祝贺着一对新人,大家尽情享受着这幸福的时光。篝火熊熊地燃烧着,美好的夜色,中天上一弯新月如钩,几朵白云如浪花簇拥着弯月,如
期刊
宁安市古称“宁古塔”,宁古塔本系满语,译成汉语即:兄弟六人共居一阜或一城。宁古塔是清代东北北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是镇守北部边疆大吏将军驻地。宁古塔也是旅日华侨陈福坡先生的祖籍老家。今年已85岁高龄的陈福坡先生,作为(日本)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会长,仍不遗余力地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奔走呼吁。    恩施博爱沙兰镇    2005年6月10日,位于宁安市西南部的沙兰镇遭到一场200年未遇的特大暴
期刊
留学国家繁多,选择范围宽广,有志于留学海外的学子应该做出一个合适自己的选择。相对其他国度,荷兰长期来以“求学高标准,就业高质量”著称留学界。    整体水平高    荷兰高校整体水平较高,既有文理并蓄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也有理论结合实践为授课方式的应用技术大学。   其传统强项专业是商务金融管理、物流、建筑、医学、水利工程、电子机械工程、农业、园林业。  荷兰的这些高校大多历史悠久,学术氛
期刊
美职业移民I-140加急业务第三优先每类都可使用    美国公民与移民服务局从9月25日起接收职业移民第三类优先中所有类别的I-140加急业务。也就是说,职业移民第三类的杰出人才EB1、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人员EB2,也可以透过加急业务从速申请I-140。想申请职业移民第三类别I-140加急业务的雇主,需要在正常费用外多付1000美元,移民局则会在15个工作日内就I-140表申请做出答复。  这是
期刊
位于德国西部风光秀丽的莱茵河畔的北威州,是德国人口最多(1800万)、工业企业最集中(全国百家最大企业有44家在该州)和人均收入名列前茅的州。北威州也是德国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在该州各个城市和首府杜塞尔多夫市生活的华侨华人有2万人左右。    中餐馆业为主    据当地华人介绍,全德国的华侨华人总数在15万人左右,绝大部分人来自广东和浙江,广东省籍和浙江省籍华侨华人各占40%,剩下2
期刊
42家外资机构获准投资A股    中国证监会日前批准了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英国保诚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至此,共有42家外资机构取得上述资格。目前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外资机构中,已有36家共获得71.45亿美元的投资额度。根据法规规定,境外投资者要买卖A股,即以人民币计值的国内股票,目前只能通过合法境外机构投资者进行。    银监会批准银行开展境外理财
期刊
2007年初,我接到家乡——辽宁省辽阳市政府侨务办公室的来信,邀我写一下在海外生活或见闻之类的文章。思前想后,如何写好呢?那我就把来到日本30多年走过的弯曲小道和鸡零狗碎的生活写下来,供同胞们当作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吧!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在中国政府和公安部门的协助下,高见进(我的爱人)的日本亲属终于找到了他。我们一家5口1977年12月来到日本国冈山县上房郡贺阳町定居。町政府特地为我们一家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