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延续及命运暗示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杨戏”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所感,所创作的作品之总称,自唐代《长恨歌》起便有以二人为主的文学创作出现,本文选择《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这一“李杨戏”历史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作品进行意象分析,试析其中常见的意象意涵及其作用。
  【关键词】李杨戏;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69-03
  【本文著录格式】赵睿欣.情感延续及命运暗示——试析《梧桐雨》之意象书写[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69-170,174.
  白朴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位列“元杂剧四大悲剧”之列,有王国维“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之评语。其叙事主体唐明皇、杨贵妃又隶属“李杨戏”之范畴,洪升撰《长生殿》此部“李杨戏”之集大成者时剖白受《梧桐雨》文本影响,可见它作为同时兼具悲剧及“李杨戏”承接之作的重要性。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爱书写、权力归属及言辞之美等角度,未有专文详析《梧桐雨》中所出现的李杨戏常见意象,笔者试撰此文,从现实世界及虚拟世界两个角度的物象入手,剖析《梧桐雨》与“李杨戏”题材之意象联系。
  一、梧桐——爱、死亡与命运的隐喻
  《梧桐雨》四折一楔子的传统元杂剧结构之中,构建情感空间的素材全来自第四折。朱光潜认为:“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必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意象这一物本身,就带有浓重的美学含义。借王世德的论述而言,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的结合,即作者脑中审美意象的物化表现。若对《梧桐雨》意象前人研究做结论,“梧桐”论述者居多,其中张石川亦提出“霓裳”的几重比喻。也有说法将他物“海棠”作贵妃论,此处不再列举。笔者选取富有构筑真实人生的对象意象,探讨它们会如何勾连人的情感记忆,营造属于李隆基的叙事空间。
  《梧桐雨》标题之中就带有“梧桐”这一中国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之句被认作《梧桐雨》名称的来由。然竹村则行、张石川认为不能把“秋雨梧桐”视作对白居易的模仿,它的存在具有一定原创性。剧目中直接提到“梧桐”意象的有7次,出现之地均为皇宫。将其置于整体文本里总览而言,可以发现“梧桐”的出现有清晰的脉络关系,即它是连接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信物。剧本中,李杨两人和“梧桐”的关联一是在树下山盟海誓;二是贵妃在井梧下手持红牙箸敲击。根据张石川的推论,能从《诗经.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句看出,梧桐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击梧桐”也就是“抚琴”,琴瑟和鸣的爱情美意左证了梧桐是爱情的象征。
  “梧桐”和爱情之间最早的联系可追溯到舜帝的传说,舜帝南巡驾崩于“苍梧之野”,二妃泪洒竹上,凄婉动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爱情见证人,“梧桐”在文中并不完全是作为客体存在,最后在玄宗眼中,它的玄机便表露出来:“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他惊觉了”。他將树看作自我爱情的见证者。“梧桐”经历了爱情从浓厚到衰败的历程,不仅是爱情的象征,在拟人过后亦成为丧偶男性的陪伴。至此,“梧桐”的感情脉络也较为清晰地展露出来。
  与“梧桐”相关的爱情诗,往往和“死亡”难脱关联,在汉乐府民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墓地旁边种植松柏,有鸳鸯相伴左右,成双成对的模式正是夫妻情感深挚的表达。悼亡诗体系中,将汉代的“半死梧桐”意象进行了发展,用种下梧桐的某一株枯死来代替生命的流逝,将“梧桐”作为标题,亦有对贵妃之死的暗示之意。
  需要探讨的是,第二出“古鲍老”曲中唐明皇击梧桐景象意义特殊。它最早受到关注源于青木正儿(1887—1964),他认为“明皇击梧桐”故事乃贯穿剧中的重要线索,并强调剧本的动机就源于此故事。且考察其来由极有可能为宋徽宗《宣和画谱》录着的唐画师张萱的《明皇击梧桐图》。后经竹村则行考据,“明皇击梧桐”情节富有独创性及时代性,此处“独创性”指该场景在中晚唐五代的任何“李杨戏”中均未出现,但在同为元代作者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中倒三度提及,例证“击梧桐”景象和时代关联之紧密。
  元代特有之”明皇击梧桐”的来源,在竹村则行手中完善出清晰的脉络,即它虽未有现存画像实物,但在《宣和画谱》中存有三例记录,画师陈闳亦有单独注释。南宋辑录名画目录《宋中心馆阁储藏图画记》、周密(1232—1298)《云烟过眼录》卷二里均有提及《明皇击梧桐图》,其确乎存在于中华土地的事实,也就有了更多佐证。金元时期,为该图所感发的“题画诗”就有八例。这八例“题画诗”是否依照《明皇击梧桐图》所写暂不可考,但其中三位作者冯璧(1162—1240)、姚枢(1203—1280)、袁桷(1266—1327),都与白朴之父亲白华、养父元好问产生过深厚交集。藉由此,《明皇击梧桐图》从唐宋宫廷画作,经由金元文人之手,在白朴创作之中投射下了影子。三者在对画题诗的过程之中,亦都流露出对唐玄宗辛辣的讽刺意味。
  袁桷另有一诗《题明皇击梧图》,有“峄阳之材云门曲,能使熏风生众绿”句,其中之“峄阳”,很难让人不想起“峄阳孤桐”的人格意涵,沉迷爱情世界的唐明皇显然并不属于此类。《梧桐雨》文本之中,开头即点明杨贵妃的寿王妃身份,明确“父纳子妃”的事实;而后“马嵬事变”时又将私人感情凌驾于国家安危之上。因此有说法称 “梧桐”的君子含义实为反讽唐明皇的自私行为,而在爱情方面也是反讽二人感情的不纯洁性之说法。采整体而视,唐明皇命运由盛而衰之过程的参与者除高力士外,便为“梧桐”,以此引出梧桐的第二层意义——晚节不保之预示。
  最早的“梧桐栖凤”说法源自《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礼泉不饮。”“鹓雏”是凤凰一类的鸟类,毋论人品高洁与否,“梧桐”带着凤凰停靠的意图,即能和身居高位者联系起来。张石川提出贵妃其实为“凤凰”,玄宗则为“梧桐”之想法,认定二者之结合是短暂性、悲剧性的统一。命运象征取自中晚唐时期《南史·卷二》中王晏晚节不保的仕途象征。《梧桐雨》中,失去一切的皇帝就如同落尽枝叶的梧桐一般,晚景凄凉。原文指的“残叶”“梧桐叶凋”之描写,也是李隆基此时形象的指代,风烛残年,无权可依。正所谓“虽有栖凤之美,而失后凋之节”,此处的“梧桐”的悲秋之情就像在感叹预示着唐明皇的一生,是从富丽繁华走到尽头的全过程。   二、日常生活意象
  在悼亡的体系之中,有一种日常生活的意象,因为斯人已逝,唯有留下的物品可供思念,这些曾经零碎平凡的物品,如今会成为寄情、感物的工具。彭梅芳对中唐时此种现象下了定义,认为:“日常生活世界给文学提供无限的写作素材;日常生活的观念和思维与文人一定的参照;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经文人加工,焕发出一股独特美感。”她将此现象称为“日常审美化”。这种对日常之物的审美亦可用在物象体系中看待。
  《梧桐雨》中,此种“日常生活意象”有三件物品,一是马嵬事变后贵妃身死留下的“汗巾”和“鲛绡帕”被皇帝拾到带走;二是定情之物“钿盒金钗”;最后一物则为画工留下的“杨妃画像”。三者都是杨贵妃身前身后信物,更兼有“传情”功能。依次论述下来。“汗巾”和“鲛绡帕”含义相同,都为人私密之物。在“气味叙事”范畴中,常视二者为女子身体载体。“汗巾”被女子汗液所染,供男性把玩时,难免有汗液残留,因此此味作为女子身体的延续,有性暗示之意味。如《金瓶梅》文本中常出现此物,陈敬济向潘金莲索要“汗巾”,亦因肉体即神殿,做代替肢体接触用;《聊斋志异》注释本中有云:”传闻严世蕃以白绫汗巾为秽巾,每与妇人交,即弃其一,终岁计之,谓之淫筹”,至于《红楼梦》贾宝玉蒋玉函互赠汗巾的时代,它作为人私密身体感知之物,已成为连接身体欲望的桥梁而存在。在《梧桐雨》中也做亲密关系的暗示,马踏贵妃的惨烈事发生后,被念着“妃子不知哪里去了,只留下这个汗巾儿”的玄宗拾到的贵妃汗巾,也许亦是对她生命的延续幻想。
  贵妃两件所留物品,“汗巾”象征“欲”,“鲛绡帕”拭泪意指“情”。“鲛绡帕”是手帕别称,从《述异记》所说之异事源于“鲛人传说”起,就和水脱不开干系。宋陆游《钗头凤》:“泪痕红浥鲛绡”,以此传染泪的情哀。唐明皇拾到当年长生殿内就已出现的“鲛绡帕”后,先是用它伤怀一番再带回宫内。第四折李隆基夜半惊醒,也“半襟情湿鲛绡”,可见它一直被贴身携带,思念时再来擦泪珠。而在第二折“古鲍老”曲中:“你则索出几点琼珠汗”中得知,享乐处的“鲛绡帕”做沾汗用,和“汗巾”中“欲”不谋而合。只在最后凭吊过程里,变作睹物思人和纾解己愁的道具。此中也有一个情感变换的过程。
  “钿盒金钗”的研究价值全然不同,《长恨歌》之中,它就是李、杨二人互寄感情的道具。“钿盒”意为金银珠宝作饰的盒子,“金钗”是古代妇女首饰,亦代指侍妾。白朴沿用了《长恨歌》用法,它初次登场于第一折“金盏儿”:“七宝金钗盟厚意,百花钿盒表深情。这金钗儿教你高耸耸头上顶,这钿盒儿把你另巍巍手中擎”,两人山盟海誓时也情不自禁唱:“长如一双钿盒盛,休似两股金钗另”。极为平常的生活事物经白居易组合后,便成了“李杨戏”的传统意象。《长生殿》中发挥“钗盒情缘”更为明显,洪升借用“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将它作为串联故事的关键,有了杨妃死守“金钗钿盒”的情深,才换来最终寄情重圆的完美结局。由此可得,尽管它于《梧桐雨》中只出现一次,但作为“李杨戏”的重要意象,亦有被列出的价值。
  “画像”一物,据《新唐书·杨贵妃传》中记载在杨贵妃身死马嵬坡后,叛乱平息以后回京时,贵妃形貌如下:“肚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玄宗)视之,凄惋,乃会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此处记载是最早關于贵妃画像的记录。
  有历史的依托,《梧桐雨》的描写大致和《新唐书》中相符,也是退居西宫,日夜相对真容像。唐明皇看着“画的没半星儿差错”的画像,依然不甚满意,认为其“画不出沉香亭畔回鸾舞,花萼楼前上马娇,一段儿妖娆”。反而越看越添伤感,需要离宫散心,由于刊本未曾体现出大致贵妃画像的形貌,此处亦无法考证。只能猜测李隆基在马踏贵妃的惨烈场景后,依然愿意保持她原本的美丽姿态,聊以慰藉。但画像不单为一幅祭奠所用的凭吊物,面对遗照,唐明皇存在“把太真妃放声高叫”的操作,“叫不应”之事实,其中暗含了对杨贵妃藉此“还魂”的希望。因“叫画”传统从唐代《太平广记》即有端倪,以男子之“痴”得唤爱人结合,然白朴遵循现实,未给予任何贵妃归来的期待。故唐玄宗“叫画”动作,与其说是叫醒贵妃,不如解读为唤醒读者一丝隐秘心思,令之与人物共享痴情。不知是否因此,洪升在《长生殿》之中才发展这两曲短暂情节作“哭像”,主为“述情”,而这样的痴也感动了贵妃神像,神像随之泪流不止。至此,画像意象也成了“李杨戏”里述说爱情之痴的意象。
  三、结语
  “梧桐”“钿合金钗”及“画像”几种意象自《长恨歌》始,藉由《梧桐雨》的延续,一直到《长生殿》的发扬,成为了“李杨戏”文本中常见的爱情叙事意象,不仅是对爱情的颂扬,也暗含两人的命运暗示。在长久的历史演变中有了更为丰富的意涵。
  参考文献:
  [1]白朴著,奚海,陈旭霞,张炳森等.元曲名家精粹:燕赵元杂剧名著二十种选注 (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2][清]王国维著,东篱子解译.人间词话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97.
  [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270.
  [4]王世德.美学辞典[M].中国台北:木铎出版社,1987:234.
  [5]见张石川.论《梧桐雨》中的意象——兼及杂剧意象的特征与功能[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钱叶春.以戏曲的以花喻人看古代文化意象的演变——以杨贵妃形象为例[J].戏剧文学,2007(7):32-35.
  [7]张石川、吴康宁.论《梧桐雨》中的意象——兼及杂剧意象的特征与功能[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1-137.
  [8]〔日〕青木正儿.青木正儿全集第4卷[M].东京:春秋社,1973:453.
  [9]周红玲.《梧桐雨》中“梧桐”的讽刺意义[J].文教资料,2007(12):20.
  [10]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605.
  [11]唐李延.南史·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659.
  [12]彭梅芳.中唐文人日常生活与创作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30.
  [13][14]娄文衡.明清小说的气味叙事——以《金瓶梅》《红楼梦》
  香/臭为主之探讨[D].中国台北:台湾政治大学,2019:149、150.
  [15][清]蒲松龄.崇文馆·小说馆·聊斋志异(注释本)[M].北京:中国图书有限公司,2016.
  [16][宋]李昉撰.太平广记[J].中国基本古籍库本,卷286,画工:1274.
  作者简介:赵睿欣(1995-),女,四川成都,汉语言文学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戏曲学。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媒介载体、书写工具等因素的不断发展,汉字经历“汉字七字”的演变并逐步走向规范。承载汉字的媒介经历了契刻记事、技术革新、数字驱动等诸方面的变革。汉字字体是在客观存在的技术条件下,通过特定的媒介载体辅助产生的,汉字字体与载体器物、书写工具和工艺技术等相关因素构成了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在共同作用之下,汉字字体从最初的雏形走向成熟。近年来,数字媒体的迅速兴起为汉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富强,人民富足。普罗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丰富。其中,曾经人们可望不可及的贵族乐器——钢琴,有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的迅猛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对钢琴演奏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同时,各个用人单位对钢琴演奏人才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们不仅仅要掌握熟练的独奏技能,还需要掌握钢琴伴奏技能来填补市场空白。这一现象的出现,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许多
期刊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A市幼儿师范学校声乐兴趣小组的训练为主线,分别从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法创新等方面,阐释了民歌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意义。除了学唱经典民歌,笔者试图从本地民歌入手展开论述,以期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使民歌教学顺利融入学前教育课程,并得到推广应用,由此为幼儿园民歌音乐启蒙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歌;学前教育课程;声乐兴趣小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在全国的高校中得以迅速和全面的开展。本文以《短片创作》课程为例,阐述了数字影像创作类课程的线上教学的整体设计,包括教学思路的确立、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课后的问卷调查和回顾,线上教学的优势和弊病的总结。本文还对影像创作类课程的线上教学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线上教学;数字影像;影像创作;短片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本文以梅县客家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运用方言特征词和社会语言学理论方法,研究以《石窟一征》方言卷为代表的清朝末年梅县客家方言词汇保持与变化情况,通过对词汇分类整理、调查收集变化情况、分析变化类型和特征、探究引起变化的原因,可以为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语言政策提供参考。
  文章从1853年《石窟一征》方言两卷中筛选出139个反映客家方言特征的词进行书面文献查验,统计结果显示,88个方言词在现阶段保持使用,51个方言词可能消失。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到,9个方言词在口语中保持使用,42个方言词发生词形变化。变化类型
《园冶》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园林专著,其山石观集中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神内涵。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山石的高低落差,俯仰参差的处理,将有限的园林山石营造出了无穷的变化,从而体现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追求。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园冶》著作本身进行基本概述,《园冶》以极高的理论价值问世,最终经过百余年的漂泊才受到重视,《园冶》的相关成果也随着文本研究的增多而逐渐丰富起来。《园冶》一书原著分为三个部分,后随着中国园林研究者的努力,对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第二章主要对《园冶
张祖同作为晚清同光年间湖湘词坛上的重要人物,长期以来较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虽然对于张祖同词风、宗法乃至于悼亡词集都已有所涉及,但论述仍较为粗浅简略,因此对于张祖同及《湘雨楼词集》做整体的、更为精细的研究分析便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在张祖同生平与词学交游的基础之上,以民国十年刊刻的《湘雨楼词》为主要研究对象。
  文章综合现有材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张祖同家世、生平、著述、交游圈等内容作简要的分析和介绍,为后文对其词作和词学思想的探讨提供必要的写作背景。关于张祖同的交游圈,文章主要关注与其词学活动紧密
【摘要】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非常久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对多种地方民歌、歌舞音乐、地方戏曲等进行了有效的借鉴,在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全新演唱方法,尤其是在发声技巧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改良和优化,使得民族声乐呈现出了一些现代审美特点。本文从歌曲演唱变化的角度,分析几首典型民歌在唱法方面进行的一些借鉴与创新。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地方民歌;京剧  【中图分类号】J607
期刊
【摘要】民族舞蹈是民族之魂,具有明显的种族信仰,是一个民族对生活、对自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正因为如此它成为民族内部通用语言,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的树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舞蹈迎来了生存挑战,它们不断地消失于历史长河当中,只能在有关档案当中见到只言片语。继承和发展民族舞蹈,是保持民族文化完整的必要环节,是民族类学校以及艺术类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以藏
期刊
张采作为明末复社重要领袖之一,在当时声望动天下,影响颇广。张采守孝悌,性格严毅,为人刚直。虽入仕时间极短,但关心民瘼,一度以挽救时弊为己任。其生平大体可分为读书应试、知任临川、辞官里居、国变避难几个时期。就其交游情况而言,张采作为复社领袖人物,与张溥齐名,交游颇广。
  张采共存诗328首,就数量来看,张采诗作留存数量并不多,但众体兼备,长于律诗和古体诗。就诗歌的题材内容而言,张采诗歌涉及的题材内容也十分丰富,且呈现出社团文人作诗在题材选择上有所偏好的特征,即集会怀友、酬答次韵、寄赠、伤悼、招隐、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