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掉的阅读享受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9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在说,发育得过于充分的应试教育,在制造出泡面一般做题机器的同时,也让青春期遭受与课本无节制镇日肉搏的一代或者不止一代人。他们大多视书本为寇仇,几乎丧失了阅读的享受和乐趣。
  看到李松蔚的一篇专栏,题目叫《只要干货》,里面讲到当下对所谓干货的膜拜。譬如名著快读之类,以及谁能给个摘要云云的诉求,使一部部厚重的名著被浓缩为几页甚至几段的梗概或者名句摘抄。这种便捷取巧的方式,让学生以及其他人感到很赚,由此也不免折射出一种观点:读书是以消耗时间为代价,换取有用的信息。这种弥漫交易气息的功利取法,貌似求知的饥渴,却只抱着收获的主题目的,贪多求快,不免沦为无趣一流。
  这是一个执着于奔竞的时代,这是一个只问结果不屑过程的时代,高浓度快节奏的信息流,似乎将阅读的质地一笔抹杀。这种省时省力开挂的巧思,李松蔚批为面目可憎。也许在一个崇尚速效的环境下,打着求知旗号剔骨抽筋、敲骨吸髓的捞干货思路,不失为一种工具理性。只是,这种工具理性被过于功利的蓄谋无限推高,于是堕落成直奔终极的畸形。
  还说阅读。李松蔚提到,小时候读书贪多,一本书翻过一遍,就觉得没意思了,要快快地找下一本;情节进展缓慢的,干脆一目十行。《天龙八部》中,鸠摩智将段誉从云南带到苏州,阿碧划船将他们送往燕子坞。那一路风轻歌软,景致宜人,读来韵味十足,江南风物活色生香。只有我读得大为不耐:“已经翻了这么多页,怎么还不打?”
  这是个有趣的桥段。相比当下拒绝阅读的一代,小时候的李老师就喜欢翻书,尽管一目十行。所谓翻了许多页怎么还不打,活脱是少年心性,十分写真。当然,由此也不妨说,那些醉心于畸形工具理性的干货一族,尽管有求知的冠冕幌子,究其实质,却无疑太过小儿。
  那么,非小儿的阅读又是怎样呢?李老师说后来重读几遍,才意识到当初那种执迷于开打,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于是现在再看金庸,他便专爱看这种闲笔,反倒是剧情紧凑的高潮段落,因为反正知道了结果,看不看都没什么意思。
  该说读闲笔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即便那些号称的读书人,也未必有多少人肯这样消磨时间。他们当然不是干货一党,但却也不免是被另一种功利役使下的无趣。实在说,能读出闲笔的人,才算是真的体味到阅读享受和乐趣的个中人。大约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体悟到:只有不拘泥于读书多少,才能舒舒服服享受这一过程。如果把读书当任务,求新求快,这件事就难免无趣。一向说读书破万卷,这固然是对阅读的痴迷,但也不免是遭到数据化驱动的功利,相较感受闲笔的雅致人,终于还是无趣。
  不能不承认,崇尚高浓度快节奏直奔结果,是一种令人撑拒不得的时代风尚,体现在阅读上便是偏好所谓开门见山,一如少年心性的还不开打,透露出颇不耐烦的旺盛火气。这样的直白诉求,自然会影响阅读的口味和习惯。譬如那些叙述从容淡定却貌似进展缓慢的好著作,往往会遭际遗弃而不屑一读,沉浸于这种干瘪阅读模式的人,自然也就再没有机会和能力体会那些韵味十足、活色生香的闲笔,这是他们的遗憾,更是他们的悲哀。
  圣人说饮食男女大欲存焉,其实作为感官享受,阅读也和饮食有着同样道理。刘姥姥那样大口吃茶固然淋漓解渴,却难免是不知茶滋味的牛饮;八戒师傅那样整碗海填果然痛快豪迈,却是干巴巴的充饥果腹,于菜品滋味的咀嚼咂摸,全然弃之不顾——只好是粗鄙。这么说并非对解渴果腹不敬,在物资短缺时代,填饱肚子乃生存的大事件。但在已经渡过那个时代之后,依旧流连那个时代遗留下的温饱旧习,起码不是值得揄扬的。
  一段个人体验。物资短缺时代,军用的压缩饼干曾经是稀缺的俏货,甚至不失为引领时尚的精致标本。记得我曾经有幸品尝一撮,实话说,满口粉末,味同嚼蜡,但在众目睽睽的注目下,哪里敢说实情,只能梗着脖子做出贪婪模样下咽。这样的罕物,尽管口味早已改观,可今天除了遭灾之人和户外族,没人再会喜欢。实在说,那些直奔结果只盼开打的干货族,其实便是只求填满肚皮的温饱,视压缩饼干为罕物。这种停滞在物资短缺时代果腹充饥的可怜情结,距离阅读的真正滋味和享受,真不可以道里计也。
其他文献
编辑由于各种原因在初次策划图书时,一些有利的出版要素考虑相对不是太周全,随着市场的反馈,需要对编辑的图书进行二次策划。但二次策划必须有市场迎合点,以便展开营销使二次策划
统计第一季度的畅销书不难发现。无论是虚构类、非虚构类。还是少儿类,上榜的图书都是新老交叉。而且出现的老面孔基本具备常销书的潜质。
月饼是中秋佳节人们喜好的食品之一,其卫生质量和口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月饼原料中油脂的品质直接关系其卫生质量和口感.2002-2004年对内江市售月饼的酸价、过氧化值和微生物
人类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曾因“幻想”而出现“迷信”灾难;在进入现代文明之后,又因科技发明而遭受了“技术”灾难。学者将其归于“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的人类困境”。与自然界其他物种进行比较,人类有自满自足的一面,而我们却因为“意识”的蒙发,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各种“作品”而一步步陷入沉沦。这种导向人类最终毁灭的基底一再被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所揭示。以下结合影片《生化危机:终章》做一些探讨。  一、 技术之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