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释。从伦理学意义来说,人格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个体稳定的道德态度及道德行为倾向。领导者的伦理人格是政治主体在道德文化和现实政治环境的双重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持久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包括形而上的价值理念、道德品格、道德操守,也包括形而下的道德选择力和道德决策力。高尚的、健全的道德人格会使领导者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折服力和领导力。
一
领导干部是一种社会角色,拥有法定权力、责任和义务,在社会活动中负责组织、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是社会组织中具有一定职位的指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领导干部要想成为一名有效的领导者,除具有职位赋予的权力影响力外,还必须具有建立在领导者的才能和道德人格基础上的非权力影响力。才能影响力来自专业知识、技能和才干,道德人格影响力则是指领导干部的优良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勤政廉政、大公无私等要素所形成的影响力。一名具有道德影响力的领导干部,会把权力的获得看成是责任、服务和奉献,不断加强道德修养,通过人格的不断完善来实现其组织影响和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德治,特别重视领导者道德人格的作用。孔子认为,领导者只要修养自己的德性,就能号令天下,只有修养自己的德性,才能使政令畅通。孔子还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责任感强,使命感强,不谋私利,公平待人,态度和蔼,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就能增强群众对其的信任感,他的威信自然就高,影响力自然就强。美国成功心理学专家拿破仑·希尔说:“真正的领导能力来自让人钦佩的人格。”领导干部的道德人格必能释放出巨大的领导能量。著名中国文化学者成中英博士在谈到儒学与现代管理的关系时认为,“过去我们谈儒家往往从伦理的观念来谈,我认为不要把过去的东西只看成是伦理,而要看成管理。”这些理念均助于我们对领导干部道德人格的管理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信息社会的来临、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一切都使得在依靠法定权力、规章、制度来达成管理目标的同时,必须发挥道德的“领导”功能,来增强和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和领导干部的领导力。
二
儒家的德治理论十分重视领导者的人格影响力,认为领导者应该是有德有才之人,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修养。《孙子兵法》也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在西方道德文化语境中,理想道德人格偏重于智慧、情感与意志力品质的养成,侧重于追求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汲取东西方道德人格理论的有益成分,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领导干部的道德结构应当包括:
1.克己。修养的过程就是克己的过程,克己的过程就是抑制私欲和不良情绪的过程。一名有威信、有人格影响力的领导干部,必定是具有高度道德自律意识和能力的人。孔子讲“克己复礼”,要求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礼的规范。孟子讲“寡欲”,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领导干部的人格影响力来源于他的公心,来源于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对待私欲和情绪,不能任其自由,自由是“低级动物的一种属性”,只有能以理性克制自己才是人之为人的高尚情愫。
2.服务。邓小平说:领导就是服务。领导的位置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领导的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领导干部必须以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为天职。服务是领导价值的重要体现,是领导的基本属性。服务于民,走群众路线是现代社会领导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应成为每一项管理活动的重要目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领导干部道德人格的根基。
3.尊重。现代社会领导干部要变“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要尊重下属、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利。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尊重、理解、关心、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以此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希望别人理解和尊重自己,尤其是来自领导的理解、同情、尊重、信任和关心,更会使人受到鼓舞和振奋。领导干部如果能够真心诚意地尊重他人,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领导者的影响力自然而然就培育起来了。
4.信任。领导干部只有始终坚持“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但要讲信用,让别人对你有信心,信任你,还要信任他人。西方“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并不能解释人的一切行为,人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之外,还有获得认同、信任、赏识等的需要。领导干部如果不仅自己守信,而且信任他人,必然会得到群众由衷的支持。
三
领导干部的道德人格具有动态性,道德人格修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理论上来说,人的道德人格完善的过程就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适应当代社会现实,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领导干部道德人格的提升。
第一,明德造势,优化社会道德环境。优化社会道德环境,要从社会道德文化方面培育有利于领导干部道德人格完善的土壤。就是要加强以政府道德文化建设为核心的社会道德文化建设。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优秀的社会道德文化有利于个人优良品格的养成。具体地说,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是非观念、行为准则,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健康的道德伦理文化氛围。同时,要培育民主的组织文化氛围,破除官本位、等级特权、依附人格等文化影响,使道德人格在良好环境中健康发育。此外,还应在全社会培育以公民参与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意识,充分发挥公民参与在监督领导干部道德方面的作用。
第二,正心诚意,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人格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在道德人格修养中,儒家反复强调要“反求诸己”,向内心世界下功夫,强调“诚意、正心”。要求人们不自欺欺人,即使没有外界力量的约束,也能把持住自己,不做坏事,不生邪念,不受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对领导干部的人格修养来讲,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律意识,做到知行合一,正心诚意特别重要。知行不一,自欺欺人,是领导干部道德人格的重大缺陷,也是影响领导力提升的最大障碍。
第三,完善制度,建立道德奖惩机制。领导干部道德人格是内外机制交互作用的产物。就外在机制而言,制度约束的作用无疑是第一位的。具体地说,就是要把领导干部的道德状况与管理相联系,把领导干部的道德人格作为任职、升降、奖惩的必要条件,建立起相应的选拔任用机制、道德评价机制、道德奖惩机制,真正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最终形成强大的道德驱动力量。要把道德理论作为领导干部培训和教育的必修课,充分发挥培训教育在培育领导干部道德人格中的先导作用。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方法,解决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的问题。强化监督,吸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建立道德监督机构和执行机制。从行政监察体制改革入手,增强道德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把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责编/梁晓娟)
一
领导干部是一种社会角色,拥有法定权力、责任和义务,在社会活动中负责组织、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是社会组织中具有一定职位的指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领导干部要想成为一名有效的领导者,除具有职位赋予的权力影响力外,还必须具有建立在领导者的才能和道德人格基础上的非权力影响力。才能影响力来自专业知识、技能和才干,道德人格影响力则是指领导干部的优良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勤政廉政、大公无私等要素所形成的影响力。一名具有道德影响力的领导干部,会把权力的获得看成是责任、服务和奉献,不断加强道德修养,通过人格的不断完善来实现其组织影响和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德治,特别重视领导者道德人格的作用。孔子认为,领导者只要修养自己的德性,就能号令天下,只有修养自己的德性,才能使政令畅通。孔子还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责任感强,使命感强,不谋私利,公平待人,态度和蔼,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就能增强群众对其的信任感,他的威信自然就高,影响力自然就强。美国成功心理学专家拿破仑·希尔说:“真正的领导能力来自让人钦佩的人格。”领导干部的道德人格必能释放出巨大的领导能量。著名中国文化学者成中英博士在谈到儒学与现代管理的关系时认为,“过去我们谈儒家往往从伦理的观念来谈,我认为不要把过去的东西只看成是伦理,而要看成管理。”这些理念均助于我们对领导干部道德人格的管理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信息社会的来临、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一切都使得在依靠法定权力、规章、制度来达成管理目标的同时,必须发挥道德的“领导”功能,来增强和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和领导干部的领导力。
二
儒家的德治理论十分重视领导者的人格影响力,认为领导者应该是有德有才之人,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修养。《孙子兵法》也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在西方道德文化语境中,理想道德人格偏重于智慧、情感与意志力品质的养成,侧重于追求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汲取东西方道德人格理论的有益成分,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领导干部的道德结构应当包括:
1.克己。修养的过程就是克己的过程,克己的过程就是抑制私欲和不良情绪的过程。一名有威信、有人格影响力的领导干部,必定是具有高度道德自律意识和能力的人。孔子讲“克己复礼”,要求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礼的规范。孟子讲“寡欲”,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领导干部的人格影响力来源于他的公心,来源于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对待私欲和情绪,不能任其自由,自由是“低级动物的一种属性”,只有能以理性克制自己才是人之为人的高尚情愫。
2.服务。邓小平说:领导就是服务。领导的位置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领导的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领导干部必须以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为天职。服务是领导价值的重要体现,是领导的基本属性。服务于民,走群众路线是现代社会领导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应成为每一项管理活动的重要目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领导干部道德人格的根基。
3.尊重。现代社会领导干部要变“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要尊重下属、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利。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尊重、理解、关心、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以此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希望别人理解和尊重自己,尤其是来自领导的理解、同情、尊重、信任和关心,更会使人受到鼓舞和振奋。领导干部如果能够真心诚意地尊重他人,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领导者的影响力自然而然就培育起来了。
4.信任。领导干部只有始终坚持“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但要讲信用,让别人对你有信心,信任你,还要信任他人。西方“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并不能解释人的一切行为,人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之外,还有获得认同、信任、赏识等的需要。领导干部如果不仅自己守信,而且信任他人,必然会得到群众由衷的支持。
三
领导干部的道德人格具有动态性,道德人格修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理论上来说,人的道德人格完善的过程就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适应当代社会现实,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领导干部道德人格的提升。
第一,明德造势,优化社会道德环境。优化社会道德环境,要从社会道德文化方面培育有利于领导干部道德人格完善的土壤。就是要加强以政府道德文化建设为核心的社会道德文化建设。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优秀的社会道德文化有利于个人优良品格的养成。具体地说,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是非观念、行为准则,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健康的道德伦理文化氛围。同时,要培育民主的组织文化氛围,破除官本位、等级特权、依附人格等文化影响,使道德人格在良好环境中健康发育。此外,还应在全社会培育以公民参与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意识,充分发挥公民参与在监督领导干部道德方面的作用。
第二,正心诚意,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人格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在道德人格修养中,儒家反复强调要“反求诸己”,向内心世界下功夫,强调“诚意、正心”。要求人们不自欺欺人,即使没有外界力量的约束,也能把持住自己,不做坏事,不生邪念,不受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对领导干部的人格修养来讲,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律意识,做到知行合一,正心诚意特别重要。知行不一,自欺欺人,是领导干部道德人格的重大缺陷,也是影响领导力提升的最大障碍。
第三,完善制度,建立道德奖惩机制。领导干部道德人格是内外机制交互作用的产物。就外在机制而言,制度约束的作用无疑是第一位的。具体地说,就是要把领导干部的道德状况与管理相联系,把领导干部的道德人格作为任职、升降、奖惩的必要条件,建立起相应的选拔任用机制、道德评价机制、道德奖惩机制,真正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最终形成强大的道德驱动力量。要把道德理论作为领导干部培训和教育的必修课,充分发挥培训教育在培育领导干部道德人格中的先导作用。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方法,解决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的问题。强化监督,吸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建立道德监督机构和执行机制。从行政监察体制改革入手,增强道德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把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责编/梁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