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人工智能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gang36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其遗作《论历史的概念(又作:历史哲学论纲)》中曾经描述过这样一台奇妙的“自动博弈装置”:身披土耳其盛装的木偶却能跟人下象棋,并且棋力相当深厚,几乎每一步都能做到滴水不漏,然而实际上却只是一位侏儒象棋高手躲在当中操纵着木偶在台面上展开的博弈。
  
  本雅明所记述的这段事迹在历史当中是有据可循的——在18-19世纪活跃于哈布斯堡宫廷的奥地利发明家沃尔夫·冯·肯佩伦便是这个骗局的始作俑者,由于整个设计是如此的天衣无缝乃至诸如拿破仑和富兰克林这样当年的时代英豪都未能察觉端倪,一度误以为受造于人的机械装置当时已经在智慧层面企及了令人咋舌的高度,直至骗局被戳穿,传奇被尘封成了一段往事。
  两百多年过去了,“人机博弈”这个古老命题却在20-21世纪之交的这些年迎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继1997年IBM的电脑“深蓝”首胜国际象棋冠军俄罗斯人加里·卡斯帕罗夫之后,由谷歌开发的AlphaGo程序从去年到今年在围棋界一路分别横扫李世石和柯洁两位世界顶级围棋选手,实现了人工智能从故弄玄虚到以镒称铢的全面跨越。面对机器咄咄逼人的挑战,人类生命智慧的固有地位看似已经岌岌可危——这个话题再次引发了全球媒体的热切关注。
  机器人的表情
  实际上,即便撇开AlphaGo的影响不谈,跟人工智能相关的话题仍能稳居大众社交舆论排行的显著位置,原因很简单:由全球顶尖技术公司开发设计的一系列智能产品依托互联网经济的优势早就已经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手机到自动驾驶,从机器宠物到虚拟现实体验——人类历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一次被“智慧他者”重新塑造的局面。面对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迫近降临的超级现实,在战后出生的整整三代习惯于借着银幕与荧屏之光探索真理的现代人竟然显得笃定泰山——千真万确,电影演过,电视里也演过,不下几十遍!不是人类最终会倒霉就是人类最终要走运,或者仅仅作为小概率事件,那些迪士尼风格的可爱机器人要么乖乖给人类治病要么就自己跑去外太空谈起了恋爱……
  
  總而言之,这都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而当下人们只关心Siri(苹果手机智能助手)是否能在附近商圈推荐出一家今晚下班后可以跟同事小酌两杯的酒家,而Siri——倘若你保持默认设置的话——不论搜索结果如何,它的态度始终冷得像是一根在冰箱里放了一个星期的黄瓜。
  有关Siri表情的假设其实并没有多少备选余地,毕竟对于现阶段一个寄存于手机终端设备的智能助手而言,话语层面的语言丰富性远比肢体语言的呈现方式来得更为重要。然而包含面部表情在内的肢体语言恰恰是构成人类社会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甚至不仅限于人类自身,某些灵长类动物同样拥有一套成熟的肢体语言交流系统。在影片《猩球崛起》系列当中,借由人类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试验药物而智商突飞猛进的猩猩“恺撒”在尝试沟通的时候,主要使用的就是这种肢体语言——尽管“恺撒”的智力是在人工药物刺激作用下被激发出来的,然而诸如猩猩这样的灵长类动物原本便拥有一定程度的智慧,因此即便在科幻层面也并非全然是被人类“创造”出来,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真正的“人工智能”范畴。
  在1991年的电影《终结者2:审判日》中,被激活学习功能的T-800型机器人终结者与少年救世主康纳驾车同行,为了让这个钢筋铁骨的大块头融入人类群体而不那么显眼,康纳想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教机器人微笑,就这样,由影星施瓦辛格所扮演的终结者带着一个龇牙咧嘴近乎痉挛的僵硬微笑被载入了有关人工智能的表情记忆序列。人工智能的表情问题之所以重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就以运算能力作为核心功能的人工智能自身而言,“表情”根本不具备哪怕一丁点儿的必要性而全然是一种冗余;然而它对于人类世界的社交活动却又如此必不可少,因此“习得表情”在人机交互领域成了必须被攻克的一道难题——就这一点而言,“表情”恰恰成了区别人类生命与人工智能的一道依稀可辨的分界线。中国人常说的“察言观色”讲的其实就是对表情符号意义的分析与解读能力,而倘若某人懂得察言观色的话,我们又往往将这种人表述为“会做人”——言下之意,对表情的阅读能力恰恰成了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仅仅这种能力的缺失就人类心理层面而言便已经构成了某种缺陷——“泛自闭症障碍症候群”:对于这种心理疾病的患者,不少接触过的人群将他们描述为“像是机器人”。
  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区别
  
  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区别,20世纪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图灵(Alan Turing)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测试:假如计算机能够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且这些回答的内容当中有30%乃至以上的比例能够诱使人类测试者作出误判将计算机选手当作人类的话,那么这台计算机便可以被认为“具备了人类智能的水准”。
  在图灵去世60周年的2014年,名为“尤金·古思特曼”的聊天程序成功实现了历史上首个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尽管图灵设置的界限已经被突破,然而人类知识界却从未放松对这条边界的监控——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西尔勒(John Searle)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房间”的思维试验。
  西尔勒试图证明:所谓的“人工智能”其实并不能像人类一样运用智慧进行真正的思考,而仅仅是利用一系列被给定的组合原则对信息展开排列甄选。在“中文房间”试验中,被关进封闭实验室里的试验对象完全不懂中文,然而他手头有一本小册子,里面借助英文描述了一系列简单中文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这时,另一位通晓中文的试验助手将一段以中文写成的问题从门缝塞进实验室,试验对象依照问题里面中文句子的文字形状,借助手册的指点,从大量备选的中文字符卡片当中按图索骥,最终拼凑出一句可能构成回应的句子,并将它传递给助手。   通过反复试验表明,尽管试验对象完全不懂中文,但是有了手册的帮助,他和助手居然能够用中文一问一答、环环相扣!看起来两个人似乎已经在使用中文进行无障碍沟通了,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原本对中文毫无概念的试验对象依然对中文一窍不通。
  “中文房间”这个实验意味着基于二进制的“人工智能”尽管拥有超乎寻常的计算能力,但究其根本无非是依据一系列逻辑指令处理一连串信息而已,至于这些信息本身意味着什么,它们有序列的组合形式又意味着什么,“人工智能”完全不知所云——它是某种让我们感受到类似于智能的存在,然而它所使用的处理信息的方式与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是截然不同的。简言之,“人工智能”仅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科技界尚未能就西尔勒试验给出正面回应的时候,文化界却总是不乏敢为天下先的猛士,惯常是以悲天悯人的套路吃遍欧美票房鲜见敌手的大導演斯皮尔伯格在2001年直接以“人工智能”为题拍了一部叫做《A.I.》的电影。
  撇开其从命名形式到角色塑造层面均与1982年大卖的电影《E.T.》呈现种种雷同不谈,这部看似围绕人工智能话题所拍摄的电影其实讲述的是一个机器人小孩“大卫”跨越千年找妈的故事——以跨越时空的母子情感打底,搭配一点关于机器人权利的争议,掺合少许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渲染,再以世纪为单位文火慢炖,整部片子华丽炫目得像是一套土耳其盛装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影片结尾处以妈妈再爱我一次浓汁勾芡,大卫与克隆养母莫妮卡重逢相拥共度这不免令人困惑的24小时——总而言之,撑起这部冗长剧情的核心要义在于:人工智能为了爱可以超长待机等到海枯石烂。
  然而机器人大卫缘何会有爱呢?剧情里面已经交代了:莫妮卡按着说明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开启了机器人大卫的“有爱”程序,这也就意味着大卫终其“机”生所契而不舍追寻的这段母爱之情,其实根本就是一段被先行写入的命令代码,至于这段代码为什么这样写,命令缘何指向莫妮卡,大卫一无所知——倘若用约翰·西尔勒的试验模型再来验证,那么一个根本不知“爱”为何物却又追其不休的所谓“人工智能”大卫,跟一头围着石磨奔走不息的驴子相比,又有多大差别呢?
  反乌托邦的后末世时代
  相比之下,从1999年到2003年由沃卓斯基兄弟(现已变性为姐妹)拍摄的电影《黑客帝国》系列则从“反乌托邦”视角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后末世时代”的系统性人机博弈冲突。在这三部曲影片当中,人类与机器的关系被层层叠叠的带有编码程序色彩的隐喻罗织在一起。
  
  真实:并不是肉身感官的直接体验,而是主体对世界的把握与认知;苏醒:并非由梦境进入现实,而是从一重虚拟退回到无限虚拟之可能性当中——恰恰由于人类全体的肉身已经被机器所俘获,因此这两点在整个电影系列剧情当中始终被置于不断被质询的位置。同样出于这个因素,在这个影片所设置的时空当中,构成机器主体的人工智能可以完全不必考虑人机交互体验的因素,表情、肢体语言统统都可以毫无顾忌,只需释放生物电信号刺激人类神经元便可虚拟一个世界映像实现对人类意识的控制。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是在电影世界中,人工智能也是第一次终于有了彻底实现自我的可能性。然而这个假设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不仅对于被奴役的人类而言,即便是对于奴役者的机器,同样危机重重。当人类救世主尼欧与机械母体总设计师程序见面的时候,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主体,工程师却不免沮丧地向人类代表透露了维系奴役人类自由意志所付出的种种高昂代价。这里的全部悖论在于,当胜利者实现了对战败者的全面奴役之后,胜利之全部意义恰恰变成溃缩成了同样不具自由的奴役行为:为了实现对奴隶的控制,奴隶主必须时刻跟奴隶同在并且还要保障奴隶的基本生存,黑格尔意义上的主奴关系就在这一刻发生了辩证式的相互悖谬。
  颇值得玩味的是,影片在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始终不忘回应关于人工智能经常被提及的若干热门话题。譬如在电影《人工智能》中被草率植入的“爱”,到了《黑客帝国3》中呈现为尼欧在地铁站与发电厂程序的一段对话,尼欧认为“爱”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感,然而这段程序却提出了一个具有结构主义哲学意味的反驳:“爱只是一个语词,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词意味着什么”——作为人工智能的组成部分,这段程序与另一段程序相互吸引彼此关心,甚至拥有了一个名叫“沙谛”的女儿。
  换言之,当人工智能以机械运动的形式将这个概念演绎了出来,这本身便已经构成了该智能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诠释——从这个维度来反观约翰·西尔勒的试验,只要人工智能可以准确无误地对每一句中文问题给出正确的回复,那么无疑这个行为本身便已经符合了“掌握中文”这样一个命题的定义了。以结构性的雷同来回应那种无法真正实施验证的本体论问题,这恰恰是人类20世纪在哲学领域所经历的一段历史,却也点出了未来有关人工智能的可能疑惑。
  人工智能从无中生有到发人深思,它的出现对于人类而言既是震惊同时也是鞭策,这种“智慧他者”与人类自身的高度相似实际上源于其受造于人——换言之,任何关于人工智能的思考总会在某个程度上投射出针对人类主体自身的反思,在这一点上,执拗于区分人工智能与人类生命智慧本身的差别之必要性反倒越来越低了。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惯用的一句俗语,其实哲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人啊,认识你自己”——惟有认识人类生命智慧自身,恰是打开人工智能之迷津的捷径。(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
其他文献
周日的早上,一场春雨淅淅沥沥落了下来,飘洒在上海的街巷之间,鲜绿透亮的春色顿时扑面而来。  坐车从淮海路转入衡山路,一路上茂密齐整的行道树,迎着春雨,竞相绽放出苍翠欲滴的春色。衡山路尽头处,是徐家汇绿地,几年间,这里长成了一派恢弘的都市森林,浓浓郁郁的绿色之间,不少市民在湿漉漉的小路上健行。汽车驶上通往郊外的高架路,倏然之间,两旁的春景,仿佛展开了一张绿色的地毯,一直铺展到天际尽头……  你也许会
在公共(共享)单车这个领域,国外很多城市都比我们起步得早。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35个国家、超过500个城市配备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其中有的在市场渗透率及盈利双方面取得了醒目的成功,也有的在昙花一现后就此哑声。  对于公共(共享)自行车而言,如何在不断增长的公共债务、单车科技青黄不接与集体主义理想的衰落之间找到存在的平衡,才是走向新一代共享单车的关键。  他山之石,或许能为正在经历“成长的烦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的职业层出不穷,什么“精算师”、试睡师、离婚师……月嫂也是新的职业,而且也不算“新”的了,但不知何故,很久以来我对此“嫂”不以为然:什么月嫂,不就巧立名目的一个“抱嫂”吗?  没想到“六月债,还得快”,差不多话音刚落,月嫂到家。  小孙女是3月15日落地的,3月20日出院,月嫂姚郁蓉(我们叫她“姚嫂”)当天即来到家里,大大的眼睛,言谈举止很大方。  最初几天看不出她能耐,只是通
在欧亚大陆最西端的法国,因为先前发生在巴黎的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总统奥朗德正忙着呼吁世界各国进行“联合反恐”。一时间,防范与打击恐怖主义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各国首脑齐聚巴黎,商讨反恐大计。  仿佛是商量好了要和奥朗德抢头条,在欧洲的另一端,乌克兰与俄罗斯,这对“冤家”之战,在勉强消停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有了重燃战火乃至进一步升级的趋势。  多少兵力?  乌克兰媒体1月19日援引乌克兰国家安全和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要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迎来了“中国时代”,中国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经济体量第二的世界大国,以独到的政治智慧、经济手段、军事实力,震撼了世界、撰写了新章。  政治智慧,让世界听到中国主张  2015年9月,习近平第一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到访纽约联合国总部。此刻,中国说什么,习近
耿忠平早年学画时,遇到了两位很好的老师,一位是张大卫,另一位是王克文。张大卫是陆俨少的学生,以山水画有名于世,深得陆门艺术的精髓。王克文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擅长山水画和中国画史论研究,后任黄宾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在张大卫先生的指授下,耿忠平下苦功夫临摹范宽、黄公望、王蒙等宋元各家的作品,对于明清两代的画家如沈周、石涛诸家也悉心研究过,对龚贤的画风,他是非常折服的。他每次临摹古画都是反复咀嚼
在西港特区公司看来,中国企业“走出来”,并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心中,与渴望劳动致富的百姓一起,随着产业配套的持续升级,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开荒”十年,不仅把莽原变成现代化的国际工业园,成为当地民众的“饭碗”,还成为他们的“主心骨”和依靠,被两国领导人高度评价为“样板”“亲儿子”,创造了双边合作史上诸多第一……中国红豆集团等中柬企业在柬埔寨打造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秉着服务民生、八方共赢的宗旨
作者在书中反复发问:个体何为?人性何为?既透着历史的无奈,又包含着一种不甘。正是这两个大大的问号,浓缩了整个三部曲的主题。  陈丹青在一次关于电影的访谈中曾说,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是电影,不是绘画,而“电影又是这样一种艺术:开了一个画展,人家说他不懂,他就不说;可是没一个人,在批评电影时说我不懂,我不敢乱说。谁都在批评电影”。在众多的批评者中,张秋對电影不但迷,而且懂,对待批评的态度也异常严肃。他
近日,重读曼德拉的《对话自我》。此书于2010年10月以22种语言在全球发行,中文版次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曼德拉一直注意收藏并保存经手的所有资料,可能是律师身份使然。当然,因为他曾经历无数逃亡与牢狱,有些资料被当局没收、销毁或取证,有些资料交给朋友保藏,但也有许多已经丢失。《对话自我》中最珍贵的一部分是狱中书简,曼德拉写信总是先打草稿,在监狱保管的曼德拉档案中,有许多因没通过审查而被没收的信。
为了打造好被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形容为“中心城区最宝贵的大衣料”的徐汇滨江,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徐汇区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西岸计划”,要打造一个全新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水名片“上海西岸”,目标直指“全球卓越”。  就此话题,徐汇区区长方世忠接受了《新民周刊》的专访,细细品读本刊与他的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西岸计划”乃至全市滨江贯通工作的深远意义。  站在西岸展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全球卓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