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取得进展,然而试点中还存在偏离初衷、难保公平、成本高昂等问题,对此,笔者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 自主招生 改革
Research on Independent Enrollment in HEIs
Zhang Yali
Abstract:Continual progress has been made during the independent enrollment innovation. However,many issues still existed,including deviation of original intention,inequity and highcost. Therefore,author did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independent enrollment.
Keywords:HEIs Independent Enroll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03-02
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自主招生制度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取得进展,然而在改革完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
1.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发展及现行模式
自2001年教育部首批江苏省3所试点院校实行自主招生改革,到2003年将“一省局部试点”推广到全国范围22所高校试点,再到“大面积试点”,到2009年我国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已增加至76所。招生人数也由2003年“不得超过当年计划的5%”变更为2009年“生源较好的高校经批准后可适当扩大自主选拔录取人数”。
目前76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有以下三种招生模式:
1.1 在高考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拔、综合评价、降分录取。目前绝大部分试点高校实行这种“统招前提下的自主型”的招生模式,考生入选后参加高考,在录取时享受一定条件的优惠政策。
1.2 一定比例的完全自主招生。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自2006年突破高考成绩限制,自主决定考生是否录取,不过这种“一定比例的完全自主”对象暂时仅限上海市生源范围。
1.3 符合条件的高校,在“统招前提下的自主型”基础上实现极少部分计划、一定程度范围内的完全自主招生。2008年教育部规定“已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且管理规范严格的高校,对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可参考其高考成绩、中学学业及综合素质等情况申请破格投档予以录取”,2009年进一步规定“已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的‘985工程’的高校,对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或在试点高校组织的测试中综合排名位居前列的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可自行确定对上述考生高考成绩的要求”。
不难看出,在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实践中,不仅试点高校数量不断增加,高校自主程度、招生比例也逐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得到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深入理性地思考。
2.自主招生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自主招生偏离初衷。我国实行自主招生选拔录取制度,目的是给予部分高校人才选拔方面更多的自主权,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办学理念,通过一定的选拔方式和程序,招收适合本校培养的优秀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加盟不仅有助于高校的因材施教,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结构,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可以促进高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使高校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改变现在存在的高校“千校一面”的状态,提高高校的竞争力。然而从目前各高校公布的自主招生简章来看,高校还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各高校无不把报考考生限定在竞赛获奖、重点中学品学兼优学生的范围,限定在招收自己“分数段”的考生范围。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定位相似,对考生要求共性较多,生源特色体现不明显,自主招生成为另一种形式高考。其次,随着高校间生源竞争愈演愈烈,高校与中学间关系愈发密切。自主招生的“加分效应”使得自主招生一定程度上演变成高校倾向优秀生源基地一项优惠政策,自主招生不再定义招收特殊类人才,而逐渐有演变成争抢优秀生源的预备战之势,自主招生偏离初衷。
2.2 自主招生中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始终是高考与自主招生中的核心问题。在自主招生选拔中,首先是地区差异问题,虽然自主招生面向全国,但事实证明,自主招生高校更多把名额留给周边城区的名牌、重点中学,许多外省、农村和非重点学校学生,很难获得与城市、名牌重点中学学生同样的机会。其次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悬殊,不利于弱势群体、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考生的公平选择。在考试公平方面,也存在考试内容侧重本地化,或者高校注重对获全国竞赛名次理科生的选拔,文科生因缺乏类似的比赛在竞赛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等情形。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能否确保公平,关系到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成败。
2.3 自主招生试点过程中出现成本高、收效低的问题。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高校每年自主招生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当年计划的5%。虽然人数有限,但高校为此投入的工作量非常巨大。为切实落实和实现高校自主权,高校要在招生中对每位考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考核,对每位考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对其全面素质进行衡量。体现在实际操作中,每年不少高校面对几千份自主招生申请材料,从命题组织到阅卷工作完成,须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高考的规模效应相比,自主招生成本明显增加。而对中学和学生来说,自主招生的选拔程序更加繁琐和严格,从准备申请材料、参加各种考核到等待最终结果,学校与考生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提高自主招生选拔的信度与效度,也成为自主招生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须不断完善才能得以实现。
3.推进和完善自主招生考试的几点思考
3.1 准确高校自身定位,加大自主招生透明度。优质生源、优质教育资源是所有高校的立足之本。生源质量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自主招生改革,高校拥有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应按照各自的培养目标制定录取标准,选拔符合本校培养的优秀学生。实施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之一,就是力图改变不合理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录取模式,更加全面考评学生。因此,高校应定位准确,把握自主招生改革的本质,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高校还要充分认识到自主招生改革不仅是高校办学的自主权问题,还关系到一个招生公平问题,自主权的拥有与行使同时意味着责任的加大。自主招生不等同“自由招生”,高校应该担负起选拔人才的作用与责任,要建立科学的制度保障,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大自主招生的透明度,如制定并完善自主招生规章,主动让社会参与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监督,要健全校内民主集中制,避免出现个人领导取代集体领导的现象等。为了保障监督的权威性和经常性,在国家层面也应尽快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完善监督机制,使自主招生依法招生。
3.2 完善选拔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自主招生选拔体系。高等教育在我国依然是一种稀缺资源,尤其是优质教学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百姓日益高涨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诉求,入学竞争在所难免,而考试是目前进行层次区分的唯一方法。考试具有相对的公正性,对教育公平、社会安定起到有利的作用。自主招生考试必须保证考试的信度与效度,切实维护招生选拔的科学性,体现教育公平、公正。自主招生录取标准的科学合理应是人才观、价值观、教育观三方面的体现。原则上,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标准应该有利于中小学与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现大学的培养目标与价值理念,并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社会对大学的期望相一致;有利于发挥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优点,综合考评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标准是否公正,则可以通过高校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监督来保证。不仅如此,高校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精心准备自主考试选拔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完善选拔制度,加强研究,逐步形成一个有机的配套运行机制,如自主选拔人才与大学教学改革适应问题;申请入学资格条件与申请入学资格考试问题;面试的标准、功能、组织及实施问题;面试的经常化管理与规范化问题;教育考试服务机构的建立问题;相关的高中会考制度研究;综合考评中存在的问题与配套性改革措施;自主选拔录取申请资格考试内容范围、标准、操作程序与过程、结果等的综合评价,等等。此外,还有自主招生录取的成本支出与效益;如何建立高校自己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招生隊伍;如何培训面试官;怎样与中学及各地基础教育行政机构建立互信的工作关系,等等[1]。
3.3 降低成本问题。
3.3.1 重视选拔过程中的效率与效度。笔者认为,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的成本高、收效低问题主要是自主招生的选拔方法过于繁琐和不规范,以及当前自主招生比例过低等原因造成的。鉴于此,建议统一实行两层选拔:首先,由教育部或专门考试机构举行全国统一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必须具备某些特长,然后将成绩提供给试点高校与考生,但不确定任何分数线,或者最多确定一个比较低的资格线。其次,由试点高校根据自己的要求确定各自的分数线和其他要求,试点院校只要进行特长测试和面试即可(当然,至于是否再次组织考试,各试点院校自行决定)。这样两层选拔,省去了众多繁琐的程序。同时,建议适当提高自主招生比例,这样,其成本和收效的比值肯定会降低。
3.3.2 选拔与培养并举,实现最终自主招生价值的最大化。结合对招生成本的考虑,自主招生应该与对录取考生入学后的培养集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高校品牌建设。对于真正有特长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更看重的是专业与特长对口;不重视培养,而仅止于录取,这是优秀考生流失的重要原因。此外,对于高成本选拔的优秀人才,若不给予个性化的培养,所花费的成本可能就付诸东流,埋没人才可视为最大的浪费。而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优秀考生入学后,能够成为学校一种有效资源,如培养为科研的得力助手,其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毕业走向也可成为科研和品牌宣传的一手材料。总之,自主招生选拔的人才在进入大学后的培养,可以很好的和高校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就业新领域的开拓等方面结合起来,从而树立高校品牌特色,展现高校自主招生的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 乐毅.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的若干问题浅析[J].江苏高教,2008(3)
[2] 张晓鹏.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6(04)
[3] 翟居怀.对我国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5)
[4] 王立科.英国剑桥大学自主招生的实践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06)
[5] 吴向明.美国高校自主招生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06)
关键词:高校 自主招生 改革
Research on Independent Enrollment in HEIs
Zhang Yali
Abstract:Continual progress has been made during the independent enrollment innovation. However,many issues still existed,including deviation of original intention,inequity and highcost. Therefore,author did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independent enrollment.
Keywords:HEIs Independent Enroll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03-02
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自主招生制度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取得进展,然而在改革完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
1.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发展及现行模式
自2001年教育部首批江苏省3所试点院校实行自主招生改革,到2003年将“一省局部试点”推广到全国范围22所高校试点,再到“大面积试点”,到2009年我国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已增加至76所。招生人数也由2003年“不得超过当年计划的5%”变更为2009年“生源较好的高校经批准后可适当扩大自主选拔录取人数”。
目前76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有以下三种招生模式:
1.1 在高考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拔、综合评价、降分录取。目前绝大部分试点高校实行这种“统招前提下的自主型”的招生模式,考生入选后参加高考,在录取时享受一定条件的优惠政策。
1.2 一定比例的完全自主招生。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自2006年突破高考成绩限制,自主决定考生是否录取,不过这种“一定比例的完全自主”对象暂时仅限上海市生源范围。
1.3 符合条件的高校,在“统招前提下的自主型”基础上实现极少部分计划、一定程度范围内的完全自主招生。2008年教育部规定“已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且管理规范严格的高校,对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可参考其高考成绩、中学学业及综合素质等情况申请破格投档予以录取”,2009年进一步规定“已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的‘985工程’的高校,对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或在试点高校组织的测试中综合排名位居前列的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可自行确定对上述考生高考成绩的要求”。
不难看出,在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实践中,不仅试点高校数量不断增加,高校自主程度、招生比例也逐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得到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深入理性地思考。
2.自主招生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自主招生偏离初衷。我国实行自主招生选拔录取制度,目的是给予部分高校人才选拔方面更多的自主权,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办学理念,通过一定的选拔方式和程序,招收适合本校培养的优秀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加盟不仅有助于高校的因材施教,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结构,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可以促进高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使高校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改变现在存在的高校“千校一面”的状态,提高高校的竞争力。然而从目前各高校公布的自主招生简章来看,高校还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各高校无不把报考考生限定在竞赛获奖、重点中学品学兼优学生的范围,限定在招收自己“分数段”的考生范围。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定位相似,对考生要求共性较多,生源特色体现不明显,自主招生成为另一种形式高考。其次,随着高校间生源竞争愈演愈烈,高校与中学间关系愈发密切。自主招生的“加分效应”使得自主招生一定程度上演变成高校倾向优秀生源基地一项优惠政策,自主招生不再定义招收特殊类人才,而逐渐有演变成争抢优秀生源的预备战之势,自主招生偏离初衷。
2.2 自主招生中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始终是高考与自主招生中的核心问题。在自主招生选拔中,首先是地区差异问题,虽然自主招生面向全国,但事实证明,自主招生高校更多把名额留给周边城区的名牌、重点中学,许多外省、农村和非重点学校学生,很难获得与城市、名牌重点中学学生同样的机会。其次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悬殊,不利于弱势群体、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考生的公平选择。在考试公平方面,也存在考试内容侧重本地化,或者高校注重对获全国竞赛名次理科生的选拔,文科生因缺乏类似的比赛在竞赛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等情形。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能否确保公平,关系到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成败。
2.3 自主招生试点过程中出现成本高、收效低的问题。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高校每年自主招生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当年计划的5%。虽然人数有限,但高校为此投入的工作量非常巨大。为切实落实和实现高校自主权,高校要在招生中对每位考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考核,对每位考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对其全面素质进行衡量。体现在实际操作中,每年不少高校面对几千份自主招生申请材料,从命题组织到阅卷工作完成,须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高考的规模效应相比,自主招生成本明显增加。而对中学和学生来说,自主招生的选拔程序更加繁琐和严格,从准备申请材料、参加各种考核到等待最终结果,学校与考生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提高自主招生选拔的信度与效度,也成为自主招生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须不断完善才能得以实现。
3.推进和完善自主招生考试的几点思考
3.1 准确高校自身定位,加大自主招生透明度。优质生源、优质教育资源是所有高校的立足之本。生源质量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自主招生改革,高校拥有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应按照各自的培养目标制定录取标准,选拔符合本校培养的优秀学生。实施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之一,就是力图改变不合理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录取模式,更加全面考评学生。因此,高校应定位准确,把握自主招生改革的本质,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高校还要充分认识到自主招生改革不仅是高校办学的自主权问题,还关系到一个招生公平问题,自主权的拥有与行使同时意味着责任的加大。自主招生不等同“自由招生”,高校应该担负起选拔人才的作用与责任,要建立科学的制度保障,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大自主招生的透明度,如制定并完善自主招生规章,主动让社会参与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监督,要健全校内民主集中制,避免出现个人领导取代集体领导的现象等。为了保障监督的权威性和经常性,在国家层面也应尽快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完善监督机制,使自主招生依法招生。
3.2 完善选拔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自主招生选拔体系。高等教育在我国依然是一种稀缺资源,尤其是优质教学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百姓日益高涨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诉求,入学竞争在所难免,而考试是目前进行层次区分的唯一方法。考试具有相对的公正性,对教育公平、社会安定起到有利的作用。自主招生考试必须保证考试的信度与效度,切实维护招生选拔的科学性,体现教育公平、公正。自主招生录取标准的科学合理应是人才观、价值观、教育观三方面的体现。原则上,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标准应该有利于中小学与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现大学的培养目标与价值理念,并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社会对大学的期望相一致;有利于发挥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优点,综合考评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标准是否公正,则可以通过高校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监督来保证。不仅如此,高校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精心准备自主考试选拔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完善选拔制度,加强研究,逐步形成一个有机的配套运行机制,如自主选拔人才与大学教学改革适应问题;申请入学资格条件与申请入学资格考试问题;面试的标准、功能、组织及实施问题;面试的经常化管理与规范化问题;教育考试服务机构的建立问题;相关的高中会考制度研究;综合考评中存在的问题与配套性改革措施;自主选拔录取申请资格考试内容范围、标准、操作程序与过程、结果等的综合评价,等等。此外,还有自主招生录取的成本支出与效益;如何建立高校自己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招生隊伍;如何培训面试官;怎样与中学及各地基础教育行政机构建立互信的工作关系,等等[1]。
3.3 降低成本问题。
3.3.1 重视选拔过程中的效率与效度。笔者认为,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的成本高、收效低问题主要是自主招生的选拔方法过于繁琐和不规范,以及当前自主招生比例过低等原因造成的。鉴于此,建议统一实行两层选拔:首先,由教育部或专门考试机构举行全国统一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必须具备某些特长,然后将成绩提供给试点高校与考生,但不确定任何分数线,或者最多确定一个比较低的资格线。其次,由试点高校根据自己的要求确定各自的分数线和其他要求,试点院校只要进行特长测试和面试即可(当然,至于是否再次组织考试,各试点院校自行决定)。这样两层选拔,省去了众多繁琐的程序。同时,建议适当提高自主招生比例,这样,其成本和收效的比值肯定会降低。
3.3.2 选拔与培养并举,实现最终自主招生价值的最大化。结合对招生成本的考虑,自主招生应该与对录取考生入学后的培养集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高校品牌建设。对于真正有特长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更看重的是专业与特长对口;不重视培养,而仅止于录取,这是优秀考生流失的重要原因。此外,对于高成本选拔的优秀人才,若不给予个性化的培养,所花费的成本可能就付诸东流,埋没人才可视为最大的浪费。而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优秀考生入学后,能够成为学校一种有效资源,如培养为科研的得力助手,其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毕业走向也可成为科研和品牌宣传的一手材料。总之,自主招生选拔的人才在进入大学后的培养,可以很好的和高校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就业新领域的开拓等方面结合起来,从而树立高校品牌特色,展现高校自主招生的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 乐毅.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的若干问题浅析[J].江苏高教,2008(3)
[2] 张晓鹏.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6(04)
[3] 翟居怀.对我国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5)
[4] 王立科.英国剑桥大学自主招生的实践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06)
[5] 吴向明.美国高校自主招生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