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不是读书天。或者说,春天就是一本书,古往今来,常读常新。大人以自己的喜好和品味,孩子以自己的童真和天性,与春天唱和。
我们曾经用春联,给春天做成一个惊艳的封面。
那是在寒假之前,期末考后,“收拾书包好过年”,班上的孩子们正雀跃着呢。我提了个主意,何不乘此机会写写春联,或者南方人所谓的“挥春”,以此迎春,不亦快哉?次日孩子们备了笔砚,把书桌摆开,抻纸挥毫,书将起来。那时候女儿在隔壁班,读三年级,也参加进来了。有一人一联的,也有几个人合写的,笔墨意趣,各有不同。所写内容有的是我喜欢的推荐的春联,像“寒尽桃花嫩,春归柳叶新”,“又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香”,有的是孩子们自己搜集的,像“花开富贵,竹报平安”。女儿刚学过杜甫的诗,她就写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是一景。完了挂满了整间教室,红光喜气,翰墨香飘,风吹作响,着实让人心里激动了一把。女儿这一写还有了瘾头,这年回老家,家里的春联也是女儿自告奋勇,跟她的两个堂兄一起写的。过年贴出来,还得了邻居的好评呢。
她在三年级的寒假日记里是这么写的:
吃完团年饭,在院子里晒太阳。一会儿,来了一位邻居的爷爷,他问我:“哪个春联是你写的?”我指着爷爷奶奶的房间说:“是那个。”那位爷爷看了,点着头说:“写得真好!”我听了,心里甜滋滋的,脸都红了。
野火和灯笼,应该是春天这部书的“前言”了。
北方的原野,冬天里一派坦坦荡荡,纵横的田间小径上,衰草连天。经过重重霜冻,风欺雪压,茅草都枯槁如发。挨近年根儿,陆陆续续地会被野孩子们点着。时常看见村外东边起火,西边生烟,仿佛遍地烽火,把萧瑟的冬景弄出些许生气来。有时入夜了,还能见到远处高岗上的三两处野火明明灭灭,烟火气息弥漫,想想盛大的年就在眼前了,心里莫名地激动,甚至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睡。
——我小时候所见的这般情形,女儿是无缘体会了,但是野火的烧痕随处可见,哪怕是在南方。我们顶着寒风从国道边走,看见城郊绿化带间的野草被烧过了,黑黑的,风扬起草木的灰。我们停下来,看。灌木似乎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但那枝上却又凸凸凹凹地,是新冒出了一些小芽,小芽是紫色的,到芽尖才稍稍放出点嫩绿。女儿忍不住伸手去摸,滑溜溜的,说这些小嫩芽多像新生的婴儿啊,她欣喜地抬头看天,感叹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
在南方过元宵,我们当然会早早地跻入人丛,街市啊,公园啊,看灯笼,猜灯谜,用知识换一点零食或几支有些打蔫的玫瑰。路边摊贩灯笼大卖,琳琅满目,温馨可人。回来专门捡深巷里走,转角巷子里几个顽童各提灯笼,凑成一堆,灯火门前笑语。——“咱们也买灯笼吧?”她点点头,而且只要那种点蜡烛的大红的纸灯笼。当下点着,朦朦胧胧的一团红光照着,影影绰绰地,回家,上楼。晚饭后到楼顶,把几个灯笼全点着,挂到楼顶的晾衣绳上。有风,灯笼摇摇晃晃的,人的影子也跟着摇晃。“注意到没,是东风啊!”我提醒她。她自己的小房间向北,一冬的北风从窗缝挤进来,她是有感触的。东风,是春天的风啊。我们在楼顶上兴奋地大叫,冲着下边空空的巷道。一会儿,一个中学女生骑车过来,停下抬头往上看,大声回了句“无——聊——!”这段趣事一直被我们笑了好几年。
东风来了,北斗也转向了。夏天的时候,晚上在小区的中庭闲坐,我常教女儿看北斗星,那时北斗星的斗柄是大致指向南方的。现在天黑时再看,斗柄也已转向东方了。“斗柄东指,天下皆春”,万物的运行也都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节点上。
北方的柳树是“春”的引人入胜的楔子。
“七九八九,河边看柳”。我是个喜静的人,以前过年时一村子的人都在欢腾,我常一个人跑到溪边,找个背风的地方,呆一个下午。看脚下细茸的草芽,看柳条在风里变软,悄然隆起芽苞。有了女儿后,更是常让她骑在肩上,逸出热闹的人群,走到春的原野。用柔韧柳条编个小小的帽圈,或者把柳枝的嫩皮往梢头挤,挤成一条花的模样,系在她的发上。那也是她最快乐的时候。有一次在乡村公路上,远看水渠两边成阵如烟的垂柳,在萧瑟空旷的田野间很是惹人喜爱。“火车!”女儿叫道。哪有火车,铁路远着呢。女儿指着两排嫩柳,那长长的行列迤逦而来。真像火车嗳,开往春天的火车。
把这部大书逐次翻过,春愈往深里去,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放着个偌大、浩荡的春天,孩子的眼,却往往能看到最深幽的景致。小时候常跟她到镇子外边一处晒谷场边玩,有时会有几只牛羊散放着吃草。场子里堆着高高的稻草垛,风吹日晒,成了灰扑扑的小山丘一般,颇不起眼。连续几场春雨过后,再走出镇外,眼前风光,焕然一新,真有目不暇接之感。女儿偏是看到了草垛,大叫“娃娃长头发了!”我把目光收回来,看去,可不!草垛间旧年遗留的稻子在湿润的空气里都发芽了,齐齐地从灰扑扑的草垛上挺起身,绿茸茸的,齐刷刷的,可不像是头发吗?——我给女儿买过小工艺品“长头发的草籽娃娃”,把草籽跟锯末之类用布包扎成娃娃的模样,水浸后种籽发芽,娃娃就长出了绿绿的头发。说不定,工艺品的设计者也正是从类似的场景里获得了灵感吧。
就是女儿长大后,我们春节呆在南方的家里,几日冷风劲吹,出门多有不便。早上起床,看见妈妈已经买菜回来了,她迎上去帮着提菜,随即从客厅里传出惊喜的叫声。刚买的菜被随手放在门厅赭红色地板上,微微敞着袋口,那种最常见的绿色蔬菜芥兰,开出了白色的朴素的花朵。“哦,芥兰花,芥兰花,这应该是今年春天的一个大惊喜吧。”女儿写下过这样的文字。足不出户,春天也生机勃勃地从门缝里挤进来啦。
女儿在学校跟同学闹了别扭,有了委屈,跟她一起从学校回来的路上,她一言不发,间或抹一抹眼角。我直接把她带到附近的河边,跟她一起坐在靠近水边的台阶上。正是春天,河水涨了许多。珠三角的河涌,污染几乎是必然的。天热时还会有明显刺鼻的气味,冬天里就只看见浓重的黑。但那时是春天,水流浩大,又快又急。下行的船只悠然而过。水里裹挟着树枝,草根,浮萍,还有一簇簇新鲜的鸭舌草,一闪而过时,能看见开着几朵蓝色的花。水也比平时清了不少,近岸竟然也能看见几尾游鱼,对面传来鸭子的叫声。出神地看着春水的流淌,好像许多东西都被带走了,郁闷,不快,委屈,伤心。坐够了,起来拍拍手,回家,感觉自行车的承载也轻松许多。遥想孔子当年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感叹春水好像善施教化,是真君子。此言不虚啊。
女儿遗落在春天的红棉袄,我更愿意相信是作了这本大书的一个“后记”。
老家的春天,桃花最灿烂的时候,油菜花也渐次盛开的时候,云雀叫得最欢的时候,常常是伴着昏昏的天色,像下雪前的黄天(农谚说,“天黄有雪”)。起了点风,空气里撞来撞去的都莫可名状的春之气息,丝丝缕缕,千声万唤,多少无形的手,都在扯着蜗居的人快快走出门去。怕是又要下雨了吧,倒春寒要来了吧,风雨一过,桃花该都凋零了吧,菜花最美的花期也要错过了吧?还有杏花,梨花,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可都是不等人的啊。把女儿过年新买的红色唐装棉袄裹上,戴了帽子,围巾,隆重地像去赴一场约会。一家人骑辆摩托车,往春天的最深处进发。
村野的道路无数条,捡人走多的、把泥土路面踩白了的路走。鸡鸣,犬吠。人家屋角、篱笆边斜挑出来几根桃枝,红红白白,颤颤的,招着蜂蝶。停一会,回头怂恿女儿过去,她怯怯地下来,走两步,“汪汪”,却是院里灵敏的狗先听到脚步声,吓得她赶紧跳上车子。大笑,再行。也罢,天涯何处无芳草啊。
出得村子,油菜花,小麦地,池塘,小丘,杂木林,高高低低地,都在眼前了。水边一株盛装的桃树,依在春风里,灼灼其华,蜂飞蝶舞,更被阳光蒸出馥郁的甜香。树下花瓣零落,覆在嫩绿的浅草上。回看孩子的笑脸,欢颜,以及唐装的红,无端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桃树,孩子,不都是最好年龄的“人”吗?
油菜花长得很旺,快过人头了。原本可以畅行的田间小径,几乎是被两旁的花枝密密遮盖了。要时时拂着花枝前行,才不一会儿,身上已全是明黄色的花瓣花粉,拂了一身还满。不走了,捉迷藏!女儿把蒙着眼的手拿开,四下张望。一片花海,不见来路。急了,想哭——那时她五六岁的样子。
出油菜地,沟畔还丛生着野蔷薇,是另一种色,另一种香。登上高冈,看见远处水库的清波,林场的梨花胜雪。不去了,看不够的。
是到了家后,才发觉女儿的红棉袄不在身上。也试着回程去寻,走不多远,就放弃了。已经忘却了来时路。况且,无论往哪个方向走,从哪个角度看,无非都是花海,各种颜色,各种香气。要找一件红棉袄,谈何容易。
算是彻悟了“春深似海”的含义。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我们曾经用春联,给春天做成一个惊艳的封面。
那是在寒假之前,期末考后,“收拾书包好过年”,班上的孩子们正雀跃着呢。我提了个主意,何不乘此机会写写春联,或者南方人所谓的“挥春”,以此迎春,不亦快哉?次日孩子们备了笔砚,把书桌摆开,抻纸挥毫,书将起来。那时候女儿在隔壁班,读三年级,也参加进来了。有一人一联的,也有几个人合写的,笔墨意趣,各有不同。所写内容有的是我喜欢的推荐的春联,像“寒尽桃花嫩,春归柳叶新”,“又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香”,有的是孩子们自己搜集的,像“花开富贵,竹报平安”。女儿刚学过杜甫的诗,她就写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是一景。完了挂满了整间教室,红光喜气,翰墨香飘,风吹作响,着实让人心里激动了一把。女儿这一写还有了瘾头,这年回老家,家里的春联也是女儿自告奋勇,跟她的两个堂兄一起写的。过年贴出来,还得了邻居的好评呢。
她在三年级的寒假日记里是这么写的:
吃完团年饭,在院子里晒太阳。一会儿,来了一位邻居的爷爷,他问我:“哪个春联是你写的?”我指着爷爷奶奶的房间说:“是那个。”那位爷爷看了,点着头说:“写得真好!”我听了,心里甜滋滋的,脸都红了。
野火和灯笼,应该是春天这部书的“前言”了。
北方的原野,冬天里一派坦坦荡荡,纵横的田间小径上,衰草连天。经过重重霜冻,风欺雪压,茅草都枯槁如发。挨近年根儿,陆陆续续地会被野孩子们点着。时常看见村外东边起火,西边生烟,仿佛遍地烽火,把萧瑟的冬景弄出些许生气来。有时入夜了,还能见到远处高岗上的三两处野火明明灭灭,烟火气息弥漫,想想盛大的年就在眼前了,心里莫名地激动,甚至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睡。
——我小时候所见的这般情形,女儿是无缘体会了,但是野火的烧痕随处可见,哪怕是在南方。我们顶着寒风从国道边走,看见城郊绿化带间的野草被烧过了,黑黑的,风扬起草木的灰。我们停下来,看。灌木似乎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但那枝上却又凸凸凹凹地,是新冒出了一些小芽,小芽是紫色的,到芽尖才稍稍放出点嫩绿。女儿忍不住伸手去摸,滑溜溜的,说这些小嫩芽多像新生的婴儿啊,她欣喜地抬头看天,感叹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
在南方过元宵,我们当然会早早地跻入人丛,街市啊,公园啊,看灯笼,猜灯谜,用知识换一点零食或几支有些打蔫的玫瑰。路边摊贩灯笼大卖,琳琅满目,温馨可人。回来专门捡深巷里走,转角巷子里几个顽童各提灯笼,凑成一堆,灯火门前笑语。——“咱们也买灯笼吧?”她点点头,而且只要那种点蜡烛的大红的纸灯笼。当下点着,朦朦胧胧的一团红光照着,影影绰绰地,回家,上楼。晚饭后到楼顶,把几个灯笼全点着,挂到楼顶的晾衣绳上。有风,灯笼摇摇晃晃的,人的影子也跟着摇晃。“注意到没,是东风啊!”我提醒她。她自己的小房间向北,一冬的北风从窗缝挤进来,她是有感触的。东风,是春天的风啊。我们在楼顶上兴奋地大叫,冲着下边空空的巷道。一会儿,一个中学女生骑车过来,停下抬头往上看,大声回了句“无——聊——!”这段趣事一直被我们笑了好几年。
东风来了,北斗也转向了。夏天的时候,晚上在小区的中庭闲坐,我常教女儿看北斗星,那时北斗星的斗柄是大致指向南方的。现在天黑时再看,斗柄也已转向东方了。“斗柄东指,天下皆春”,万物的运行也都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节点上。
北方的柳树是“春”的引人入胜的楔子。
“七九八九,河边看柳”。我是个喜静的人,以前过年时一村子的人都在欢腾,我常一个人跑到溪边,找个背风的地方,呆一个下午。看脚下细茸的草芽,看柳条在风里变软,悄然隆起芽苞。有了女儿后,更是常让她骑在肩上,逸出热闹的人群,走到春的原野。用柔韧柳条编个小小的帽圈,或者把柳枝的嫩皮往梢头挤,挤成一条花的模样,系在她的发上。那也是她最快乐的时候。有一次在乡村公路上,远看水渠两边成阵如烟的垂柳,在萧瑟空旷的田野间很是惹人喜爱。“火车!”女儿叫道。哪有火车,铁路远着呢。女儿指着两排嫩柳,那长长的行列迤逦而来。真像火车嗳,开往春天的火车。
把这部大书逐次翻过,春愈往深里去,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放着个偌大、浩荡的春天,孩子的眼,却往往能看到最深幽的景致。小时候常跟她到镇子外边一处晒谷场边玩,有时会有几只牛羊散放着吃草。场子里堆着高高的稻草垛,风吹日晒,成了灰扑扑的小山丘一般,颇不起眼。连续几场春雨过后,再走出镇外,眼前风光,焕然一新,真有目不暇接之感。女儿偏是看到了草垛,大叫“娃娃长头发了!”我把目光收回来,看去,可不!草垛间旧年遗留的稻子在湿润的空气里都发芽了,齐齐地从灰扑扑的草垛上挺起身,绿茸茸的,齐刷刷的,可不像是头发吗?——我给女儿买过小工艺品“长头发的草籽娃娃”,把草籽跟锯末之类用布包扎成娃娃的模样,水浸后种籽发芽,娃娃就长出了绿绿的头发。说不定,工艺品的设计者也正是从类似的场景里获得了灵感吧。
就是女儿长大后,我们春节呆在南方的家里,几日冷风劲吹,出门多有不便。早上起床,看见妈妈已经买菜回来了,她迎上去帮着提菜,随即从客厅里传出惊喜的叫声。刚买的菜被随手放在门厅赭红色地板上,微微敞着袋口,那种最常见的绿色蔬菜芥兰,开出了白色的朴素的花朵。“哦,芥兰花,芥兰花,这应该是今年春天的一个大惊喜吧。”女儿写下过这样的文字。足不出户,春天也生机勃勃地从门缝里挤进来啦。
女儿在学校跟同学闹了别扭,有了委屈,跟她一起从学校回来的路上,她一言不发,间或抹一抹眼角。我直接把她带到附近的河边,跟她一起坐在靠近水边的台阶上。正是春天,河水涨了许多。珠三角的河涌,污染几乎是必然的。天热时还会有明显刺鼻的气味,冬天里就只看见浓重的黑。但那时是春天,水流浩大,又快又急。下行的船只悠然而过。水里裹挟着树枝,草根,浮萍,还有一簇簇新鲜的鸭舌草,一闪而过时,能看见开着几朵蓝色的花。水也比平时清了不少,近岸竟然也能看见几尾游鱼,对面传来鸭子的叫声。出神地看着春水的流淌,好像许多东西都被带走了,郁闷,不快,委屈,伤心。坐够了,起来拍拍手,回家,感觉自行车的承载也轻松许多。遥想孔子当年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感叹春水好像善施教化,是真君子。此言不虚啊。
女儿遗落在春天的红棉袄,我更愿意相信是作了这本大书的一个“后记”。
老家的春天,桃花最灿烂的时候,油菜花也渐次盛开的时候,云雀叫得最欢的时候,常常是伴着昏昏的天色,像下雪前的黄天(农谚说,“天黄有雪”)。起了点风,空气里撞来撞去的都莫可名状的春之气息,丝丝缕缕,千声万唤,多少无形的手,都在扯着蜗居的人快快走出门去。怕是又要下雨了吧,倒春寒要来了吧,风雨一过,桃花该都凋零了吧,菜花最美的花期也要错过了吧?还有杏花,梨花,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可都是不等人的啊。把女儿过年新买的红色唐装棉袄裹上,戴了帽子,围巾,隆重地像去赴一场约会。一家人骑辆摩托车,往春天的最深处进发。
村野的道路无数条,捡人走多的、把泥土路面踩白了的路走。鸡鸣,犬吠。人家屋角、篱笆边斜挑出来几根桃枝,红红白白,颤颤的,招着蜂蝶。停一会,回头怂恿女儿过去,她怯怯地下来,走两步,“汪汪”,却是院里灵敏的狗先听到脚步声,吓得她赶紧跳上车子。大笑,再行。也罢,天涯何处无芳草啊。
出得村子,油菜花,小麦地,池塘,小丘,杂木林,高高低低地,都在眼前了。水边一株盛装的桃树,依在春风里,灼灼其华,蜂飞蝶舞,更被阳光蒸出馥郁的甜香。树下花瓣零落,覆在嫩绿的浅草上。回看孩子的笑脸,欢颜,以及唐装的红,无端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桃树,孩子,不都是最好年龄的“人”吗?
油菜花长得很旺,快过人头了。原本可以畅行的田间小径,几乎是被两旁的花枝密密遮盖了。要时时拂着花枝前行,才不一会儿,身上已全是明黄色的花瓣花粉,拂了一身还满。不走了,捉迷藏!女儿把蒙着眼的手拿开,四下张望。一片花海,不见来路。急了,想哭——那时她五六岁的样子。
出油菜地,沟畔还丛生着野蔷薇,是另一种色,另一种香。登上高冈,看见远处水库的清波,林场的梨花胜雪。不去了,看不够的。
是到了家后,才发觉女儿的红棉袄不在身上。也试着回程去寻,走不多远,就放弃了。已经忘却了来时路。况且,无论往哪个方向走,从哪个角度看,无非都是花海,各种颜色,各种香气。要找一件红棉袄,谈何容易。
算是彻悟了“春深似海”的含义。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