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道德情绪何处安放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kfx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歌的母亲曾经表示,江歌生前愿望是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艺术工作者柯明希望用“带她去旅行”的方式表达对江歌的尊重。在好莱坞,一位“梦露”装扮的演员听说了江歌的故事后非常痛心。她拿着江歌的照片,为江歌的母亲加油

  然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有理说不清”的情况,既不能诉诸法律条文,也不能通过社会上的价值秩序保证利益不受损害,就不断地投射出焦虑的情绪。过往,社会情绪的宣泄对象可能单一,比如多是对相关部门的不作为产生不满,但如今每人都能成为针对的对象。所有网络情绪的背后,带着非常多的个体的具体的经验在其中。
  南风窗:你刚才提到了道德义愤这个词,听起来和我们理解中的“道德审判”有相似意思,后者是更宽泛的概念吗?
  张颐武:的确,所谓的“道德审判”包裹着非常复杂的理念,其实是一种自力救济的体现。也就是说,在法律不能救济的地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处理的问题。其实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会发生,但是在中国社会发生得更加强烈,表现为希望通过公众的言论参与来进行“评理”,让公众的“公义”能起作用。就效果上而言,这种道德情绪的确能解决问题,比如那位女车主解决了她最初的诉求,但也是因此浮出的“讨债”声音让她如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年轻的网民:“看不下去的第三方”


  南风窗:有时候道德情绪的宣泄并不指向法律的空白地带,比如曾经热门的“人肉搜索”就有可能侵犯隐私权。这让人想起2017年的江歌案,被害女生的母亲因意图“声讨”涉事女生刘鑫,曾经将她的个人信息散布,客观来看这不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是值得商榷的。
  张颐武:这是另外的情况。在我们的传统里,隐藏着受害者绝对正义的观念,其实在法律意义上刘鑫可以提起与隐私权相关的诉讼,但毫无疑问社会压力让她很难这样做。
在法律不能救济的地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处理的问题。其实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会发生,但是在中国社会发生得更加强烈,表现为希望通过公众的言论参与来进行“评理”,让公众的“公义”能起作用。

  解释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在主流媒体主导舆论的时候,新闻的报道是有门槛的,正式的指责、披露、公开等情况都需要背负法律责任,但是在互联网就不一样了。网上我就是一名受害者,我要找地方讲理去。其次网络将受害者的诉求和伸张正义的想象放大,评判者既不是法院、社会机构,也不是媒体,反而变成了广大网民,依靠的是他们所产生的相对“共识”。这是很大的转变。
  目前在网上活跃的是年轻人,严格来说是中产群体的年轻人或者他们的后备军如大学生等群体,那么年轻网民的正义感来自哪里呢?他们是把自己的好恶作为重要的道德判断,作为代表着“所有人”的社会共识—就算是如今的主流媒体都并不和这样的共识有更大的区隔。
  我们都知道在西方,媒体被称为“第四权”,当然它还是代表着党派利益的,但是网民不一样,他可以称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在其中,只是“看不下去的第三方”身份。这样一套颠覆性的全新文化社会结构在全世界都发生着。
  因此在研究国内互联网使用情况的人看来,一些涉及个人家庭的事情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看起来国内的道德尺度很高,近乎严苛。其实年轻网民在网上体现的整体道德标准高于过往,未必因为真的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做得多好,而是需要通过集体的正义感确立相对的安全感。   当下时代带来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人们发现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在日常工作中,在家庭关系处理上产生了很多无法控制的事情,就有很多不安感,靠法律底线建立起来的保障不足以覆盖人生的方方面面,唯有道德感让社会更加稳妥。于是,现在社会上的状态是:像存在着千万双眼睛,人们通过这样的监督来参与社会。
  南风窗:那么公众想象中的“让大家来评理”的过程,是否意味着有了更多数量的人来参与,讨论便会趋于理性?
  张颐武:道德情绪从来就不是完全理性的,如果是的话那就称作法律秩序或道德思辨了。道德判断是希望能强烈地辨出对和错。
  这么说来有点像过去孔子提到的君子小人之辩,现在人们依然怀有看人“小人”的心态,就是指那些法律上抓不住,但是又让人看不下去的行为。这种儒家思想转化为参与道德讨论网民的内心状态,人们通过分出善和恶、君子和小人,表达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道德情緒的流行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当然会带来整体道德感的提升,对于一般公众人物的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难免会有“伪君子”的出现,就是那种在公众的注视下可以一切表现得完美、无可挑剔,但实际上会偷偷做一些相反事情的人。因为他活在这样道德感过高的社会里,便选择这样去“应变”。
网络将受害者的诉求和伸张正义的想象放大,评判者既不是法院、社会机构也不是媒体,反而变成了广大网民,依靠的是他们所产生的相对“共识”。这是很大的转变。

  当然,社会的道德焦虑,其实是对于道德标准的强力维护,这种维护是担心标准丧失造成的失序会损害自身所产生的。因此这种感觉往往感同身受。根据我的观察,当下的年轻人一方面是温饱有余,基本生活已经不存在问题;但“完成不足,实现不足”的精神状态也很普遍,处在当下社会里相对比较缺少支配能力的角色,让他们对于社会的很多看法,需要通过置身古希腊里担任审判角色的合唱团里才能满足。他们在网上以“公义”的形象出现,毕竟社会无法去反对和辩驳一个道德要求高的人。
  所以他们的心态是:个体的道德水准不一定比你高,但是公众的选择比你高;当人纳入到群体里,便自觉地认为群体是纯洁的整体。
  其实,我们面临着双重的道德要求。过去传统有一套既定的标准,比如要求我们孝顺。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发展起来一套新的和富裕社会相关联的道德标准,也传来了新的概念,这些有很多的表现。比如说女权主义,尽管它是以性别关系为中心的讨论,但是也转化为道德感的表现之一。
  面对多重的要求,网民自己也是矛盾的,他们不能反对那些自己明知道错误的东西,因为社会上有一股强力的主流,在西方人们称之为“政治正确”。如今在网上发酵的多数事件,比如近期对于抵制刘强东和京东的说法,我们会发现没有“完美”的受害者,也没有完美的正义,双方都有互相“抵消”的地方。那么在法律关系以外,人和人的这种“感觉”谁来作出完整的判断?谁来提供强大的社会屏障?我们无法判断。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种社会情绪还会有很长的延续。

互联网变成了一种“公义”


  南风窗:这种社会情绪会有“越界”的情况发生吗?
  张颐武:事实上道德的情绪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因为我们有一种需要表达的感受在其中;却是有标准的,比如在美国大学里对教师的道德标准非常严格,性骚扰的处理基本上是以女性感受作为中心的,所以如果你感受不快,而后提出投诉,便会立即得到处理。若要避免任何感受上的不快,对人提出的要求就很高了,它一定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价值观的接合。
  南风窗:“道德审判”一词尽管被屡次提及,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否认“道德”的作用,无疑它是相当重要的存在。所以“道德要求”有它的边界吗?
  张颐武:不在于道德有没有边界的问题,而是在于公众看来,用法律来解决目前社会上的所有问题是不足够的,他们只能用传统思想里“人心有一杆秤”的公道标准来解决。著名的美国辛普森案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法律上涉嫌谋杀罪的辛普森最终被判刑事无罪,但是社会舆论都认定是他干的坏事。
  如今我们社会还处在法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产生了可以钻空子的地方,有人钻了却不违法,所以只能用“救济”的方式让他名声变臭,受到惩罚。这就是道德和舆论的作用所在。它既是法律的补充,又是比法律更严格的日常规范。只是这种规范现在通过互联网变成了一种“公义”。
  南风窗:还有一起比较典型的例子,发生在2017年。杭州保姆纵火案中,人们把家中幸存的丈夫林生斌称为“完美受害者”,因他身上具备的多种特质几乎符合人们对中产阶层的想象。你如何看待“完美受害者”这样的标签?
  张颐武:这里面存在着误解,目前来看公众并不是普遍对受害者有“完美”的期待。实际上,不是人们这样要求受害者,而是“受害”的代入感已经相当普遍化了。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当代社会里人人都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现实中的确是这样的感情。所以所谓“完美受害者”是我们自己的代入感的一部分。其实有一种感情上的“共情”在其中。
  所谓“完美受害者”的标签有什么问题吗?不是我们要求他完美,而是他的不完美让人失望,从而降低了我们对其支持度。一方面,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坏的对立符合人们的道德想象,另一方面其实我们脑海里有一套对于人性的理解,那就是加害者也会复杂,受害者也并非完美。在这两者之间,人们对受害者的“完美”有期待,但对于不完美,也有一种必然的准备。
  南风窗:在道德情绪的发酵中,社交媒体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需要以平台形式存在的情绪缓冲阀吗?
如今我们社会还处在法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产生了可以钻空子的地方,有人钻了却不违法,所以只能用“救济”的方式让他名声变臭,受到惩罚。这就是道德和舆论的作用所在。

  张颐武:社交媒体对于推动议程发展的作用,是让包括政府机关在内的社会机构都不得不重视的,所以当下道德感是民意的重要组成。

  目前社交媒体表现出来的构建共识的力量让人惊讶,同时它的“摧毁力”难以想象。像波音737MAX客机再次发生空难事故之后的情况,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只要爆发事故丑闻,公司本身都可能要关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会被迅速追究,公众的愤怒会非常强。可想而知其中社交媒体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美国,波音公司虽然受到批评,但烈度显然没有那么强,其社会的反应没有那么激烈。
  不过,我们需要留意到的现实情况是,当今的新闻往往是以“热点”的形式存在的,就像沙滩上不时卷起的一阵海浪,来得很快,消失得也很快。在一波集中的道德情绪宣泄完毕后,并非所有事情和秩序都会重整,公众的情绪和兴趣很快就会发生转移。
  我们所讨论的众多道德情绪是有顽强的社会土壤的,因为那些存在于中产阶层心中无法缓解的情绪需要有表达的途径,他们对于社会的看法需要有回应,这种通过道德的表达会不断出现。总体上来看,目前的舆论形势会持续下去,这也是一种普通的社会状态,也是常态化的。
其他文献
李少威常务副主编  中国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除了四大发明之外,最重要的是考试制度,以及依托考试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官僚制度、理性政府。  说起来虽然遥远,但这五者,都直接成为了建构现代社会的起点。指南针为大航海创造条件,火药则为大航海以后的殖民主义提供了暴力支持,造纸术为知识的积累提供了载体,而印刷术则让现代民族意识得以形成。  考试制度,则让欧洲封建制获得了最可行的替代方案,从而让政府得以成为真正意
李少威常务副主编  特朗普政府在行为上越来越疯狂了。  一般而言,“疯狂”这个词,在和平时代所能用来形容的政治领导人不多,尤其当这个词落在美国总统头上时,就不仅是美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  我们中国人,享受和平和积极的生活很久了,自改革开放以后,几乎没有战事,每一个人也能在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中享受到生活水平提升的红利。  所以人们对平静的日子非常依赖—这一点没有错,在此过程中,事情也走向了极端
3月22日,留学生从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机场转机回国  新冠病毒如同一颗炸弹,既炸响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炸出这纷扰凡尘的人间百态。  随着国内疫情的稳定、国外疫情的暴发,很多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纷纷回国,也由此招致不少负面新闻。民航总局在3月26日宣布,3月29日开始国内每家航空公司经营至任一国家航线只能保留1条,且每条航线每周班次不超1班。这让很多海外华人遇到了归国难题。  3月30日,“埃塞俄比亚留
6月22日,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右)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出席第二十二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从6月份开始,中美欧之间的双边互动开始活跃起来,事实上拉开了后疫情时代三边博弈的大幕。而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動向尤为值得关注。  6月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应约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夏威夷举行对话。上一
张瑜创显科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在从教和创业的20多年时间内,张瑜始终专注于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创立创显科教之前,张瑜已在智慧教育领域多次创业成功,是国内最早从事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专家之一,还推出过国内第一套K12教育资源库软件。2011年,张瑜重组创显科教。目前,张瑜还兼任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导师,广东卫视《我要去创业》业界导师。在行业内,他还担任
直到今日,唐人街、唐三彩的“唐”依然指代着“中国”。在鼎盛时期,唐朝的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国土的两倍,数以百计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趋附长安“朝圣”,成千上万的诗人创造了一个令人仰止的文学高峰。  诗人王维写“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意思是早朝的百官在曙色中走进辉煌的宫殿,同万国使节一起向面罩冕旒的唐朝皇帝叩头。在到访长安的外国使节眼里,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
马拉松热在中国持续发酵着。  根据田径协会的统计,2018年整年全国各地共组织了1581场马拉松赛事(800人以上),平均下來,一天有高达4.3场的马拉松在各地开跑。  马拉松不止是一二线城市的欢乐场,2018年共有285个地级市参与了这场全民马拉松盛宴,且不少三四线城市的赛事质量突出。在人民网发布的“2018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排行榜”里,扬州、东营、衡水、六盘水、西昌、荆州、宜昌、襄阳等城市跻
谭保罗常务副主编  最近发现,很多爱好历史的朋友对宋朝有着特别的情感,认为这个朝代是中国帝制社会的文明高峰。  宋朝的确不错。英国大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我能选择,那么我希望生活在中国的宋朝。”我国大学者陈寅恪也称赞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从技术水平、城市化程度等维度来看,宋朝的确是一个高峰。按照历史学家的统计,宋朝单位人力的粮食产量比唐朝高出30%以上。中国
2月5日,武汉街头几乎看不到行人、车辆  新冠肺炎的“战疫”前线,有人在医院坚守;“战疫”后方,一场全国总动员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早已打响。尽管疫情直接影响了大部分企业的复工和经营状况,但各种援助依旧在火急火燎地进行着。在一个医疗资源极度紧张的时刻,企业用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在支撑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逆境之中见真章  在武汉的漩涡里,发热患者就诊紧张的状况已经逐步得到了缓解。但我们仍难以忘记,那些
谭保罗 常务副主编城市研究院院长  前不久,有消息称,网易创始人丁磊以2900万元买下了洛杉矶一处豪宅,前任拥有者是硅谷“钢铁侠”马斯克。  有意思的是,一家知名门户网站在6月21日刊登了这则新闻,标题为“马斯克豪宅以2900万美元脱手,买家为网易CEO丁磊”。但我点进去,页面显示为“页面没找到,5秒钟后带你进入XX首页”。不知道,这是不是有人在“删帖”?不过,自媒体和其他小型网站已开始到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