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近几年,生命道德教育概念的提出,正好体现了这种精神——道德教育的人本性。一些学校在生命化原则、生活化原则、体验性原则下,对生命道德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究。
一、掘深生命道德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生命道德教育概念的提出源于近年来学生对生命的误解、漠视和任性处置,初期的生命道德教育重视对生命的正确理解、维护和珍爱,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珍惜生命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命道德教育远远不止这些内容,生命道德教育应该是一种超越生死概念,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命观,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生命责任感,磨砺他们的生命意志,促进他们人性美的发展与完善的教育。因此,生命道德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1.生命意识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正确、完整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尊重、敬畏、欣赏,并能主动维护生命的权利。因此,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主要从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维护生命和欣赏生命四个方面入手。
(1)珍爱生命。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及基本特征;熟知有关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常识;有基本的生存技能;在遭遇挫折和痛苦时,能自我调节不良情绪或积极主动寻求他人援助,坚持生命的信念;懂得像尊重自己的生命一样来尊重他人的生命,不怨天尤人,不伤害他人,能与他人和睦共处;热爱世间万物,热爱生活。
(2)尊重生命。时刻让学生明白:“我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无论我身上有多少缺点和不足,我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们和我有多大的不同,我都必须尊重他们、悦纳他们。” (3)维护生命。让学生知道生命权是人格权的一部分,生命权的基本内容是生命安全的维护权和有限制的生命利益的支配权。(4)欣赏生命。教育学生用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来欣赏生命,用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来感悟生命。
2.忧患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搅扰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以达到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心态。因此,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我们主要应从逆境教育、死亡教育、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四个方面开展教育。
(1)逆境教育。要引导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战胜苦难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苦难的积极意义,即人在苦难中更能超乎寻常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尊严和力量,并激发自己潜在的活力。(2)死亡教育。使学生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加深对生的理解,体会到生的可贵,生的价值。(3)责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责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可推卸”,它是人的社会性的必然体现。(4)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激发其感恩情感,积极开展感恩实践,让学生学会善待他人、改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尊重。
3.和谐意识教育。《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先生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到三个和谐,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四大基本关系中,能相互适应、相互包容。生命道德教育也应该提倡学生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和与自然的和谐。
(1)与自我的和谐。一个和谐的个体生命,应该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学生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2)与他人、社会的和谐。每个人都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是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点。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社会情怀,让学生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社会共融共存。(3)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也具有生命意义,要引导学生通过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奉献意识教育。雷锋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兑现了自己对人生的诺言,因而他的生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崇高的价值。丛飞,这个丰碑一样的名字,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命运紧紧相连,帮助他人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可见,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首先必须依赖于对人类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实践证明,生命的美丽,在于奉献与付出,如此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所以,生命道德教育必须有奉献意识教育内容。面对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的奉献意识教育应该注意层次性和针对性,对不同对象的要求和标准应该有所不同。但无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何种差异,我们都应强调高层次的导向,开展榜样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他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精神传递,可以带动全体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引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拓通生命道德教育的多种施行方式
实施生命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首先要提升教师本人对生命的认识、对于人生的理解和价值的追求,让教师重新理解教学生涯,体会生命在教育中流淌的意义,进而让课堂生活、让育人技巧焕发出生命的光辉。具体讲,当前的生命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生命道德教育课堂
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构建生命道德教育课堂,激发学生的生命道德意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些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生命道德教育,借助多种形式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自我的价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提出的是,新课改充分体现了生命道德教育理念,处处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为生命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前提保障。新课改推出的众多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道德教育资源。如语文教学更强调突出人文性,让学生感受人物的高尚情操,加深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艺术学科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生命之美、世界之美及创造美的能力;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和宇宙无穷的奥秘,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合理的关系;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及政治、历史等学科更有无穷无尽的生命道德教育资源可以挖掘。
2.建立道德教育基地,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探索和自我领悟能力较之过去普遍增强。在开展生命道德教育过程中,不应一味灌输和说教,而更应让学生参与体验。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培养道德情感,并与相关机构和地方建立道德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基地中体验成长。如,通过组织户外活动,增强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乃至全人类的生命;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针对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等的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从而更加懂得生存信念的重要性;组织观看优秀战争影片,感受生命、自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一些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组织参观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磨练意志,体验积极创造生命价值的艰辛等等。
3.更新育人视角,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学生成长的巨大绊脚石,由此引发的种种教育问题不但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甚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不止是教育问题,更成为社会问题。因此,学校德育应真正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使德育工作不仅关注社会对个人所需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要求,而且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为此,学校可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和研讨,分批次选送辅导员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培训,更新全体教师的德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应主动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劲。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练意志,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协调起来。
4.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职能,为生命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生命是完整的又是整体的,生命道德教育不能只限于学校,整个社会环境既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生命道德教育最好的课堂。因此,学校既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应鼓励学生自觉进行社会实践,并可以给予素质拓展学分的形式向学生提出要求。日常家庭生活处处蕴含着生命道德教育的因素。因此,班主任除了可以不定期与家长联系,还可利用寒暑假“致家长的一份信”的形式与家长保持沟通和交流;并提倡学生开展“节假日给父母报一声平安、给一声问候、说一句爸妈注意身体”活动和放假回家“为爸妈做一天的服务”活动,让学生经常与父母联系,感谢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懂得为人父母的不易,从而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勇于承担责任。总之,学校生命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实行教育职能的有机整合。
另外,当今学生思维敏捷、朝气蓬勃,为此学校应该用美的思想陶冶他们,用美的环境熏陶他们,用美的事物激励他们,目的是使他们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命,对待生活,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从而不断地创造、扩展、弘扬人的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学工处)
责任编辑 余志全
一、掘深生命道德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生命道德教育概念的提出源于近年来学生对生命的误解、漠视和任性处置,初期的生命道德教育重视对生命的正确理解、维护和珍爱,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珍惜生命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命道德教育远远不止这些内容,生命道德教育应该是一种超越生死概念,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命观,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生命责任感,磨砺他们的生命意志,促进他们人性美的发展与完善的教育。因此,生命道德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1.生命意识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正确、完整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尊重、敬畏、欣赏,并能主动维护生命的权利。因此,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主要从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维护生命和欣赏生命四个方面入手。
(1)珍爱生命。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及基本特征;熟知有关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常识;有基本的生存技能;在遭遇挫折和痛苦时,能自我调节不良情绪或积极主动寻求他人援助,坚持生命的信念;懂得像尊重自己的生命一样来尊重他人的生命,不怨天尤人,不伤害他人,能与他人和睦共处;热爱世间万物,热爱生活。
(2)尊重生命。时刻让学生明白:“我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无论我身上有多少缺点和不足,我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们和我有多大的不同,我都必须尊重他们、悦纳他们。” (3)维护生命。让学生知道生命权是人格权的一部分,生命权的基本内容是生命安全的维护权和有限制的生命利益的支配权。(4)欣赏生命。教育学生用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来欣赏生命,用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来感悟生命。
2.忧患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搅扰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以达到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心态。因此,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我们主要应从逆境教育、死亡教育、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四个方面开展教育。
(1)逆境教育。要引导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战胜苦难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苦难的积极意义,即人在苦难中更能超乎寻常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尊严和力量,并激发自己潜在的活力。(2)死亡教育。使学生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加深对生的理解,体会到生的可贵,生的价值。(3)责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责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可推卸”,它是人的社会性的必然体现。(4)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激发其感恩情感,积极开展感恩实践,让学生学会善待他人、改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尊重。
3.和谐意识教育。《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先生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到三个和谐,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四大基本关系中,能相互适应、相互包容。生命道德教育也应该提倡学生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和与自然的和谐。
(1)与自我的和谐。一个和谐的个体生命,应该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学生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2)与他人、社会的和谐。每个人都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是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点。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社会情怀,让学生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社会共融共存。(3)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也具有生命意义,要引导学生通过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奉献意识教育。雷锋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兑现了自己对人生的诺言,因而他的生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崇高的价值。丛飞,这个丰碑一样的名字,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命运紧紧相连,帮助他人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可见,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首先必须依赖于对人类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实践证明,生命的美丽,在于奉献与付出,如此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所以,生命道德教育必须有奉献意识教育内容。面对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的奉献意识教育应该注意层次性和针对性,对不同对象的要求和标准应该有所不同。但无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何种差异,我们都应强调高层次的导向,开展榜样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他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精神传递,可以带动全体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引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拓通生命道德教育的多种施行方式
实施生命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首先要提升教师本人对生命的认识、对于人生的理解和价值的追求,让教师重新理解教学生涯,体会生命在教育中流淌的意义,进而让课堂生活、让育人技巧焕发出生命的光辉。具体讲,当前的生命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生命道德教育课堂
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构建生命道德教育课堂,激发学生的生命道德意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些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生命道德教育,借助多种形式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自我的价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提出的是,新课改充分体现了生命道德教育理念,处处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为生命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前提保障。新课改推出的众多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道德教育资源。如语文教学更强调突出人文性,让学生感受人物的高尚情操,加深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艺术学科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生命之美、世界之美及创造美的能力;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和宇宙无穷的奥秘,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合理的关系;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及政治、历史等学科更有无穷无尽的生命道德教育资源可以挖掘。
2.建立道德教育基地,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探索和自我领悟能力较之过去普遍增强。在开展生命道德教育过程中,不应一味灌输和说教,而更应让学生参与体验。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培养道德情感,并与相关机构和地方建立道德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基地中体验成长。如,通过组织户外活动,增强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乃至全人类的生命;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针对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等的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从而更加懂得生存信念的重要性;组织观看优秀战争影片,感受生命、自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一些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组织参观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磨练意志,体验积极创造生命价值的艰辛等等。
3.更新育人视角,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学生成长的巨大绊脚石,由此引发的种种教育问题不但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甚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不止是教育问题,更成为社会问题。因此,学校德育应真正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使德育工作不仅关注社会对个人所需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要求,而且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为此,学校可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和研讨,分批次选送辅导员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培训,更新全体教师的德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应主动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劲。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练意志,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协调起来。
4.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职能,为生命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生命是完整的又是整体的,生命道德教育不能只限于学校,整个社会环境既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生命道德教育最好的课堂。因此,学校既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应鼓励学生自觉进行社会实践,并可以给予素质拓展学分的形式向学生提出要求。日常家庭生活处处蕴含着生命道德教育的因素。因此,班主任除了可以不定期与家长联系,还可利用寒暑假“致家长的一份信”的形式与家长保持沟通和交流;并提倡学生开展“节假日给父母报一声平安、给一声问候、说一句爸妈注意身体”活动和放假回家“为爸妈做一天的服务”活动,让学生经常与父母联系,感谢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懂得为人父母的不易,从而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勇于承担责任。总之,学校生命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实行教育职能的有机整合。
另外,当今学生思维敏捷、朝气蓬勃,为此学校应该用美的思想陶冶他们,用美的环境熏陶他们,用美的事物激励他们,目的是使他们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命,对待生活,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从而不断地创造、扩展、弘扬人的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学工处)
责任编辑 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