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黑龙江省绥化市委党校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优秀传统文传承体系,首要的前提是解决“传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是“怎么传”的问题。所以首先需透析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文化源头、文化生成、文化分支和文化互动、文化特质和文化使命、文化教化、文化传承,这几个具有本源性的基本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魂根所在和本体论的原型。另外,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实际构建中,一个根本点就是从文化精神的原点处向人的心灵全面渗透,唤起民众的自觉,建立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所以其具体实施,不仅需要组织保障、文化载体的物质保障、人才保障,而且需要文化基地的保障。
  关键词:传统文化、构建、天道、人性。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及本其本体论原型
  我们既然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首先要解决“传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是“怎么传”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要透析出传统文化的本体论原型,以此来确定我们要传承的基本内容。
  (一)文化源头:“天道”、“人性”。
  我们远古的祖先,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自身,在对世间万象的观察中,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悟到了两个最根本的东西,由此便生成了孕育我们文化的两个最本源的参照系:“天道”和“人性”。“天道”,就是观天地万物的生灭兴衰所领悟到的宇宙内在规律。“人性”,就是天地运行的根本大道所赋人的内在本性及其社会展现。
  (二)文化生成。
  基于“天道”,“人性”,就开始了我们的文化生成。
  其功能如下:
  其一,积累总结对“天道”、“人性”的感悟获得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如《黄帝内经》。
  其二,“法天道而立人道” 。
  比照天地来育人、做人,由此确认了人应有的最优秀的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其三,形成文化经典。
  早在七千年前伏羲作“八卦”,三千年前周文王演《周易》,后经孔子诠释整理为《易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经典。是中国人文化血脉中最基本的文化“原型”。孔子整理和归结前人典籍“六经”。其后人又整理归结出“四书五经”,再加上老子的《道德经》,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灵魂与精华已尽在其中。
  (三)文化分支和文化互动。
  中国历史上虽有“百家争鸣”,但其主干部分却是儒家和道家,“表面上截然不同的儒道两家哲学,是对同一文化前提的超越,这两种不同超越根源于同一文化前提,即诸子学前的天道观念自身内在的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1]儒道两家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命脉,而且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互动机制。
  (四)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和文化使命。
  基于对“天道”、“人性”的文化生成,形成中国的特有的文化特质:意境高远、底蕴无穷、博大精深。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质,赋予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五)人性教化。
  儒家基于天道人伦,揭示出人性教化的基本内容:
  “五伦”: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
  “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些人伦教化的基本内容,是顺应人性的本真、遵循天道人伦的基本规律,会自然地形成文化的环境氛围、民俗、家风的遗传。
  (六)文化传承。
  中国文化的自觉传承,始于孔子。孔子在与其弟子们周游列国困于匡地,孔子感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有着一种自觉的使命与担当。孔子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前人之汇,后人之始。即“孔子前文化集于孔,孔子后文化始于孔”。
  孔子实现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是文化教学,而其教学的宗旨是:“大学”。“大学”一词源于儒家经典《大学》,《大学》开篇明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就是使人大起来”的学问。何谓 “大人 ” ? 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
  者,小人矣”。(《王文成全書 · 大学问 》)
  因此,“大学”的含义有三:
  其一,将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自己的使命。
  其二,将研究人类历史的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
  其三,将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作为自己的目标。
  孔子正是秉持大学之道,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学校。其意义在于: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史;学术研究、道义探讨,成为独立而
  终生事业;知识和知识分子独立了;“儒”的内涵发生质变,使原来为操办婚丧礼仪之事的“儒业”,变成了价值承担者;孔子的“大学”,是教人成为君子,教人提升价值判断力的学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文化传承,传承的是能使人“大起来”的学问,这个“大起来”的学问,就是要“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学问。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定要着眼于“使人大起来”的文化精神。
  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与具体实施。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上不乏有识之士自发地宣讲传统文化理念或组建弘扬传统文化的团体,近些年来已在海内外颇有影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自发性的社会力量不可或缺,但是我们要构建传承体系就需要在社会建制上给予保障,并且有相应的运作机制,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主导性”的政府行为,同时培育文化在民间的认同性,这样它的传承才有内生性,会生生不息。(一)文化传承的组织保障。   首先要组建领导体系,成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小组,并在各传承领域确立相对稳定负责人和文化传承人员,作为文化传承的组织领导基础。
  (二)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
  物质文化层面属于文化的基础,对于优秀传统文虎的传承而言,这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出版、具有文化纪念和象征意义的文化场馆的保护、数字化资料库的建立、新式交流平台的搭建。
  (三)文化传承的灵魂:人才保障。
  要构建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如果没有懂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则很难长久。所以我们需要一大批对传统文有深刻领悟的文化工作者、一批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使命感的仁人志士,把传统文化最具魂根性的东西诠释、展现出来。
  (四)文化传承的基地建设。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要明确: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化典籍,更是其文化精神,而精神的传递是在人民的心中,这里体现的是文化的功能——塑造人,所以,文化传承这个课题的社会实践所面对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即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和现当代这些普通大众的生命、生活相交融,并且提升他们的文化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幸福感和心灵的澄明意向。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的是在各地的文化基地,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传承的平台。
  在此,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配合地域文化体系,建立相应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文化基地在要有相应文化活动场所、组织管理机构、有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人群、文化宣传教育内容和活动保障。
  而此项工作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结合本土特色文化。从调查本地各区域文化特点入手,掌据切实可行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实际,进而设立相应的文化基地。
  (五)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也是由人传承的,如果优秀传统文化不对人发生作用,不能深入人心,不能成为人的精神追求、精神力量、精神财富,传承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传统文化的文化活动其文化指向是:知行合一。即在掌握文化经典进而领会文化经典精神的基础上的文化实践,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并且把伦理生活原则落实在人伦实践当中,才是实现知行合一。
  所以传统文化(及其传承)的实践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对其效果的社会评价,更多的根据是人民的文化生活的方式的改变及其认同、践行此种文化而生发的生命愉悦感,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实践,更多地体现在人的伦理生活的实践,所以我们的文化活动方案要结合寻常百姓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循序渐进地优化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 可以依据孔子的“因材施教”原理,在针对不同的群体、团体,活动方式和内容就要体现出多样性、多层次性,这种外化出来的“多”事实上其内在的统一性在于这种文化活动本身暗含着一种文化活动的原则:教化,是文而化之。
  1、国民教育领域
  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的途径有很多,但最基础的无疑是通过国民教育。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政府主导,具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架构,它是人们接受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文化传承最基本的途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离不开国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善于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国民教育还是一种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精神的公共教育,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等重要特点。因此,国民教育的涵义还可以从如何加强国民对国情的认识、对国家的认同,以养成国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等方面来理解。从这个层面理解的国民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当然也是题中之义、不可或缺。事实上,从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看,国民教育一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具有基础性作用。
  2、企事业单位
  对于任何一个事业而言,“人”都是最核心的资源,而“人”是可以增值的资源,人的增值不仅通过各种业务培训,更根本性的环节是结合每个单位组织文化的建设,搞好职业道德的提升和工作作风的改进,从精神层面上提升人。
  3、社区文化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养生、社会责任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注重亲子教育,现场体验式教学,家长、学员与导师之间互动参与,寓教于乐。
  在教学方式上,积极研究和开发适合不同心理特点和不同学习需求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和项目。帮助学员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充分理解,掌握传统文化精髓,克服片面、单一的死记硬背,充分调动学员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真正使学员把所学到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实践行为中去。具体体现为两个原则:
  首先是体悟原则,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不是知识性的记诵和理解,主要是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对其有真实的体会。
  其次是快乐原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习者不仅在学识方面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生命成长的喜悦,这是引导他们自发学习的有效方法。
  4、搭建和利用现代文化传播平台
  电台、电视台是目前受众较多的现代媒体,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功不可没,我们不能忽视一些知名文化栏目在大众中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普及,不仅可以通过电视讲座,也可以通过一些让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吸引群众的参与热情、学习热情。同时搭建网络平台,建立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互联网视频交互学习平台。一方面通過视频网站对学员进行线上授课,另一方面,也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促进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使之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门户网站。
  (六)体系整合。
  独立的传承体系与现有党政机关体系相结合。要把文化传承的功能作为党政机关以及各级政府的一个天然职责。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确立文化传承意识和责任。对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计划地进行优秀文化传承的的教育。只有他们有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我们现有的党政体系资源,就能转化成文化传承的体系资源。
  同时,和社会上其他的文化社团、公益性组织协作——共同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招募传统文化传承的志愿者。
  (七)运作机制。
  统筹规划与随机应变相结合。在文化传承上既要有整体的长远规划,又要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团体的随机性的宣传教育。传承体系的组织领导只有纵向指导性关系,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活动方式以随机性、多样性为主。其运作机制要根据实际操作不断探索和完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把成功而有效的经验不断内化在体制机制中来,进而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长效机制。并使之成良性运转的自组织、自完善的内生力。
  参考文献:
  [1] 张连良:《儒道融合的心路历程》,载《长白学刊》1994年第6期,第14页。
  [2] 朱熹:《四书集注》,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
  作者简介:
  1、孙罕膺(1972—),女,黑龙江省兰西县人,黑龙江省绥化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2、张慕良(1986—),男,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给予最高层次的法律保障。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明确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在立法层面上,确立了《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的任务。在刑事诉讼中,必须坚持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的统一。  关键词:打击犯罪;人权保障;无罪推定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转型是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收入差
期刊
摘 要: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明确加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惩罚犯罪与人权保障,是现代刑法的不二追求  关键词:惩罚犯罪;保障人权  如果说《刑法》是决定生杀予夺的刀子,那《刑事诉讼法》就是决定这把刀
期刊
摘 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在保障人权的基础上惩罚犯罪,在惩罚犯罪过程中保障人权,二者的和谐统一,构成刑事法治的基石。  关键词:刑事秩序;惩罚犯罪;保障人權;刑事法治  刑事法治必须致力于创造秩序,但同时也必须保障人权。因为只有将保护法益和保障人权相协调的刑事司法才能赢得国民的信赖,才能对维护社会秩序作出贡献。就人权保障而言,刑事法律应当为脆弱的人性提供可以庇护的天空,应当
期刊
摘 要:辩护权是一项基本人权,辩护制度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保障人权和防止国家刑罚权的滥用。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辩护制度现状。  关键词:辩护权;辩护制度  辩护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保障辩护权就是保障人权,辩护制度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保障人权和防止国家刑罚权的滥用,这就是刑事辩护正当性的价值论基础,在中国,辩护权是一项明文规定的宪法权利。  一、中国刑事诉讼特点  中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特点是:在侦查、审查起诉阶
期刊
[内容提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需要有一支事业心强、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又富于钻研精神的人才队伍。而今的县区级正缺少这方面的人才,以致一阵轰轰烈烈的“申遗”过后,非遗的保护工作处于停滞状况。如何解决非遗人才紧缺问题,应强调现有保护中心人员应躬行实践,学用结合;质疑多思,不耻下问;发挥团队精神,提高队伍水平;注重专家组和老群文工作者的作用,方能解决当下非遗人才队伍紧缺的困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继1979年颁布以来,于2012年迎来了第二次修改,将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我国刑事诉讼法发生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惩罚犯罪;保障人权;  社会转型与体现转轨的不期而遇是当前中国发展的最主要特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已经步入一个高风险的社会,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多,当社会风险的发生超出人类理性控制的范围并蕴积到一定程序时,便会把社会的发
期刊
摘 要:予职必予权,有权必有责,失职必问责 ,这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态良性运行的基本规律。加强这一领域的制度化建设,实行行政问责制、官员问责制等,是建立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的必然需要。  关键词:责任政府;行政问责;  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它要求政府必须迅速、有效地回应民众和社会的基本要求,并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满足。行政人员是政府的主要执行者,要实现责任政府,必须使行政人员
期刊
摘 要:制度是军队党的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把制度建设摆在军队党的建设更加突出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地位,分析军队党的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制度建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 军队 党的制度建设  制度問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对军队党的建设而言,制度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认清军队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分析军队党的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制度
期刊
摘要:本文笔者从加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着手,分析了企业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为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提出建议,目的是为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字:企业;党建工作;竞争力;加强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需要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新时期,加强企业的党建工作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
期刊
摘 要:行政问责制度,又称“官员问责制”,是把官员职务和责任直接挂钩的一种制约机制,是法治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制度。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约机制;法治政府  行政问责制度,又称“官员问责制”,是把官员职务和责任直接挂钩的一种制约机制,它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对官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依据法定程序进行过问,并对官员的一切言论和行为及后果都能够追究责任的一种制度。是法治政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