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家长的一次交流引发的真实感悟
“我家的孩子怎么这么笨”,这是我在与家长的一次交流中听到的第一句话。凡是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教师对诸如此类的语言应该习以为常了。仔细品味这句话,还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家长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表现了对孩子的不满意,或者是由于自己的一种谦虚,又或者是带有让教师对自己孩子多加关照的期待。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知道这位家长口中的孩子并不是她所说的“笨”,而是有些贪玩而已。为什么孩子的情况到了家长嘴里就叫做“笨”呢?显然,这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是不正确的。
回过头来想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每时每刻都是正确的吗?假如那位家长因为不恰当的评价,扼杀了孩子的天赋,那么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我们平时的课堂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是否得当?如果说家长的这一种评价算是一个“不得当”,那么教师的种种“不得当”的评价应该说就是一个个错误了。
如此看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岂能随意?
>>现状扫描:应付式、滞后的评价过多
课堂上:随意、应付式的评价过多
在课堂上,教师随意、应付式的评价随处可见。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一位学生回答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声音洪亮地回答:“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对于这一回答,教师不假思索地说:“你真棒!”也许是公开课的原因,教师把学生回答的对错抛在了一边,给学生这样一句随意的评价,错过了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让学生认为,不管回答对错,只要声音洪亮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我想起孙刚老师在《负责地赞扬学生》一文中的故事:一位友人去拜访他的朋友,带了点礼物给朋友的女儿。见面时,小女孩主动问好,友人随口夸道:“你真漂亮。”等小女孩走后,朋友严肃地对友人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友人大惊,朋友说:“你的赞美是不正确的,你应该说她有礼貌,那是她通过努力表现得来的。你夸她漂亮,容貌是先天的,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你的表扬会使她错误地认为,要得到别人的赞美,不需要努力,是先天决定的,这对她今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的课堂是否也存在诸如此类的赞扬呢?教师在评价学生之前,应该考虑的是,我们赞美的角度是否得当,是否有夸大做作的因素。
考试时:评价方式滞后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课标”承认了人与人的不同,而现实数学评价工作中,却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用同一份试卷、相同的试题来考查不同的学生,评价不同的学生。家长、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是分数,学校和教师的一切教学方式与手段不得不围绕考试和分数而展开,甚至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猜题押宝。
一组组数据、一次次排名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心变得很脆弱,教师原有的实施“课标”的激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点点丢失,个人的想法和创意被无情地埋没。滞后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成了“课标”实施的主要“瓶颈”。
>>想法及对策
课堂评价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评价学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而是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逐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强调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而不仅是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学生评价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强调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评价应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不仅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更要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容,应该受到同等的重视。这意味着课堂上评价学生将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多把“尺子”并用。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考试评价要具有诊断性,体现促进性。中小学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评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实验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实践中,我认为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一是要建立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有利于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为教师和家长客观认识和评价学生提供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不同类型的记录袋。一种是成果型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和学习成果;一种是过程型记录袋,重点是呈现与展示学生探索、反思、达成目标与成就的有关资料;还有一种是评价型记录袋,主要包括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评价表、分项测验的考卷、成绩手册、自我评价、教师评语和家长寄语等。
二是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为指导思想。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性格、心理特征,还是认知水平都是不同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将“学生为主体”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学生时,不搞一刀切,不排队,不分优劣等级。以学生为本,只要学生在某一个方面或者几方面有提高,就是取得了成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学段落后,经过努力又赶上;允许学生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在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跳级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三是改革考试方法。进行学期考试是学生终结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我认为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注重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开卷、闭卷、口语、动手实践等)和考试内容多元化。在评价中应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评价内容要同时关注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使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最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赣榆县赣马镇第二中心小学)
“我家的孩子怎么这么笨”,这是我在与家长的一次交流中听到的第一句话。凡是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教师对诸如此类的语言应该习以为常了。仔细品味这句话,还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家长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表现了对孩子的不满意,或者是由于自己的一种谦虚,又或者是带有让教师对自己孩子多加关照的期待。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知道这位家长口中的孩子并不是她所说的“笨”,而是有些贪玩而已。为什么孩子的情况到了家长嘴里就叫做“笨”呢?显然,这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是不正确的。
回过头来想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每时每刻都是正确的吗?假如那位家长因为不恰当的评价,扼杀了孩子的天赋,那么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我们平时的课堂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是否得当?如果说家长的这一种评价算是一个“不得当”,那么教师的种种“不得当”的评价应该说就是一个个错误了。
如此看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岂能随意?
>>现状扫描:应付式、滞后的评价过多
课堂上:随意、应付式的评价过多
在课堂上,教师随意、应付式的评价随处可见。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一位学生回答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声音洪亮地回答:“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对于这一回答,教师不假思索地说:“你真棒!”也许是公开课的原因,教师把学生回答的对错抛在了一边,给学生这样一句随意的评价,错过了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让学生认为,不管回答对错,只要声音洪亮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我想起孙刚老师在《负责地赞扬学生》一文中的故事:一位友人去拜访他的朋友,带了点礼物给朋友的女儿。见面时,小女孩主动问好,友人随口夸道:“你真漂亮。”等小女孩走后,朋友严肃地对友人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友人大惊,朋友说:“你的赞美是不正确的,你应该说她有礼貌,那是她通过努力表现得来的。你夸她漂亮,容貌是先天的,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你的表扬会使她错误地认为,要得到别人的赞美,不需要努力,是先天决定的,这对她今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的课堂是否也存在诸如此类的赞扬呢?教师在评价学生之前,应该考虑的是,我们赞美的角度是否得当,是否有夸大做作的因素。
考试时:评价方式滞后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课标”承认了人与人的不同,而现实数学评价工作中,却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用同一份试卷、相同的试题来考查不同的学生,评价不同的学生。家长、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是分数,学校和教师的一切教学方式与手段不得不围绕考试和分数而展开,甚至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猜题押宝。
一组组数据、一次次排名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心变得很脆弱,教师原有的实施“课标”的激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点点丢失,个人的想法和创意被无情地埋没。滞后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成了“课标”实施的主要“瓶颈”。
>>想法及对策
课堂评价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评价学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而是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逐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强调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而不仅是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学生评价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强调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评价应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不仅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更要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容,应该受到同等的重视。这意味着课堂上评价学生将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多把“尺子”并用。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考试评价要具有诊断性,体现促进性。中小学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评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实验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实践中,我认为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一是要建立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有利于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为教师和家长客观认识和评价学生提供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不同类型的记录袋。一种是成果型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和学习成果;一种是过程型记录袋,重点是呈现与展示学生探索、反思、达成目标与成就的有关资料;还有一种是评价型记录袋,主要包括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评价表、分项测验的考卷、成绩手册、自我评价、教师评语和家长寄语等。
二是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为指导思想。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性格、心理特征,还是认知水平都是不同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将“学生为主体”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学生时,不搞一刀切,不排队,不分优劣等级。以学生为本,只要学生在某一个方面或者几方面有提高,就是取得了成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学段落后,经过努力又赶上;允许学生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在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跳级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三是改革考试方法。进行学期考试是学生终结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我认为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注重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开卷、闭卷、口语、动手实践等)和考试内容多元化。在评价中应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评价内容要同时关注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使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最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赣榆县赣马镇第二中心小学)